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一曲为动物权利呐喊的悲歌

    时间:2020-05-11 08:57: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尹静媛 艾险峰

    摘要:《黑骏马》是英国女作家安娜-西韦尔的代表作,小说以黑骏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从动物的视角讲述了马在人类社会中所遭受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向读者揭示了造成主人公黑骏马悲惨命运的原因: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人们的物欲的无限膨胀使很多人丧失了对动物应有的同情心,仅仅将它们视作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这种狭隘观念给动物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也浊化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视角对文本进行细读,可以发掘作者对人类漠视动物基本权利的批判、对动物遭受人类伤害的原因的分析及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热切向往。

    关键词:生态伦理 爱 人类中心主义

    引言

    生态伦理学是一项跨学科的学术理论,它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频频出现的生态灾难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恶化,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认识自我。这一思潮将生态学与伦理学的基本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它强调自然界具有独立的内在的价值,把人与其他生物视作生命的共同体,反对将人的利益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简言之,它颠覆了自启蒙运动以来深入人心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置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这些理念都明显地带上了后现代的特征,标志着以崇尚科技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的转向。事实上,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有着漫长的历史渊源,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善良的人们将同情与爱给予了那些人类以外的生灵。

    英国女作家安娜·西韦尔就是这样一群人中的一员。她一生关爱动物,并用自己的行动感化、劝导周围的人们去仁慈地对待动物。晚年的她克服身体上的残疾,以饱含真情的笔触写下了代表作《黑骏马》,全景般真实反映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人和为之忠实服务的马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她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马的视角观察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批判了人类漠视动物基本权利的行为,分析了动物遭受人类迫害的原因,表达了对建立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的殷切希望。作品真挚感人,一出版便为作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然而,令人有些遗憾的是,国内学者没有给予它足够的重视,很少有人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用生态伦理的基本观点来解读蕴含于其中的生态思想,关注作者对马及其他生物悲悯的情怀并阐发出它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对人类漠视动物基本权利的批判

    动物的基本权利是指动物作为自然中独立的个体所拥有的、与生俱来的生存权以及对痛苦、快乐的感知权利,它是动物作为个体存在的内在价值的体现。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人类不能因为自身利益的需要而随意剥夺动物的基本权利,而是应该“有一种伟大的情怀,对动物的关心,对生命的爱护,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①。然而,这种情怀随着启蒙主义的兴起而渐渐被许多人遗忘。弘扬着理性主义大旗的人们沉醉在对自然的节节胜利之中;科技的迅猛发展彻底改变了之前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式。人类不再臣服于自然的脚下,而是俨然一跃成为操纵自然的主人,他们坚信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因为人的需要而存在的。这种凌驾于万物之上的傲慢心态使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不屑一顾,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而漠视其他生物最基本的权利。以此角度观之,《黑骏马》中主角的成长经历可被视为一部人类为满足私欲而蹂躏动物的苦难史。

    小说以时间为序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人公的成长岁月,接下来的两部分讲述了黑骏马从青年到中年的生活,最后一部分交代了它晚年的归宿。

    黑骏马也曾有过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短暂、幸福的童年,即使在这段“黄金岁月”里,讀者依然能感到主人公潜在的不幸。黑骏马从一出生就没有个体应具有的自由,还在吃奶的时候,每天要干活到很晚的母亲也很少有时间呵护它。究其原因,“是由动物作为我们的财产的地位所决定的”②。马被视作人类的财产而存在,其生命的意义就被人为地禁锢在为人类效劳的层面上。它们彻底失去了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权利,将全部命运置于人类的手中。这也为主人公一生奠定了悲剧性的基调,它不得不从小忍受缰绳、马嚼子的束缚。诚然,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作者不可能脱离所处的时代而完全反对动物为人类服务,但她以构建一个人与动物相对和谐的理想的场景——伯特维克庄园向读者表明:既然动物的福利有赖于人类,那么人类应该友善对待它们,有责任使它们生活得相对舒适。事与愿违的是,在小说的开篇,主人公就遭到小男孩恶意的欺侮,但这仅仅是拉开了它生命中悲剧的序幕,悲哀的情愫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加强。

