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策划方案 > 正文

    毕加索作品讲解文稿

    时间:2020-08-24 08:31: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1毕加索中国成都大展作品讲解文稿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973年)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立体画派创始人,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1885 幅,素描7089 幅,版画20000 幅,平版画6121幅。

     93 x 78 cm/油画/1902-1903(参见目录P1/03)

     从1900年,也就是毕加索19岁那年,他开始游走于西班牙与法国两地,耳濡目染了法国各种层出不穷的新的艺术风格。自从1895年,第一次参观了普拉多美术馆之后,毕加索就对学院派的训练感到厌烦,他宁愿花更多时间在美术馆中欣赏古代大师们作品。来到巴黎后,蒙马特的艺术家和种种不同于学院派的创作形式,如塞尚、德加等人的展览都给他带来深远的影响。1901年2月,当初和毕加索一起来到巴黎的好友自杀了,毕加索深处忧郁的情绪无法自拔,灰暗的现实使他感到生命的绝望,致使他奋笔将无奈悲哀的惆怅倾倒于画布之上,这促成了毕加索蓝色时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作品的基调大都以蓝绿两色为主,偶尔才以其他暖色进行点缀。这幅《男子肖像》是毕加索蓝色时期的重要组成作品之一。男子的面部具有明显的阴影,呈现出立体感,带有典型的传统西班牙学院派的画风。然而不同的是,毕加索开始追求以平面和线条为主的装饰主义风格,背景和头发几乎接近于平面,取得类似版画的效果,这是缘于画家受到了法国装饰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男子苍白生硬的面庞和突兀的眼睛,像是在质问什么,然而却又带有无限的伤感,而他的身体则隐匿于大批空荡荡的蓝色色块之中,显得静穆却又不安,这也是画家内心深处的最为真实的写照。

     3.半身女子像《亚威农少女》习作/58.5 x 46.5 cm/油画/1907(参见目录P1/06)

     亚威农是巴黎当地的一条街道,居住着大量不同肤色和国籍的外国移民。毕加索以此为原本,创作了大量以《亚威农少女》为题的习作。这时的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学院派的画风,画面中的少女毫无立体感,全幅以简单且略带枯燥的笔触所勾勒,充满了粗犷的线条和色块。唯一能表现人物女性特质的,是略带柔和的脸部和身体曲线以及少女的胸部特征。人物五官也只以概括的粗线条所描绘,完全没有了蓝色时期时的脸部阴影,而两颊所透露出的些许粉红,为整幅画作添加了一丝妩媚和动人之笔。透过这些造形的研究,毕加索终于在1907完成了着名的作品《亚威农少女》。

     4.《斜躺着的裸女》/27 x 21 cm /油画/1908(参见目录P1/08)

     毕加索曾与布拉克一起发展立体主义,正如塞尚对于静物和圣维克多山的研究,他们把大部分的心力放在形体的结构而非色彩。同时为了更仔细地分解对象的造形,他们也倾向于选择较单纯的主题来作画,比如静物、肖像、人体等等,毕加索以大量的创作来探索这种延续自《亚维侬少女》的风格。在1907至1909年间,毕加索的作品风格明显受到非洲土著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凸出表现在裸女接近于大地的颜色的暖黄肤色,和对生殖器的过渡描画之中,而人物夸张的姿势和变形的躯体则完全属于毕加索的个人风格。画家在女子的胸部和腹部摸上明亮的乳白色,更加强调了人物的性器官特征,与之相对的是女子的脸部则被埋没在了阴影之中。可以看出,毕加索塑造的物体造型,在表达抽象主义的同时也已些许体现出立体主义的绘画特色。

     5.《有胡子的男人》/65.5 x 46.6cm/油彩,布/1914(参见目录P2/03)

     自1911年开始,立体派艺术家们在分解绘画对象的形体之余,也同时在实验新的创作技法。布拉克、毕加索等人,纷纷在绘画中加入了印刷字体,这与绘画传统中的手绘质感大不相同,而是一种经过工业生产的、广告与新闻媒体所运用的符号。绘画空间的深度因此消失了,所有的造形元素就像这些文字一样并列在画布这个平面上。起初这些立体派艺术家们只是将文字「画」在作品中,然而到了1912年以后,他们进一步将平面的材料直接拼贴在画布上,诸如印刷品、织品等等,为了调和拼贴上去的材料与画布的质感,往往再以颜料加以涂绘。在这个过程中,使画面中出现了异于绘画的材质,而被称为立体主义的「综合期」。

     这幅作品是毕加索立体主义综合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毕加索将布料裁剪拼贴为不规则形状,并使用黑色的直线将画面犀利地切割为多种色块,以此来塑造男子的造型。在1906至1916年间,毕加索的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立体主义风格,其特色在于人物的侧面和正面能同时出现在同一面孔中,而如何去欣赏这一分裂的协调性取决于观众的视角。人物面部往往具有中国八卦图的特征,即一阴一阳,最后取得完整。同时,画家乐于将画作分解为各异的碎片,然后进行重构,并为每一片碎片都提供了可以解释的线索,这幅画中,如云般的头发,纽扣状的双眼,微微翘起的胡须如实地再现了男子的样貌。

     6.《罗森贝格夫人与女儿肖像》/130 x 95 cm/油画/1918(参见目录P2/06)

     1916年,在多才多艺的诗人、前卫艺术圈的常客考克多的引荐下,毕加索开始为狄亚基列夫率领的俄国芭蕾舞团担任舞台设计,后来更认识了该团的舞者,他未来的妻子奥尔佳。虽然身为立体派的创建者之一,毕加索在1916年到1924年间的创作并不拘泥于单一的风格,却经常反覆尝试不同的手法。1918年新婚的毕加索夫妇受邀在收藏家艾拉祖瑞兹位于比亚里兹的别墅渡蜜月,此时画商罗森贝格一家人也在此渡假,并极力说服毕加索成为其画廊旗下的艺术家。这幅肖像便是毕加索在别墅中为罗森贝格所做,也是他少数接受委托的作品之一。画面的构图平稳且完整,背景的纵伸的直线与人物及衣着的弧线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趋于暖色的作品色调是古典主义画家最乐忠采用的色系,光影和明暗与其他部位都具有柔和的过渡,人物细腻的发丝,精到的椅背和扶手则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画法,然而从人物僵硬的面部表情仍能看出立体主义时期的影子,画家使用深色的细线勾勒女子的唇部,眼睑部,少儿的下巴和脸颊,明显地体现出立体主义特色,颇具毕加索个人风格。

     7.《读信》/184 x 105 cm/油画/1921(参见目录P3/02)

