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语文说课稿五篇

    时间:2020-08-05 18:56: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篇一】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站姿礼仪》下面我将从这样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框知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知识是个人形象礼仪中的核心部分,是四种基本文明礼仪中的基础,掌握好《站姿礼仪》,对延续学好《坐姿、走资、蹲姿礼仪》具有奠定良好基础的作用。

    2、教学目的和要求

    a、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职业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确立的认知标是:掌握站姿的基本要求,掌握男女手位、脚位的正确放法,

    b、依据新课“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理念并结合职业高中学生能力的实际,确立的能力目标是:掌握男女三中基本的站姿。

    c、依据新课程“以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职业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认识到正确的站姿是一个人良好素养的重要体现和优雅仪态的展示,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内在气质和展现个人良好形象的最佳表现方式。

    3、本框的重点是:站姿的基本要求

    依据是:男女三种基本站姿的正确掌握首先必须建立在熟练对站姿的基本要求的掌握

    本框的难点是:站姿的基本要求

    依据是:站姿的基本即要求对站姿的整体掌握,又必须对整体站姿分解动作有效的联合。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认为: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依据此理念。我在本框教学中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三自一导法:即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则发挥导思、导读、导学、导疑的主导功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2、角色体验法:即通过情景表演,再观重难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好动和渴望表现的心理,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3、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即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演示案例,图片资料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说学法

    新课程理念认为:应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促进知识的形成,基于此,本课采取以下学法指导。

    1、团体协作、互助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即生成互动,彼此合作,共同探究,共同尝试解决问题。

    2、三抓学习法:即抓标题,宏观把握教材;
    抓框题,感知教材内容中心;
    抓问题,力求知己知彼。

    四、说流程

    第一板块

    我把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成四大板块

    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

    采用多媒体展示(相关案例、资料)

    1、多媒体展示正确站姿的影像动作示范。

    2、社交礼仪场合良好站姿的个人魅力感受,比如走红地毯时明星的静态站姿表现和奥运会迎宾小姐的站姿体现。

    第二板块

    此板块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导入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师则水到渠成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疑难问题-------使学生“会学”

    该板块分三步走。

    第一步:播背景轻音乐,同时多媒体展示学法指导中的“三抓学习法”。

    第二步:在轻松悠扬的音乐中,各组自习,由小组长负责,记录本组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步:学生模仿表现。小组长组织组员讨论并尝试互助纠正动作。教师则做好巡回指导工作。对有共性的疑难问题,教师可在设下悬疑,以便在下一板块中共同解决。

    此板块的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善于质疑的能力。并鼓励学生尝试互助协作解决问题,充分体现新课程关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明理达到导行的目的。

    第三板块

    团体协作、互助、探究式学习,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善思”这是全流移的主板块,根据学生在第二板块中所形成的知识基础。相信学生对正确站姿基本知识已有所认识,但对于有疑惑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功能,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结合本课教材,我准备通过此下-------个步骤突破重难点。

    第一步:各小组组员相互展示自己对正确站姿动作的理解和表现。由其他组员提出异议,教师注意收集有共性的问题。

    第二步:教师示范并讲解学生所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加以引导和分析。

    第三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第四步:学生统一示范,教师最后指正。

    第四板块

    此板块设计意图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寄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并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学习。帮助他们在分析探讨中实现:从认识到领悟,从领悟到养成,从养成到践行的转化。

    角色体验,实践运用-----使学“能用”,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

    第一:学生分组比赛。第二:表现良好的学生上台示范表演。

    本板块的设计意图: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2、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理论运用实践。

    总之,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准备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点拔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的教学理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学”“会学”“善思”“能用”的学习品质。锻炼学生的自习,互助协作,辩析表达等能力。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和求知欲。基本上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上就是我的教学构想,最后敬请各位尊敬的评委指正,谢谢大家。

    【篇二】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园》讲述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便在花园的周围筑起了围墙,将孩子们拒之门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后来,在一个小男孩的启发下,巨人拆除了围墙,与孩子们共同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文与学词结合,通过对比朗读感受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会多元交流,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童话中不同人物的言行描写细细品味。

