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政策调整

    时间:2020-10-08 12:09: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 娟

    【摘要】 本文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区位和历史因素、国家政策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从政策措施方面提出了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差距 政策

    首先要明确认识我国区域地带的划分,十一五规划将区域经济划分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

    一、区域发展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从各地区生产总值(GRP)来看,在1980—2005年间,东部10省市实现GRP占各地区总额的比重由43.6%迅速提高到55.6%;
    而中部6省所占比重由22.3%下降到18.8%;
    西部12省区市由20.4%下降到6.9%。这说明,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中国经济总量和生产力布局在逐步向经济繁荣的东部地区转移和集聚,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扩大态势。如表1所示。

    从地区间居民收入来看,2004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东、中、西部差距比为1.44∶0.98∶1;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东、中、西部地区之比为3.74∶1.30∶1。由此可见,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2、区域经济增长两极分化

    覃成林(2004)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实证分析表明,从?琢趋同、?茁趋同和俱乐部趋同三个指标来看,我国区域之间的相对人均收入分异程度在1990—1999年间扩大,东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快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1978—1999年间,东部的十个省份形成了一个高收入组的趋同俱乐部;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与内蒙古、山西以及四川、云南、贵州、西藏和广西则形成了一个低收入组的趋同俱乐部。可见,在20世纪90年后,我国出现了明显的区域经济增长两极分化的格局。

    二、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原因

    1、区位和历史差异导致的产业集聚

    我国中西部地区内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生存条件差,交通条件极为不利,投资环境短时期难以改观。此外,中西部地区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而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便于发展商业贸易。另外中西部地区将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能力也远落后于东部。

    历史条件方面,新中国成立时,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的增长极理论认为,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最终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原来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会率先形成增长极。改革开放后,工业发生了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聚,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增长极。2001年中国的地区间工业布局呈现出以下特点:东部沿海地区工业份额有显著上升,其中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工业比重分别达到11.20%、10.11%和9.69%;
    西部省份的工业份额总体上有所下降。

    伴随着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市场力量在地区间的资源配置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使得地区间的自然和历史条件差异转化成了工业发展速度差异和收入差距。“市场力量的作用是趋向于不平等。”按照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观点,在体制变革初始阶段产生的我国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非均等性,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东南沿海地区更多地只有聚集效应,把其他地区大量的人才、资金、资源吸引过去,形成若干经济中心,其他地区则形成经济外围地区。而这种格局一经形成便具有自我强化和完善的趋势,其结果造成了区域经济市场化改革推进上的非均衡。

    2、国家政策与地方保护主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给予东部地区一系列灵活优惠的政策。比如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减免税收、扩大项目审批和外汇留成以及信贷留成等等。一方面使东部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直接推动力,另一方面,降低了一般生产性投资的进入成本,使投资环境更具吸引力,导致经济发展中“马太效应”出现。

    既然完全自由的市场机制在实际上并没有带来地区间的平衡发展,那么,地方政府就有选择地方保护主义和分割市场的动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违反地方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效率不高的企业,仍需要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通过分割市场来保护本地企业就成了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3、市场化改革和人力资本积累

    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资不仅带来了投资量、先进技术和经营方法,还规范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效率。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东部地区,市场意识淡薄,其制度转型面临着“知识存量”不足、创新主体(政府、企业及社会)动力不足、以及创新成本较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陆地区的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滞后和思想价值观念的落后。

    按照罗默的定义,人力资本是正规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结果。东部地区由于率先取得了发展,各级政府及企业有条件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知识、技术以及制度的不断创新。由于东部地区人力资本收益较高,吸引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向东流动,进一步扩大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

    三、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不利影响分析

    1、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制约靠消费拉动内需

    Kiminori Matsuyama(2002)认为,某产业(消费还不普及的高端产业)生产率提高使得产品成本价格下降,购买相同数量的该产品花费少,消费者的购买力变强,引发了更多需求使其他商品成本也降低,大量消费经济进入一轮又一轮的良性循环。值得注意的是,循环发生的前提是消费者收入差距不能过大,否则高收入阶层大量消费带来的价格下降不足以引发较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量上升,因此,在当前我国倡导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情况下,要想通过需求相对旺盛的东部地区的大量购买降低消费品价格、带动中西部地区的消费需求增长,必须努力保持地区收入差距维持在合理水平,是遏制区域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2、劳动力就业机会不均等,不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是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结果,这种不平衡的格局将导致各地区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比较而言,东部一些增长迅速的繁荣地区,各种产业活动大规模集聚,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中西部一些地区则相反,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不利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失业情况如表2所示。

    3、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差距大,社会公平难以保证

    一般情况下,区域经济的总量规模越大,其地方财政收人和财政支出的规模就越大。当前我国各地在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很大,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有天壤之别。这显然有违我们倡导的社会公平理念。

    四、缩小区域差距的政策措施

    政府对区域差距的干预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来实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把缩小区域差距列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建议政策措施如下。

    1、对中西部地区适度倾斜的财政、金融政策,创造一个高回报的投资环境

    改变过去直接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方法,将重点放在给予中西部地区更为优惠的财政与金融政策上,提高资本收益率,促使资本、劳动力、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建立中西部发展基金以及政策性银行,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资本供给,促进中西部重点、优势产业的发展。

    改革现行财政制度,一方面要增加财政收人,增强中央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按“因素”法确定数额,以地方财政能力均等化为目标,逐步缩小区域间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差别。

    实行差别性地区税收政策,遏制资本的流出及吸引区外企业投资,实施税收优惠是提高欠发达地区资本收益率的有效制度安排。

    2、深化各区域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转变政府职能,克服时会发生政府和市场职能错位的问题。必要有遵循市场规律,中央应赋予地方政府充分制度创新的权力。

    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形成经济发展自生能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抓大放小,加快缺乏竞争机制的国有经济的退出制度的实施,另一方面,扩大开放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快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鼓励提倡充分发挥企业团体在开放式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平等对待企业法人的区域政策。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3、在中西部地区加大人力资本的投人

    加强对教育的投入,在保证新增劳动力取得基本教育的基础上,动员各种力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切实提高中西部人口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同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教育资源,降低教育成本,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服务。中西部地区还应制定更灵活的人才政策,不断吸引外区域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

    [2] 李国平、范红忠:生产集中、人口分布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3(11).

    [3] 刘建军、张祥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J].天津社会科学,2004(5).

    [4] 魏后凯:中国市场转型中的区域经济差距社会影响与政策调整[J].开发研究,2007(4).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异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1).

    [6] 张秀生、陈慧女: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现状、成因、影响与对策[J].经济评论,2008(2).

    (责任编辑:张琼芳)

    相关热词搜索: 差距 区域经济发展 调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