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总结 > 正文

    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

    时间:2020-07-26 08:07: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1、政治: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封制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一)经济:

     1、农业: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2)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3)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个体农耕)产生。

     (4)井田制日益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5)通过租佃进行土地经营的方式产生。

     2、手工业:

     冶铁业:冶炼生铁和钢

     私营手工业兴起

     3、商业:

     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形成许多著名都会

     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出现

     (二)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度破坏。

     (三)文化:百家争鸣(儒、法、道、墨);诗经;楚辞;

     (四)科技:战国司南

     【高考真题对接】

     【考点】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1)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答案】(1)政治: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经济: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思想: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3、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4、文化: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学)

     四、隋唐时期(581~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阶段总特征: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一)经济:

     1.农业:曲辕犁农具改革的突破,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筒车

     2.纺织业:丝织业:缂丝技艺

     3.制瓷业:工艺成熟、独立生产部门、日常用品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的一大进步

     4.商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荣

     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中唐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二)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

     (三)思想文化:书法楷书、草书;绘画吴带当风;唐诗;梨园;

     (四)科技: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火药出现,唐末应用于战争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

     1、政治: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兴盛,城市发展

     3、思想: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的日益繁荣;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兴起。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4、政策:重文轻武政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

     5、阶级:市民阶层的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6、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一)经济:

     1、农业: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激烈,贫富分化严重

     租佃关系普遍化,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2、手工业:冶铁业:用煤冶铁普遍;开始用焦炭冶铁

     纺织业:棉花向内地传播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地方特色的瓷窑;

     雇募制:私营手工业大量进入市场

     3、商业:

     纸币;商品经济繁荣;城市特点;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二)政治:二府三司制;权钱兵打击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三)思想文化: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书法四大家;绘画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画;宋词(婉约派、豪放派);宋南戏戏曲形成;

     (四)科技:北宋活字印刷术;火药广泛应用;指南针

     【高考真题对接】

     表1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宋朝“重文轻武”,文人阶层膨胀;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相互牵制导致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活字印刷术发明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答案】C

     六、 明清时期(1368~1840年):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时代特征:封建制度趋于衰落,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腐朽,社会政治黑暗;实行文化专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阶级矛盾激化。

     

     2、经济: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小农经济占主导

     3、思想:程朱理学的僵化;八股取士的束缚;产生了反封建民主思想。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到中国 。中国虽仍在传统科技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近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封建礼教,反映封建制度没落的小说和戏剧作品;文化专制进一步发展。

     

     4、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5、阶级:市民阶层的壮大

     6、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一)经济

     1、农业:土地兼并更激烈;租佃经营超过自耕农经营占主要。

     强化重农抑商政策;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手工业:

     1)、明朝流行用焦炭

     2)、松江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3)、明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4)、明制瓷更丰富多彩(斗彩、五彩)

     5)、西周到明前期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6)、明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并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

     3、商业:商业发展新特点;城市新特点;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二)政治: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

     (三)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僵化;八股取士;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书法个性化;绘画文人山水画、民间风情画;明清小说;戏剧昆曲、京剧

     (四)科技:由领先到落后

     【高考真题对接】

      1.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答案】C

      2.(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 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答案】D

     七、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

      古 代 中 国 古 希 腊 自然地理环境 发源于中原地区,大河流域 多山地,没有肥沃平原;海岸曲折,港湾众多,海洋资源条件优越; 生产方式 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 工商业发达,海外贸易兴盛 政治特点 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文化特点 安土重迁,血缘宗族纽带牢固 平等互利的观念;积极勇敢,富于进取的开拓精神

     八、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的比较:

     比较内容 中 国 古希腊罗马 特 点 实用性、集体、等级、治理等 理性、个体、平等等 发展趋势 趋向专制 走向民主 政治改革、

     法律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法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工具 古希腊进一步实行民主,并以法律作保证;古罗马先是共和,法律限制专横,后是独裁,使君主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文明延续与否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当时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并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有力保障,促使文明进一步延续 缺乏强有力的权威,国家不统一,经常分崩离析,但民主与法制影响深远 认 识 人类文明史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的局限性