     《读信》这件作品是毕加索去世后才在其工作室发现的,画中人物的身分已不可考,也有学者认为本作或许是为了纪念毕加索的好友诗人阿波里奈尔而作。阿波里奈尔1910年代活跃于巴黎的艺术圈,不仅对于毕加索有深远的影响,更可说是二十世纪初前卫艺术的重要推手。画中描绘两人并肩读信,其中一人将手搭在另一人的肩上,两人的脸型、体态相仿,表情安详。这幅画不仅具有毕加索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显著特征,也兼具立体画派的绘画风格。值得把玩之处,在于画家在两位人物手部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右边男子,托腮的左手笔触细腻,明暗过渡圆滑,具有明亮的高光处,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绘画笔法,与之相对的是,左边男子自然松垂的左手,手指缺乏柔和的转折,且不见了手指关节凹处阴影,僵直生硬,却又属立体派画风。与此同时,同样的风格也体现在画家对于衣物的描绘之中,使整幅作品达到了平面版画的效果。人物的姿态整体,画面色调统一,并具有强烈的明暗对比。背景中心被浅蓝色所覆盖,而四周则被填充为深灰色,将观者的目光集中于画面中心,更为突出体现了画中男子聚精阅读的神情。

     8.《在海边的一家人》/17.6 x 20.2 cm/油画/1922(参见目录P3/03)

     1921年毕加索与奥尔佳生下了保罗,甜蜜的家庭生活使他绘制了一系列以家庭为背景题材的作品。毕加索创作这件作品时,一家人正在布列塔尼的滨海城市迪纳尔度假。此画色调柔和温暖,画中人物安详的神情,无不荡漾着幸福之感。画面是传统的三角构图,构架稳定。平直的海岸线处于画面中央,将海天的深蓝色与沙滩的乳白色笔直地切割开来。画风仍具有出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特色,人物结构清晰的面部结构和厚实的躯体,接近于希腊罗马时期的传统雕塑,而绘画手法却又极具现代性,交错堆砌的平行线条将人物肌肤质感表现得十分柔软细腻,而僵直的姿态又体现出接近于版画的效果。

     9.《扮丑角的保罗》/130 x 97 cm/油画/1925(参见目录P3/05)

     保罗出生于1921年,是毕加索和第一任妻子奥尔佳的孩子,也是毕加索绘画中常见的模特儿。初为人父的毕加索,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细心观察小保罗的一举一动,创作了一系列的保罗肖像,《扮丑角的保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毕加索使用纤细的画笔勾勒出保罗优美的轮廓曲线,并巧妙得捕获了小保罗的调皮又逗趣的神韵,仅仅简单几笔就瞬间令人物如获生命。毕加索使用了大面积的红,白,黑等单色色块填充画布,颜色对比强烈,具有装饰性的美感。此时毕加索以变形的手法开始发展新的风格,然而他与奥尔佳之间的关系却日益紧张,终于在日后导致他们的分居。

     10.《人物与侧影》/72 x 60 cm/油画/1928(参见目录P4/01)

     1927年毕加索遇到了年仅十七岁的玛丽-泰瑞莎.瓦特,此时和妻子相处并不愉快的毕加索很快的为这个气质清新的女孩所吸引,随后两人便开始交往。

     此时毕加索的创作则在处理平面化的变形造形,除了在轮廓线内填上色彩之外,他也尝试将形体描绘成「镂空的」,只保留主题的线条或少量的色彩,使背景的色彩可以穿透出来,形成一种重叠而复杂的空间感。这幅《人物与侧影》中,我们能看出画家肆意铺张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画面描绘的是处于窗框后的人物和在右侧的镜子中所照射出来的投影。略微开启的窗框和平行的镜面形成对比,使画面产生纵深感,加剧了立体效果。画面中央的垂直白线,是阳光投于玻璃窗户所反射出的光影。巧妙的是,右侧的镜子中不仅包含了一位由黑色线条所勾勒的人物,毕加索同时使用了白色色块来描摹另一个人物投影。前者朝向右侧,而后者则朝向左侧。这线条与色块的对比,是毕加索独具匠心之笔,令画作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三个人物造型,在画作中处于不同的平面,观众能从中感受到作品的空间立体感。

     11. 雕塑《男人头像》/83.5 x 40.5 x 36 cm/铁,青铜塑像/1930(参见目录P4/02)

     毕加索早年也制作过雕塑作品,在他刚来到巴黎时,便已经尝试了一些泥塑。到了1906年,蒙马特的画家们纷纷感受到原始主义的氛围,此时毕加索不仅在绘画上反应了非洲雕刻的影响,也同时制作了一些木雕作品。然而,直到1928年与同样来自西班牙的雕塑家胡利欧.贡萨雷兹展开合作,并从贡萨雷兹那里学到了金属焊接与切割技术之后,毕加索才真正开始以金属进行雕塑创作,这件1930年制作的《男子头像》可说是此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雕塑采用铁,黄铜和青铜铸成。初看之下,有点像一把巨型的斧子,人物五官被抽象为简单的符号,如眼睛被简化为头顶的空洞,嘴巴则深长并张开,宛如吸盘,而脖子却类似倒放着的伸缩望远镜,具有动感。整件作品具有强烈的非现实主义色彩,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错觉。

     12.《雕塑家》/128.5 x 96 cm/版油画/1931(参见目录P4/03)

     1928年毕加索开始和胡利欧.贡萨雷兹一起制作雕塑,起初他必需到贡萨雷兹的工作室工作才有足够的空间和设备。到了1931年,毕加索决定在巴黎北边的小镇博日鲁为自己设置一个大型的雕塑工作室,同时也把玛丽-泰瑞莎接来同住。他在此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不少是以玛丽-泰瑞莎的形象为蓝本设计的,包括这件《雕塑家》之中,玛丽-泰瑞莎的形象被描绘成画面左边的半身像。画作中充满了不规则的弧线和令人匪夷所思的色块,变形、分裂开的人体结构主宰了整幅画面,并与同时代画家马蒂斯的人物外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流畅的线条,仿佛是笔尖在画作上自由滑动所留下的痕迹。线条旁点缀的圆点恰到好处的表现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画家采用多视点的构图方法,将三个主体物置于不同空间之中,雕塑家向左侧伸出的大脚,将画面的左右贯穿在一起。地板上向里延伸的透视线,凸出了画面的纵深感。雕塑家半边白色的侧脸和半边灰色的正脸,似乎像是在左右回顾观望,一边在欣赏自己的作品一边又在思考着如何完美自己的雕塑。左侧女子的半身像被肆无忌惮的曲线所割裂开来, 而女子的乳房则被完整的保留下来,与之相对的是,雕塑家其男性生殖器官特征也出现在了画中,令整幅画作顿生色欲。

     13.《坐红色扶椅的女子》/130 x 97.5 cm/油画/1932(参见目录P4/05)

     毕加索对于变形的兴趣并不只停留在线条和平面的色彩之间的变化,他同时也从雕塑中寻找到造形的方式。大约自1925年开始,毕加索就热衷于雕塑,在1927年的素描本上,他留下了许多扭曲变形的形体,然而这些素描并不是单纯的轮廓线,反而如同「古典时期」的作品一般再度呈现出幻觉主义的三度空间与物体的量感。这些素描中有些被制成雕塑,比如这幅《坐红色扶椅的女子》。毕加索将女子形象进行分裂与结构,使得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扭曲,夸张,完全丢失其自然形态,而人物主体特征明显,如女子飘荡的长发掩盖住她的脖子,横侧着的面庞与头发的姿态浑然一体,抽象化的乳房和双脚,隐约地表现出少女娇羞的忸怩姿势。人物的躯体宛如一滴水滴,具有明显的趋势性,顿显女子温顺柔软的身姿。身后扶椅的样态与人物的坐姿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像是紧紧包裹住了女子的肌肤。可见,毕加索的作品虽具有浓烈的野性主义,却也不失其温情抚顺的一面。

