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学语文学情分析

    时间:2022-08-13 15:08: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学语文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项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对具体学情的诊断而改进学生的学习。学情分析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学习风格、需求程度等,精准确定教学目标,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它是教学的起点。

      以一节课为分析单位,学情分析应指向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课前,需要诊断学生与教学目标相关的知识基础;课中,需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和策略;课后,需要分析学生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以便为下节课作铺垫。

      然而,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情分析一直比较模糊:一是教师容易凭借经验去判断,并不精确;二是教师没有时间做细致分析;三是教师没有高效、精确的测量工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学定教”“生本教学”越来越成为教与学的趋势,对学情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从经验分析变为精准分析,真正实现“以学定教”,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在,随着智能技术的兴起,加之在线平台的助力,精准学情分析已经落地,精准教学也变得可行。基于信息技术,运用大数据平台,在线自动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能够让教师从多个维度观察学习行为数据反映的学生情况,基于学情分析结论,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进一步实施精准教学。下面,笔者以中学语文学科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环节,通过具体案例分享自身几年来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促进教学的探索经验。

      一运用线上问卷,借助线上前测,做好课前学情分析

      (一)线上问卷,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前,为了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已知、困惑和需求,教师一般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确定教学重难点。整个流程所用时间长,但分析不精准、过程烦琐、所用精力多。因此,很多教师并不会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课前调查。

      线上问卷则能够快速、精准地让教师全面了解学情。例如,讲授《藤野先生》一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写下预习后的疑惑。通过学生提交的问卷数据,教师可以在课前快速收集学生的疑惑点,较为全面地掌握学情信息。

      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提到了相似的问题:藤野先生为什么伟大,为什么最让“我”感激?这是对藤野先生人物形象认识的不足;也有不少学生提到:为什么文章记叙了很多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这是对文章主旨理解的不足。通过分析这些高频次问题,笔者就可以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人物形象分析和主旨理解。

      多维分析学生的问题,教师就能看出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上的不足。如“为什么鲁迅看到藤野先生改的讲义会不安”,说明该学生阅读时缺乏深入思考。又如“为什么鲁迅回国之后没有再给藤野先生寄明信片或照片”,文中就有这个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得再细致一些。

      这些学情都可以利用在线平台精准快速地掌握,为下一步的教学指引方向。

      线上问卷数据同样可以快速清晰地告知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重点。如图1所示,这是九年级复习阶段的课前调查,调查学生在基础知识板块最需要弥补哪部分内容。

      从问卷来看,选择标点和句子衔接板块的学生人数最多,他们的意愿最为迫切,按照数据比重,教师下一步的教学重点自然而然就清晰呈现出来。如“你希望教师怎样改进教学来帮助你”,可见学生的需求多种多样,对此教师可以分类进行差异化指导。

      线上问卷方式灵活方便,适用于所有学科,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尽可能地收集学生已知已会、学习意愿、困惑需求、学习收获等。尤其是任教班级学情差异较大时,线上问卷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明晰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

      (二)线上前测,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

      线上前测可在预习时采用,不仅能够让预习反馈更加高效、及时,还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例如,《渔家傲》是一首情感丰富且曲折的词,教师课前提出初读问题:“这是一个( )的梦境”,并把学生的答案展示在屏幕上。

      很多学生的选择是“奇幻”“美妙”“天马行空”“缥缈”,还有的学生认为是“豪放”“豪情”,体会到了“惆怅”“愁苦”“消沉”这类消极的情感。学生的这些初读感受,恰恰为教师的课堂设计提供了依据。教师可以这些看似矛盾的关键词为基础,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体会作者情感。

      在这个案例中,课堂前测采用同屏显示的方式,让不同学生的观点直观呈现、交流碰撞,课堂内容也更为丰富起来。相较传统预习方式易模糊、备课指引效果较弱的弊端,线上前测的方式使预习结果变得可视化、精准化,真正让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此外,线上测试既可以放在课前,也可以放在课后,让前后测数据形成对比来指导教学。测试内容既可以是主观题,也可以是客观题、开放式问答,适合学情即可。

