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作文

    时间:2020-09-07 15:43: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现在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回归到大国战略,这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内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仍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小编为您整理了《中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作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内循环”+“双循环”:时间与空间

      2016年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希望与中国脱钩的趋势愈发明显。而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更是让全球的经济雪上加霜,世界经济的衰退已成定局。虽然中国依靠自身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而率先复工复产,给世界经济注入一剂强心剂,但中国经济也难以独善其身。

      针对上述情况,5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5月23日,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再次指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更是明确了“内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这一“内循环”+“双循环”的中长期战略到底有何目标,又有何挑战呢?

      一、 短期与长期:以时间换空间

      1、“内循环”=“扩大内需”?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内循环”等于“扩大内需”。我们认为,“内循环”与扩大内需有根本的不同。

      扩大内需是各国在面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外部需求疲软时,最常用的应对方法之一,其目标是通过提振内部的消费和投资,保障就业,消化过剩产能,从而避免经济衰退以及系统性风险。因此,扩大内需通常是短中期的刺激政策,并不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更何况,如果把“内循环”简单理解为扩大内需,则很容易走进政策误区。在宏观经济统计上,素来有消费、投资、净出口的“三驾马车”一说。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三者对GDP的贡献是不同的。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将经济增长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的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分别是成熟阶段和大众高额消费阶段。成熟阶段的典型特征是制造业基础和出口产品高度多元化,交通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等)和社会基础设施(学校、医院等)发展迅速,投资和净出口是此阶段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净出口和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势必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上升,进一步传导到消费总量和消费GDP占比的上升,最终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

      以进出口依存度(即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为标准来检验,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大致符合这个理论。如下图所示,从2001年加入WTO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历年进出口依存度持续上升,可谓典型的世界工厂。虽然一度因全球金融危机打乱了步伐,但进出口依存度还是呈现出倒U型曲线。2019年中国的进出口依存度分别递减至14.5%和17.4%,达到近20年来的历史低位。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未来将迎来质变,会重点借助国内的资源,深耕自己的市场。当然,中国对外贸易额的绝对值扩大与在比例上外贸依存度的渐进下降并不矛盾。不过,中国目前尚未进入大众高额消费阶段,而是处于成熟阶段与大众高额消费阶段之间的过渡期。按照罗斯托的论述,大众高额消费阶段的典型特征是第一产业的GDP占比大大下降,以汽车为代表的高档耐用消费品走向普及。中国目前第一产业的GDP占比虽然已低至约7%,但仍明显高于美国1%的水平。而2019年中国第一产业人口比例仍高达约40%,不仅远高于美国同年的17%,甚至比美国在1960年的30%水平还要高10个百分点。换言之,中国尚未走完成熟阶段,国民收入尚未提升到足够高的水平。加上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居民负债率(即债务额占GDP的比例)接近59%,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也尚不完善,这些都制约了内需对中国经济的推动能力。

      因此,尽管提振内需是很重要的发展环节,但如果“内循环”只是“扩大内需”,那么结果未必会明显,甚至可能揠苗助长。所以中国除了有为居民消费的提升提供条件保障,仍然需要更大程度的对外贸易与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外循环”,从而切实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2、“内循环”+“双循环”:以时间换空间

      当前的世界经济衰退不是进入了经济周期的萧条期,而是新冠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叠加效应,且短时间内危机很难结束。因此,仅通过“扩大内需”是无法应对新局面。中国经济需要更持久、更具体、也更深层次的经济制度和产业结构的双改革,将“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相结合,从供给和消费双向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政策,也就是“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因此,“内循环+双循环”是一个中长期的战略,更是一个以时间换空间的战略。

      因为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短期内即便不再大幅下跌,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低位。在全球产业链分工高度细化的背景下,许多产业在疫情之后的重启都需要时间。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坐等全世界的经济复苏,而是需要主动苦练内功,以更好的制度环境和产业能力来准备迎接疫情后全球产业重启和重新洗牌的局面。而只要我们做好了“内循环+双循环”,不浪费这段全球产业重启前的时间,那么我们在疫情之后,即便中美脱钩的趋势持续,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而中国也将处于更加有利的状态。这是以时间换取未来中国经济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因此,“内循环+双循环”不仅仅是扩大内需,而是通过“内循环+双循环”改善制度环境,激活创新创业潜力,提升产业能力,改善产业结构。这些方面的提升空间是巨大的。按照黄奇帆同志的提法,“中国要以高水平开放反制逆全球化、以改善营商环境反制撤资论、以超大市场的吸引力反制脱钩论”。