     14.《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54.5 x 65.2 cm/油彩,木炭画/1936(参见目录P1/10)

     毕加索在1932年以来,以情人玛丽-泰瑞莎为模特儿,绘制了许多女子睡姿。大多是仰睡,同时又将躺在床上的臀部转移到正面,手枕在脑后、双腿交叠的形象为主。在《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这幅作品中,女子线条粗犷不羁,丧失了其普遍形态,她的手指像是在游水的鱼,充满动感。流畅的线条描绘出发丝的轻盈姿态。面对画作,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截然不同的视角来观看画面中的人物,时而像是正面,时而又像是侧面,这种特色同样体现在毕加索对于画中女子胸部的描绘中。而这正是对立体画派的完美定义,即在平面图中描绘出具有立体感的物体,进而使观众体会到不同视觉面物体的形体特征。

     15.《玛莉-泰瑞莎的肖像》/46 x 38 cm/油彩和铅笔在画布上/1937(参见目录P5/02)

     玛丽-泰瑞莎是毕加索锺爱的情人与模特儿,他们结识于1927年,在毕加索热烈的追求下,两人后来成为情侣。随着毕加索与妻子欧佳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毕加索终于在1931年在巴黎北边的小镇博日鲁为自己设置一个工作室,与玛丽-泰瑞莎共筑爱巢。此后他有许多作品以玛丽-泰瑞莎为模特儿。此时毕加索正尝试人物的各种变形,然而我们仍然可以辨识他笔下的情人,一头亮丽的金发和白晳的皮肤是她的肖像中最明显的特征。

     到了1935年,玛丽-泰瑞莎怀孕的消息终于传到了欧佳耳里,她很快地带着儿子保罗搬到法国南部,并准备与毕加索协议离婚。然而毕加索庞大的财产使得他与欧佳对于离婚的条件一直僵持不下,最终直到1955年欧佳过世为止,他们始终保持着名义上的夫妻关系。1936年,毕加索把他在博日鲁的住所转让给欧佳,自己则与玛丽-泰瑞莎和女儿玛雅,搬到巴黎西郊的汤布雷。

     在这件作品中,毕加索以纤细的铅笔线条搭配油彩,描绘玛丽-泰瑞莎一手支着头注视着画家。画中人物在黑色和深蓝色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更加白晰亮丽,脸上和衣着则分别以色块和条纹装饰,表现出丰富的层次。

     16.《朵拉玛尔画像》/55.3 x 46.3 cm/油画/1937(参见目录P5/01)

     1936年毕加索透过诗人保罗艾吕雅的关系,认识了朵拉玛尔。朵拉当时是个小有名气的摄影家、诗人和画家。与毕加索结识后成为他的模特和情人。朵拉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8年,被认为是毕加索的缪斯女神,曾激发了毕加索不少创作灵感。毕加索也以朵拉为原型创作了大量画作。这幅画就是以朵拉玛尔为原型创作的人物肖像画。画家使用浓烈,鲜艳的对比色调来凸显自身对于爱情的热切追求,而人物造型则是庄重且典雅,甚至略带忧郁的表情与色彩形成鲜明反差。

     画面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将双眼绘于人物的侧面,画家通过这一技法,使观众从人物面庞中感受到立体的人物形象,竟又令人不禁产生错觉,误以为画中女子时而向左张望,时而向右回顾。同时,画家突出表现了人物眼睑下部的睫毛,像是一双不断在眨巴闪烁着的双眼,刹那间为眼睛带来动感,而正是整张画面的动态使毕加索作品与当时其他画家的平面画风产生极大的差异,这种具有突破性的并与常识相违背的画风创新,是其作品经久不衰且无与伦比的最重要原因。

     17.《鲁瓦扬的咖啡馆》/97 x 130 cm/油画/1940(参见目录P5/04)

     毕加索在创作此副油画作品时,正处于二战的初期,毕加索决定到法国西部滨临大西洋的港都鲁瓦扬避难,此时玛丽-泰瑞莎和女儿玛雅也住在附近。到了1940年,毕加索在鲁瓦扬选定了一个可以远眺海景的工作室,《鲁瓦扬的咖啡馆》便创作于此时期。这幅画丝毫没有表现出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反而体现出温暖清新之感。可以说,浅色油彩的运用在毕加索的画面中极为少见,仿佛有种彩色铅笔的效果。画家细心地描绘了中央店铺屋顶和撑开的窗帘,色彩轻快,营造出五彩缤纷的意境,显示出温馨的美感,与之相对的是左侧的大道却像是通往一张张开的巨型大口,与宁静不相协调,甚至显露出些许恐怖。帆船被简化为几根直线,完全不含色块,像是快被水波所吞没,右上角远处渺小的灯塔和塔前的走道向画作右侧外部延伸,为画面带来空间和距离感。

     然而战火蔓延远比想像中来的迅速,同年五月比利时已经被攻陷了,到了六月时巴黎和鲁瓦扬也都成了德军的占领区,毕加索于是决定和朵拉.玛尔一起返回巴黎,不久之后,玛丽-泰瑞莎和玛雅也搬回巴黎。毕加索此和两个先后任的情人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平时他和朵拉.玛尔相处在一起,周末则不时去探望玛丽-泰瑞莎和女儿。

     18.《画画的克劳德、方斯华和帕洛玛》/116 x 89 cm/油画/1954(参见目录P6/01)

     在这幅《作画的克劳德、方斯华和帕洛玛》中,毕加索不再以「超现实主义时期」那种强烈的变形来描绘方斯华和帕洛玛的正面,同时人物的头也不再因为变形而拉长或折曲,而是更自然的蛋形。毕加索多年以来对于形体的变形经验,只节制地反应在克劳德瘦长的四肢和方斯华怪异弯曲的手臂上。另一方面,毕加索更加强调镂空形体的空间变化与「图/地」关系的反转,比如蓝色的色块穿越了克劳德的身体,却衔接上方斯华腋下的空间,帕洛玛身上的绿色也同样连结到方斯华的手臂内侧;因此当我们将方斯华身下蓝色的区域看成她的衣服时,绿色的区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或者同时将蓝色与绿区域,视为她巨大的身体上的衣饰;而方斯华的形像也只是由白线勾勒出来的轮廓而已,彷彿像背景一般的存在。

     19.《孕妇》/109 x 30 x 34 cm/青铜雕塑/1950-1959(参见目录P5/08)

     1943年毕加索认识了方斯华.吉洛,方斯华也是画家,此时她才二十一岁,毕加索艺术上的成就与魅力令她深深着迷,她也经常到毕加索的工作室探访,后来更成为毕加索的女朋友。方斯华在1947年和1949年为毕加索生下一对子女,克劳德与帕洛玛。这期间毕加索找到了一个新的工作据点,他们在1948年夏天搬到法国南部的瓦勒希,毕加索也在此时制作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孕妇》这件雕塑则呈现出更为内敛的气质,或许与方斯华在1953年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有关。这件作品中,画家凸出表现了女人的性器官特征,并加以夸大,以此来体现原始人类对于生殖的崇拜。然而画作中的女人似乎并不享受即将为人母的喜悦,身体僵硬,双手握拳,双眼直愣愣的凝视着对面。可以说,这种站立姿势毫无疑问会给现实生活中的孕妇带来痛苦,所以这件雕塑也体现了毕加索作品来源于生活却并非完全真实的创作特性。