     九、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

      中 国 西 方 时 期 春秋战国 希腊文明

     经 济 农耕经济发达,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农经济;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 工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相对落后

     政 治 分封制逐渐崩溃,逐渐形成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上移,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雅典逐渐建立了直接民主制度,国家权力不断下移,促进了雅典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文 化 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和法家思想尤为兴盛,强调国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形成了集体主义的文化倾向 人文主义思想成为希腊文化的主流,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提倡个性的张扬和人性的合理性,形成了个人主义的文化倾向 特别说明:形成中国和西方不同文明的根源在于其经济基础的差异,中国的小农经济是集权政治、集体主义文化倾向的经济基础;而希腊的工商业为民主政治、人文主义产生创造了条件,学习过程中注意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

     十、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的区别

      明 朝 西 方

     产生背景 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事务繁杂,皇帝的精力和才能有限而设置内阁 西方的内阁制始于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淡出行政事务,议会逐渐控制行政机构 产生方式 内阁成员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内阁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对议会负责 权力大小 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是,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 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负责国家的内政外交 性质 是君主专制的产物,突出了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资产阶级专政机关,体现了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特点

     十一、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

     类别 中 国 西 方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达,开展工业革命,向工业国家转变 政治 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 思想 理学占主导;八股取士、文字狱,厉行文化专制 先后经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洗礼,人文主义兴起并发展 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几乎与世界各国隔绝 积极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 科技 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 近代科学产生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19世纪40、50年代: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政治: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中国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建立。

     3、思想: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高考真题对接】

     1.(2010·山东文综·11)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解析】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政策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政策,这些是历史的倒退。【答案】A

     2.(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考点】1840—1900年列强的侵华活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结合所学可知英法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1854年提出“修约”要求以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而这一要求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实际上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表明欧洲列强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故选B项。其余三项不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65年)时间或史实不符。

     【答案】B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于19世纪末登上政治舞台。

     2、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走出近代化(经济工业化)的第一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

     3、思想:西方民主思想开始传入;近代民主思想开始产生,地主阶级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维新思想(特别是政治上要求君主立宪制)逐步成为历史潮流(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

     【高考真题对接】

     1.(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考点】《辛丑条约》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识记与再现。根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可知与《辛丑条约》的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相对应。

     【答案】D

     三、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袁世凯)的统治

     1、政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高涨和失败;袁世凯专制独裁和失败;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短暂的春天)。

     3、思想: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指导思想,与实业救国思想并存。西方民主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4、外交:南京临时政府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高考真题对接】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维新思想、辛亥革命

     【解析】一般而言,现代化包括了学术知识上的科学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等。中国的洋务运动兴办近代工业,迈出了中国现代化的第一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政治上民主化的趋向。这三者最能体现现代化这一趋向。选择B项。

     【答案】B

     2.(2012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考点】辛亥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别从政治、法法律角度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之前,不算其成功,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也不算辛亥革命的成果,故选D项。

     【答案】D

     四、1915年~1927年: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功

     1、政治:中国人民同列强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五四运动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共诞生;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民革命;国民政府出师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

     2、思想: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

     3、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一战后又很快衰退。

     【高考真题对接】

     1.(2013·山东文综·13)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考点】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从题干中抓住关键词时间1923年,人物陈独秀,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向俄国人学习,走俄国人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体现其新。故选B;武装革命以往都有无法体现革命新方向,排除A.民族革命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已经提出了,也无法体现革命之新方向,排除C,国民革命尚未开始,排除D.

     【答案】B

     2.(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国民革命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扫清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阻力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D 

     3.(2009·山东文综·29)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材料 图11是近代列强侵略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人们抗争示意图。

     (1)据图11,概括说明列强对该地区的侵略呈现怎么样的变化趋势。

     (2)在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各自走了一条怎么样的道路?五四运动又为探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做出了哪些新贡献?