      二、以空间换时间:产业链与产业升级

      “内循环+双循环”也是一个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战战略,这样我们才能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何要强调“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内循环+双循环’”。

      美国目前对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进行打压,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延缓中国进一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的步伐。换句话说,美国希望通过局部甚至全面的打压来换取时间。而无论国人接受与否,至少在短期内,美国的打压是起到了作用。

      在这样的态势下,中国只有放眼更长的时间,保证自己能够稳步缩短和美国的技术差距和经济总量差距。因此,中国需要用空间来换时间,这也是“持久战”的精髓。

      而在以空间换时间的目标中,核心产业的升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即优先发展目前中国所欠缺的尖端产业。一句话,“补要害的短板”。

      中国近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过程中,无数次遭受发达国家“挟技术以漫天要价”。而当中国通过自己研发掌握了该项技术时,又会面临外国厂商大幅降价以扼杀中国尚处于萌芽状态的研发成果。而通过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的经济模式,则可以合理地保护中国的市场健康和新的研发成果。进而可以作为谈判筹码,有利于拿到合理报价;退可以保护中国的技术成果不被价格战扼杀在摇篮中。

      发展“内循环+双循环”经济、弥补产业短板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号召和推动各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向自身的上游产业布局。保证龙头企业在非正当竞争时期的长期、稳定的运营就是在保护我们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产出的相对全面且稳定产业链这一珍贵果实。产业链对经济的作用无异于神经网络与身体,只有神经完整健康,身体才可控,遇到危机才能开展合理自救。另一方面,各行业的龙头企业通常是最了解产业链、最清楚中国产业链短板的角色,由龙头企业带头纵向布局产业链,发展产业内循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利用效率。

      短期内,“内循环+双循环”有利于产业链较短的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短期经济带动能力强。产业链较短的行业受到国际关系影响的程度较小,因此在促进内循环时可以得到快速发展,并拉动经济、保就业。这与“扩大内需”一致,是有效缓解经济压力的手段。发展国内大循环也是国内欠发达地区一个弥补发展的极好机会,过去盈利困难、缺乏发展动力的产业迎来了一次发展良机。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对标国外优秀企业,来发展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上中游产业,从而积蓄力量,加入到下一轮经济发展当中。

      三、“内循环”+“双循环”的挑战

      任何战略都是有代价的,也是有风险的。那么“内循环+双循环”的代价和风险在哪里呢?要面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思考:哪些产业更适合开展“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换句话说,哪些产业开展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成功概率大?而哪些产业不容易成功?基于产业链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先“卡脖子”的产业和技术

      “内循环+双循环”有非常明确的发展方向:最优先发展那些已经被卡脖子或可能被卡脖子的产业,而不是探索逻辑尚未明确的新兴产业。这样可以免去产业发展中的探索和试错环节,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半导体产业是一个成熟的、国际分工高度明确的产业。其上游为EDA软件业和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业,中游有芯片设计、晶圆代工、封装测试等产业,下游为消费电子、电子通讯等产业。而中国目前在上游和中游整体水平较为落后。我们可以通过对标国际巨头、借鉴其发展经验,达到少走弯路,缩短差距的目的。但在产业发展的具体规划上,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以光刻机为例,荷兰的阿斯麦公司(ASML)是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且垄断了高端光刻机市场,故而有着超过40%的毛利率。近些年,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阿斯麦迟迟无法向中国晶圆代工企业出售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延缓了中芯国际在工艺制程上的追赶步伐。而美国今年5月的新一轮制裁,更是让国产光刻机和晶圆代工之痛波及到了华为。因此,光刻机显然应该成为“内循环+双循环”的发展产业之一。

