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55例

    时间:2020-08-05 10:38:2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目的:观察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采用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55,采用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与对照组(n=55,采用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变化、痤疮分级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较对照组76.36%高(P<0.05),观察组皮损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痤疮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采用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疗效较好,并可改善皮损,减轻痤疮症状。

    【关键词】 血瘀痰凝型;加味大黄牡丹汤;米诺环素;维A酸乳膏;聚合性痤疮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0)4-0113-03

    聚合性痤疮为临床常见痤疮中较为严重的类型,青年男性為多发群体,好发于两侧面颊、后背、胸部、颈后、背部等部位,主要表现为丘疹、黑头粉刺、结节、脓疱、囊肿等,其中以囊肿性皮损居多,可形成瘘管,局部愈合后常出现瘢痕疙瘩或凹陷性瘢痕,对患者面容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通过局部外用及系统治疗为主,其中外用维A酸类药物及口服抗生素是西医常用治疗手段,可有效控制痤疮,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耐药性[2]。近年来,随中医对痤疮发病机制不断深入研究,认为血瘀痰凝、冲任失调为痤疮发病之本,并主张以血瘀、痰瘀、湿热、冲任失调等方面论治。鉴于此,本研究选取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110例,旨在探究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男35例,女20例;年龄16~38岁,平均年龄(26.36±4.87)岁;病程0.3~5年,平均病程(3.11±0.85)年;其中Ⅰ级13例,Ⅱ级26例,Ⅲ级16例。观察组男37例,女18例;年龄17~37岁,平均年龄(25.63±4.01)岁;病程0.3~6年,平均病程(3.32±0.97)年;其中Ⅰ级15例,Ⅱ级25例,Ⅲ级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痤疮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出标准 纳入标准:西医诊断符合《皮肤性病学》[3]相关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相关聚合性痤疮诊断标准,中医证型为血瘀痰凝型,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脓包,面部潮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本研究相关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近期接受相关治疗者;合并皮肤癌者;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维A酸乳膏(湖北康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512,规格:15g)+米诺环素(惠氏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010,规格:0.1g)治疗,维A酸乳膏:清洁皮肤,局部外涂,1次/晚;米诺环素:口服,0.1g/次,2次/d,连续用药6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予加味大黄牡丹汤治疗,方药:大黄12g,冬瓜子12g,红花12g,丹参12g,金银花12g,桃仁9g,白芷9g,芒硝9g,浙贝母9g,制半夏6g,陈皮6g,甘草3g,牡丹3g。1剂/d,水煎煮,早晚2次分服,治疗6周后评估疗效。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两组治疗前后皮损积分,分别评估皮损数量、类型、形态,数量:0分(无皮损)、2分(1~30处皮损)、4分(31~50处皮损)、6分(>50处皮损);类型:0分(无异常)、2分(单纯粉刺)、4分(单纯丘疹)、6分(丘疹伴发粉刺)、8分(丘疹、粉刺伴发脓包);形态:0分(无异常)、1分(粉刺与黑头)、2分(单纯皮疹)、3分(丘疹伴肿胀)、4分(丘疹伴轻度脓包)、5分(丘疹伴鲜红脓包)。③两组治疗前后痤疮分级变化,以Pillsbury改良分级法评价,分为Ⅰ级(粉刺为主,少量丘疹与脓包,皮损≤30处)、Ⅱ级(粉刺、丘疹、脓包,皮损31~50处)、Ⅲ级(大量丘疹与脓包,皮损51~100处,结节<3个)。

    1.5 疗效标准[4] 治愈:皮损完全消失,未发现瘢痕、新发皮损、色素沉着;显效:皮损消失≥70%,伴轻微色素沉着,未见新发皮损、瘢痕;有效:皮损消失30%~69%,轻微瘢痕及色素沉着,未见新发皮损;无效:皮损消失<30%,可见新发皮损,瘢痕及色素沉着明显。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治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及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3%较对照组76.36%高(P<0.05)。见表1。

    2.2 两组皮损积分变化 两组治疗前皮损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皮损积分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2.3 两组痤疮分级变化 治疗6周后观察组痤疮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聚合性痤疮发病与局部反复感染、毛囊虫、皮脂作用、内分泌功能障碍、情绪、辛辣刺激食物等因素相关,西医通常采用局部用药、口服药物、光疗等方式治疗,其中米诺环素为临床治疗痤疮常用广谱抗菌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强效抑制多种革兰阳性菌[5]。维A酸乳膏为局部外用药物,可有效调节皮脂腺管部细胞角化,促使上皮细胞分化、生长,进而对皮脂分泌产生抑制作用[6]。

    近年来,中医在痤疮治疗方面取得良好效果,认为聚合性痤疮属“肺风粉刺”,多因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外感风热邪毒,肺胃湿热造成血瘀痰凝,发于皮肤,辨证分型以血瘀痰凝型居多,治疗当以化痰散结、清热活血为主[7]。本研究应用加味大黄牡丹汤,方中大黄、牡丹可泻火凉血,攻积导滞,活血化瘀,辅以陈皮可助活血散瘀、清热凉血之效;芒硝可清火消肿、润燥软坚;红花、桃仁、丹参性善破血,可通瘀滞;制半夏可燥湿化痰;白芷以根入药可排脓生肌、祛病除湿、活血止痛;浙贝母主治疮疡肿毒,行散结解毒之效;金银花为清热解毒良药,甘寒清热而不伤胃;陈皮可化痰散结、清热解毒;冬瓜子可化痰、润肺、消痈,诸药合用可泻火而不伐胃、祛邪而不伤正、凉血而又护阴[8]。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内蒽醌甙可促进肠蠕动,发挥泻下作用,并对革兰阳性菌、某些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牡丹含有丹皮花甙、紫云英甙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芒硝可加快淋巴循环,具有抗炎作用[9]。本研究将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应用于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结果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皮损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可见中西医联合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皮损症状。另陈敏等[8]研究指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大黄牡丹汤可有效治疗湿热瘀滞型聚合性痤疮,减轻痤疮症状。治疗6周后,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痤疮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可明显减轻痤疮症状。

    综上所述,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患者采用加味大黄牡丹汤联合维A酸乳膏及米诺环素治疗,疗效较好,并可改善皮损,减轻痤疮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成会,刘朝霞,丰靓,等.银花汤联合毫火针刺血疗法治疗聚合性痤疮的临床疗效分析[J].皮肤科学通报,2019,35(02):255-259.

    [2]顾炜,张小卿,吴景东.从中医病因病机与常用药探讨痤疮的中医治疗特色[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04):739-742.

    [3]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35-938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352.

    [5]倪涌珊.灸法联合背部放血治疗血瘀痰凝型痤疮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6]靳培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66-767.

    [7]李欣,谢华芳,王一飞,等.女性迟发性痤疮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分布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06):691-694.

    [8]景春晖,夏庆梅,杜天乐,等.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中重度寻常型痤疮76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5,47(2):41-43.

    [9]于海艷,黄秀深,叶俏波,等.大黄牡丹汤的临床新用及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17,33(9):211-213.

    [10]陈敏,唐毅.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瘀痰凝型聚合性痤疮30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1):84-85.

    (收稿日期:2019-12-16 编辑:陶希睿)

    作者简介:王东海(1970-),男,汉族,本科,副主任中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皮肤临床方面。E-mail:[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 加味 酸乳 大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