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大导演之香港1971 [沈嘉豪:讲述香港《普通人》的故事]

    时间:2019-02-14 04:26: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你接受自己(的身体) 吗?你爱自己(的身体) 吗?你要面对自己(的身体) 吗?你是否已把自已(的身体) 忘掉?为什么你只相信广告传媒给你的身型标准?真的只有唯一的一套美的标准吗?有些时候那些故事多多少少也可以从他们所穿或不穿的、化或不化妆、所摆的姿势、所选的位置、地点背景、及一些围绕他们的对象中反映出来。
      ――沈嘉豪《普通人》
      
      从一只镜头开始人像摄影
      其实,与沈嘉豪交谈过的人都能感觉到,他是一位非常谦虚、追求客观公正、力求展现事态本貌的摄影人。也正因如此,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心,从他的口中也不会听到什么过激的观点和执信的言语。沈嘉豪的谦逊和客观反而让他略显得不善言辞。设计专业出身的沈嘉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从事摄影以来,一直致力于针孔摄影并以此为风格。因为自认为不善于他人沟通,沈嘉豪一直没有拍摄人像。而促使这组《普通人》作品诞生、同时也是鼓舞他迈出人像摄影第一步的,其实是一只特殊的人像镜头――一件被他称作有feel的器材。“无可否认,我也是一个喜欢玩器材的摄影师。正因如此,当批评别人只懂玩器材不懂摄影的时候,自已同时也把包袱往身上放。2006年曾买过一台8×20大画幅相机,玩了不够一年便卖掉了,表面理由是‘一阔三大’,负担不起昂贵的拍摄费用而放弃,其实原因是对此画幅没什么感觉,实在拍不出自已喜欢的题材及作品,还是等待将来有feel再玩好了。”沈嘉豪回忆说。
      直到2007年,有feel的器材出现了。沈嘉豪无意中在互联网上买了一只Petzval设计的人像镜头,从此“中毒”。“我的人物摄影系列便从此开始。这类镜头不单带来影像上的独特效果,更令我开始思考什么元素令观众这样地着迷。”他说。
      要说Petzval镜头,翻开历史便知道,早在1840年,即摄影发明后的一年,匈牙利数学家 Joseph Petzval 便以计算的方法把此镜头设计出来。由于此镜头的大光圈设计把曝光时间大大缩短(从10分钟到15秒),人物摄影变得可行,便开始普及。沈嘉豪认为,虽然从当时科技的角度看,此镜头的像差很大,整个影像圈只有中间一小部分是实的。但从现代的创作角度考虑,正是中间以外的虚像化功能把现实的拍摄对象美化了,并与中间的实像形成强烈对比。怎样把“缺点”化作有功能的元素是创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踏实而不花巧的。
      
      讲述“自家人”的故事
      有了器材就要开始寻觅拍摄对象。将Petzval镜头与大画幅相机安装好后,沈嘉豪《普通人》这一系列人物摄影作品的第一个对象便是他的太太。本以为找身边人拍摄是最容易的了,实际上沈嘉豪解释了大半天得到的只是一次合照的机会。跟着还要解决大片幅相机的自拍问题,最后决定她是“实”摄影师是“虚”。“反正petzval 镜头也容不下两个‘实头’。”沈嘉豪幽默地说。照片拍摄好后深得家人的喜爱,便放大并挂在卧室中天天欣赏。
      第一次的拍摄经验令沈嘉豪意识到,人物摄影的乐趣并不在于器材的技术应用,与对象沟通才是最有趣的学习过程。“拍摄的时候,我最喜欢跟被摄者吹水谈天,发掘一下他们自己的故事,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有他(她)自已的故事。”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尝试,沈嘉豪通过Facebook开始招募拍摄对象。不久,他便迎来了第一个主动联系他的拍摄者,而这也是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拍摄者之一。“2008年当我在facebook上宣布我的《普通人》拍摄招募后,William是第一个跑来我的工作室要我帮他拍摄的,并且二话不说便把衣服脱光。他身上的皮肤病变的确把我吓一跳。着装的William其实只有脸上有一些比较轻的黑点,与常人的差异并不非常大。但脱了衣服后,他的腰身都被黑色所覆盖。”在与William的交谈中,沈嘉豪感到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年轻人,由于这种皮肤疾病,William的生命会比平常人缩短许多,但他积极地活着,还在香港许多学校做演讲,消除大家对身体残疾的人的歧视。沈嘉豪说:“交谈后我觉得拍摄对William来说是一个对自身认同、接受的过程。我便冷静地帮他拍摄,不夸张他身上的黑斑,就是拍摄一个普通人。”
      沈嘉豪拍摄过的普通人来自香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行为艺术家,有职员,还有即将分娩的产妇等。拍摄时,摄影师不干扰被摄者,让一切自然而然,生动而真实,展露出香港普通人的心理状态。《普通人》很强调发掘个别被摄者的独特形象。在沈嘉豪看来,要做到这点首先便是要跟被摄者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有了信任之后,那种“独特形象”才有机会出现的,就如在家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很放松地面对家人,男的夏天不穿上衣,女的回家即把胸罩脱掉(穿着上衣),大家不管什么仪态地坐着看电视、吃水果、看杂志、帮忙做家务或谈天,这种状态就是“独特形象”出现最多的时候,因为一家人大家都是互相信任的,大家都不会介意自已的形象是好看或难看。所以我要强调被摄者都是很愿意给我拍摄的,当他们很想很愿意,我才有机会把他们的“独特形象”诱发出来,于是乎说着共同语言、谈着香港的时事话题、大家都是香港人便成了沟通基础,“自家人”这种感觉便会在过程中慢慢地出现,“独特形象”的机会也出现了。他说:“当我把对象设定为人的时候,我心中预先想象的他(她)便不重要,他(她)自己的演绎及最后呈现出来的样子才最值得专注的。”
      沈嘉豪的这种纪实人像拍摄可谓与模特拍摄形成两极对比。他说:“拍摄普通人的确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如早前拍摄过一系列很美的裸体照,事后被摄者害怕给父母发现而反悔,硬要把底片拿走,还被要求不许公开展出。虽然遇此挫折深感可惜,但我的拍摄还是坚持自然的内心演绎。有朋友说如果是他会付钱请模特儿协助拍摄,免除麻烦。而我解释是用钱买的是服务,不是‘人’的影像,模特儿心里没有自已的演绎,只会交功课拿钱走人。”
      不论是早期的针孔摄影还是近期的大画幅人像创作,沈嘉豪都选择在自香港本地取材,如早期他就曾将针孔拍摄的对象锁定在香港的茶餐厅和香港的交通工具等。在他看来,香港与北京不同,没有那么多“大”的东西,有的是许多细腻特别的东西等待摄影人来发现,这也正是香港摄影人拍摄香港的优势所在吧。
      
      作者简介:沈嘉豪(波针) ,香港人。工作于香港、上海及北京,从事艺术行政及摄影艺术多年。现任香港摄影文化协会秘书。香港摄影节发起人。他于1987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取得平面设计(多媒体)学士学位。举办过三次个人摄影展览:“波针系列──针孔摄影展”(1995年);“波针系列2.0――菠萝油”(1998年) 及“北京的灰蓝色”(2008年),及在二十多年间参与多次国际及香港的大型摄影展。个人摄影展览《释放》于北京798艺术园举行(2010年)。多幅大型摄影作品被香港文化博物馆收藏。

    相关热词搜索: 香港 普通人 讲述 故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