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芝加哥大学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演讲综述

    时间:2020-11-29 22:11: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之邀,美国芝加哥大学英语系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约书亚·司哥德尔教授于2009年10月11日在该院学术报告厅进行了两场精彩的演讲。文学院的教师、研究生、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本科高年级学生和外国语学院的部分师生济济一堂,共享了来自大洋彼岸的真知灼见。

    约书亚·司哥德尔博士于197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获耶鲁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学位。多年来,他致力于16世纪和17世纪英国文学以及有关古典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并著有《英国诗歌的墓志铭:怀念与冲突(从琼生到华兹华斯)》(The English Poetic Epitaph:Commemoration and ConflictfromJonson to Wordsworth)(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91年)、《英国近代文学中的繁复与庸简》(Ex-cess and the Mean in Early Modem English Literature)(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2001年)等专著。

    10月11日上午的讲座由《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聂珍钊教授主持。聂教授全面介绍了司哥德尔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其国际影响力后,司哥德尔教授在热烈的掌声中开始了他的演讲,题目是“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课程面临的挑战:以芝加哥大学为例”(A View from Chicago:Curricular Challenges in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ry Studies)。演讲内容围绕芝加哥大学本科教育中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课程面临的三个挑战和相应的对策。

    第一个挑战就是文学的功用问题。美国通识教育的传统决定了课程设置中文学课程的不可或缺,换句话讲,毕业后未必把文学作为职业的那些学生们也要学习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可是,目前美国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失业率极高的现实使得学生们宁愿选择更有益于就业的工科和经济类课程。芝加哥大学采取的对策是在设置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课程时,不仅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日后成为文学工作者,更考虑如何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和技能,这有助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其它工作,拥有完满的事业和人生。在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的教学中,他们把文学作为突出的文化现象,教授具有特定专业特色的教学内容。两门课程都鼓励学生探索文学作品的审美愉悦功能和启蒙教化功能、作品的形式特征和主题、具体作家的文学成就、各种文学样式的特点、文学史、文学与文学史和文化与文化史的关系等。教授这些内容在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系采取不同的形式。在教学中,他们强调对文学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而不是对文学或文学史的机械记忆。此对策目的在于以文学为媒质,加强阅读、写作和分析技能,这些技能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适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就读过的作品写论文,由教授提供一系列的题目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其一。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构思、分析和回答重要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论证能力和条理清晰、说理性强的写作能力。无论今后从事哪一行业,这些知识技能会令学生受益终生。

    欧美国家的英语文学系对英美文学的学术性研究始于19世纪,在这之前,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些经典作品经受了时间的历炼,从而产生了永恒的价值,在文学形式和主题方面能够激励、启迪每一代读者,因此了解这些作品被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受过良好教育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中,与荷马、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和维吉尔并列的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乔叟、弥尔顿和美国作家爱默生、惠特曼和麦尔维尔等。然而,出于通过了解英美文学杰作去发现这个民族的伟大传统的动机而导致的学习的向心性已经受到多元文化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问题。在芝加哥大学和美国的一些高中,国际化的学缘结构已经导致英语文学研究呈现多元文化态势,比如很多移民学生想通过研究英语文学来了解自己本族的文化传统。这被宽泛地称作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怎样调和传统的英语文学课程的民族性与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在英语文学教学中,仅仅能够代表主流文化的传统经典作品限制了身份政治和多元文化的诉求,因此,学者们呼吁把来自于其他背景的,以前受到抑制、忽视、边缘化的作家纳入文学研究之视野。以芝加哥大学为例,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方面,文学和文化课程多元纷呈。

    和英语文学一样,比较文学也是在19世纪成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但是它起初强调的是跨越民族界域而探求文学的普遍规律及不同的欧洲国家文学彼此之间的影响,这就使其在欧洲国家的对立和冲突中逆流而上,担当起了一个重要责任:为欧洲文化打造出一个普适性的身份。关注欧洲文学的同时,比较文学一直以来都在强调一个更宽泛的普适性理念——即“世界文学”。学者们探求了文学的普遍特征,在寓居于不同时空的文学中寻求共同点。

