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泛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内容要素解析

    时间:2020-10-21 03:59:0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信息素养是社会公众面向数字信息环境的基本素养,但数字信息社会进入全媒体网络时代,泛信息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新兴领域。文章依据信息素养理论,在信息检索理论、信息素养理论、“多维度”分析框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了由信息素养、数据素养、媒介素养、视觉素养、网络素养、科学素养和认知素养等维度构成,主要包括基础、能力、媒介、感知、环境、行为、认知的泛信息素养“七位一体”结构模式。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相关素养的内涵和内容进行阐释和论述,并针对其在模式中的价值、作用及其逻辑关联进行探讨。

    关键词:泛信息素养;结构模式;七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20063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Elements of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stract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the basic literacy of the public facing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but the digital information society has entered the era of all media network, the proposition of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the exploration of its connotation have become a new field of concern to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structure pattern of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has made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the expansion of related field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theory,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ory and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framework theor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inclu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dat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visual literacy, network literacy,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cognitive literacy. The "seven in one" structure patter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based on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y, media, perception, environment, behavior and cognition. This paper uses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ain and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and content of related literacy, and discusses its value, role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in the structure pattern. Constructing the "seven in one" structure pattern of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scientific and necessary.

    Key words ubiquitous information literacy; structure pattern; seven in one

    一般認为,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塑造的核心要素。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会长保罗·泽考斯基(P·Zurkowski)提出信息素养是人们的一种能力,是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的本质意义是在全球信息化的环境下需要人们具备的能力,即信息源和足够多的信息工具以解决问题的技术和技能。Doyle的《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1992)则注重认知:“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够意识到完整的精确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本条件;有能力确定信息需求,形成基于需求的各类问题,确定信息源,制定确切高效的检索方案,从各类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践,将新信息与其具备的知识体系进行充分融合,在思考批判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信息。”2015年1月6日,ACRL发布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推出了“综合能力”:“信息素养是包括发现信息、理解信息生产及价值、使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和参与社群学习的综合能力的集合” [1]。

    2003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发布的著名研究报告《知识在信息中迷失》提出了“泛在知识环境”(Ubiquitous Knowledge Environment)新概念[2]。“泛”在《汉语大字典》《辞海》《辞源》中是普遍、广泛之意。按照黑格尔泛理论[3],或泛逻辑主义,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泛信息(Ubiquitous Information)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载体、内容及形式的特征,信息没有明确的内涵确定性和目标的不聚合性。泛信息的内涵包括消除不确定性外,还包含信息需求的漂移性、载体多元化、传播媒介全媒体性及多渠道化、存在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无所不在的特性。

    2.3    揭示信息素养的塑造多元性

    传统的信息素养塑造是从文献检索课开始,逐渐扩大至讲座、竞赛、建模,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从检索方法、技巧、策略、算法、路徑。泛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涉及数理统计与分析、空间图谱构造和发散思维培养,技能从工具书、数据库、到综述、述评、引文分析、知识图谱、本体构建、语义建模,实践包括科技查新、学科服务、信息研究、媒体制作。

    泛信息素养的塑造涉及多维度、多领域、多方向的多元化体系,泛信息素养结构体系整合了基础素养、能力素养、传媒素养、环境素养、感知素养、行为素养、思想素养,凸显网络全媒体时代的社会特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策略,发挥信息采集、组织、分析、利用与生产的基本职能与社会职能;以信息为核心,贯穿信息利用、数据能力、媒介通信、网络环境、视觉感知、科学行为、思维认知的全过程及相关维度,从而构建起泛信息素养的有机整体、既充分重视信息素养理论根基,也适应社会时代新发展力求拓展素质与能力的内容领域与方向。

    3   泛信息素养的理论构建及其要素

    3.1    泛信息素养的分析框架

    泛信息素养的理论基础是信息素养理论,信息采集、整序、处理、分析、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既有策略,也有能力;既有资源,也有利用;既有行为,也有意识。信息素养理论成为图书馆学信息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应用、信息策略四个维度。信息意识,决定信息的敏感度,寻找信息的意识与嗅觉,包括情感、行为、认知等,包括伦理意识、创新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领域;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组织、分析、利用信息的技术能力;信息应用,包括媒体、通信、技术、数据、网络等;信息策略,实施环境与实施路径,包括信息素养体系的构建及其实施体系(模式)设计,实施路径有MOOC、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重点有知识产权保护。

