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

    时间:2020-08-15 08:31: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加强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摘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从教师的教案及课堂中发现教师的语用意识不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下简称“语用能力”)较弱。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领会编者意图,巧妙搭建平台,强化语言实践,使学生语用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语用意识;语用实效;语用实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有两个要点:一是指出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二是强调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多年来,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不到位,一般停留在语言文字本身的性质、特点和语文基础知识这个层面,是在教学语言文字,而不是教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跟“语文”就是“语言文字”或“语言文学”的影响有关。再者,教师对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和把握不够,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

      从湖南省怀化市宏宇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语用意识不够强。最近笔者在学校各年级随机抽查了75篇教案,在教学目标上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只占60%,一到三年级只占13.3%到40%;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最高只占66.7%,最低占30%。某学期笔者听课42节,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教师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重视思想情感教育;二是学生口头表达的时间不够,得到训练的机会不多,交流发言的还是少数学生,单设的口语训练课很少;三是阅读与写作相脱离,写作技巧辅导不够,训练的效果不明显,好文章不多;四是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语言文字运用的平台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语用发展目标,增强语用意识

      1.

      着眼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文字应用是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小学生语用能力就是指小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活动的能力。”

      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到底如何呢?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的作业中,错别字、病句现象是经常出现的。在学生的朗读中,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是有难度的,甚至是矫情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思考,有时会举手,少部分的学生选择不举手,等待其他同学的答案,仅剩下一小部分学生能积极发言。学生在课堂上表达的意愿并不强烈,大部分学生习惯了等待答案,而不是“说”出自己的见解,其口语表达的能力可想而知。再者,因为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我们只重视笔试的成绩,所以,很多学生认为作文好就等同于表达能力强,包括许多教师也忽视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在学生习作练习时,往往是难字当头、要求太高、抓得太晚、读得太薄、写得太少、重写轻说、读写脱节。笔者还发现教师对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过于功利性,考试类型的文章多写多练,而应用型文章如倡议书、宣传海报、公开信等却练习很少。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某些方面是相当薄弱的 2.

      体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特性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许多教师对语文的定义理解不够透彻,加之多年来的教学习惯,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思考和讨论大都集中在“人文”这一方面,对“工具”这一方面缺少深入的思考。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及基本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一要求告诉我们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摸索语文规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并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使其精神成长

      认真研读新课标,把握语文教学重点,增强语用意识,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眼下当务之急

      二、落实语用教学要求,提高语用实效

      1.

      正确认识教学目标的整体性

      新课标在“总目标”之下,按不同年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和内容”,教师要注意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各册教材都自成体系,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方面,各学段的要求是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目的是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追求考试高分,为了应付统考排名,许多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把传授知识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重点来抓,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目标是常被忽略了的。所以,出现了在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强调人文性的目标,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重视情感体验,而忽视表达方法的学习的情况。新课标里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互相融合、相互渗透的。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不要刻意地去“肢解”这三种目标,要注意整体把握,相互交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过程和方法为载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则是在实现前两个目标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融合在其中实现的 2.

      准确把握各学段语用教学目标

      每个学段,新课标将教学目标都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进行明确规定。但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们没有将新课标的语用教学目标融会贯通到实际的教学中。

      如:在识字写字中的语用目标中关于写字,低年级段要求“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中年级段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楷体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高年级段要求硬笔书写整齐、美观、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写楷书”。然而书法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又占据怎样的位置呢?低年级因为初学生字,教师比较注意汉字的书写教学,渐渐进入中高年级段,往往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汉字的书写指导,更谈不上毛笔书写了,很多学校设置的写字课形同虚设

      再如:词语理解,中年级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可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常常认为学生依靠工具书能理解。所以,在课堂上,没有站在学生角度深挖钻研,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带过,从而使语言训练没有落到实处。一教师执教人教版第五册《风筝》一课,对文中“垂头丧气”一词的理解,准确地把握了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值得我们学习。教学过程如下:①文中出现了一个词:垂头丧气,谁能来表演?②指名学生表演之后,问其他学生:“你看见了什么?”③采访表演者:“你刚刚那样儿,心里在想什么呢?”④出示字片,用“垂头丧气”进行说话练习。该教学片断,教师巧妙设计,借助生活的积累,让学生从人物的神态到心理,真切地理解了“垂头丧气”该词的意思,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又如:阅读教学目标中,中年级段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高年级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如果没有领悟目标精髓,我们常常就可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如执教《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重在感受刘老师的优秀品质,学习《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教师过多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而执教《和时间赛跑》,则在讨论“如何珍惜时间”上花很多的时间