      但鉴于中国当前的国产光刻机技术与阿斯麦相差甚远,甚至没有一家国内企业位列阿斯麦的17家核心供应商。如果以生产相同技术水平的国产光刻机为目标,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实现。因此,一个可能的做法是,集中力量在光刻机的一些核心零部件(比如光源、镜头等)上下功夫,争取在零部件上实现产品赶超,进而成为阿斯麦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在EUV光刻机的进口谈判上获得更大的主动权。而这一策略也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和起点,进而实现内外“双循环”的良性互动过程。

      2. 下游产业短期缺少发展动能

      “内循环”发展的重点还必须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上游产业”。这就意味着短时间内,国内的一些下游产业可能会受到影响,无法获得高速发展所需的上游资源。发展关键的上游产业是为了创造出更适宜下游产业生长的土壤,但这需要通过牺牲一部分下游产业的短期利益,来换取更长期、更持久的稳定收益。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这样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实现,估计需要政府和企业协调才有可能达成。

      中国在过去快速发展过程中,经常是产业链“跳跃”式发展,而这必然导致产业链结构不稳定、不健全。“内循环经济”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因此适合以内循环经济来发展的产业应当是在上游和下游都已经存在一定布局,但在上下游产业之间却存在一定技术断层、产业链断层现象的产业。

      其中下游产业发展程度要比上游产业发展程度更加重要。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当前为什么选择扶持半导体产业,而不是EDA软件或光刻机制造业;以及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领域可以拥有较为完备的内循环体系,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来临之际,拿到了一张宝贵的入场券。

      3. 当前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存在隐患

      中国在许多产业上处于贸易顺差地位。然而,贸易顺差也意味着本国的产能大于本国的需求,一旦贸易环境有所恶化,受到的负面冲击会更大,且难免要去产能。因此,鉴于目前的国际态势,处于贸易顺差的产业适宜优先开展“内循环”建设,使整个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并尽快实现升级,确保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结语

      “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到底要持续多久呢?中央的会议虽未提及具体时限,但参考国务院随后出台的对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为龙头企业开出“十年免税”可以看出,“内循环+双循环”的模式至少是十年时间以上的发展方向。这就意味着,“内循环+双循环”对中国未来10年的经济影响将是深远的,而这些影响也是商界、学界和政府部门需要深入思考,共同面对的一个大趋势、大格局。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别误解了“双循环”

      浙江在线8月19日讯 “双循环”是当下关于中国经济最热的一个词。然而,各种热议中不乏错误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些人将“国内大循环”简而化之为“内循环”,甚至进而产生了“中国发展将向内转”“中国要停止开放”等误读。这显然与现实相悖:经济全球化始终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中国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坚定捍卫者。正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的前提,就是不能将国内国际双循环割裂为所谓的内循环和外循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国内大循环是对外开放的大循环。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也需要中国。畅通国内大循环,利人也利己——繁荣国内经济、激发内需市场,既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更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畅通国内大循环,不是中国应对全球变局的临时之策,而是着眼长远提升内外经济均衡水平、形成新发展动能的战略之策。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靠出口拉动就能小步快跑,必须在更高维度上做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大文章,加速做大内需市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加速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优进优出,在新的水平上与世界经济建立更为紧密、更具活力的新连接。

      中国构建更加完整的内需体系,其发展红利必将为世界各国所共享。从2018年起,中国连续两年举办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坚定不移扩大进口,拿出数千亿元的采购大单。同时,畅通国内大循环也少不了国际跨国企业的参与,对于他们,这也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眼下,第三届进博会的招商路演活动正在杭州等地陆续举办;下月初,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又将在北京召开。中国正用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加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对于当前总体形势的判断,会议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疫情加剧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的战略方向也有所调整。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增长、人均收入的提升,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日益加大。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情况来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提出,有专家认为是重大战略转型;有专家认为是对以前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拓展和发展,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

      当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会议指出,我国依然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快“双循环”新格局

      中央高层明确当前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国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何谓“双循环”新格局?7月2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这个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明确的阐述。

