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浅析《荷塘月色》中的“江南采莲”

    时间:2020-08-28 04:14: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朱自清是近现代的非常著名的作家,其创作主要集中在散文方面,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在一个月夜的所见所闻,用清丽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月色下荷塘的风景,表现了作者内心追求自由渴望超脱现实的思想。文章中作者特意提到了“江南采莲”,本文结合全文对此进行分析。

    关键词:荷塘月色;江南采莲

    作者简介:王淑红(1973.6-),女,汉族,江苏省连云港市人,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中文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1-0-02

    一、前言

    朱自清是近现代非常重要的一位散文作家,其散文语言清丽、结构完整,达到了清隽沉郁的效果。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很强的情感感染力,很容易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上的感应,给读者带来美学上的享受和情感上的陶冶。《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极具知名度。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在一个月夜独自一人在荷塘的游览经历,作者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皎洁的月光、田田的荷叶、清幽的荷香、浓郁的黑夜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作者自身那孤寂忧伤的心境,给人以美学的享受和情感方面的共鸣。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家描写了自己在月色下见到的荷塘,描写了荷塘周围的景色你,在文章最后,作家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还引用了《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朱自清在文章末尾引用采莲的古诗文,这很显然是因为眼前的田田的荷叶。需要注意的是,梁元帝《采莲赋》中的景象,是一个热闹欢愉的采莲世界,与前文中营造的凄迷忧伤、幽静典雅的意境存在较大差异,本文试图分析作家引入“江南采莲”的意蘊和内涵,进而解读《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二、朱自清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荷塘月色》时的外部环境

    1.朱自清个人生活背景和时代环境

    为了准确理解《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就需要结合朱自清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和外部环境。《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国民大革命失败,全国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环境下。朱自清是当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他崇尚自由与民主,但是面对残酷的现实,朱自清无力改变,这种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加剧了作家原有的苦闷和彷徨。在污浊的现实面前,朱自清不会允许自己随波逐流,而个人理想的破灭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导致朱自清陷入痛苦的煎熬之中。

    2.时代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一个有月光的夜晚,朱自清在院子里乘凉,忽然想起每日走过的荷塘,决定去看看月色下荷塘的风景。月夜下的荷塘,幽静无人,荷叶田田,月光融融,暗香浮动,周围的树影团团围住了荷塘,远处不时传来一阵阵梵婀玲的声音。这是作家眼中看到的荷塘。在这里,作家孤身一人,摆脱了白日的各种繁琐的工作和生活。但是作家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宁静,外部环境的严酷给作家的心理产生了眼中影响,他只能借助在这以独处的时光暂时摆脱对现实的无力感,摆脱内心的苦闷。

    在《荷塘月色》文章结尾,朱自清由眼前的荷塘想起了古时候的江南采莲的风俗,并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根据这些古诗文,江南采莲则是一幅自由自在、热闹欢愉的生活场景:在暮春时节,三五个少女荡舟在湖面上,他们一边唱歌互答,一边在满是荷花的池塘中采莲。这个场景充满了生命的欢愉和快乐,显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回忆了江南采莲的风景,与当下无边的白色恐怖笼罩的现实一比较,只能说道:“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3.采莲的特殊意蕴

    古诗文中描绘的采莲,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个世界与作者向往的民主自由的新世界逐渐重合,因此,当作者在文章末尾引用《采莲赋》,其目的就是借助这个欢乐的世界来安慰现世的失望。《荷塘月色》中引用的采莲的世界,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具有相同的性质,都是作家个人理想世界的化身,寄托了作者个人的理想和希望。。作者通过描绘这个理想中的世界,一方面给自己以安慰,另一方面也是麻醉自己,让作者暂时忘记现实世界的无奈。但是这种麻醉是无法持久的,当作者从幻想中清醒,认清眼前的现实以后,他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说明作家从采莲世界的安慰中醒过来,意识到理想世界毕竟是一个虚妄的影子,因此不安与苦闷再次充满了作家的心胸。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到作者那挣扎苦闷的灵魂,也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通过“江南采莲”强化散文的整体表现力和艺术感染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的写作中,作家先是描绘了自己在月色下见到的荷塘风景,这段描写语言清丽,生动形象,为读者呈现出一幅月夜荷塘的美景,为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不仅如此,前面的描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经过了一番雕琢,达到了朴实无华、大巧若拙的效果,促使整篇散文具有了隽永的美感。