     【解析】(1)侵略趋势应在观察图片基础上,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有关史实,从空间上和程度上概括。(2)抓住解题关键词“道路”两字,结合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即可概括得出。五四运动的“新贡献”,也就是与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两次革命相比的新发展。

     【答案】(1)侵略范围不断扩大,由沿海深入内地;由经济侵略到政治军事控制。

     (2)义和团的道路:扶清灭洋(或“抵抗外来侵略,维护清政府统治”);辛亥革命的道理:民主共和(或“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五四运动的新贡献: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倡导民主和科学,促进了思想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五、1927年~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政治: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华北事变前:阶级矛盾为主,之后:民族矛盾为主;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政治局面从分裂对峙走向联合抗日。

     2、经济上:南京国民政府推进经济改革,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开始出现。根据地农民分得土地,农村(根据地)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以报刊为主阵地,进步思想与反动思想激烈斗争。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4、军事: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五次反革命“围剿”;红军长征;日本开始局部的侵华战争。

     5、外交:国民政府对日妥协,不抵抗政策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高考真题对接】

     1.(2008·山东文综·11)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图4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根据图片明确党的政策是针对封建势力和反动势力、反动武装等,拥护工人利益,武装工农群众,由播撒革命火种可知是长征,故选土地革命时期。

     【答案】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井冈山道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1928年这一时间信息,并提炼材料有效信息,当时中共六大认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不足以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必须要联结““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仍然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选择B项。其他三项均对材料理解片面。【答案】B

     六、1937年~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以国共合作为基础进行全民族抗战;

     2、经济: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沦陷区成为日本的附庸经济。

     3、军事: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党反共高潮;中共在军事上坚决回击。

     4思想文化上:日本在沦陷区进行奴化教育;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成为我党(七大)的指导思想

     5、外交:日本企图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兴起;

     【高考真题对接】

     1.(2009·山东文综·12)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解析】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北上的旅客以“济南”为终点,津浦路北到沧州,不能到达天津,同时材料反映了大量旅客南流,综合以上信息,与之相符的是B项。

     【答案】B

     2.(2010·山东文综·29)(35分)我国西南地区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如今,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滇缅公路是滇西各族人民用血汗和生命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由汉、彝、白、傣、回等十个民族共同修筑而成。当时,许多青少年学生也自愿奔赴工地筑路。各族人民为滇缅公路付出了巨大牺牲,每公里就有4—6名工人献出生命。

     (2)据图1l和材料二,说明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国公路分布的变化及新建公路在抗战中主

     要作用。在滇缅公路修建中,各族人表现出怎样的精神?(6分)

     【解析】该题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社会的热点问题—民族团结问题。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读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第二小问意义我们可以从加强对地方管辖、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等角度去考虑作答。第二问注意观察实线部分的交通路线是在全面侵华之前修建的,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部;虚线部分主要是全面侵华之后,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南部,便利了运输抗战物资,有利于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通过对滇缅公路文字材料读取,可以看出来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各民族团结的精神。

     【答案】

     (2)变化:抗战前集中在东部地区,抗战爆发后新修公路主要集中在西南(西部)地区。

     主要作用:保证了抗战时期物资的运输。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团结。(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七、1945年~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

     1、政治: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中共尽力争取和平(重庆谈判和政协会议);国共关系由合作走向全面破裂。

     2、经济上:美国扩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压制民族资本主义,使之纷纷破产,国民经济凋敝。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4、军事:中共经历战略防御、(1947年)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几个阶段。

     【高考真题对接】

     1.(2010·全国Ⅰ卷文综·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解析】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

     【答案】C

     2.(2008·广东文基·25)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 抗日战争的胜利 B. 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 三大战役的胜利 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蒋介石二十年反动统治由发展到消灭”,可以判断,该事件发生在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二十年之后,符合要求的是D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1945年,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和三大战役的胜利是1949年。

     【答案】D

     中国近现代史阶段特征

     八、1949年~1956年:过渡时期

     1、政治:新中国(新民主主义国家)建立并得到巩固,民主法制制度建立

     (1)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阶级关系:资产阶级(剥削)阶级逐步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3)政权巩固: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土改;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

     (4)民主法制: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诞生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经济: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化起步。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丰富和发展;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推动了科技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4、外交:打破西方国家封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九、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

     1、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2、经济: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58年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三年经济困难局面。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纠正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思想文化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作了理论准备。

     4、外交:中苏关系恶化。

     十、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1、政治:“左”倾错误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被严重践踏

     2、经济:“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严重损失;但由于周恩来、邓小平及人民的努力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个人崇拜。