    难点:在悟读中初步体会本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二、促进发展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因此,根据课文特点,我将围绕“对比”展开教学。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通过对比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来实施教学,同时在教学中扶放结合,渗透学习方法。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渗透了读中悟,悟中读的学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领略文章内涵;
    运用想象、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实现文本、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从而提升学习的效果。

    四、循序渐进说程序

    第一环节:精彩回顾,继续学文。

    上课伊始,我这样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这篇童话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咱们来玩个跟童话有关的小游戏——看图片,猜猜看,它们来自于哪篇童话?”我会在屏幕上出示几位童话主人公,很自然地导入课文的学习。

    第二环节:精读课文,突破重点。

    (一)花园变化前后的对比读

    1.提示说话,接触对比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想想巨人的花园原来是什么样的,后来又是怎样的?并在相关的语句下画上记号。稍后,适时请学生交流。并在屏幕上出示相关的语句。

    2.对比朗读,感受对比

    以对比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先读读描写花园漂亮的语句,再读读因为巨人的行为而变得寒冷、荒凉的语句和花园后来又富有春意的语句,最后再读读描写花园变成了冬天的语句。

    (二)冬天性格的巨人和春天性格的孩子内容的对比读

    1.巨人的性格

    (1)我这样引导学生:“这可真是一个神奇的花园啊!可是不知同学们想过没有,同样一个花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2)“当巨人面对孩子们一次又一次进入他的花园,态度是怎么样的?”我让学生再次认真读读课文,划出有关的语句。

    (3)当学生交流完后,我适时出示相关语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喂!你赶快滚出去!”在研读巨人斥责孩子们这三句话时,我是这样设计的:请你们读一读这三句话,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巨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可能是怎么想的?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孩子们的性格

    让学生试着上面的方法,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并随机理解重点句:小男孩没有拔腿逃跑,却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视着巨人。让学生通过想象补白:小男孩会对巨人说些什么?让学生在想象中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

    (三)巨人醒悟前后的言行对比读

    1.让学生再次朗读感受巨人醒悟前的冷酷、无情的句子。

    2.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巨人醒悟后言行的重点句:“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再次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第三环节:巧设练笔,升华情感

    设计有创造性的小练笔:“巨人赶走了小孩,你觉得他赶走的仅仅是小孩吗?还有什么?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让学生在练笔中,再次升华学生的情感。

    第四环节:广泛阅读,超越文本

    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收集更多的童话故事读一读,并开展一次讲童话、演童话的比赛。

    【篇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虽为战争的主题,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这篇文章是孙李先生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草纸和墨水写成的。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在残酷激烈的抗日战争里,在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烟水淼淼风光无限的白洋淀里温柔多情而又坚贞勇敢的青年农村妇女群像,赞美了人民群众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

    作为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现代小说,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又能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说明,我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根据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确定了解作者孙犁及“诗体小说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根据审美鉴赏与创造,确定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根据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确定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说三要素,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欣赏人物形象和语言,所以把通过分析简介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是重点。

    《荷花淀》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因此,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指导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通过ppt,多媒体视频展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施与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特色,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设计了诵读法、欣赏法、小组讨论法、质疑反馈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精力集中,身临其境,能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个,《荷花淀》就是用别样方式来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二)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孙犁,让学生了解孙犁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的“荷花淀派”作品的特色,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送夫参军(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歼敌(高潮、结局)第三部分:助夫杀敌

    四)精讲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景物描写。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1-3段,思考这三段中描写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运用了比喻修辞。创设这种洁白的意境,为全文确定了一个基调,整篇文章都是在这种银白的美景下进行的。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荷花淀的人如此的勇敢坚强,荷花淀的景也应如此。这里的景物描写对人物起到的一种衬托作用。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准确的修饰词,写出了荷花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人和景。作者让我们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生活中,阅读到了诗一般的语言,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精神。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这么美的景孕育着美的人。前面同学也谈到小说中人美,那么请问,这里的人美在哪里?