      可见,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学情分析更为精准,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的选择更加科学,很好地提升了课堂效率。

      二技术支持下的多元互动,让课中学情分析助力课堂提质增效

      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课前的学情分析,对课中的关注相对弱一些。与课前相比,课中的学情掌握难度较大,教师往往关注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关注。课中的学情分析更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讲授,还要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进行高效、及时的学情反馈,才能让教师摸准学情。一般来说,这些互动方式有课堂问答、知识检测、小组讨论、观点表达、辩论投票等。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些互动方式不仅丰富有趣,还能快速反馈每个教学环节的成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加快、终止或延长不同的教学环节,让课堂提质增效。

      (一)基础知识学情检测板块

      语文的基础知识涉及字音、字形、词语运用、修辞、连贯、病句等方方面面,范围广,需要日积月累,所以基础知识历来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之处。

      传统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当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时,往往需要经历以下步骤:把题目印发或投影给学生→学生完成任务,提交给教师→教师评价,统计正确率、重难点和易错易混淆点→下节课上讲解,学生改错。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长,反馈不及时,统计工作量大,讲评滞后,课堂教学效率偏低。

      运用在线技术平台,就可以利用大数据,当堂准确掌握学情,引导学生进行差异化学习,实现高效学习。教师在线提前设置好题目,班情不同,题目的难易程度不同,通过线上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在线完成,屏幕上会实时显示已经提交的人数和学生做题时间,保证课堂上的学生都真正参与其中,课堂检测全方位、无死角。

      学生提交完毕后,精确的学情数据就会瞬间呈现。教师充分掌握精准学情,对学生每道题目的正确率、正确人数、错误人数都了如指掌,据此决定是否进行下面的教学活动。例如,检测学生对虚词“而”的掌握情况,正确率只有44.2%,可见此处已经成为学生的难点。选择B项的学生有41.9%,说明大部分学生集中表现为对“而”字表并列和表承接的用法区分不清楚,此时教师就不能急于推进下面的教学环节,而应该把这个问题讲解清楚。选择另两项的学生人数较少,只有6人,但也不能轻易放过,依然需要明确到底是哪些学生。在线平台分析可以精准到人,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或者对其进行课下补习,确保每个学生的疑问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实现差异化的学习。

      题目下面设置的“答案说明”板块,可以让学生实现更精准的学习。做错的学生看到答案说明就会明白自己在哪些知识点上有问题,做对的学生也能明白自己是否真的会做,同样实现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教师还可以看到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了解学生对整套题目的掌握情况。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掌握更全面、更精准的学情,避免经验带来的弊端。

      学情是动态发展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往往需要多次练习,而线上平台的题目可以让学生多次测试。同一专题下,它还可以更新和重组题目,让学生对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有相应的训练。这对于教师把握学情动态也有很大的帮助。

      该案例运用的在线答题平台适用于所有学科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的检测,设置题目时建议多设置客观题(如选择题、填空题),也可以在课堂相应教学环节结束后立刻运用在线方式高效完成测试,帮助教师迅速、及时掌握教学效果。

      (二)阅读能力学情分析板块

      阅读能力学情分析板块展示三个案例:阅读感受分享、主观题目表述、作品拍照上传。

      阅读感受分享案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教师往往会提供一些辅助材料让学生阅读。传统的教学流程一般是:教师将印好的材料发放给学生→学生阅读,完成口头或书面表达→课堂上分享少数样本→师生共评。这往往存在教师了解班级学情样本不足的问题。

      线上平台则大大简化了这一流程,同时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课堂学情分析。其基本流程是:教师布置线上任务→学生在线完成→全班共享共评。例如,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苏东坡这个人物形象,教师通过在线平台把文章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可见,对苏轼的评价中,“乐观”“才华”“嫉妒” “黄州”等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对此教师可掌握大多数学生的感受要点。