    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相关素养构成了一个整体。相关素养包括媒介素养、数据素养、视觉素养、传播素养、网络素养、认知素养等,是人类新时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泛信息素养涉及的7个要素是独立的个体,但并不零散,7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联。本文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素养,以数据素养为能力素养、媒介素养为传媒素养、网络素养为环境素养、视觉素养为感知素养、科学素养为行为素养、认知素养为思想素养提出了“七位一体”的框架结构(泛信息素养“七位一体”结构模式见图1),并力求推演该结构的构成及其内容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七位一体”的泛信息素养结构模式融合了基础素养、能力素养、传媒素养、环境素养、感知素养、行为素养、认知素养的内涵,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策略。泛信息素养以信息为核心,贯穿信息利用、数据能力、媒介通信、网络环境、视觉感知、科学行为、思维认知的全过程,从而构建起泛信息素养结构模式多维度的有机整体,既充分重视信息素养理论根基,也适应社会时代新发展力求拓展信息素养的内容领域与方向,在信息素养理论体系构建中实现创新,进一步丰富信息素养理论与方法。

    3.2    泛信息素养的核心要素

    3.2.1   信息素养为基础素养

    信息素养表现在信息获取、处理、整序、管理、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能力,包含技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获取、处理、揭示、表达、系统操作能力与素养。信息技术素养注重工具手段的应用,针对信息获取与利用的方法、技术、工具、手段及其应用环境,强调其绩效的获取与认知。信息技术素养体现5a理念(All citizens、anywhere、anytime、any Internet-connected、all of human knowledge),支持信息需求的实现效益。3.2.2   数据素养为基础素养能力素养

    数据(Data)泛指所有描述事物的属性、特征、形态或其他相关的数字、文字或符号。2004年《信息素养、统计素养和数据素养》可看作数据素养的概念缘起事件[15]。

    数据素养一般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组织、分析、共享能力与认知,对数据的形态、价值、伦理和数据的思维与认识,数据道德与行为规范。杨晓菲[16]提出数据素养是信息素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和发展,是辨证认识数据内在价值并能够在符合道德伦理的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分析以获取信息需求满足的能力。

    数据素养包括:(1)数据意识,辩证性思维和数据伦理;(2)数据知识与技能,数据获取、分析和处理、管理和交流的能力;(3)数据发现,Love N说“数据素养是指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掌握不同度量方法和把握多种类型的数据,并能够从中得出正确推论的能力[17]。”数据素养就是用户以数据意识为先导,运用学习的数据知识进行实践从而获得获取、理解、评估、管理数据的能力,并在遵守伦理道德的前提下运用数据解决问题。

    3.2.3   媒介素养是载体素养

    现代媒体在全球文化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承载和促进作用。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桑普森1933年在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最先定义了媒介素养的概念:“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种意识、 方法和能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了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多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价、创造和生产以及思辨的反应等能力[18]。媒介素养在大众媒介基础上建立的信息素养,美国《图书馆杂志》在2014年3月4日发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观点,媒体与信息素养政策与战略核心就是对媒介信息的解读。“媒介即信息”,媒介素养即使用媒介的知识理解和能力、意识与精神修养,强调信息主体对信息载体的更新、发展所具备的解读与批判性[19]。

    数字媒介素养被2010年美国阿斯彭研究所(Aspen Institute)与奈特基金会(Knight Commission)发布《数字媒介素养行动计划白皮书》(Digital & Media Literacy:A Plan of Action)定義为“在充满媒介、信息丰富的社会中必须具备的技能的组合”,将各种介质、渠道、通信、传媒的数字工具和技术手段用于文字、图像、音频、视频、语言等分辨、编辑和利用,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甚至于生产信息的主流方式及多元途径。

    全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各种媒体构成的跨媒介、跨情景、全方位多元体系及其综合能力。全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介,而后者更是以网络社区、博客、微博、社交平台、移动媒体为代表,任何人的身份都可以是信息的获取者、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主体概念更加宽泛,都热衷于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同时使用信息、生产信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深度融合,构成全媒体的特性,全媒体素养体现泛信息素养的特质。全媒体素养构筑了一套由思想、认知、行为以及听觉、视觉、理念、数据素养组成的理解、识别、控制、转换、传播与使用同时还能对信息进行加工再生产的能力与素养。

    3.2.4   视觉素养是感知素养

    当文本信息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视频信息充斥信息源且正在挑战文本信息的主体地位时,就有了视觉素养[20]的存在。从远古时期的岩石壁画,到写本印本时期的插图附图,到近现代以来的电视、电影、多媒体、全媒体信息的挖掘应用,视觉素养逐渐地清晰。

    视觉素养就是基于视觉感知基础上,有助于人们理解和事业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进行学习、表达及其思考、批判的意识、知识、能力与道德,也是视觉素养的主要构成。从视频、多媒体、全媒体信息资源的纯视觉要素及其结构中获取并筛选、审读信息分析和评价视觉信息,提升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认知。