    写完月夜荷塘的风景以后,作者适时引入了梁元帝的《采莲赋》,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古代的采莲。并借助《采莲赋》中的语句将那个自由美丽的世界呈现出来,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采莲图。作者引用这段古文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古代采莲的风貌,也是为了为读者带来一种艺术上的享受。作家通过这段引文,激发读者自己的想象,引导读者在头脑中呈现出那个自由欢愉的世界,同时也表现出作家个人的理想和追求。为了强化这个效果,作家进一步引用了《西洲曲》中的句子,“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句诗表现出的就是作家个人对理想的追求,也就是说,朱自清虽然身处黑暗的现实,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理想,也没有忘记对理想的追求。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朱自清在写作《荷塘月色》的过程中引用这段古诗文,实现了艺术写作的虚实对照,有助于提高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增加散文的整体艺术效果。

    1.作者通过引用这段古诗文,促使整篇文章达到了虚实相生的效果

    虚与实的转换和融合,为扩展散文的整体容量,丰富散文内涵,开拓散文意境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审美空间。前期对月色下荷塘风貌的描写属于写实,这是作者自己的所见所闻,是紧扣题目的写景,这部分内容有效充实了整篇散文,为作者展开抒情提供基础,为展现作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平台。对于“江南采莲”的描写则属于写虚,这是作者由眼前的荷塘风景联想到的,是古时候人们从事生产的生动再现。作者将现实所见所闻与诗文中的景象联系起来,将眼前的苦闷现实与古时候的热闹风流进行对比,以自己眼前的孤寂苦闷与古时候的自由欢快进行对比,有助于强化作家对现实的憎恶,同时凸显出江南采莲的美好。这种对比,能够从整体上强化文章的内涵,促使文章达到层次分明的效果,还可以有效凸显文章的主题,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2.作者巧妙地将悲喜相结合,制造了令人荡气回肠的情感波澜

    作者经历了漫步时的抑郁、欣赏荷塘月色的短暂宁静和喜悦、环视荷塘周围环境的苦闷压抑、再到联想江南采莲的欢愉、最后回归现实的无奈惆怅。随着作者夜游荷塘的过程,读者也感受到了那跌宕起伏的情感波澜。而且这一幅幅画面或明或暗,或喜或悲,或静或闹,也让我们在体会文章变化之美的同时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回忆当时阅讀去掉忆江南部分的版本的感受:在夜赏荷塘月色获得片刻宁静和欣悦后,情绪陡转直下,并一直低迷消沉,压抑与苦闷也得不到丝毫的排遣和缓解,反而使人一度情绪低落不可自拔,从而使荷塘月色带给人的美感和愉悦也打折扣。而有了忆江南这段文字,不仅使文章内容得到充实,行文富有变化,而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色彩也更加鲜明。从这段描写中还可以看出作家在苦闷的现实面前的态度,朱自清虽然被眼前的现实打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自由民主的追求,这种思想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荷塘月色》中作家引用的“江南采莲”的诗文,作者通过对江南采莲的再现,为读者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活泼极具生气的劳动场面,让读者感受到一片生机和活力,这种描写,一方面可以凸显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对当时的白色恐怖进行无声的控诉,另一方面也可以为表现在作者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这种对比也表现出作家那饱受折磨的灵魂,这正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中苦苦挣扎的知识分子的灵魂的表现,是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写真。

    四、小结

    朱自清的创作以散文为主,而且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同时具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和特征,总体来讲,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丽准确,具有一种沉郁隽永的整体效果。《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极具知名度。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在一个月夜独自一人在荷塘的游览经历,作者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将皎洁的月光、田田的荷叶、清幽的荷香、浓郁的黑夜呈现在读者面前,并通过景物描写传达出作者自身那孤寂忧伤的心境,给人以美学的享受和情感方面的共鸣。

    在《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家不仅着力描写了月色下荷塘以及周围的风景,还引用了古代的诗文《采莲赋》等,为读者呈现出一个自由欢快的采莲世界,这无疑是作者由眼前的荷花联想起来的产物,但是这种引用并非无意为之,而是作家的精心安排。朱自清通过在《荷塘月色》的结尾部分引用《采莲赋》,为读者表现美好的采莲世界,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苦闷心情,表现出作者内心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不仅如此,这种描写促使整篇散文达到虚实相生的良好效果,有效强化了文章的表现力,突出了文章主旨,促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高培存.将美读进行到底——《荷塘月色》教学一得[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04):35-36.

    [2]信金焕.创设真实情境,触动生命体验——《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和教学叙事[J].语文教学通讯,2020(01):47-49.

    [3]许双军.简述陶刻作品《荷塘月色》的艺术特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9,53(12):150.

    [4]吴良明.一个发现,勾连两个“世界”——《荷塘月色》教学节录[J].语文教学通讯,2019(31):34-35.

    相关热词搜索: 江南 荷塘 浅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