      我们教师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吃透教材,确定目标,巧妙设计,扎实训练,教学设计沿着语用意识的主线,从最初的教学目标到教学流程以及最后的达标检测都有清晰地体现,日积月累,那么,学生的语用能力及语文素养就会提高

      3.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把握单元目标

      我们在各教材的教学中学会与编者对话,领会编者意图,才能找准各册教材重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相应语用能力。在熟悉了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对所教的教材要进行通读,了解每一单元主题,认真阅读单元导读,领会编者意图,学习教授本单元课文之法,突出工具性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在各版本的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均有单元导读,在很多导读中,既有对本单元课文人文性目标的提示,又有完成工具性目标的指导。如: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三单元导读中有“学习本单元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再如该册第四单元导读提示“学习本单元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师们千万不要忽略编者这一编排意图

      三、搭建语用平台,强化语用实践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创设多种形式的语用实践,如:低年级段的仿写词语、选词填空、学习句式造句;中年级段的补白、仿写、批注等随文练笔、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高年级段的创意表达、活动感悟……不管哪个年级段,教师都要重视抓好文本与语文实践之间的联系和过渡,巧妙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表达的综合训练

      1.

      从读到说

      《庐山的云雾》一课,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写得十分精彩,采取了“先总说后分说”的方式把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写得形象而生动。从语言上来说,文章语言凝练生动,富有想象力,语言的形象感和节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课文中语言的魅力以及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具体的写作方法,都带给我们独特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发现语言表达的美,在这里设计相关的说话练习,唤醒学生的语言创造力:

      师:这一段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从“千、百”可以看出庐山云雾的姿态很多,那都有哪些姿态?

      生:找句子、读句子,思考表达,运用“……像……又像……”句式

      师:一共写了庐山云雾的四种姿态,那是不是只有这四种姿态呢?

      生:不是,后面还有省略号,没有一一写出来

      师:省略了什么?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姿态?

      师出示句式练习:那些……云雾像……

      生:那些浓浓的云雾像是给庐山盖上了一床巨大的棉被

      生:那些围绕在山间脖颈处的云雾像戴着的一条白色围巾

      生:那些山脚的云雾像是庐山所穿裙子的白色花边

      生:那些飘在山头的云雾像给庐山撑开了一把大伞

      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课文中描写庐山云雾各种姿态从山头的云雾写到半山的云雾,很有顺序。请同学们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把大家刚才所说的,连起来说一说

      学生连句成段,进行说话训练

      在通过上述例中,对文章的补白,从读到说,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意表达以及逻辑思维得到了锻炼

      2.

      从读到写

      执教《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通过对上文的学习,教师比较三处详写段的描写,从中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从读到写,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读中悟写:

      (1)现在老师请大家默看描写三处人类的“老师”的段落,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叙述顺序都是先说人类遇到了哪种困难;接着说科学家是怎么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最后说科学家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②语言表达上基本上还用上了一个句式:……研究(模仿)……发明(造出)……

      (2)师: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哪些?我们也用这样的叙述顺序,这样的句式,请你模仿重点段落写一段话。可以从文章最后一段的列举中选择一个例子去写,也可以从你课外查找的资料选择来写

      接着,表达运用:

      (1)小组合作创作表达:把你的资料和其他同学交流,小组先讨论出怎样写一个人类的“老师”的构思,然后分工合作写下来,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进行介绍

      (2)学生完成练习,集体点评,教师指导。要想实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教师得善于搭建平台,利用教材这一法宝,吃透教材,练就慧眼,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揣摩写法,课堂上,让学生仿句式、仿修辞手法、仿结构、仿顺序、仿写法等。课外,撷取生活的浪花,进行语言实践,实现从读到写,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3.

      设计活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学生的生活里,还有存在于语文课堂之外的广阔天地,教师应课内联系课外,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习得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巩固、掌握,从而把握语文规律,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如: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学习了《小树的死因调查报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布置学生设计一篇调查报告的课外作业,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调查内容要“小、实、真”。例如,可以是学生容易关注到的班级同学文明行为、同学们零花钱的用法,废书废报的利用、学校周边卫生情况及校门口交通状况等,完成调查之后写出观察现象、原因分析、提出建议。或根据班级语文活动和学校组织的爱心捐款捐物、“书香满园”读书节、“我爱发现”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学写倡议书、公开信、标语牌等。如果每一项实践活动完成后,教师能认真组织,及时评价鼓励,给予指导建议,学生将乐于参加语文实践,其语用的能力也将得到迅速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仲豪,陆兰英,朱蓓莉.小学句子教学和训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2] 陈大伟.校本研修面对面[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