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不忘初心 > 正文

    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领导心得4篇

    时间:2020-11-13 14:01: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抛开私利计算,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大局…小编为您整理了《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心得4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参加十九届五中全会宣讲学习心得体会(两个大局)1

      统筹两个大局 办好自己的事——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深刻理解这一重大部署,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既是全面理解、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坚实基础,也为“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指明了科学路径。

      两个大局,是重大的战略判断;胸怀两个大局,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下形成展开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变局,不是置中国于局外的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一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为我们办好自己的事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

      统筹两个大局,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两个大局的发展大势和基本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呈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并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统筹两个大局,必须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必须办好的自己的事,是我们的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这就意味着,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方向。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内涵型增长,离不开创新驱动;应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挑战,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深入推动协调发展;将生态作为重要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绿色发展是关键;推动与各国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依靠的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挖掘内需潜力,要在共享发展上下功夫。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我们才能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御风前行。

      回望“十三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底气、本领去迎接新挑战。前瞻“十四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不断赢得新胜利。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和心得体会(四个自信)2

      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廷飞报道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老百姓的追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从判断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三期叠加”的特定阶段到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提出新发展理念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有力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们着力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要体现在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

      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高质量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总的要求,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更加准确地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主线,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作为首要任务,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紧扣党章宪法赋予职责,进一步明确了纪委监委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基本任务,是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要胸怀全局,立足职能职责,更加突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督促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保障党中央政令畅通、全党在新征程中步调一致前进。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也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至为关键。要从严从实加强自身建设,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把对党忠诚作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自觉在践行“两个维护”上作表率。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是纪委监委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要严格限权、行权,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监督、防治腐败,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公平正义需要。要继续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三转”,不断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科学性、严密性、有效性。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切实看清纷繁复杂国际国内形势背后的本质,对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履行党章和宪法赋予的职责,努力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全力服务和保障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破浪前进。


          学习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心得感想(统筹两个大局)3

      统筹两个大局 办好自己的事——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提出“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深刻理解这一重大部署,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准确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既是全面理解、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的坚实基础,也为“十四五”时期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重塑竞争新优势、确保我国发展行稳致远指明了科学路径。

      两个大局,是重大的战略判断;胸怀两个大局,是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下形成展开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是外在于中国的变局,不是置中国于局外的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这一大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大变局的关键变量。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融合交汇,为我们办好自己的事提供了大有可为的空间。

      统筹两个大局,就必须充分认识这两个大局的发展大势和基本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呈现出“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大、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并没有改变,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并没有改变。

      统筹两个大局,必须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必须办好的自己的事,是我们的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

      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这就意味着,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方向。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内涵型增长,离不开创新驱动;应对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挑战,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要深入推动协调发展;将生态作为重要资本,提升综合竞争力,绿色发展是关键;推动与各国的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依靠的是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挖掘内需潜力,要在共享发展上下功夫。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以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我们才能在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御风前行。

      回望“十三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这让我们更有信心、底气、本领去迎接新挑战。前瞻“十四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14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用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不断赢得新胜利。

          学习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心得感想(制度自信)4

      以中国制度优势持续激发“规划红利”

      中国“十四五”新布局引发世界热议。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张张时间表路线图前后相续、有机衔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工农业建设、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在时代命题的转换中,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也让“五年规划”成为各方解读“中国之治”的重要索引:为什么中国选择以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如何支撑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传统,“思而有备,行而有成”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自古以来,在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的大国,无论治世安民,还是抗灾御敌,都需要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都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纵横捭阖。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高度认同,对“大势”“大局”“大计”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借鉴传统、科学谋划,以“五年计划”的制度设计打开了发展新局。周密系统的长远规划,不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也让中国穿过了几十年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风雨雨,一步步稳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不光中国人明白。但为何只有中国充分释放了“规划红利”?依靠的还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众所周知,所谓规划自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这暗含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能够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才能做很长期的事情。在政党“轮流坐庄”、党争压倒一切的西方国家,不仅各党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往往是新人不理旧账,政策几年一翻篇。这样的政治特性既无法确保规划出以公心,又会因执政党更迭导致任何规划都赶不上变化。

      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抛开私利计算,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大局,同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最大程度确保规划兼顾公义和科学。对此,有人形象地指出:当别人都在搞“拳击赛”的时候,中国正一棒接一棒地跑着历史的“接力赛”。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就规划而言,落实环节至少有两大挑战:如何应对规划与实际的错配,怎样实现规划的执行到位。就前者而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式的呆板僵化,或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进行微观管理,都必然束缚市场本身活力。