      习近平强调,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从长远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我们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综合经济研究部副主任冯煦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双循环”概念的提出,是对上世纪“国际经济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新时期的拓展和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曾依靠大力发展两头在外的出口加工产业,融入了“国际经济大循环”,并实现了此后自身经济的较快工业化和产业体系发展。目前,我国经济体量已经很大,成为对世界经济具有明显外溢效应的大国经济体,因而再简单依靠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已经不足以继续支持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的变化,都是长期性根本性的。国际上,超级全球化进入下半场,到了大国冲突、货币危机、银行和金融危机频发的时期。国内而言,中国经济正在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会成为第一动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全球风险明显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开放战略总体上应适时收缩。

      张燕生表示,过去我们强调要参与国际大循环,是为了推动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转轨,从内向战略到外向战略转型,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转变。依靠出口导向和招商引资很大程度上是小国战略。现在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转向大国战略,没有一个大国是外循环为主体,这是中国在新时代下的重大战略转型。

      “这个重大战略转型非常好。在我看来,从2009年到现在都是在过渡,在为大国战略的实施创造条件。现在提出以内循环为主体,是进入经济新常态,回归到大国战略,这并不是走向封闭和内向。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仍要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张燕生表示。

      畅通国内大循环

      张燕生认为,在未来高风险时期,中国的战略要总体收缩,这体现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重点要落到三方面:中国经济和东亚生产网络相互促进、中国经济和一带一路相互促进、中国创新体系与国际创新体系相互促进,构建跨境创新网络。

      冯煦明指出,这不是要走向封闭经济,要一体两面地看,一方面要壮大和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要继续推动经济高水平开放,更主动和高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壮大国内经济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简单地扩大内需,应该在生产、分配、流通、终端需求方面做好系列改革。

      具体而言,在生产端层面,要通过市场化手段和体制优势增强技术创新能力,补齐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短板,同时根据需求变化规律相应地调整生产结构,在供需再平衡中寻求经济增长空间、提高各类资源利用效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尤其是要增加医疗、养老、人力资本提升等公共服务品的供给。

      在分配环节层面,要增加劳动报酬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强社会流动性。争取通过接下来三个“五年规划”的发展,将中等收入群体人数由目前的4亿左右扩大到8亿左右,实现中等收入人群倍增。

      在流通环节层面,要新旧基础设施并重,切实降低流通成本。一方面加快推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在交通物流的产业化运用,另一方面仍要继续强化交通、物流、通信等传统基础设施。县城和乡村处于流通体系的末梢,尤其须要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加强。

      在最终需求环节,要平衡好消费和投资的关系。既要重视消费的作用,适度提高消费率;也要防止投资增速过快下滑可能引发的风险。

      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做?

      疫情冲击下,我国上半年经济下降1.6%,其中一季度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

      对于下半年的宏观政策,会议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年中宏观政策定位,相较4月中旬的定位(一季度数据发布后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来看,货币政策总量强调“合理”增长,融资成本则要“明显”下降。

      这与市场预期比较一致,疫情初期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持续,随着经济的持续恢复,货币政策需要相应调整,比如4月末以来,货币政策边际有所收紧,已经在向总量适度进行切换,体现出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的原则。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定调比较符合预期,强调要保持稳健灵活适度,精准释放流动性。疫情对经济的冲击集中在上半年,当时货币政策偏向宽松的力度大一些,下半年稳健偏松的力度会有所放缓。

      “综合来看,全面降准的可能性有所下降,不会进行全面刺激;强调精准导向,意味着仍然存在定向降准的空间。根据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半年不排除有1-2次定向降准”,刘学智表示。

      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大力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会议从疫情防控、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实施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坚持房住不炒等15个方面进行精准部署。


    发挥制度优势促进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心得体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 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 不协调 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 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 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 民主更加健全 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 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解决好民生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 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 突出重点 完善制度 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 基础设施通达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 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
    既紧盯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 谋长远 见成效。

      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 补短板 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精准脱贫 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 问题的显现阶段 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 预警 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就是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指引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 紧迫性 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在脱贫攻坚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 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 虚假脱贫;
    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 不摘政策 不摘帮扶 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 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 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 循环发展 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彰显人类社会迈向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 有计划 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 规模之广 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辟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执笔:黄一兵)


    快捷搜索:制度自信  理论自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