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以“思维导学”落实“双减”和新课标精神

    时间:2022-08-08 09:03: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以“思维导学”落实“双减”和新课标精神

      “双减”一周年之际,有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那就是必须从“减量”回到“提质增效”上来。如何实现课堂上的提质增效?以学生思维力提升为目标的思维导学课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效路径。

      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2020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已成为各学科培养的重要目标。这就意味着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再是特优学生的发展目标,而是对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生的普适性要求。

      在思维导学课堂倡导者房超平看来,学生思维力的培养在于老师方法的引导,即帮助学生抓关键、建结构、找联系、会变化。而抓关键,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所取舍。

      那么,思维导学是什么,其内涵有哪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具体的实施路径?

      思维导学之“what”思维导学的基本内涵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坚持一个基本原则,突出一个基本途径,强调三个核心要素,践行五种主要方式,实现一个首要目标。”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即以学为本。这一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标上以学定教,就是要依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来确定学习目标;二是方法上以学促教,即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三是评价上以学论教,即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会了什么。这一原则充分体现了“学”字当头,明确了学习主体和学习责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过程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和结果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突出一个基本途径,即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被誉为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关于学习方式的六字真言。思维导学在课堂上的重要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合作、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强调三个核心要素:一是目标导航。关注怎么样去设计并达成学习目标。二是路径导引。关注怎么样规划并实施实现学习目标的路径。三是问题导向。关注怎么样依据学习目标和学习资源设计并解决关键问题。“导航”“导向”“导引”构成了支撑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践行五种学习理念:一是整体学习,包括基于单元或模块、概念体系、现象理解的三种方式。二是关联学习,包括基于概念之间,学科之间以及知识与社会、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三种方式。三是创造学习,包括基于知识发现、改题编题、学科思想的三种方式。四是对话学习,包括基于小组学习、师生交流、超越文本的三种方式。五是选择学习,包括基于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自由分组的三种方式。五种学习方式蕴含了先进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也融入了思维导学在实践层面特有的策略,比如创编习题,比如单元整体教学、对话与创造学习等。实现一个首要目标: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力和学习力。房超平认为,思维力是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和关键。没有思维力,就不可能有学习力。因此在思维导学中,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为关键,推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型。从以上叙述不难看出,思维导学的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思维导学的基本原则“以学为本”——“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学论教”构成了思维导学的逻辑遵循。思维导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路径规划与学习结果的诊断依据是“学会”。如果把思维导学比作一台计算机的话,那么,这个基本原则就是它的“操作系统”。其次,“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是思维导学的核心要素,构成了思维导学的路径支撑。“设计目标、规划路径、提炼问题”是实施思维导学的方法论,也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功。换句话说,这个核心要素其实就是思维导学的“CPU”。再次,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五种学习方式,在基于学情中的融通和创变应用,决定了思维导学的广度和深度。这五种不同特点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目标的“APP”。

      思维导学之“why”“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课堂教学要有“剩下的东西”,就必须千方百计提高学生以思维力为核心的学习力。按照学习力的“三要素”定义,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学习能力是学习力的基础要素,包括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而思维力是学习力的关键。因此,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力,就必须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入手。而提高学习能力,就要把思维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众所周知,学习动力包括外动力和内动力两个方面。内动力越强,外动力越弱。反之亦然。外动力主要与竞争、奖励、期待等因素有关,内动力则主要与好奇心、成就感和创造性等因素有关。适当的外动力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也能对内动力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外动力过大,则会抑制内动力的形成。随着教育系统的内卷加剧,某种程度上,外动力已经放大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良性竞争(适度比赛、相互挑战、共同提高)变为恶性竞赛(竞赛过度、明争暗斗、你输我赢),精神鼓励(让学生有荣誉感、自豪感)变成物质刺激(把学习与物质、金钱甚至前途挂钩),美好期待(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实现梦想的过程)变成追求功名(过分强调学习与个人、家庭、教师、学校的荣耀与尊严的关系),而与学习关系最密切的内动力诸要素不断弱化:把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丢在一边,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多数学生的挫败、失利,换取部分学生的成功、虚荣,让更多的学生失去自信;以短期、机械、重复、大量训练,片面追求高分数,使学习的创造性荡然无存。显然,提高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必须推进学习方式转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是人借助语言把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和综合,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在思想上揭示出不能直观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思维力的大小取决于学习者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思维力的方向取决于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实现目标形成的路径,而思维要找准作用点,就必须把思考集中在特定的思考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其中,思维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分别与思维的维度、向度和强度(高度和深度)有关。思维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都直接或间接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学习能力这个基础要素密切相关。提高学习能力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思维力的三个要素展开教学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关于思维对象的信息量,与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学习者思考的价值目标以及围绕目标形成的思路,与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路径”密切相关;而要把思考集中在特定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环节,则必须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据此,思维导学提出“三导”教学设计思路: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力求做到目标明确、路径清晰、问题精准——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就能根据目标确定实现路径,使学习过程更加清晰。同时,也能根据目标设计精准的问题,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