     20.《草地上的野餐》仿莫奈/130 x 195 cm/油画/1960(参见目录P6/04)

     年迈79岁的毕加索仍对艺术有着非常敏锐的触角,经常创作同行作品的变体画,如《仿勒南兄弟受洗归来》和《委拉兹贵支变体画》等,似乎意图以此嘲笑其他画家的画作,来展现自己绝世无双的艺术水平。其独特的视角和绘画方式,确确实实起到了喧宾夺主的效果。其中莫奈的《草地上的早餐》是他制作最多变体画的作品,从1960年至1962年间,以此为题,一共制作了二十七幅油画、一百四十张素描、三件雕塑和十二个为了雕塑而做的纸板模型。在此画中,莫奈细腻的笔触被毕加索完全摒弃,反倒以轻狂野性的黑,墨绿,灰白等线条严严实实的涂满画布,具有强烈的西班牙绘画风格。其次,毕加索不仅省略了原画中左侧裸体女子身后的男子,更为后方背景中的女子添加了正面双乳,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画中男子的放荡不羁和舍我其谁的狂妄,极为贴近画家的真实写照。

     21.《拥抱》/146 x 114 cm/油画/1970(参见目录P6/07)

     晚年的毕加索作画的速度依旧十分快速,无论是主题或形式都更加自由奔放,呈现出随心所欲的态度。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完成了许多性爱题材的作品。《拥抱》这幅画的风格接近于非洲土著风格。画中女性生殖器官在画作中十分显眼,男子一手紧紧绕住女子的颈脖,女子则一手抚摸着乳房,虽然手势显得十分自然温柔,但她的表情却显示出些许痛苦和挣扎。画中人物的腿部很难被区分开来,左侧的大腿像是直接从女子的侧身伸出似的。男子卷曲的头发和硕长的鼻子,像极了一头饥饿的野兽,仿佛意图吞噬画中的女子,强烈表达了男性的兽性。男女的鼻子与嘴完全地缠合在一起,此外,画面冷暖色调相互融合,男性以深色的形象出现,而女性形象则为浅灰色,画家意图以此来表现男女互补的特性,而两者紧紧交织联系在一起,却又体现出两性交合融为一体最终获得完整与统一。

     22.《坐着的年轻女孩》/130.3 x 80.3 cm/布油彩/1970(参见目录P6/10)

     毕加索晚年的作品混杂了多种风格,并开始使用丰富鲜艳的色彩作画,不再刻意追求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反倒使画作充满了野兽派的风格。《坐着的年轻女孩》一幅中,画家以平面的装饰画法描绘女孩的衣帽,而在其右侧脸部却摸上了暗部阴影。

     同时,并未对人物五官进行扭曲变形。可以看出,女孩睁着惊恐的双眼,神情呆板,身体僵硬,但薇薇翘起的双唇却显现出些许俏皮,这一点睛之笔霎时间令作品散发出孩子般的稚趣。

     要说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就要说起毕加索一生中的女人。他有过两个妻子,这是明媒正娶在教堂里宣过誓的,还有四名众所周知的同居情妇,还有其他的就难以数得清了。他在一九七三年逝世以后,从分散在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品里,发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毕加索最隐秘的一面。那就是毕加索爱女人,爱女人的身体,爱女人身体上的特点。他的一双炯炯有光的黑眼睛,愣愣地盯着女人的特点,在他的画笔下表现得纤毫毕露。“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毕加索曾经这样说。

      在92年的生命历程中,毕加索完成了3万多幅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和版画等门类。他创作了大量带有自传性质的自画像,同时把自己的妻子、情人、孩子和朋友们等拉入作品中。他有着异常复杂的感情经历,先后有7位妻子或情人。在谈论毕加索的艺术时,他的感情世界无法绕开,这并不仅仅因为人们对艺术大师私生活的好奇与八卦,更是由于每一次感情的迸发都伴随着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

     1983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华时,曾将25幅毕加索作品带到中国大陆。后来的28年里,中国大陆观众从未有过系统了解毕加索一生创作风貌的机会。2011年10月18日至2012年1月10日,来自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62幅毕加索原作和50幅生活照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欣赏这些作品时,大师的感情经历是一条连贯而生动的线索。艺术评论家让·菜玛里在《正常与偏常》(一九八八年)一书中说:”毕加索一生都受性的诱惑,他在作品与生活中都全身心地享受性的乐趣。据让·克莱尔说,“毕加索每次换个女人,也是每次换个标准,换个视觉,因为他要全部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时他自己也换了个人。”“标准”、“改变视觉”、“性的对话”、“性与心的转换”、“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是毕加索的艺术中的性心理学的一条粉红色线。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

     跟一生穷困潦倒的文森特·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2001年,毕加索大量“情色作品”首次公之于众,耸动世界。

     巴黎毕加索国家博物馆、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巴塞罗那毕加索博物馆三位馆长,在《毕加索情色画展览会纪念刊》序言中,第一句话就是:“从某种意义来说,毕加索的全部作品都带情色的。”

     “占有女人直至她的视觉”,这是毕加索粉红色的性爱哲学。当一个男人用画布、画笔和女人调情,耍流氓便成为了艺术。

     1957年,毕加索与杰奎琳、帕罗玛、克洛德等在戛纳加州别墅。

     秋天,与毕加索相遇

     13岁时,毕加索选中班花做女友,以成人的口吻给她写信,同时还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小驴与母驴》

       在毕加索中国大展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以毕加索的情人和孩子为题材的作品

       □本报记者 郑琳/文 吴煌/翻拍

       情色与艺术,是一对孪生姐妹,在欧洲艺术史里尤其如此。对此,毕加索的作品表现得特别淋漓。

     在他8岁时画的素描作品里,就表现出对女人的兴趣,13岁时,他选中班花做女友,以成人的口吻给她写信,同时还画了一幅惊世骇俗的《小驴与母驴》,内容就是动物交媾。

       毕加索承认,他是从孩童时代一下子就过渡到性成熟的,直到临死前的作品,还对女性的身体表现了零碎悲哀的看法。

       在毕加索中国大展里,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毕加索以他的情人和孩子为题材的作品。他一生中最重要的7个情人中,只有英年早逝的芭蕾舞演员艾娃没有出现在这次展览中。

       不过看完展览,大多数观众会感慨,也许艾娃短暂的生命反而是她的幸运,因为爱上毕加索,对女人来说实在是一种灾难。

       有专家把毕加索的7位情人,与他创作风格的变化一一对应。

       初恋情人费尔南德,开启了年轻毕加索的“粉红时期”。定居在巴黎的毕加索,从此摆脱“蓝色时期”的愁苦不堪,画面变得明亮鲜艳。这一时期的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可能是《拿烟斗的男孩》,它的拍卖价格超过一亿美元。