    文中主要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反映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与丈夫间的那段对话,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读:分角色朗读

    二读:比较性阅读。(运用倒装句式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作者用极其准确的语言使这些没有名、姓的女人们在小说中活灵活现,印象深刻,足见语言的艺术魅力。)

    3、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行动描写

    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的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白洋淀女人的成长经历,展现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对人物对话的揣摩,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本文语言的美,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残酷的战争生活中,为保卫家园而勇敢杀敌的荷花淀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身躯融入这片土地,把自己的灵魂化作朵朵荷花,永远守护在美丽的家乡身边。

    课文总结

    对于美的艺术创造,是孙犁一贯的追求。他曾这样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雕刻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也不愿意去回忆它。”《荷花淀》则是最集中体现他追求美的极致的战争之说,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五、布置作业

    1、写作训练让学生用诗歌或者对联来总结所学“风光无限白洋淀,战火未平民不安。保家卫国匹夫志,巾帼不让男儿汉。”

    2、课外比较阅读鉴赏。白洋淀纪实二《芦花荡》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与两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抗击敌人的故事。一是可以实现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二是两相参照,便可发现孙李先生给我们描绘了那个战争年代中国的英雄人民的群像,无论是热血男儿,还是老弱妇孺,他们深深的热爱自己足下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令人敬仰折服,备受鼓舞。

    以上即是我对本课的粗浅的认识与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篇四】

    各位老师大家好,本次公开课我执教了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七篇课文《怎么都快乐》一课,下面我就从说教材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说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端午粽》是本册书的第十篇文章,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个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想法,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端午粽》本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
    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
    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
    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感受句子韵味和节奏,口语表达时,也可模仿运用这一类词语。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的要求是:语文教学要将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所以本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目标:

    1、多种形式巩固生字和词语,会写“真、节”2个生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
    积累“青青的箬竹叶,自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科的重难点定为:

    重点:

    1、会写“真、节”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

    二、说教法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特点以及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运用了,情境教学法、品读感悟法、快乐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对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师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五、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相辅相成的,有怎样的教法就有怎样的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听、说、读、写、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等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流程:

    一、字词教学奠基础,好习惯逐步养成。

    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学已始,我就用中国传统节日导入,让孩子在节日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种设计方法,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热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复习生字时,我采用了“赛龙舟”的游戏,让识字变得多样化,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宽松、愉快的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的学习特点,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在观察中,实践中去学习字词。“真、节”两个生字。“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比较宽。“节”上窄下宽,上扁下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写字前我强调读写姿势,并要求孩子书写时做到:一看、二描、三写、四比较,以便孩子养成一个好的书写习惯。

    二、朗读教学激情感,读中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这一要求,在学文时,我减少无效的讲解,增强有效的朗读。我重视指导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如,在学习“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等词语时,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课文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段长句子比较多,对孩子来说难度有点大。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文,采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巩固、并在其他长句子朗读中加以运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点学习的段落,这段共三句话分别介绍了粽子的样子、香味和味道。语段句与句之间衔接紧密,第1句描写的样子,然后由“外婆一掀开锅盖”过渡到第2句的香味儿,再由“剥开粽叶”承接着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样子也从“外表、里面、中间”有条理的进行介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关注到描写的条理性,在介绍自己喜欢吃的食物时,也可以学习课文语言,清楚地、有条理地介绍。

    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从而发现句子由外及里,描写了粽子的样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间”这几个方位的词。在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停顿符号,训练学生朗读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语感。长句子的朗读,切忌一直进行机械化的整齐划一的齐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的意思基础上,用朗读的方式来学习,读好长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茹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在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导学生,让学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时的开心,想象外婆的与人和善。一年级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根据这一特点,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运用灵动的童心去体验,既发展了语言,又升华了情感,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语感。

    部编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加强课内外沟通。教材每个单元都编写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根据部编教材编写的这一意图,我推荐孩子在课外读任溶溶的《