    在随后的一章中就出现了黑骏马的兄长和主人戈登少爷惨死的血腥场景。“可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一只野兔”③,看似平淡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人热衷打猎的批判和对无辜生命的同情。不仅如此,作者还用黑骏马母亲朴实的话语暗示出她的担忧:“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弄伤自己,有时也会毁掉骏马,田地更是被践踏得不成样子”④。读者由此不难窥知作者蕴含于字里行间的生态伦理观:对动物的滥杀在道德上就站不住脚!它造成了人与自然的严重对立。不可否认,打猎是远古时期人类求生的一种手段,人类为了满足其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利益而猎杀动物的行为本也无可厚非,但当人类逐步摆脱蒙昧、衣食无忧的情况下,依然以肆意捕杀动物为乐趣,会使人在主观上逃避应担当起的生态责任而只沉溺于纵欲的短暂快感。参与其中的人不仅不会体恤其他生物的困境,反而从杀死弱小动物的过程感受到一种变态的美和一种心灵上的满足。正如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那些在低等动物的痛苦和毁灭中寻求乐趣的人……将会对他们自己的同胞也缺乏怜悯心或仁爱心。”⑤这在小说中戈登少爷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将打猎视为一种炫耀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社交方式,为了满足嗜血的欲望而大开杀戒。以生态伦理的视角观之,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边缘利益而侵犯其他动物的基本利益。小说中野兔、骏马与骑手的悲惨结局突显出人类恣意剥夺其他生物生命的行为对自然乃至自身造成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从某种角度而言,黑骏马一生的遭遇可以被看作是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一个缩影。主人公很小的时候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虽然滋味不好受,但它很快就意识到这是动物与人类相处时所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是统治者,动物绝不能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充当被人类驯服的工具才能谋求有限的生存空间。所以,黑骏马的好脾气与其说是生而有之的,不如说是人类社会强加于这些动物身上的一种求生的本能。

    即使对人类百依百顺,动物们的幸福依旧短暂,现实生活是无情的。尽管黑骏马殚精竭虑地为人类效劳,仍逃脱不了被人虐待的噩运。仅仅在小说的第一章结束后,它就一步步走向痛苦与毁灭的深渊:被爱慕虚荣的伯爵夫人用勒马缰绳勒得喘不过气来;无故遭受醉汉的暴打并受伤留下了永久的伤疤;不堪重负而几乎倒毙……与传统小说不同,作品没有将人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而是将黑骏马及其所接触到的同类以及与马打交道的人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将马的切身感受作为关注的重点,颠覆了传统文学中以人为核心的叙述方式,起到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具有更强的批判性。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重新审视自身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进行换位思考,以全新的眼光评判人与动物的关系,从而意识到人类对待动物的不公:在普通人看来,训练马为人类服务,给它们带上马鞍和缰绳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作品使读者的内心开始反省,意识到这是对马的自由的一种无情剥夺。马不是机器,它们是血肉之躯,也有个性,也会像人一样感到累、感到疼和恐惧,它们彼此之间也有亲情与友情。马与人的关系更是会对马的性格和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二、对动物遭受人类伤害原因的分析

    《黑骏马》创作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这一时期的英国民众大多恪守传统的社会规范。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正人君子的绅士、淑女们对动物却毫无怜悯之情,甚至对那些忠实地为他们服务的马也无一丝悯恤之意,使这些动物的基本福利得不到保障,经历了过多的悲哀与艰辛。从这些所谓的正派人物的言行中不难看出仅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道德衡量的唯一标准的局限性。作品使读者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是道德考量的一个重要范畴,这一理念与20世纪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施韦泽提出的敬畏生命的伦理观有着共通之处:“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得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⑥小说在真实再现人们对动物命运所持冷漠态度的同时,也反映出西韦尔对这种残酷现实形成原因的探寻。

    总体看来,给黑骏马及其同伴们带来无尽苦难的成因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源自人类中心主义的无限膨胀

    在19世纪的英国,科技已经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它使人们对自身和自然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对自然顶礼膜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人们在面对自然时摆出一副统治者的姿态。他们将人类视为宇宙的核心,大自然的君王,认为人类享有支配自然的至高无上的权利。这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使他们忽视了人与自然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造成人和自然的对立。在《黑骏马》中,正是这些人给主人公及其伙伴带来一次次的伤害:伯爵夫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刻意将马的脖子拉得超过它们所能忍受的极限;一些人把马当作火车来驾驭,只顾赶路却丝毫不关心马的死活……简言之,他们将马以及很多默默为人类服务的动物视为机器般的工具,从未把它们看成有血有肉、会感知、和人一样需要关爱的独立个体。这其实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在作祟。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使他们坚信人才具有理性,而理性仿佛是衡量生物内在价值的唯一标准。因此,只有人的意志才是值得尊重的,动物不过是被人类奴役的牲口,其存在取決于它们是否能符合人的意志。这种二元论的思想将人的意志强加于其他生物,使它们遭受了极大的痛苦。