       第一任妻子奥尔加对应的是毕加索的古典主义时期,因为奥尔加是芭蕾舞演员,对绘画艺术一窍不通,使得画家为她所画的所有肖像都十分写实。

       《海滨的家庭》中,奥尔加高贵肃静,那双迷人的眼睛流露出贵族的气息,俄罗斯人特有的美感在毕加索的笔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儿子保罗也显得乖巧可爱。

       玛丽·特雷莎赶上了毕加索的“变形时期”。在这次展览中,关于特雷莎的作品有4件:《玛丽·特雷莎肖像》、《雕刻家》、《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和《静物 胸像、果盘和调色盘》,无一例外是变形作品,只是手法各不相同。尽管经过毕加索变形的人物基本难以分辨,但特雷莎很幸运地拥有很高的辨识度:金色的直发,白皮肤。

       《静物 胸像、果盘和调色盘》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孪生兄弟”:《裸体、绿叶和半身像》,它在2010年纽约佳士德的春拍上,卖到了1.064亿美元,是目前毕加索作品中的最高价。

       朵拉·玛尔见证了毕加索最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如果朵拉·玛尔没有遇见毕加索,她会活得很滋润。在他们认识之前,朵拉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和摄影家,活跃于巴黎的超现实主义团体之中。然而在毕加索面前,她的艺术气质只能沦为陪衬。

       但她为毕加索的创作输送了养分,并用相机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瞬间。1937年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遭到纳粹的轰炸,毕加索开始着手创作他生命中另一件最重要的作品《格尔尼卡》。朵拉用照相机记录了这个创作的全过程。在这次展览中,有许多毕加索的照片都是出自这位女摄影师之手。

       吉洛是唯一打破毕加索“魔咒”的女人,带着两个孩子主动离开了他。《画画的克洛德,弗朗索瓦丝和帕罗玛》中,儿子克洛德笼罩在亮蓝色中,女儿帕罗玛笼罩在黄色中,他们的母亲弗朗索瓦丝则用简单的线条融入背景。

       画中的小女孩帕罗玛现在是蒂凡尼的珠宝设计师,也是毕加索最有出息的孩子之一。这一次的毕加索中国大展正赶上毕加索诞辰130周年,策展方正在策划纪念活动,并邀请帕罗玛亲临上海。

       毕加索最后一任妻子杰奎琳见证了艺术家晚年的返璞归真。《阅读的杰奎琳》,以及许多杰奎琳和毕加索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80岁以后毕加索的生活。她为毕加索制造了一个安静的晚年,但同时也将毕加索的所有朋友、亲人拒之门外。

     1953年,毕加索与其子女克洛德、帕罗玛在别墅里作画。

     毕加索的情人画册

     他和他的7个女人,代表了各种爱情关系

     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1 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爱情的甜蜜让他进入不再有蓝色时期的愁苦不堪,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色调更明快的作品。

       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

       2 不伦之恋

       1911年,毕加索遇上了有夫之妇艾娃,两人不可遏制地相爱了。为了艾娃,1912年毕加索就与费尔南德分手。两人一直在一起直到1915年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3 迷恋

       1917年,一场新恋情降临。

       当时,毕加索应邀为法国作家科克托的独幕芭蕾舞剧设计布景。跳舞的是俄罗斯芭蕾舞团,女演员奥尔加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她是一个“姿色与才智都很平庸的芭蕾舞演员”,却使画家迷恋至深。1918年7月,他们在巴黎大街的俄国教堂举行婚礼,新娘27岁,新郎37岁。

       奥尔加热衷社交,时刻保持着女公爵式的排场,日程表上排满了晚会、宴会、舞会。毕加索的生活变成一个大漩涡,终日陷于目眩神昏的交际应酬。但考虑到妻子从不干涉自己的生活,画家投桃报李,对妻子的生活方式放任自流,何况他在那段时期也正忙于谋求自己在艺术界的至尊地位。

       1921年2月4日,他们的儿子保罗出生,他们的婚姻却日益走向危机。奥尔加的任性和苛求使毕加索厌倦而疲惫,生活变得越来越混乱,越来越难以应付。

       有时,为了让妻子安静下来,毕加索不得不让她骑上马,然后牵着马在寓所周围绕上几圈。他对奥尔加的爱情火焰渐渐熄灭。

       1955年,奥尔加去世。

       :《海滨的家庭》

       4 婚外恋

       1927年初,毕加索与未成年少女玛丽·特雷莎在火车站相遇,开始了持续数年的私密关系。

       1934年,他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第二年与妻子奥尔加分居。几个月后,玛丽生下女儿玛雅。毕加索很想认下这个孩子,但法律不允许。他在名义上始终是奥尔加的丈夫,而一个已婚男人不能承认现存婚姻之外的子女。

       尽管如此,他还是扮演了一个十分出色的“秘密丈夫”。洗衣、做饭、照顾玛雅,除了铺床,什么都做,甚至洗尿布。

       玛丽生了女儿玛雅之后,地位被朵拉·玛尔取代,她只能带着女儿住在别处,毕加索每周都会来探望她。1977年10月20日,在她与毕加索相识的50周年纪念日,玛丽上吊自杀,时年68岁。

       代表作:《玛丽·特雷莎肖像》、《百叶窗前沉睡的女子》

       如果要把毕加索的私生活拍成一部电视剧,至少需要7个女主角。

       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一生有过两个妻子和5个情人,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红颜知己。她们崇拜他、仰慕他,甚至为他死为他疯;她们也是他的灵感来源,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在毕加索的许多画中,都有这些女人的身影。

       走进这些画,你能看到一个绝世天才的爱恨情仇。这是你不知道的毕加索。

       毕加索的情人画册

       他和他的7个女人,代表了各种爱情关系

       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5 虐恋

       有了玛丽和女儿玛雅,并不妨碍毕加索另寻新欢。1936年,女摄影师朵拉·玛尔走入画家的生活。这个女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性格倔强,脾气暴躁,却令毕加索十分着迷。

       二战爆发后,毕加索搬到鲁瓦场,与玛丽和玛雅住进日尔比耶别墅。与此同时,他在“帆船”饭店租了一间画室,又在“老虎”饭店包了房间,专门用来与朵拉幽会。这种双重生活让毕加索十分享受:他在玛丽那儿描画其柔美的曲线,在朵拉那里接受尖锐指甲与涕泪纵横的“洗礼”。

       朵拉和毕加索的恋情长达8年。后来两人关系紧张,几近虐恋。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朵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朵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

       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

       代表作:《朵拉·玛尔画像》

       6 老少恋

       1943年,62岁的毕加索又结识了22岁的弗朗索瓦丝·吉洛,她是一位决定献身绘画的法律系女大学生。他们共同生活了10年,生下两个孩子。

       已经名存实亡的“妻子”奥尔加通过媒体获悉“丈夫”与吉洛的关系,狂怒至极,在1947年跑到法国南方的蓝色海岸,到处跟踪这对情侣,并用各种手段加以威胁。直至有一天,毕加索给了她一记耳光,并声称要报警,事情才告一段落。

