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0-08-06 03:46: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关键词 “全面小康” 决胜时期 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孟芳萁,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135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分析

    (一)“小康”——源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小康”最早起源于西周。在《诗经》中曾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百姓虽然置身于艰苦的生活中,但是却呈现出悠闲安定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在中国古代,身处奴隶社会的劳苦大众对宁静清闲日子的渴望。

    (二)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小康社会”并作为奋斗目标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大平正芳到访中国时就首次提到小康社会,并明确指出达到小康水平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在十三大会议中,党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提出著名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國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三)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建设”是一个过程,“建成”是一个成果。

    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灵活运用。2012年“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十八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多种视角和不同层次进行分析解读。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将“三个全面”上升为“四个全面”,对新时期“全面小康”赋予了更高层次的涵义,使人民群众对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形成过程

    (一)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已是历史成就,“全面小康”则是奋斗目标。

    1990至2000年是“总体小康社会”的规划建设期,1990年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转变,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同时,在国内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背景下,中国迈入了全新发展阶段,并且在南方谈话及十四大召开之后,又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高潮。21世纪初,我国虽然已经初步达到总体小康的目标,但此时呈现出来的问题为:小康社会水平不高,全面性不强,发展失衡。

    2002年在党的十六大上正式确立了“全面小康”的目标。刚刚进入新世纪,“全面小康”这一新的奋斗目标具有更鲜明的时代性和更严峻的挑战性。这是以“总体小康”为基础,对其进一步发展,是水平更高的、更加全面的、发展更均衡的小康社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二者存在协调统一的关系,“总体”到“全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从“总体小康”发展到“全面小康”,是发展路径的明确之选。

    (二)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建设”是完成时,“建成”是进行时。

    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主题被明确表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此次会议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将“三个代表”思想贯彻下去,秉承优良的发展传统,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由此被正式提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差别甚大,标志着我国开始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2017年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从今天起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紧紧跟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趋势,打好目前重中之重的三大攻坚战,不仅要实现首个百年奋斗目标,也要着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工作,持续攻坚第二个百年目标。

    邓小平同志最初提出“小康”这一理念时,仅仅是指让人民“吃饱穿暖”,后续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显著成效,广大群众日益期盼“小康”,党对“小康”也赋予更高层次的定义。从对群众生活水平的简单描述升级到对社会理想状态的综合描述;从关注单一经济指标向涵盖多项内容的“五位一体”综合指标转化。由此可知,我党在现实工作中,紧随时代发展步伐,转变执政理念,勇于实践。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三大攻坚战和解决方法

    (一) “三大攻坚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新发展形势下,经济、政治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治理工作需要随之调整。在经济、社会、生态领域打赢“三大攻坚战”,既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重难点,也是有望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1.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国家正面临全新的经济发展态势,发展风险较大,波动性较强。在全面推行改革开放策略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虽然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但是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众多风险爆发的窗口期,在产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对不同经济领域的风险进行精准预测,有效防控和妥善处理,就此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国家应该重点考虑并大力攻克的经济治理问题。

    2.精准脱贫

    就发展领域而言,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但是部分生产力却处于传统且低效状态,资源储备过剩,在分配方面又不太合理,无法充分满足供给需求;就发展区域而言,东部地区及一线城市占据极大发展优势,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发展相当落后;满足落后领域、贫瘠地区的发展诉求是另一重大难题。

    3.污染防治

    环境污染治理的形势十分严峻,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首先,以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收益的经济运行理念带来的环境问题渐渐显露出来。其次,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背景,转型并升级部分产业,让经济发展工作不被资源和环境问题所困扰,是我们面临的第三大难题。

    (二)打好决胜小康的三大攻坚战

    1.多角度构建防范风险框架:从政府、企业、个人入手

    政府要重构风险监管框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使社会上形成一种经济“脱虚向实”的风向。企业要加快公司风险治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风险预防与应对制度,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个人应对风险要妥善处理,做好心理防备,避免惨剧发生。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要对风险未雨绸缪,做出正确判断,把握底线。

    2.“绣花功夫”抓扶贫:将脱贫攻坚与精准扶贫紧密结合

    在精准扶贫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的提出了“绣花功夫”抓扶贫这一理念。一方面要瞄准相对落后地区的建设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基础等;另一方面对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如:明确目标时,利用衡量贫困标准的“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机制,做到扶贫对象真实可信且无需反复检查。帮扶时,不同的领导级别划分好责任分担区,扶贫责任制要从中央落实到基层,基层扶贫是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地中。

    3.多元共治:制度约束、行动激励和社会动员三者并重

    开拓创新,完善污染防治的体制机制。在治理期间,打造全新的治理格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守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国策。在发展过程中,既要增加生产,也要让群众享受到富裕的生活。此外,治理后的保护问题不应该完全由政府包揽。相反,人民群众要发挥主体优势,进行多元共治,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的积极联动效应,共同治理環境污染问题。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战略意义

    首先,坚守初心,铭记使命。这里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去看待问题,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背景下,在实事求是、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当前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的同时将人民生活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其次,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达成数亿人民中国梦。中国近代史中,广大群众为独立和解放付出极大的努力,做出了巨大牺牲;在中国现代,广大群众为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国家,为享受富裕的生活而坚持奋斗。在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了诸多探索与尝试,如今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最后,保持引领地位,形成互动关系。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统领功效和指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全面依法治国是基石、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在这种良性互动关系下,“四个全面”有效的指引了党和国家建设与发展。

    (二)当代意义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紧密相连,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当代的灵活运用。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就要求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得与失。

    其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最突出、最核心的一项任务。调动社会中各个角色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全面参与其中,明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有意识的捍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最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的过程中,广大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对党和国家的权威进行维护,对其领导进行巩固。大力宣传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这一重大历史节点的重要性,更加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的调整和决议的颁布执行,引导人民自觉团结互助,自觉围绕核心,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同步共进,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决胜攻坚。

    注释:

    吴树平点校.十三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349.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6/65447/4526368.html,2020年3月27日访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65444/4429125.html,2020年3月27日访问.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D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6.html,2020年3月27日访问.

    参考文献:

    [1]夏庆宇,张莉.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及重大意义[J].深圳社会科学,2019(1):12-18.

    [2]孙德超,高锐.打好“三大攻坚战”的理论阐释与推进路径——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的视角[J].理论探讨,2019(3):31-37.

    [3]熊杰.党代会文本视角下四个全面思想的科学特征及当代价值[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3):3-7.

    [4]张占斌,杜庆昊.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的时代内涵[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9,13(5):13-21.

    [5]马丽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演进及其实现途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6]顾海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进程与决胜纲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13-18.

    [7]王德蓉.“小康”目标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3,7(2):80-85.

    [8]吴桂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3):5-11.

    [9]金钊.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1):15-23.

    [10]夏鸿.辉煌一路[J].经营管理者,2007(11):20-29.

    相关热词搜索: 小康社会 发展历程 建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