    (二)源自人类对物质财富的盲目追求

    伴随着19世纪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它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一些人对财富的过度渴求使他们将自然与他人看成攫取个人财富的工具,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紧张,人际关系产生隔膜、疏离。每个人都倾向于以个人为中心,成为自我的奴仆。有钱的人对社会上的弱者缺乏同情,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择手段。这集中体现在西韦尔在对破烂山姆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当中。破烂山姆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马车夫,为了支付出租马车主足够的租金并养活一大家人,他驾着马车拼命干活,最终积劳成疾郁郁而死。由于作为人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他不得不将所受到的剥削再度转嫁到与他日夜相伴的马身上,致使人和马都生活在极度的绝望与悲哀之中;而对于贪婪的出租马车主斯金纳而言,人和马都不过他赚取高额利润的工具而已。物欲的无限膨胀腐蚀了他的灵魂,使他丧失了对动物及同类的应有的怜悯之情,蜕化成一个为金钱所驱使的冷血魔鬼。由此可见,对金钱的盲目追求扼杀了人的良知,也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空气,破坏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本应和谐的关系,这是“由于人没有遵循自然规律造成的。身处社会之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真诚、友善地对待他周围的人,他与周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而不是欺诈、敌对的关系,因为他的血、肉连同他的大脑一起,都应该是属于那个社会的;一旦欲望膨胀,违背了人类生存的基本伦理,就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主体性扭曲,结果导致社会生态伦理的失衡”⑦。

    三、对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的向往

    《黑骏马》中主人公及其伙伴们充满血泪的经历揭露了动物权益被人肆意破坏、人与动物严重对立的现实。西韦尔为此感到非常的忧虑和痛心,因为“现代社会中的自然的衰败与人的异化是同时展开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不仅伤害了自然,同时也伤害了人类赖以栖息的家园,伤害了人类那颗原本质朴的心灵”⑤。但她并未完全绝望,在日常生活中她身体力行,爱护周围的动物,经常规劝那些粗暴对待动物的人。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勇敢地拿起笔,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奋笔疾书,写下这部饱蘸着对动物真挚情感的不朽之作。

    通过描述人们给主人公及其伙伴带来的种种不幸,西韦尔向读者昭示出自己的生态思想:即人要善待动物,但真正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则首先需要将人与动物的关系上升到道德的层面来考量。人应该将自己与其他生物视作一个有机的、彼此相互联系、互不可分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爱是维系成员之间的纽带。“这其实是将人的仁爱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一种扩大,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延伸,使人类的生存进入更加美好文明的境界。”⑨在作品中作者还有意扩大了基督教所倡导的爱的指涉范围,借马车夫约翰之口发出了自己的心声:“任何信仰都是强调爱的……可若是教不会人们如何友好和气地对待人和动物,那么这种就是——虚伪的!”⑩她彻底摒弃了基督教将人类置于万物之首的等级观念,将传统宗教阐释为对人、对自然及所有生物充满爱的宗教,赋予基督教绿色的含义与时代的活力。

    此外,作者还呼吁人类勇于承担对其他生物所负有的生态责任,其作品中所有的正面角色都对动物充满了爱心,而且绝不容忍对动物的虐待,他们对待动物的态度与20世纪动物福利的倡导者汤姆·雷根的观点极其相似:“动物不能表达它们的要求……它们也不能提高我们的良知水平——所有这些事实都不能削弱我们捍卫它们的利益的责任意识,相反,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了。”(11)在西韦尔的心中,人类不应无视其他生物的内在价值,而应心怀悲悯之心,用智慧为自身和自然界中的万物提供更多的呵护与帮助。

    结语

    《黑骏马》以朴实感人的语言讲述了忠心耿耿为人类服务的马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尊重与爱,在屈辱中苦苦煎熬的故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和极强的时代感。小說中作者批判了人类对待动物时残忍自私的行为;揭示了导致动物不幸的种种原因;表达了建立和谐的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强烈愿望。小说的创作意图在于唤醒大众对其他生物所肩负的生态责任,反恩人类至上的观念、贪婪的物欲对人及其他生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西韦尔清醒地意识到,人类必须转变可以任意奴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否则将使自然界及自身遭受灾难。虽然在小说的结尾处辛劳一生的黑骏马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归宿,但这一理想化的结局无法改变整部作品所渗透出的作者对人与动物关系不断恶化的担忧,对动物命运寄予的深深同情与无奈。在看似完美的结局中读者仍然可以隐约感受到黑骏马最终难逃因年老和伤病而再次被卖、被虐待的噩运。即便如此,作者还是通过塑造一些善良的正面人物,以他们的言行感化周围的人们友好地对待动物,从而赋予整部充满悲情的小说些许亮色与希望。圈

    ①杨通进:《走向深层的环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1页。

    ②[美]加里·弗兰西恩:《动物权利导论——孩子与狗之间》,张守东、刘耳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③④⑩[英]安娜·西韦尔:《黑骏马》,张帆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第7页,第47页。

    ⑤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20页。

    ⑥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从理论走向实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⑦曹山柯:《人生长恨水长东——(群鬼)的生态伦理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5期,第80- 81页。

    ⑧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6页。

    ⑨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11)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9页。

    相关热词搜索: 悲歌 一曲 呐喊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