       1954年,吉洛拂袖而去。与画家生活中数不胜数的女人不同,她没有索要任何抚养费。

       毕加索家族不断扩大,但在官方文件上又是另外一回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有妻子奥尔加所生的保罗才算是毕加索的后代。

       吉洛首先向这种局面发起进攻,为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罗玛申请父姓。玛雅也提出了同样的申请,却遭到了拒绝。1972年,一项新法律宣布,非婚生子女可以就与父亲的关系做出声明。于是玛雅、克洛德和帕罗玛又启动新一轮司法程序,最终成为“毕加索的儿女”。

       代表作:《女人——花》、《画画的克洛德,弗朗索瓦丝和帕罗玛》

       7 、生死恋

       1954年,73岁的毕加索在法国南方和杰奎琳·洛克相识,两人1961年结婚。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她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毕加索去世13年后,杰奎琳也自杀身亡。

       杰奎琳曾回忆说,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代表作:《女人肖像画(杰奎琳)》、《阅读的杰奎琳》

     在沙滩上撑洋伞的毕加索和吉洛

     弗朗索瓦丝·吉洛

     离去的情人

     对于那些深爱毕加索的女子来说,和毕加索的邂逅,即是生命毁灭的开始,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在感觉到自己即将被毁灭之前,吉洛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没有索要任何赡养费

      再过一个月,就满90岁了。可她仍然没有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闲来在她纽约西区的画室里安静地画两笔,出席一些艺术展,当然,她也不介意谈起自己和毕加索的陈年往事。

       “当你老了之后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好像变成了好几个乐章,现在,我是唯一健在可以讲述这些往事的人了。”作为毕加索的灵感缪斯和情人,他两个孩子的母亲,也是唯一一个主动离开他的女人,弗朗索瓦丝·吉洛,确实不简单。也值得我们特别将她从毕加索的7个女人中拎出来,好好说上一说。

       相爱

       90岁的吉洛气质高贵、思维敏捷,细细的鹰钩鼻子上有一对拱形的眉毛,看上去依然是毕加索当年为她作画时的模样。

       他们相识于1943年。当时吉洛21岁,是巴黎一名法律系学生,同时从事绘画和写作,而毕加索已61岁。

       “和他在一起棒极了,像烟花一样绚烂。他拥有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充满智慧,魅力无穷。只要他有兴致,能让石头随着他的旋律起舞。”吉洛回忆道,“但同时,他也很粗暴、残忍、冷酷无情,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他以为自己是上帝,可他不是,这令他烦恼。”

       吉洛和毕加索的爱情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德国占领了巴黎,形势十分危险。

       吉洛有多位家人在抵抗运动中遇难,她自己也曾在学生示威中被捕,反法西斯名画《格尔尼卡》让毕加索成了吉洛心中的英雄,“他怀着极大的勇气坚守在巴黎,而不是逃亡美国。他随时可能被捕,但那是他反抗压迫的方式。我知道毕加索风流成性,与他相伴会是一场灾难,但我不想错过这场灾难。”

       毕加索常常问吉洛:“你为什么总是跟我对着干?”

       吉洛说:“因为我们之间有对话,不是你的独角戏。所有人都对你说‘是’,好像围绕着一个国王,而我对你说‘不’。”

       毕加索显然喜欢这种对抗。

       吉洛说:“当别人对你说‘是’时,你感到有权威,但同时也会很孤独。我能感觉到,他是一个非常孤独的人。”

       吉洛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10年,从1943年到1953年,生育了两个孩子克洛德和帕罗玛。

       分手

       吉洛是毕加索名画《女人1932》的模特。但她并不喜欢当他的模特,也不像他的其他情人那样,痴迷于为自己作画的毕加索。因为她清楚,当毕加索对一个女人失去兴趣后,会在画作中无情地丑化她的形象。

       比如,他曾把妻子奥尔加的牙齿画成剃刀状,身形扭曲,而背景则是17岁的新尤物玛丽·特雷莎妩媚曼妙的身影。

       吉洛说:“当一对男女同为画家时,作品上体现的一切都带有感情色彩。”在她看来,“对毕加索来说,给女人画像就是一种诱惑她的方式”,“其他女人是通过她们的肖像画来认同自己的。所以当毕加索一旦歇手不画她们了,她们的一切也就完了。”而她自己则没有陷进去,“从没有被封闭在自己的肖像画里,从而没有成为他的俘虏”。

       事实上,即便和吉洛在一起,毕加索的情人名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增长。

       当吉洛开始全身心投入毕加索的生活时,却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毕加索“从未了解过她”。

       “毕加索的爱主要是占有,而非给予。从好的方面来讲,他很智慧,你和他在一起,听他说话,看他绘画,感觉是在目睹一个奇迹,这就是他的给予。”吉洛对毕加索的其他几个女人也相当熟悉。她说:“毕加索永远在撒谎,为的是让她们顺从地围绕在自己身边。”

       1953年,在感觉到自己即将被毁灭之前,吉洛带着孩子离开毕加索,用继承的一笔遗产在巴黎购置了一套公寓。对此,毕加索十分不悦,甚至警告她说:“没有人会离开我这样的男人。”

       但是吉洛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她没有向毕加索索要任何赡养费:“我有钱,有自己的职业和朋友圈,他们能帮我重建自己的生活。”

       (交恶

       生性浪漫不羁的毕加索能够轻易地为一个女人着迷、疯狂,但也会旋即弃她而去、另寻新欢。

       女人的身体满足了他的情欲,充斥了他的画布,最后却被肢解,遗弃在艺术史的长河里。对于那些深爱毕加索的女子来说,和毕加索的邂逅,即是生命毁灭的开始……她们崇拜他、痴迷他、屈从他,却不得善终,不是精神崩溃,就是自杀身亡,唯独吉洛打破了这一“魔咒”。

       1964年,吉洛还了毕加索一记耳光。这个倔强的女人和另一位作家一起在美国出版了《与毕加索一起生活》。此书大胆又详实,深入剖析了毕加索的艺术才华、暴躁脾气、顽皮幽默以及潜伏的阴暗面,包括他和妻子、情人、缪斯、模特之间的纷纷扰扰,甚至涉及与毕加索之间的性体验。

       这本书深深触怒了毕加索,他想制止该书在法国出版,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最终被驳回。

       从此,他断绝与吉洛及其两个孩子之间的一切联系,直到1971年去世,再没见过他们一面。

       吉洛还做了令毕加索更加暴怒的事。

       比如,她结了两次婚,第一次是嫁给法国画家卢克·西蒙,第二次是嫁给美国人乔纳斯·索科,他是小儿麻痹症疫苗研究先驱。他俩幸福地生活了25年,直至1995年索科去世。

       “毕加索曾说,我离开他后,生活就完蛋了,除了他,没有人会要我。但我结了两次婚,在他看来,这是遭天谴的。我应该将自己的余生献给他,那才是一个完美的童话。我打破了这个童话。”吉洛说着,眼睛里闪过一丝胜利的光芒。

       吉洛的生活始终围绕着毕加索的艺术。当她出版《与毕加索一起生活》时,大师的崇拜者们称此书充满私利与报复。然而,时至今日,即使是批评者们在论及上世纪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毕加索时,也以它为基础了。