      主观题目表述案例

      文科学习中,主观题的表述一直是个教学重难点。学生的答案常常会出现表述三言两语、思路不清、要点不全、用词不当、不规范等现象。一般的课堂讲评流程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题目→教师判卷或者让少数学生课堂展示答案→讨论讲评。教师了解班级学情样本不足,每种错误类型的答案不能都呈现出来,所以教师讲评过很多次的题目,学生还是会做错。

      线上平台能够让整个环节更高效、更精准。例如,有人物写法鉴赏题目:“文中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线完成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清晰地呈现在大屏幕上,师生共评答案优劣,归纳常见的错误类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该类题目的解答思路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关键词中也可窥见一二。本题目中,学生提到“对比”的次数达37次,可知学生对“对比”这一手法掌握得较好,这对教师精准掌握学情提供了助力。

      以上两个案例都属于观点表述类内容,适用于所有学科课堂上的问题讨论和主观题表述检测环节。教师可以在课堂相应环节结束后,布置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学生不同的观点呈现都可以成为课堂的新鲜材料,不仅让教师当堂迅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同屏显示的形式还能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让学生的学习更深入。

      拍照上传:线上线下融合

      前面提到的案例大多是学生线上完成,再提交答案,那学生的线下作业如何能实现全班共享的效果呢?拍照上传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讲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时,文章有一段是对赵州桥的介绍,对此学生掌握得如何呢?教师设置了画赵州桥结构图的任务。从图2可以看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多种多样,这也提示教师:学生的说明文阅读能力还有欠缺。右图学生画的赵州桥结构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他没有抓住“大拱的两肩”这样的修饰限定词语。对待这样的现象,教师在教授说明文时,需要引导学生多关注说明文中的一些修饰限定成分,进行相应的圈点勾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该案例运用的拍照上传方式,能够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纸质作业实现当堂全班共享,文字、数字、作图等皆可,旨在通过同屏共享,呈现丰富学情案例,暴露典型问题,帮助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向,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三)写作能力学情分析板块

      教师讲评作文时大多存在畏难情绪:一是学生当堂写作耗时长,经常一节课还没有写多少就下课了;二是判作文难,写评语耗时长;三是讲评作文时间滞后,教师往往需要挑选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和典型例文,做成课件或者将文字变成电子稿再打印出来作为讲评资料,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星期;四是讲评作文的样例较少,一节课的时间只能分析几篇优秀作品或典型例文,样例呈现较少。

      技术的融入则带来了写作方式的重要改变。一是学生在线完成写作,大大提升了写作效率,节省了写作时间,也省去了教师将学生作品变成电子版的困扰。二是学生提交后可以直接阅读同伴的作文,师生共同点评。这里笔者主要展示两个案例:任务型写作与作文互评。

      任务型写作案例

      任务型写作要求学生读懂要求,按照任务指令写作。例如,学生学习《安塞腰鼓》时,有一个环节是仿写课文第7~11自然段,描写体育节棒球比赛场面,线上完成时间大约为10分钟。

      提交后,全班学生都能够在线上看到同学的习作,互评互赞,获得最多“点赞”的作品会被排在前面。这样,每个学生都得到了练习,有了展示的机会,也让教师对学生的写作学情有了更精准的掌握。

      再如补写,为了了解学生对议论抒情这种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教师去掉了一篇范文的结尾,让学生补充议论性的结尾。学生完成写作后在线提交,他们的作品全部呈现在屏幕上,教师通过阅读即可对学生学习情况一目了然。而且,学生之间还能互相阅读、分享,取长补短。

      又如学习新闻单元时,教师讲授完消息的写作方法后,为了了解学生的消息写作情况,布置了一项作业,即让学生写一则关于学农的消息。学生当堂写作,在线提交作品。在线上平台上,教师发现有的学生写的消息要素齐全,结构完整,而有的学生的消息则被同伴评价得更像是写作文。通过这样的展示,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点讲解。

      教师讲授完写作技法后,可要求学生运用当堂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前测稿,当堂完成并提交,也有利于对学情(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写作方法)有全面的了解。