    3.2.5   网络素养是环境素养

    网络素养顾名思义就是网络构建与使用的素养[21],其内涵包括信息利用和再生产的意识与能力、网络基础设施的使用技能、网络环境的了解与适应性、网络环境的评价机制。

    社会进入了网络风起云涌的时代,网络购物、电子银行、网上学习与网络交往,林林总总的新生事物让这个社会丰富多彩。网络素养关乎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保护能力构建。网络尚未形成良好健康、行之有效的自我优化机制,自我管理、自我健全、自我完善的规范、准则及其道德有待构建,网络社会尚处混沌开明的初始时代,网络素养的认知也处于初步的认识和主观驾驭的进程之中,零星、碎片不成体系,经验、感性缺乏验证。

    当网络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时,网络素养就成为接近、分析、传播、利用网络资源的通行证。网络素养包括网络信息辨别、筛选能力、网络道德规范、网络安全三个要素。网络素养是充分享受网络文明成果、能够有尊严和高质量生存与网络社会的重要保障。网民上网并使用网络,合理、安全、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获取、评价、传播、利用,对网络的认同并将其作为个人必不可少的社交媒介与信息渠道,就有了网络素养的养成。

    网络平台、网络搜索引擎、网络自律与约束力是网络素养的基本要素,网络安全、网络个人保护、人身安全是网络行为的构成,网络是全媒体,更是一个新兴的社会。

    3.2.6   科学素养是行为素养

    科学素养实际就是科学知识的把握与科学方法的应用,用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认识[22]。科学素养包含三个要素,即科学知识、科学过程、科学行为,与行为素养有关的内容包括信息伦理、道德素养。

    信息伦理包含人们对信息内涵及信息活动的判断与评价[23],包括主观因素的好恶、情感、性格、品质,客观存在的信息拥有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三者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行为规范准则,即信息道德。信息道德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公众必须遵循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信息道德的内涵是信息主体行为与社会信息规范的协调一致,承担相应的担当和责任;规范信息活动;正确处理信息生产者、信息提供者、信息使用者的关系;合理使用信息源与信息技术;遵守信息法律与规范;抵制不合法信息行为。

    3.2.7   思想素养是认知素养

    思想素养是泛信息素养结构体系中的灵魂,社会认同的是思想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其基本内涵包括主观思维、信息观念与信息信念。主观思维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活动,一定的世界观、认知观会决定主观思维的方向,而主观思维还会受到思想主体的视野、胸怀、性格、意志的影响。信息观念是人们对信息本质特征、价值的认识、态度,一定的信息哲学观、信息价值观会影响甚至左右。思想主体的视野、胸怀、性格、意志的统一体就是信息信念。思想素养的内涵中,思维是内核,认知是主线,观念是影响,信念是基石。

    3.3    泛信息素养核心要素的逻辑关联

    泛信息素养框架核心就是厘清信息时代网络全媒体的内涵、目标,梳理信息素养适应社会新时代与所遭遇的相关素养。其内涵的逻辑关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强调信息检索、组织、利用的基础素养为核心,扩展到数据采集、分析、利用与生产的能力素养,与利用媒介、通信技术的传媒素养密切关联。在网络全媒体社会,掌握媒介应用和通信技术不单纯是解决了公众获取信息的操作问题,而是能否适应于生存的环境素养。人们通过视觉感官采集数据及其对有效与否的判断,属于感知素养,这一判断付诸实施关乎行为素养,对所获取数据的分析与研究取决于认知素养(泛信息素养构成要素逻辑关联见图2)。

    7个要素既是影响社会主体信息素养的内外关联因素,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成长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依托信息素养形成彼此关联、相互依存的关系。

    7个要素的逻辑关联反映行为主体即社会公众信息素养的内外关联因素及其内在关系,既包括能力、感知、行为、认知等的内在因素,也包括数据、媒介、技术、环境等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的逻辑关联构建泛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

    7个要素并非完全独立的概念,大都是网络全媒体时代的产物或蕴含了网络全媒体时代特征的内核,也是这个时代赋予社会公众的素养要求。信息采集、整序、组织与利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甚至再生产的技术能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媒介应用与制作、通信方法技巧,存在于网络社会全媒体的时代环境中。社会公众通过定位观察、耳闻目睹的视觉感知,付诸传统与数字时代并行的行为、道德、规范,养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型思维范式。

    泛信息素养是多元要素共同组成,根本目标仍是为了信息的采集、整序、组织、分析与利用。7个要素覆盖各自内涵、目标、方法、实施但体现信息采集、整序、组织、利用的能力、行为、意识、道德。7个要素协同方能和谐彼此关系,实现基础素养、能力素养、媒介素养、环境素养、感知素养、行为素养、认知素养等构成要素效率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目标。