       帕罗玛这样说:“假如我母亲没有认识我父亲,她原本是有权被称为艺术家的。然而,从某种原因上说,由于认识了我的父亲,她没了这个权利。人们总是不情愿把她也冠为艺术家。”克洛德更认为母亲的作品对毕加索产生过很大的震撼,“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

     《窗外的毕加索》,摄于1952年9月5日

     其实也没有那么难懂

       毕加索是大家公认的、西方这100多年来最重要、最伟大的一位画家。

       他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就像我们讲到中国的文学时一定会提到的韩愈,文启八代之衰。他吸收了古人的好处,开启了唐宋八大家的天地。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造毕加索,因为毕加索是天才,必须另案处理。

       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在毕加索面前要倒过来说:谋事在天,成事在毕加索。大自然的风云雨露,人间的种种景象,到了毕加索面前,有一个“毕加索选择”、“毕加索解释”。

       毕加索生在西班牙南部地中海边的一个海港,叫马拉加。他14岁就画得很好,画得非常像,是一个天才。这样还不够,到后来他的天才成熟了,打破了欧洲的传统。

       毕加索的画风,就像孙悟空72变,我们把它分成几个阶段来看。

       他20岁左右到法国,后来定居巴黎。那个阶段可称之为“蓝色时期”,画的大半都是下层阶级,穷困的夫妻、孩子、流浪汉、不得意的人物。其画作背景大部分都是蓝色,他们的身体都是褐色,好像挨饿的样子。

       之后就到了他的“粉红时期”。在这个时期,他的画已经摆脱了深深浅浅的颜色,而变成了粉红色。这个时期,毕加索画的是卖艺人家、马戏团的小丑、马戏团的空中飞人等等,就是马戏团里的代表人物。

       后来,他画自己的宝贵儿子保罗,让保罗穿着小丑的衣服来画他,这就是著名的《穿丑角的保罗》。

       第三个时期是“原始时期”。

       在欧洲人看来,非洲人比较接近原始。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受到很多非洲艺术因素的影响。毕加索看到了黑人,他当时有一个代表作叫《亚维侬姑娘》,这些姑娘们都是黑人。

       毕加索注意到了非洲的面具,还有非洲的雕塑,他把这些加起来,画出脸谱一样的非洲人的面貌。从那时起,毕加索已经摆脱了欧洲传统画的一些行为。

       第四个时期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叫“立体主义时期”。

       这个名词相当令人迷惑。因为你看毕加索的立体画,一点都不觉得立体。为什么呢?他把一个茶杯前面看成里面,后面看成前面,将一个立体的物体分成很多面,同时出现在画布的平面上,就是把世界拆开来看。

       这个是受了他的前辈、法国画家塞尚的影响。从塞尚开始,画家把颜色推到次要的程度,把物体的重量感、体积感作为绘画的重心。这种看法到了毕加索的时候,索性把整个世界打破了,每样东西都变成一块一块的,这就叫“分析的立体主义”。等把世界拆散以后,已经可以改造了,于是再拼拢来,就变成了“复合的、综合的立体主义”。

       就是这个变化,把整个世界解构,再把它重新拼装,这样一来一往,西方绘画就在毕加索手里有了一个极大的革命。所以,从毕加索开始,后来的画派,包括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都是从立体主义里面重新升华。

       再下一个时期是从1918到1925年,差不多7年的工夫,是古典时期。

       他又回到欧洲文艺复兴,回到中世纪去。有位诗人朋友带他到庞贝古城,带他到纳波利,意大利一个优美的海港去看,所以他就画了很多古典作风的画。

       再接下来,就遇到了“变形时期”。

       所谓变形,不光是物体变形,尤其是人物要变形,这个时期的画比较不容易看懂,有的人不喜欢,有的人没有耐心看下去。

       他在这个时期的画,四肢异位、手脚交错、五官互调,眼睛鼻子都换了位置,画丑为美。西方绘画,用透视和明暗法,在二维的画板上表现三维空间。但毕加索灵机一动,要用二维来表现四维空间,这第四维,就是时间。

       因此,他画里的人物,一只耳朵在下面,一只耳朵在上面,下面还有一只耳朵,毕加索想把动作的方向,跟这个物体能够联系起来,他做了很多暗示。毕加索并不是在乱画,他是一个老顽童,他在跟我们捉迷藏。

       这个变形时期来来去去,他就始终没有摆脱过。他有一幅画,叫《少女在照镜子》,你看到这个少女有一部分是穿衣服的,有一部分是裸体的,还有一部分肋骨也看见了。他要画少女的三个状态,一个是穿衣服,一个是脱衣服,一个是X光照的。

       然后他又到了“表现主义时期”。

       印象主义就是外界的事物到你内心来的过程,而你内心的感情要向外吐露,就是表现主义。毕加索为什么要画表现主义,因为他觉得这个世界不够人道,尤其是在二战,纳粹的暴力激发毕加索打抱不平。

       1937年,西班牙正在内战,西班牙当政者跟纳粹是相通的。在1937年5月的某一天,赶集的时候,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有一架有着纳粹标记的飞机,飞到这个小镇来,投燃烧弹,一路烧过去。3个半钟头,这个小镇上死了2000多人。

       当时巴黎正在做国际商展,西班牙政府请毕加索画一幅画来参加,毕加索画了一幅《格尔尼卡》,描绘这次杀戮。

       在二战的时候,毕加索已经很有名。德国人一占领法国,就去他家里,看到墙上一个复制的、比较小幅的《格尔尼卡》,德国人问,这是你画的吗?毕加索说,这是你们做的孽。

       毕加索的晚年,经济情况很好,从巴黎搬到法国东南部地中海沿岸。这里是他的“田园时期”。

       他晚年还有一个说不上名的时期,就是把名著拿来改编。比如马奈的名作《草地上的午餐》,毕加索就把这幅画变一下,把两个绅士拿掉一个,变成一个绅士。

       这就是毕加索一生的发展。其实毕加索他对女性特别同情,特别了解,也特别有兴趣,毕加索这个姓是他妈妈的姓而不是他爸爸的,他爸爸叫唐·何塞,他觉得爸爸的姓不好听,就姓妈妈的姓,所以叫毕加索。

     据毕加索的遗孀雅克琳娜回忆,毕加索13岁时,他7岁的小妹孔瑟达死于白喉。毕加索曾发誓,如小妹去世,他将放弃绘画。小妹死了,毕加索本就不想放弃绘画,因此他觉得对妹妹的死负有责任,这种原罪感伴随他一生,决定了他同女人们的关系。女人是他艺术祭台上的牺牲品,也是他艺术创造的源泉。

      【玫瑰红初恋】

     1904年,23岁的毕加索爱上蒙马特尔的年轻模特费尔南德·奥立维。他们在一起纵酒狂欢、恶作剧、吸食鸦片……虽然生活贫困,但毕加索的画风却变得日益明快。柔和的粉红色调开始渗透到他的画布上,成为主要的颜色。