      同伴点评案例

      同伴之间的互相点评,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多来自同伴的建议和指导,也可以让教师从评语中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当堂所学技能。例如,可让学生为本小组每位成员的随笔写评语,写出其优点和不足。从学生的评语来看,学生已经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描写去写作,对详略不得当、主题不突出等常见作文问题也有充分了解。同伴点评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从学生角度来认识学生,精准了解学情。

      该案例运用的同伴点评适合不同学科在课堂上分享典型作业时使用,不仅能让典型作业得到更丰富、全面的探讨,也可让学生评语成为教师了解学情的另一突破口。

      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写作课堂上不再有“死角”,每个学生都有练习和展示的机会。这对于提升优秀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够学生的学习信心发挥很大的提升作用。课后教师再通过强化练习来提升学生能力,使其学习积极性和写作能力得到更有效的激发。

      (四)综合性学习学情分析板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相并列。日常教学中,辩论赛、朗诵比赛等都属于综合性学习的范畴,运用线上平台,可以让这些活动形式更灵活,效果更明显。

      在线投票

      辩论赛是语文课堂上常见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辩论中的交锋,就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聆听别人,表达自我,进行有效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例如,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学生对愚公的行为和形象产生分歧,愚公的行为到底愚不愚? 课堂的辩论就会自发形成。选定了辩手,全班学生在线进行赛前投票,选择支持正、反方。辩论结束后,再次投票,票数增加的一方胜出。这既落实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也对教师了解课堂学情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案例运用的投票方式也可用在写作、朗诵、讲题、班务等活动中。教师可从学生的投票数据中快速了解动态的学情。

      音视频展示

      朗诵,一般在大庭广众中进行。但是班级学生性格不同,有的敢于表达,有的自信心缺乏,课堂往往会成为能力较强学生的舞台,教师无法全面掌握学情。通过在线朗诵,教师不仅可以看到更真实的学情,还会发现平时不爱展示的学生往往具有很好的朗诵水平,播放朗诵音频也是对这些学生一种极大的肯定。同样,通过同伴互相点评,教师更可以了解全班学生的朗诵掌握情况。

      该案例运用的在线音视频展示方式,旨在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便于教师更充分、全面地了解学情。无论是英语课的朗读,还是数学课上的讲题,抑或是物理课的实验,都可以运用在线展示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共享成果,让课堂不再是部分学生的天地,真正成为所有学生的舞台。

      以上课中学情分析案例,可以在课堂的不同环节灵活使用,无论是基础知识点的检测,还是问题讨论和观点表述,或者是小组活动的展示,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获得练习和展示的机会。

      三用好思维导图和问卷追踪,发挥课后学情分析优势

      课后的学情分析主要是分析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为下节课提供信息。课前、课后的学情分析都属于课下的,不同的是,课前学情分析着眼于新课的备课,课后学情分析着眼于旧课的落实。

      (一)利用思维导图,诊断课堂落实

      思维导图是验收学生课堂学习成果的直观方式。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路径,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误区、学习堵点,调整下一步的教学内容和策略。图3所示的是学生完成的《黄河颂》一课的思维导图。对比学生课前、课后的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获取知识的特点,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为精准施教提供参考。

      思维导图适合所有学科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可以是课堂知识点的系统梳理,或是对问题的深度剖析。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课堂所学的自我梳理,便于教师验收学生学习成效。

      (二)注重问卷追踪,掌握得失需求

      问卷在课前更多的是协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课后则更多地指向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有哪些收获、困惑和需求。如图4所示,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情况,定向回顾,可精准验收教学环节,了解学情。

      开放设问,可让学生总结课堂收获,调查尚存困惑、下一步需求,对此加以整合、分类研究,为下一步教学总结经验。

      通过在线问卷,课后的学情分析与课前的学情分析再次相遇,完成学情的闭环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问卷调查设置问题宜少而精,一般三五个问题即可;问题的表述尽可能切口小,指向明确,让学生想说话、有话说。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为课堂带来新活力、新气象。越精确的学情数据,会带来越高效的课堂;越高效的课堂,可带来越优质的教与学。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带来的精准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拓宽课堂内容,同时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课堂氛围、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提供依据,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