•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浅析高中历史课堂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时间:2020-11-29 22:13:0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徐政

    [摘   要]家国情怀,其实就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家国情怀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需要做到教学设计有深度、教学方法多样化。

    [关键词]高中历史;家国情怀;必要性;应用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21-0013-02

    家国情怀从古至今,一直都深刻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情怀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对于高中历史教学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历史意识和文化素质。

    一、什么是家国情怀教育

    “家国情怀”就是个人对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爱国之情。苏武十九年持节不屈,就在于他心中有汉,心中有国。卫律的威逼利诱,没能让他叛“汉”;李陵的软话攻心,没能让他仇“汉”;单于的漫长折磨,没有让他忘“汉”。朔风凛冽,无法冻硬他的爱国热肠;胡茄幽怨,无法软化他的爱国衷心。饮雪吞毡,就等归汉之日。就要回汉了,新娶的胡女的眼泪留不住他;小儿子的小手拽不住他的衣襟。其次表现为爱民之情。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赤子情怀溢于言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下乡看望一位生病的老大娘,虽素昧平生,却满含热泪地呼之为“娘”,视百姓为父母。最后表现为恪尽兴国之责。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范仲淹也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作为国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应该为国家的发展献计出力,将个人之梦融入中国的复兴之梦,“家国情怀”就是人的立身养德之本。

    二、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

    历史课程是对国家发展的整体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怀教育内容,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优势。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通过历史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进一步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历史文化,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激发广大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从而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方向。在教育中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在课堂实践环节中渗透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坚持立德树人是推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高中历史教学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实施的重要途径。家国情怀教育是以家为教育基础的,深刻展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统一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也可以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所具有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思路

    1.教学设计要有深度

    首先,教师要深刻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把握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广泛涉猎相关学术论文以及学术专著,从而确保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人教版历史教材非常注重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其在内容结构上,是按照政治制度、经济结构、科技思想文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历代思想家的顺序安排的。这种教材结构,可以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构是早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文明的,但古代中国属于典型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国家,而古代西方国家却属于典型的民主制国家;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为商业和农业共同发展,而西方国家的工商业产生较早;在历史传统文化方面,中国的人文思想从汉代一直到清朝都是沿袭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而西方国家却是先经历文艺复兴,再经历思想启蒙运动;在文化艺术方面,中国不仅有无数领先世界的发明,还有独特灿烂的文化艺术,而西方国家在工商业和自然科学方面有更多斐然的成就;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国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以及戊戌变法等,外国则有欧洲宗教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政治家方面,中国有秦始皇、唐太宗以及乾隆等,外国则有梭伦、拿破仑、华盛顿等;思想家方面,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等,外国则有柏拉图和孟德斯鸠等。这些都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历史资源的有效整合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其次,“因材施教”永远是教师要坚持的教学原则。在开展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学情调查是高中历史教师设计教学的第一要务。学情调查可以从学生身心特点、历史知识储备、课堂纪律、学习积极性、教材内容等方面着手。以教学任务评价课程为例,高一学生历史知识面相对较窄,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历史教师在课程讲授时就应该以基本历史事实阐述为主;高三学生的历史知识较为系统全面,历史价值观较为成熟,历史教师則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展历史思维,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最后,教师要敢于自我更新历史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应与时俱进,认真学习历史专业理论,积极提升历史教学能力。以近代历史人物李鸿章为例,传统历史观将其定位为“卖国贼”,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认识的升华,现如今社会整体层面认为其在引领中国近代化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历史功绩。一般历史教材编写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考试内容、学生知识却不能滞后,如何积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需要高中历史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功底。

    2.教学方法要坚持多样化

    首先,要合理运用历史讲述法。讲述法是一种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运用历史讲述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历史事件顺序和历史教学目标,且一定要具备感染力,这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例如教师在讲授收复香港和澳门等知识内容时,就可以从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切入,给学生讲解闻一多的生平事迹以及七子之歌里面的内容。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时,怀着难以抑制的兴奋,将衣服扔进了江中,急切地扑进了祖国的怀抱。然而西方列强横行霸道,祖国已经被列强占领了七块土地,诗人闻一多悲愤地写下了爱国诗篇《七子之歌》。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渲染课堂气氛,要将浓厚的情感带入课堂之中,让学生了解收复祖国疆土时国人愉悦、自豪的心情,进而了解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时,就可以先讲述林觉民的《与妻书》,然后对林觉民的生平事迹以及书信内容进行精彩讲解,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到林覺民在他的幼子刚刚出生的时候,就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黄花岗起义。这样既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实现家国情怀的合理渗透。又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可以重点突出中外综合国力的对比,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及各方面造成的严重破坏,最终达到细化课程内容,深化历史认识,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

    其次,要注重图像史料的运用。图像史料是反映真实历史的有力证据,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简洁明了地展现历史场景。对图像进行对比,可以引发学生深思,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情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和思维能力。比如在中国近代史中,我国出现了很多英勇的历史人物。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英国的鸦片走私活动,在广大中国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也让更多的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鸦片的危害性,明白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本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强烈爱国意识;孙中山先生建立了中华民国,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指导思想,彻底推翻了清王朝;毛泽东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和革命性质出发,带领中国走向了真正的解放。

    最后,要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比如在讲解红军伟大长征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长征相关的影片如《血战湘江》以及长征路线图,来讲解当时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的风土人情和今天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让学生对那段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合理增加实地考察这一环节。比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抗日战争遗址去观看,从而增加学生互动和自主学习的机会。也可通过播放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举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和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抗战的认识。

    总之,要实现家国情怀的渗透,教师必须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进而提高其历史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  李秦苏.高中历史课教学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7(30):17.

    (责任编辑    袁    妮)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情怀 课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