      从“十一五”起,我们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不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进行公共事务治理,这是中国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已超越了苏联模式,也超越了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长期发展的道路。这种持续调试优化并始终追求效率的新型国家规划,不但对中国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各国探索21世纪规划也有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是中国体制的又一大特征。有人曾感慨,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提出目标只是传达一种愿望和态度,很多仅仅是选举时的噱头和“画饼”,而中国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国家,一旦制定了目标,就会信守承诺,直至最后完成。

      就“五年规划”来说,制定后就要开始工作分工,条条上按照部门进行分解,块块上逐级层层分解,时间上逐年分解。规划目标分解后,则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将若干重点指标纳入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既具备科学规划的能力,又具备执行规划的能力,使“五年规划”与中国制度优势相辅相成,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独立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承上启下的历史关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勾勒的发展蓝图,总结了改革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了亿万人民意愿,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中国‘十四五’的宏伟目标,如果成功实现,那将是惊人的成就。”网友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的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继续以中国制度优势激发“规划红利”,“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中国“十四五”新布局引发世界热议。26日至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中国未来5年乃至15年的发展擘画了蓝图。

      “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张张时间表路线图前后相续、有机衔接,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战略部署。工农业建设、科教兴国、创新发展……在时代命题的转换中,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也让“五年规划”成为各方解读“中国之治”的重要索引:为什么中国选择以此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如何支撑了这一制度的有效运行?

      中国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传统,“思而有备,行而有成”更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自古以来,在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与发展水平千差万别的大国,无论治世安民,还是抗灾御敌,都需要举众人之力求长远之功,都需要从整体角度出发统筹协调纵横捭阖。中华文明虽历经磨难,仍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中国人对“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高度认同,对“大势”“大局”“大计”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借鉴传统、科学谋划,以“五年计划”的制度设计打开了发展新局。周密系统的长远规划,不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了统筹协调的作用,也让中国穿过了几十年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风雨雨,一步步稳健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这个道理不光中国人明白。但为何只有中国充分释放了“规划红利”?依靠的还是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众所周知,所谓规划自是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这暗含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这个国家能够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这才能做很长期的事情。在政党“轮流坐庄”、党争压倒一切的西方国家,不仅各党派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且往往是新人不理旧账,政策几年一翻篇。这样的政治特性既无法确保规划出以公心,又会因执政党更迭导致任何规划都赶不上变化。

      而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避免了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抛开私利计算,以战略眼光审视大势大局,同时开门问策、集思广益,最大程度确保规划兼顾公义和科学。对此,有人形象地指出:当别人都在搞“拳击赛”的时候,中国正一棒接一棒地跑着历史的“接力赛”。

      为政之道,忧无策,更忧有良策而不落实。就规划而言,落实环节至少有两大挑战:如何应对规划与实际的错配,怎样实现规划的执行到位。就前者而言,“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式的呆板僵化,或大包大揽、事无巨细地进行微观管理,都必然束缚市场本身活力。

      从“十一五”起,我们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不介入微观经济活动,不干预市场主体自由选择。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进行公共事务治理,这是中国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道路已超越了苏联模式,也超越了西方模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长期发展的道路。这种持续调试优化并始终追求效率的新型国家规划,不但对中国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世界各国探索21世纪规划也有借鉴意义。

      与此同时,强大的国家目标实现能力是中国体制的又一大特征。有人曾感慨,在西方的政治文化中,提出目标只是传达一种愿望和态度,很多仅仅是选举时的噱头和“画饼”,而中国是一个言出必行的国家,一旦制定了目标,就会信守承诺,直至最后完成。

      就“五年规划”来说,制定后就要开始工作分工,条条上按照部门进行分解,块块上逐级层层分解,时间上逐年分解。规划目标分解后,则建立约束性指标考核制度,将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并将若干重点指标纳入各地区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既具备科学规划的能力,又具备执行规划的能力,使“五年规划”与中国制度优势相辅相成,推动生产力不断提高,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巩固国家独立和安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承上启下的历史关头,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勾勒的发展蓝图,总结了改革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智慧,体现了亿万人民意愿,是破解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问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决策。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中国‘十四五’的宏伟目标,如果成功实现,那将是惊人的成就。”网友的留言,道出了无数人的期待。我们有理由相信,继续以中国制度优势激发“规划红利”,“中国号”巨轮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


    快捷搜索:学习落实十九届  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领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