    一朵花的童话》书,并和孩子分享了本书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读书兴趣。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本科的教学内容,在板书时,我采用了图画的形式,在孩子们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级学生的起始阅读,重在培养兴趣,所以本节课的作业设计为:给爸爸妈妈读《端午粽》这篇散文。让孩子在亲子阅读中,感受父母的爱,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在发现中热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

    【篇五】

    一、说教材:

    《山行》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中《古诗三首》的第一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本节课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单元主题以及课标对中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特制订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会认“径、斜”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课文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路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法:

    基于新课程标准中“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诵读诗歌、想象画面、句子训练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教学,符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古诗,而且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因此,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图文结图联系生活实际。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课伊开始,我让学生用四字词语说说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然后自然的导入本节课也要学习一首有关秋天的古诗,《山行》,并猜测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接着检查孩子的预习情况:1.读诗字音准确,节奏正确。2、四个生字的书写情况重点指导“霜”的写法。3.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本单元教材编写的重点就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寒山、石径、坐、红于等并让孩子讲讲自己是怎么理解的,小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法可依,为理解古诗做好了准备。

    2、读中感悟、合作探究

    在古诗学习中,吟诵是一个重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初读我的要求是学生能读准字音,读流利,有一定的节奏。再读想象,体会情感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朱光潜也说过,每首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当情景相生而又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意境。所以,

    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让学生自己想象意象,加深印象,再加以情趣引导,从而让学生悟出诗的意境。最后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关注课下注释、观察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并小结:我们运用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把看似难懂的古诗变成我们自己的语言,以后学习其它古诗都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

    3、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为了梳理课堂所得,加深学生记忆,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写:默写古诗《山行》(必做)2、画:画一副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选做)。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必做)

    4、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我的板书简洁、重点突出,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

    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霜叶

    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以上仅是我对这节课的初步设想,当然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所一在课堂上我会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预设与生成共精彩。

    【篇六】

    一、说教材

    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围绕大象的“耳朵”展开,层层推进。讲述了一群小动物都说大象的耳朵耷拉着有问题,于是大象也对自己的耳朵产生了怀疑,想办法让自己的耳朵竖起来,结果反而遇到了麻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盲目地改变自己。全文语言生动有趣。“读好文中的问句并借助大象的话,弄明白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是教学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同时,这篇课文的插图中小兔、小羊、小鹿、小马和小老鼠他们的耳朵都是竖着的,他们见到大象都是一脸奇怪的表情,更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说目标

    依据**版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对感兴趣的任何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巩固认识带有生字的词语,读准多音字“似、扇”。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能读好文中的问句,并借助大象的话,说出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情感态度与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大象的话,说说大象的想法是怎么改变的。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家是人家,我是我。”的意思。

    三.说方法

    1.抓重点词句的教学法

    抓住重点词句,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我在教学过程中牢牢地抓住写大象耳朵的句子、小动物们对大象耳朵评论的句子以及体现大象心情的句子,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去读这些句子,以及对学生恰到好处的点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

    2.小组合作教学法

    我要求学生“同桌合作,要求:一人演大象,另一人在小鹿、小马、小老鼠中选一个角色来演。”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

    四、说设计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力求达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力求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我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带生字的词语

    “温故而知新”嘛!孩子们根据我出示的词语抢读跟读,激情满满地完成了复习巩固的任务。

    (二)谈话导入我出示一个“聪”,告诉孩子耳朵总是在倾听的孩子最聪明。引导学生上课一定认真倾听,做一个会倾听的孩子。这不仅仅用激励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还自然地宣布了课堂常规。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以“作者围绕大象的耳朵写了什么?”这一看似简单问题将激发了学生对文本好奇心,急切地想要知道童话的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本

    1.学习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二至十一自然段

    3.品读第十二至十三自然段,领悟文本寓意

    4.总结全文

    师生合作以填空的方式来说出课文主的要内容。师生一起总结:我们要坚持我们自己的特色,不能别什么说什么我们就盲目地做什么。

    相关热词搜索: 语文 说课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