    7个要素中,有重能力和重创新的,有重技术和重方法的,有重信息和重数据的,有重利用和重生产的,有重需求和重供给的,有重行为和重认知的,有重主体意识和重社会环境的。基础素养与其他六个素养的逻辑关联是相互制约、相互建构的关系。基础素养是社会公众生存于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但其存在方式、存在条件、生存关系都受到社会网络化、全媒体化发展的制约,会无意识地、不可避免地将信息素养融于所依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且同化为自身存在的部分,环境要素的变化当引发基础素养的重构,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外在因素也是基础素养与其关系的变化使其失衡。

    泛信息素养的7个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联的分析,是泛信息素养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问题。信息素养是基础素养,数据素养是能力素养,媒介素养是传媒素养,网络素养是环境素养,视觉素养是感知素养,科学素养是行为素养,思想素养是认知素养。信息素养及其相关素养成为泛信息素养的构成要素,信息素养不仅是泛信息素养整体框架构建的基础,也是泛信息素养理论构建的基石,数据素养、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视觉素养、科学素养、思想素养等是泛信息素养整体框架的构成要素。要素间逻辑关联是在明晰泛信息素养内涵的基础上,针对能力、传媒、环境、感知、行为、认知等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探究泛信息素养的构建规律。

    4   结语

    泛信息素养的提出还有待学术、实践、历史的检验,但泛信息素养的提出也非无基础可言。信息素养理论的数十年积淀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都提供了丰厚的积累。数据素养、媒介素养、网络素养、视觉素养、科学素养、思想素养的学术探寻及其凝炼都为泛信息素养构建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泛信息素养的提出则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要求。构建泛信息素养结构体系,厘清其构成要素内涵及其要素间的逻辑关联,明晰网络全媒体时代泛信息素养的体系构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ACRL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 for Higher Education[EB/OL].[2019-11-01].http:\\acrl.ala.org.

    [2]  Chatham,MA.Knowledge Lost In Information[R/OL].[2020-01-20].http://www.digitalpreservation.gov/news/2004/knowledge_lost_report200405.pdf.

    [3]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341.

    [4]  季拥政.泛在信息社会及其基本特征[J].图书馆学研究,2011(10):6-9,64.

    [5]  黃如花,李白杨.数据素养教育:大数据时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拓展[J].图书情报知识,2016(1):21-29.

    [6]  项华.论物理教育重数据素养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84-85.

    [7]  吴碧薇.基于信息素养的数据素养核心能力基本框架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5(4):89-93.

    [8]  ACRL Research Planning and Review Committee.2016TOP Trends in Academic Libraries[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6(6):274-281.

    [9]  秦小燕,初景利.科学数据素养内涵结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9,63(18):30-39.

    [10]  Raymond J Struyk.Management of Transnational Tink Tank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Culture & Society,2002,15(4):625-638.

    [11]  屠晓梅.2014—2018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热点与发展动态述评[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9(4):65-69.

    [12]  周伟.图书馆多元素养教育的兴起及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6):108-114.

    [13]  初景利,栾瑞英,孔媛.国外高水平高校智库运行机制特征剖析[J].图书馆论坛,2018(4):8-16.

    [14]  刘涛.信息素养研究的未来:元素养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3):31-34.

    [15]  Shields M.Information literacy,statistical literacy,data literacy[J].IASSIST Quarterly,2004,28(2/3):6-11.

    [16]  杨晓菲.“互联网+”视角下的图书馆数据素养教育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5(5):41-43.

    [17]  Love N.Taking data to new depths[J].Journal of Staff Development,2004(4):183-212.

    [18]  伍琼中.泛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路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4(12):93-97.

    [19]  高焕.“泛媒介” 时代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分析——以媒介素养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7,29(1):121-124.

    [20]  房敏,涂涛.我国视觉素养研究发展述评(2002-2017)——基于共词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2):34-39.

    [21]  王宁宁,陈卓.全媒体时代网络素养培育的交互式生态模型构建——基于杭州市青年群体的抽样调查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35-40.

    [22]  刘瑩昕,刘飒.辽宁省高校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70-273,277.

    [23]  王芳,程远,董浩,等.互联网信息伦理问题辨析[J].电子政务,2012(7):10-16.

    作者简介:刘慧(1982-),女, 南京晓庄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研究基金项目“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数据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8SJA0427)与南京晓庄学院高层次培育项目“智慧图书馆主体数据素养研究”(项目编号:2019NXY1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0-01-14;责任编辑:胡刚;通讯作者:刘慧([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 素养 要素 内涵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