     4、法制:民主法制被严重破坏,出现大量的冤假错案。

     5、外交:对外关系重大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十一、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政治: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拨乱反正,纠正“左”倾错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催动经济发展;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旧体制;在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向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中国加入WTO,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3、外交:推行“不结盟”为主要特征的外交政策并取得重大成就,提出并运用“一国两制”方针,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顺利回归。

     4、科教:重视人才、科教兴国。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2007·山东文综·14)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 D )

     ①民族团结原则 ②民族平等原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全国各民族共同使用的货币上有少数民族的文字表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体现了民族团结的理念,和汉字共同使用就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理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创立是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的。故排除③而选①②④。

     【答案】D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3·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

     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

     年代的苏联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D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新产生的事物,苏联所没有的,排除B.中国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和C,苏联认为20-30年代苏联进行过类似尝试,农业集体化,故选D。

     【答案】D

     2.(2011·山东文综·29).(35分)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

     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6分)

     【解析】第(4)题,作答时应结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进行作答,武汉钢铁厂属于重工业的项目,回顾相关知识,并结合一五计划的前提、特点和目的作答。

     【答案】

     (4)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

     的是( C )

     A B C D

     【解析】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答案】C

     4.(2007·山东文综·13)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D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解析】50年代末经济建设的三面红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了经济建设一味求快,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因此1960年冬天,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答案】D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D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答案】

     2.(2008·山东文综·29)(35分)从1840年被迫打开国门,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二? 在通商以后的上海,随着大量新事物的涌入,出现了一些新词语,如洋行、洋布、洋

     油、洋铁、洋火、洋车等。它们日益流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据李长莉《晚清上海的新知识空间》

      ?(2)材料二中大量带“洋”字的词语,后来在百姓日常用语中逐渐消失,其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析材料,分析问题与掌握主干知识的能力,仍然是一道比较综合的题目。第(2)问则从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反应出的时代变化来回答,政治上民主革命胜利和民族独立的实现,经济上的迅速发展因而日常用语发生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答案】

     ? (2)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取得了民族独立,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2分)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2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2011·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C)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解析】抓住关键词“198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得十四大。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个体经济的出现,改变了原来单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是在1984年展开,不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3.(2009·山东文综·1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该时期是(

     )

     年份 农业(%) 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第一年 26.6 32.1 41.3 第二年 27.2 34.3 38.5 第三年 28.8 36.7 34.5 A.1949—1951年 B.1953—1955年

     C.1958—1960年 D.1979—1981年

     【解析】图表反映出我国农业和轻重工业比例均衡,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因为那时刚刚解放的新中国一穷二白,重工业根本无从发展;也不可能出现在B和C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段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一直较高;C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更是畸形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获得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

     【答案】D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2012·山东文综·14)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

     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C.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解析】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为了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

     【答案】A

     世界古代文明史

     一、古代史:从公元前8世纪到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经济上: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希腊工商业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从形成城邦国家。经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臻于极盛。公元前6世纪末,古罗马确立了贵族共和制,公元前27年走向帝制。古罗马颁布了一系列法律维持其统治。

     文化上:公元前5世纪,智者指着学派、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价值,崇尚知识与智慧,追求真理,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国际关系上:由于人多地少,古希腊向海外殖民扩张。古罗马也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

     【高考真题对接】

     1.(2011·山东文综·14)“想参加陪审团的公民按先后秩序依次进入,直到既定的人数到齐为止

     ……开庭审理前,陪审员对案件一无所知,他们了解整个案情、进行判决的唯一依据是诉讼人的演说陈述。”古雅典的这一制度(

     )

     A.体现了其民主的运作方式 B.表明公民只享有形式上的平等

     C.保证了案件判决的公平公正 D.为后世提供了完备的司法程序

     二、中世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

     1、经济上:农庄经济。

     2、政治上:政治黑暗,农民遭受教会和地主的双重压迫。各国战争和农民起义不断。国王的权力大多落在教会的手里。

     3、思想文化上:教会垄断了教育权,普通民众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4、国际关系上:各族混战不休。