    最后一个挑战是比较文学的国际视野带来的问题。他提出比较文学要继续抵制、抗拒英语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具体做法是不断提醒英语为母语的学者和学生们应该考虑其它语言和文化,以便能在更宽广的视域中探讨文学问题。另外,美国学生在外语学习方面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为比较文学的学习造成了障碍。为排除这一障碍,芝加哥大学的学生必须花一年时间学习另一门语言,很多学生一年中有部分时间在国外学习。英美文学专业的学生外语必须修满两年。即便如此,学生们的外语水平在研究其它时代和国家的文学时仍然力不从心,因而,比较文学课程规模比英美文学课程规模要狭小得多,只能吸引少数勤奋用功、善于独立思考、对外国语言和文学兴趣浓厚的学生们,其中多数是移民后裔。对于这种现象,司哥德尔教授表示是个棘手的问题。此外,司哥德尔教授还就芝加哥大学比较文学的课程设置、选课方法进行了详细评介。

    精彩的演讲后,教师和学生们就中国高校文学课的地位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整合的措施等同司哥德尔教授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10月11日晚上的讲座由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主持。胡教授代表文学院进行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对司哥德尔教授的光临再次表示感谢。接下来是司哥德尔教授做的第二场演讲,题目是“哈姆雷特:从束缚到自由”(Becoming Free in Shakespeares Hamlet)。

    司哥德尔教授首先风趣地指出哈姆雷特不仅是读者心中千人千面的谜团,他本人也认为自己难以琢磨。在不停地探求自己的“行动”和“无为”之意义所在时,哈姆雷特不断地激起读者进一步的思考。这正是《哈姆雷特》经久不衰的原因。接下来,司哥德尔教授分析了哈姆雷特在复仇一事上优柔寡断、意乱神迷的原因:当时相互对立的价值体系和信仰观念使他难以确定什么才是正义之举。研究者们探析过那个时代的人们对鬼魂和复仇的看法,以及处置像克劳迪斯一样的暴君的方式,结果发现,人们的观点大相径庭,答案也莫衷一是。《哈姆雷特》中的鬼魂声称来自炼狱,然而,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是新教国家,新教徒们摒弃了炼狱之说,认为人们死后或去天堂,或去地狱。因此,鬼魂的身份让哈姆雷特疑团重重。其次,研究者还发现,莎士比亚时代对复仇是否是正义行为也难形成一致观点。传统的基督教教义认为逆行暴施该交由上帝和政府惩处,复仇是罪责,会带来噩运,即死后入地狱。而很多贵族们坚持要为维护自己家族和朋友的尊严和名誉而抗争。在回顾、分析了哈姆雷特犹豫优柔的根本原因后,司哥德尔教授指出学者们在研究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时,有一点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自由。在作品中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自由?怎样获得和捍卫自由?问题提出后,司哥德尔教授把“自由”这一概念放在欧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坐标体系中,进行了历史性的阐释。然后通过细读文本,并对原文进行现代阐释,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哈姆雷特从在束缚中挣扎到获得自由的释放的过程。

    这次学术讲座气氛活跃,师生们的问题涉及到斯多葛主义在哈姆雷特身上的体现,哈姆雷特如何透过相互对抗的信仰观念看到自己行动的正义之光等。

    在司哥德尔教授的两场演讲中,讲者学养造诣深厚,谈吐幽默风趣,分析精辟透彻;
    听者印象深刻,茅塞顿开;
    讨论环节气氛热烈,问得中肯,答得精辟。思想的交锋发人深省,深入浅出的探讨令人受益非浅。

    (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刘富丽)(责任编辑:章柳)

    相关热词搜索: 芝加哥大学 德尔 综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