      思维导学之“how”思维导学如何落地?体现在“三导”教学设计上。“三导”即“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在思维导学教学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三导”包含六个变量,教师不仅要根据学情和思维导学的要求“设计学习目标、规划实现路径、提炼关键问题”,还要做到“达成学习目标、实施实现路径、解决关键问题”。因此“三导”的核心要义是既要关注“导”的过程,科学合理“设计目标、规划路径、提炼问题”,又要注重落实,关注“导”的结果,确保“达成目标、实施路径、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设计和落实“三导”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强调学会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并叙写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实施思维导学的基础,也是实施思维导学的首要步骤和基本功。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学情,为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三个层次的目标。目标要“说得清、看得见、摸得着、有层次、有挑战、有激励”,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跳起来能够摘得到的‘桃子’”。基础性目标100%的学生要达到,拓展性学习目标80%以上学生要达到,挑战性目标10%左右学有余力、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完成。二是强调学会规划学习目标的实现路径。从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在内的学习全过程入手,有效规划学习目标的实现路径,是实施思维导学的关键。有人可能以为,这不就是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吗?实际上这与以往关注课堂教学流程不同,这是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路径,这个路径更重视了整体的学习流程。设计实现路径要注意区分其开放性、指向性、有效性和灵活性的不同要求: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课型、不同的学生实现路径不同;对实现不同层次的目标有不同的路径要求,比如基础性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拓展性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完成,挑战性学习目标要求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完成;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路径,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根据三种目标的不同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根据不同课型特点设计实现路径。三是强调学会依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提炼关键问题。这是实施思维导学的保证。在问题的转换过程中,要根据目标设计问题,把每一个学习目标转换成关键问题,使学习目标与问题一一对应,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同伴答疑、群体展学、教师点拨等途径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有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作业量减少了,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教师按照学科的思维规律指导学生改题、编题,进行高阶思维训练,进而把解决问题当成检验学习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就会让学生学习的"含金量"更高,"减负"也就会水到渠成。四是强调基于“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向”做好教学设计。这是落实思维导学核心要素重要的一环。这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学习目标实现路径的文本化(形象化)表达——设计可见的“学习地图”。比如,对“预备知识学习、基础性目标实现路径、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挑战性目标实现路径”完成时段(课前课中课后)做出详尽的规划。二是根据实现路径设计课堂学习流程。对课堂学习的“流程、时间、教学活动”作出具体规划。如果说,“三导”的核心要义是既要关注“导”的过程,科学合理“设计目标、规划路径、提炼问题”,又要注重落实,关注“导”的结果,确保“达成目标、实施路径、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这个核心要义的核心,就在于它是一个紧密联系,互相依存的统一体,三者缺一不可,环环相扣,构成了逻辑上的铁三角。目标是基础、是旗帜。没有目标就谈不上路径和问题。目标不合理,路径规划、问题提炼再好也没有用。路径是方法、是手段,是消除一切拦路虎,顺利抵达目标的通道。路径不合理,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就会事倍功半。问题是关键,是要害。有了适切的目标,提炼不出好的问题,也就是房超平所说的胖问题或关键问题,目标也将成为无缘之木。