     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经济上:14~15世纪意大利和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早期阶段---工场手工业已经兴起。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到18世纪中期,虽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商业资本仍然控制着生产。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相继进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欧洲一些封建国家也先后进行富国强兵、维护统治的改革,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在各国得到了较大发展。

     2、政治上:14~16世纪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反封建斗争成为政治的重要内容。

     16世纪后期发生的尼德兰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独立的荷兰成为17世纪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欧洲和亚非大多数国家仍处于封建社会或更早的社会阶段。欧洲的一些封建家的君主进行了改革,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亚洲国家的专制统治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3、思想文化上:14~16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思想文化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冲破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等级、专制等)观念,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精神枷锁。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统治,而这种愿望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就是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在反对教权主义的同时,还批判专制主义,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三权分立等新思想,启蒙运动不仅解放了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政治设想。

     4、国际关系上:15、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这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扩张,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肆进行殖民扩张,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的斗争激烈,英国后先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高考真题对接】

     1.(2010·山东文综·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世界近代文明史

     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1、经济上: 15、16世纪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到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但各国占主流的生产方式仍是工场手工业。

     2、政治上: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先后爆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这些革命运动被称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3、思想文化上:14~16世纪,资产阶级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17~18世纪,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出现了的启蒙运动。

     4、国际关系上: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的加紧对亚非地区的殖民(掠夺)扩张, 17世纪开始,后起的英法等国大肆进行殖民扩张,在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欧洲国家的争霸是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高考真题对接】

     1.(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解析】否定性选择题,李贽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但尚未出现资产阶级,故C错误,答案选C 。其他都正确。【答案】C

     2.(2012·山东文综·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

     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因此B、C、D三项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A

     3.(2012·山东文综·15)“兴起于18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而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这里的“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是指(

     )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解析】宗教改革反抗罗马教会的权威,否认教会和教士在信仰中的中介作用,强调个

     人自由;启蒙运动反抗封建专制权威,强调个人自由,崇尚理性,重视法制保障民主制度。因此B、C、D三项属于启蒙运动,A项是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共同点。

     【答案】A

     二、蒸汽时代(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

      工业革命开辟了资本主义的蒸汽时代,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流。这个阶段是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1、经济上:工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工业革命人类历史进入了蒸汽时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2、政治上:形成空前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浪潮。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19世纪30~40年代法、英、德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思想上: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

     4、国际关系上:到19世纪上半期,亚洲已有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一方面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了这些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

     【高考真题对接】

     1.(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

     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

     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

     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18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了欧洲及整个世界。法国政治革命中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亚洲,鼓舞那里的仁人志士为争取独立而奋斗;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最终确立对全世界的统治。“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具有世界影响力。【答案】C

     2.(2013·山东文综·1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解析】注意从材料中有效提取信息时间1788年纽约某报纸,美国联邦宪法已经颁布,联邦政府已经建立,材料中幸福船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可以判断材料强调和赞美的是联邦体制,主权在民,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制度都是联邦宪法的内容但不是本材料强调的内容,故选A。【答案】A

     3.(2012·山东文综·16)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解析】18世纪的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分别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影响了欧洲及整个世界。法国政治革命中的启蒙思想传播到亚洲,鼓舞那里的仁人志士为争取独立而奋斗;英国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通过对外扩张最终确立对全世界的统治。“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它们都具有世界影响力。【答案】C

     三、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综述】

     垄断成为这时期社会最基本的特征,并占统治地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从罗斯福新政开始,二战后广泛被资本主义国家所应用。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经济上: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电气时代、大企业时代和科学时代到来。同时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2、政治上:资产阶级的议会民主和政党政治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两种基本类型:以英、美、法为代表的国家,形成了以比较健全的民主代议制、政党政治和公民自由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以德、日、俄为代表的国家,政治上带有浓厚的封建军事性,专制色彩较为明显。

     3、思想文化上:科学成为技术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渐紧密。浪漫主义的虚幻想象逐渐被批判现实主义所取代。艺术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过渡;电影的发明和兴起、电视的出现。

      4、国际关系上:第一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高考真题对接】

     1.(2011·山东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从示意图看,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一,所以①是美国。荷兰在17世纪最为强盛,所以③是荷兰。英国在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成为世界工厂,所以②是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超过英国。所以②是英国,选B。【答案】B