      【古典主义婚姻】

     奥莉嘉-科克洛瓦,毕加索第一任妻子。毕加索为一个俄罗斯芭蕾舞团设计布景时,爱上了这位俄国芭蕾舞女演员。1918年他们正式结婚。那时家庭生活的幸福和天伦之乐对毕加索很重要。他影响了一个世纪的所有现代派艺术,在那时期却避开了达达主义的纠缠,独立发展他的新古典主义。1923年的《裸女》是毕加索最美的作品。

      【超现实主义邂逅】

     艾娃于1911年和毕加索相爱,当时艾娃已是有夫之妇。《坐在扶手椅里的女人》作于1913年,深受超现实主义者的喜爱。画中艾娃的脸变成了一条垂直的裂缝,人物形象充满淡褐、粉红、胭脂红等色彩,引人暇想。

      玛丽-德雷莎-华特与毕加索1927年初在火车站相遇。包括《梦》大部分对德雷莎的肖像画和线描都充满性感。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学说是这些作品的轴心。

      【立体主义接触】

     1943年,年已62岁的毕加索认识了21岁的年轻女画家方斯华姿·吉洛。1946年毕加索为她画了油画《女人——花》。据方斯华姿回忆,“他根据他对我脑袋的概念剪成各种程度的椭圆,分别画上了眼睛、鼻子和嘴。然后他把这些椭圆在画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看看是不是合意。”

      【抽象主义迷情】

     年轻迷人的多拉-玛尔多才多艺,既是画家、摄影家又是模特。1936年与他相识,此后开始了长达8年的恋情。后来两人关系紧张。1940年6月,毕加索创作了一幅最凶暴的妇女形象——以多拉为原型的《裸体梳妆女》。他开始殴打多拉,多次打得她躺在地板上不省人事。1939年到1940年,他有三分之二还多的作品画着畸形的女人,面部和身体像被怒鞭抽打似的。

      【最后的现实主义】

     杰奎琳·洛克是毕加索的第二任妻子,两人1961年结婚。这位西班牙女子为晚年的毕加索营造了一个温馨宁静的世界。毕加索常从她的体形中回想起卡塔卢尼亚的农妇,他为她画了大量的肖像画。毕加索去世13年后,雅克琳娜自杀身亡。

      毕加索爱情年表:

      1881年 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904年23岁 定居于巴黎“洗衣船”。邂逅费尔南德-奥立维并同居,常去观赏马戏团的演出,粉红色时期开始。

      1911年30岁邂逅艾娃-谷维。

      1912年31岁与费尔南德分手。

      1915年34岁艾娃因肺结核逝世。

      1917年36岁至意大利为俄罗斯芭蕾舞团作舞台设计,邂逅舞者奥莉嘉-科克洛瓦。

      1918年37岁与奥莉嘉结婚。

      1925年44岁创作“舞”,首次影射与奥莉嘉的紧张关系。

      1927年46岁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雷莎-华特。

      1929年48岁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

      1935年54岁与奥莉嘉分居。

      1936年55岁邂逅南斯拉夫女摄影师兼画家多拉-玛尔。

      1943年62岁邂逅22岁的方斯华姿-吉洛。

      1946年65岁与方斯华姿-吉洛同居。

      1954年73岁与方斯华姿-吉洛分手。

      1961年80岁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

      1964年83岁方斯华姿出版回忆录,造成两人决裂。

      1973年92岁4月8日逝于坎城附近的慕瞻市。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的花园里。

     妻儿

      奥尔嘉(第一任妻子)

      保罗(儿子)

      埃米莉娜(第一任儿媳妇)

      克里斯蒂娜(第二任儿媳妇)

      巴勃利托(孙子)

      玛里娜(孙女)

      伯纳德(儿子)

      帕洛玛(女儿)

      玛丽-泰蕾兹(第二任妻子)

      玛雅(女儿)

      杰奎琳(最后的妻子)

      卡特莉娜(女儿)

      弗洛尔(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加埃尔(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梅(玛里娜领养的孩子)

     每劈一次腿,就变一次画风“在我的心中,谁也不会占据真正重要的地位,对我来说,女人就像飘浮在阳光里的尘粒,只需挥动一下扫帚,它们就得飞出门外。”毕加索曾经这样说。

      在92年的生命历程中,毕加索完成了3万多幅作品,包括油画、雕塑和版画等门类。他创作了大量带有自传性质的自画像,同时把自己的妻子、情人、孩子和朋友们等拉入作品中。他有着异常复杂的感情经历,先后有7位妻子或情人。在谈论毕加索的艺术时,他的感情世界无法绕开,这并不仅仅因为人们对艺术大师私生活的好奇与八卦,更是由于每一次感情的迸发都伴随着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转变。

     1983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访华时,曾将25幅毕加索作品带到中国大陆。后来的28年里,中国大陆观众从未有过系统了解毕加索一生创作风貌的机会。2011年10月18日至2012年1月10日,来自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62幅毕加索原作和50幅生活照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欣赏这些作品时,大师的感情经历是一条连贯而生动的线索。长寿经验

     毕加索是西班牙著名的现代派画家,终年92 岁。毕加索一生喜欢体育行动。青少年时期就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他热爱大自然,常常一个人背着画板,带着绘画工具到乡村、山野去写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搜集绘画创作素材。夏天,他常去海滨游泳场游泳,他的游泳技术特别好。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条件的变化,他适当地改变锻炼的方式,逐步放弃剧烈的运动而改做体操和日光浴,饭后坚持去公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毕加索性格开朗、乐观。作为西班牙人,他熟悉斗牛的情况,并根据生活经验创作了一套别开生面的斗牛舞作品,工作之余他还和妻子儿女表演斗牛舞。他甚至把家中养的几只小狗当作斗牛加以训练,进行“斗牛”表演。既给生活增添了乐趣,又活动了筋骨,起到了休息脑筋、锻炼身体的作用。注重锻炼可以说是毕加索的长寿经。毕加索女儿和张大千女儿中国馆内再续前缘

      2011年11月16日,艺术大师毕加索的女儿帕洛玛·毕加索来到上海世博园区中国馆,参观了在此举办的“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担任国际著名珠宝品牌Tiffany专属设计师的帕洛玛是毕加索与方斯华的女儿,在“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上的一幅名为《画画的克劳德、方斯华和帕洛玛》的画作中,画面右边的那位小女孩正是她。这次也是机缘凑巧,因参加Tiffany在此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他们父女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有了一次“相见”的机会

     当天活动最让人感动的画面出现在毕加索女儿帕洛玛·毕加索与张大千女儿张心庆的会面上,这无疑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作出的最生动的诠释。自1956年张大千在法国尼斯拜会毕加索以来,距今已有50多年的时空相隔。借“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两位艺术大师的后人终于完成了半个世纪之后的“握手”,续写了他们的先辈在东西方艺术交流史上留下的一段佳话。当张心庆女士将毕加索与张大千的合影照片送到帕洛玛手中时,两位艺术家的后人都显得非常感慨,眼眶盈润。

      无论是半个世纪前毕加索与张大千以他们各自的文化内涵,向对方的艺术表现形式表达了真诚的尊重和浓厚的兴趣,还是半个世纪后两位大师的后人在如此富有纪念性的场合相遇“握手”,都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艺术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更体现了本次“201毕加索中国大展”具有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