      思维导学之“where”思维导学是一项行动研究成果。那么,它在哪些学校得到了实践验证?与很多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诞生于薄弱学校不同,思维导学课堂是在各地的领跑学校落地的。近年来,思维导学先后在清华附中合作学校、xx高新一中(集团)、xx中学及xx外国语学校(集团)等高中名校落地,而且这些学校往往是从高一到高三的所有年级所有考试学科全面开启思维导学实践。与此同时,xx西南联大附属学校、xx市罗湖外语初中学校、xx市庆安初级中学教育集团、xx省xx第三中学、xx市二十三中学、xx省驻马店高级中学、xx市风华中学等多所城市的初高中学校也逐步落地实施,并且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之所以选择高中名校,是因为思维导学的倡导者房超平相信,只有在这样的学校产生实效,才具有更强的说服力,才能提高实施的动能。思维导学不但适用于初高中学段所有学科的新课,而且在实践中还探索总结了习题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等多种课型。如今,经过四年的深耕,北起xx、内蒙,南到xx、xx,东到xx、xx,西到xx、xx,已经有十多个省市的50多所学校和xx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思维导学课堂实践中初见成效,在大江南北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思维导学的“减”和“变”如果学生“不想学,不会学”,就没有真正的高效率的学习。怎么样让学生“又想学、又会学”呢?思维导学的解决策略是“减”和“变”。减,即“减少”课业负担(包括减少机械作业,减少外界压力,减轻精神负担)”;变,即“变革”学习方式,通过学习方式变革,激活学生的学习内动力。思维导学“减”的策略体现了新课标课程实施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按照“三导”设计,做到目标清晰,路径明确,问题精准(这是既能保证目标实现,又能减少机械作业的有效途径);二是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改变评价规则,关注学习进步等途径,更重视学习过程,更关注学习进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不是更重视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差距,减少学生的外界压力;三是改变课程实施方式,更加重视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减少学生的精神负担。其中,第一条尤为重要。思维导学所倡导的“变”,即变革学习方式是怎么进行的?它又包括了哪些方面呢?一是整体学习。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习要逐步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学习。思维导学理念下的整体学习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单元(章节、模块)的整体学习、基于概念体系的整体学习和基于现象理解的整体学习。这种“编织知识的大框架”“先见森林再识树木,先建构房子主体,再考虑房子局部装修,先建立知识的整体框架,再聚焦关键问题”的整体学习,与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围绕一个个具体知识点展开的教学相比,更容易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对知识点的整体感知,实现书本“由厚变薄”。二是关联学习。关联学习是指基于概念之间,基于学科之间以及基于知识与社会、生活、科技前沿之间关系的学习方式。没有关联,就没有结构化。关联的过程就是结构化的过程。从知识之间的无序点状,到建立关联,再到结构化,再到结构化之创变新的结构,经历了无序到有序。关联是一种连接,建立新知与旧知、概念与概念、知识与知识、理想与现实、本学科与他学科、你和我、大家与彼此、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帮助构建网络,形成结构。关联学习在于前伸后延,求同存异。关联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关联学习最忌讳的就是由“课本教师”到培养“课本学生”的死循环。三是创造学习。xx师范大学教授张华曾说,“学生不是长大了才去创造,而是在创造中长大”。创造学习是基于知识发现、基于改题编题、基于学科思想的学习方式。创造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人说,能做到创造学习,应试目标自然不在话下。是的,从改题、编题到学会命题的质的飞跃,为学生放飞梦想,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事实证明,从接受模仿到发现创造,使课堂学习成为创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知识本身的魅力,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就会享受学习的快乐。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积极创设从已知知识到未知知识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对已知知识的分析、拓展和探究中发现新知、创造规律,把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创造过程,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在学科思想指导下开展创造学习,就会使学习魅力无穷。思维导学还给出了创造学习的一般流程,即“强化预备知识,创设关联情境,尝试解决问题,归纳形成结论”。四是对话学习。基于小组学习、师生交流、超越文本的对话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情境,改变被动、单向的教学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通过语言,在问与答、给予与获得、相互争论与达成一致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思维导学反对“满堂问”的现象,主张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彰显对话学习“平等、创生、交往、互动、批判”的特性;强调教师要发挥“演员、编剧和导演”的角色;要通过“选拔讲师团、培养学科长、开展‘一帮一’”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小老师;要通过“行为、内容、流程、风貌、写作、效果”等六个方面培养学生展讲能力,使之爱讲、会讲和善讲。思维导学所倡导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教材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材中的人物对话、与文本相关的扩展内容和与潜在研究成果对话”,不仅与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一致,而且在内容形式与运用上都有所创新。五是选择学习。选择学习是基于学习目标、课后练习、自由分组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同伴有效展开合作学习,促进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选择体现尊重,选择也增加幸福感知。在选择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下放选择权。把教材内容取舍、课程进度和课程难度的决定权交给师生,把学习目标、课后练习甚至学习途径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师生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合理确定学习内容、进度、难度以及学习途径。二是正确理解教学进度的含义,即教学进度的关键不是教到哪里,而是学生学到哪里。三是确立适合的难度,有效引导学生学习。避免学生因为过难而望“学”兴叹。四是目标分层。按照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的方法,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五是路径分类,不同的目标,实现的路径不同。七是练习分层,根据分层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五种学习方式特点不同,适用的内容场景各异,我们又该怎么样去变革学习方式,把握学习方式的实现路径呢?一是正确理解五种学习方式的内涵,充分了解不同学习方式的特点,价值所在,使用场景,适用内容。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链接生活,依据学情,融合教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三是做学习方式的主人,不为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不做学习方式的奴隶,不生搬硬套,鹦鹉学舌。四是创新应用,培养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体系。综上所述,思维导学的目标就是“追求教育的剩余物”,这个剩余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现学科之美。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发现知识的魅力、思维的魅力和学习的魅力,进而感受学科之美,发现学科之美,探索学科之美,享受学科之美,自觉、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二是探索方法规律。通过架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发现已知与未知的关系,自然而然的进入未知领域,形成新的认知,发现新的概念、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概念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三是学会变化创造。引导学生学会改题编题规律,引导学生把一道简单的识记类问题逐步改编成比较复杂的创造性问题,把一个题目逐渐改成多个题目,甚至中考、高考压轴题,从而实现“一题通一类、一题串知识、一题纠失错”的目标,减少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