     世界现代文明史

     一、一战后的世界与二战(1917年~1945年)

     【阶段特征综述】

      从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现代史时期,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时期。从1918年到1945年,这是战争与革命的阶段,短短的二三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战争到和平再到战争的历程,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的尝试。

     经济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

     ①一战结束后,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的应用,在20年代出现了以美国柯立芝繁荣为典型的相对稳定发展的局面,美国掌握着世界经济霸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德、日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对外战争,转嫁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了经济危机,并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二战后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

     ②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也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探索,并在30年代形成了斯大林经济模式,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为二战中打败法西斯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处于武装对峙与竞争共处状态。

     ①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中心,30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②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一战后的短暂动荡,20年代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30年代大危机爆发后,各国政治危机严重,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统治,意大利强化了法西斯专政。英、法、美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在法西斯国家挑起世界大战后被迫投入战争,并与苏联等国参加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中,最终战胜了法西斯国家。

     3、思想文化上: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出现推动了物理学和人类思想的巨大革命,为现代科技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此同时,现代社会由于战争及工业化给人们所带来的普遍的精神危机,推动了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取代现实主义成为主流文学。

     国际关系上:一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企图用经济封锁和武装干预来扼杀社会主义,结果失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使得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30年代大危机的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家市场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高考真题对接】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2012·山东文综·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考点】“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

     2.(2012·山东文综·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4分)

     【答案】(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3.(2009·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答案】D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1991年)

     【阶段特征综述】

      本阶段从1945年到20世纪90年代,这是革命与战争逐渐转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解放运动向纵向发展的时期;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发展及对全球影响深化扩展时期。

     1、经济上:

     ①1945年至50年代初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时期。以美国为主导的布雷顿森林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构成了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欧美各国利用国家政权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国有化政策),借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在50年代到70年代初,进入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黄金时期”。以1973年为起点,资本主义各国进入“滞胀”时期。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80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加强。

     ②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除南斯拉夫)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而发展困难重重,为纠正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再到戈尔巴乔夫不断对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多有失误。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在竞争对峙中共同发展。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呈现出新的不平衡,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格局。

     ②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基础上欧亚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大多数国家(除南期拉夫)都仿照苏联,建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随着苏联霸权主义的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化,各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都着手进行了改革,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导致连续的政治动荡,最终导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③中国在经历曲折之后,开始了符合本国国情模式的探索,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化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3、思想文化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理性主义得以确立,从而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巨匠。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原子能和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其规模、深度、影响来说,远远超过了前两次工业革命,它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世界面貌,给各国经济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二战以来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流派更加色彩纷呈,影视艺术日新月异。

     4.、国际关系上: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形成:全球性的特征更加突出,联合国成为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织。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被打破,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的体系,这也是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冷战”的对峙时期。两大阵营内部也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更大的范围内,则是美苏争霸和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崛起后的复杂斗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美苏两极格局和冷战结束,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高考真题对接】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2013·山东文综·29)(16分)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片断三 转型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3)据片断三,概况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说明其历史背景。(8分)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第三问依据材料三从20年代到50年代,注意分析其战略调整,然后分析其历史背景。

     【答案】

     (3)①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

     原因: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②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

     原因: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考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2011·山东文综·16)1964年4月,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

     )

     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解析】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表明发展中国家势力的崛起,所以A项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的表述是正确的,选A。七十七国集团不设总部、秘书处等常设机构,也没有章程或预算,所以不能算经济区域集团,排除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73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瓦解,而不是1964年,所以C不符合题意,排除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排除D。所以选A。【答案】A

     3.(2008·山东文综·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本题的立意在于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思考问题。【答案】A

     【考点】相对论和量子论

     1.(2010·山东文综·16)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君权神授说”是宣扬君主的权力是来自神的,所以众人应该服从于他的统治,这种思想是服务于君主专制的。“社会契约论”则宣扬人民有反抗暴君专制的权力的。二者是相矛盾的。

     【答案】C

      表1

     ●国家官僚队伍迅速扩大,文人阶层膨胀

     ●经济管理机构明显增多

     ●印刷技术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分割职权使军事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

     23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