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的发现及其与中医经络实质的关系]皮肤朗格线分布

    时间:2019-01-16 04:4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非血管性经络的实质――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或皮肤交感物质富集线。方法:以125I-酪氨酸为示踪剂,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结果:显示出大鼠皮肤中存在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可以显着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表明这些交感物质分布线就是针刺信号的传递线。结论: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假说得到了形态学的证明,或者说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
      [主题词]经络实质;针刺镇痛;信号传递;皮肤/化学;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分析
      Development of sympathetic substance lines on the sk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ridian essence
      Liu Liyuan, Zhang Hui, Pan J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ei 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deeply into the essence of non-blood vessel meridians――sympathetic sensitive lines or sympathetic substance-rich lines on the skin.Methods Macro-autoradiography was used with 125 I-tyrosine as tracer in the rat.
      Results A series of sympathetic substance lines passed through the skin of the whole body were displayed, which were continuous, clear, and sym metric, and connected each other in the head and the end of limbs to form loops. When the skin on the upper of the back where the sympathetic substance lines p a ssed was cut,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t Zusanli (ST 36) was significantly blo cked, indicating that the sympathetic substance lines on the skin are conduction pathway of the acupuncture signal. Conclusion It is proved by morphology that the essence of merid ians is sympathetic substance lines.
      KEY WORDS Meridian Essence; Acupuncture Analgesia; Skin/chem; Signal Transduction; Adrenal Cortex Hormones/anal
      
      笔者在动物的针刺镇痛模型上,对皮肤中是否存在特定的信号传递通路及通路的物质基础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由于切断大鼠针刺穴位上下的皮肤可以完全阻断针刺镇痛效应[1],提示在皮肤中存在针刺信号传递的特定线路;大鼠针刺后经线皮肤中有NA释放出来[2];在家兔针刺穴位上下的经线皮肤真皮内注射微量的受а体阻断剂可以阻断针刺镇痛效应[3];大鼠穴位注射微量的а1受体兴奋剂可以模拟很强的镇痛效应[4],表明皮肤的针刺信号传递线路与交感肾上腺素能物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交感物质(此处及以下所称皆指交感肾上腺素能物质)的释放和对局部а受体的作用是针刺信号传递的核心。由此推测针刺信号的皮肤传递线路上应该有交感物质的优势分布,从形态上称之为皮肤交感物质富集线或从功能上称之为交感神经敏感线[5]。皮肤中是否真的存在交感物质的规律性分布或线性分布呢?为此进行了大鼠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的宏观放射自显影观察,在大鼠皮肤中显示出了连续清晰的交感物质分布线,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为了验证这些路线是否就是传递针刺信号的线路,笔者进一步观察了高位切断交感物质分布线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宏观放射自显影法显示交感物质的线性分布
      实验用Wistar大鼠,重约200 g,雌雄各半(下同)。给6只大鼠腹腔注射125I-酪氨酸0.3 mci,每天1次,共3天。于第4天(最后1次注射后24 h)戊巴比妥麻醉,3.25%戊二醛200 ml左心室灌流固定,剃毛。按下列皮肤切口剥离皮肤:单独取下右前肢,从内侧正中线切开,剥离皮肤;从左侧口角―左侧腋前线―左侧腹股沟―会阴部―右侧腹股沟―右后肢内侧正中线、左后肢后侧正中线、左前肢尺侧正中线切开皮肤(图1)。剥离出整块皮肤,展平干燥(图2)。表皮面和真皮面各覆盖一张X线感光片(Fuji 03G050),4℃曝光3周,F-11显影5 min,F-5定影10 min。为了观察显影与皮肌的关系,将前述皮肤标本剥离皮肌后再曝光(4周)显影。
      为了更好地显示交感物质的分布,另取4只大鼠,先注射利血平(0.01 mg/次),每日2次,共3天,第4天开始注射125I-酪氨酸同前,曝光前先剥离皮肌。作为对照,2只大鼠在注射125I-酪氨酸的同时注射利血平;1只鼠没有注射同位素,取其皮肤同前,显影曝光观察。
      1.2 皮肤标本深与浅显影部位γ射线计数比较
      为证实前面显影深的部位是否就是放射性强的部位,在X线片显影线的对照下,分别切取图3上图对应的皮肤标本上深显影部位与邻近浅显影部位的皮肤块,用SN-682型放射免疫慵数器进行放射量检测。取材部位包括背部显影线及其线旁部位;腹部和阴部显影点及其近旁部位;尾部、左足部深显影部位与腹部的浅显影部位。
      1.3 针刺信号传递途径的再验证
      为验证前面实验观察到的物质分布线与针刺信号传递途径间的关系,使用12只大鼠,每只大鼠在左右侧身体上先后间隔7天接受两组自身对照实验。背部切断组:在背部肩胛正中线上(T12)水平切断2cm的横行切口,在踝关节上的胫骨前嵴外侧处做3 mm切口;胸部切断组:在胸前部下方锁骨中线上和踝关节上方切口的外侧做同样大小的皮肤切口。用辐射热测痛仪测定尾中部的痛阈值。针刺前间隔5 min测3次,作为基础痛阈值。手法针刺“足三里”10min,针后每隔7 min测痛阈1次。
      
      2 结果
      
      2.1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
      从显影定影后的X线胶片上可见所有大鼠背侧皮肤都呈现出2条清晰对称的黑色显影线(图3,图4),从头到足连续分布(A1A2或B1B2),其背部段明显比后肢的粗厚。另有2条线位于体侧,除肩部和腹股沟外侧部特别粗大外,都比较浅淡,需要局部放大后才能看清楚(C1C2)。在上肢仅见一条线(D1D2)或根本看不见。所有线都在面部相连;后肢线在肢端融合成粗大的一片;前肢端也有双线融合的可能,因缺损等看不清楚。在颈后部有串珠状显影线,把两侧线连接起来(E)。因此,可认为这些线都构成闭合环路。另外,在会阴部和脐下部有深厚的显影团或点。
      表皮面和真皮面的两张X线片中,表皮侧明显比真皮侧深而清晰。由于背部皮肌有油脂大量渗出,可能是造成了图4上图中背部一些团片状分布。将已经曝光的皮肤小心剥离掉皮肌,再次曝光,结果影像更加清晰,说明显影线与皮肌无关。
      用利血平预处理的大鼠皮肤除物质分布线更加粗大外,有些部位却明显缺失,可能与利血平的耗竭作用持续有关(图4下)。还在1只雄性大鼠的腹部见到比较清楚的断断续续的纵形线,在背部中线见到粗大宽厚的纵形显影带,由于其它显影线过于深厚,反而影响观察。
      注射125I-酪氨酸同时注射利血平的大鼠,皮肤中没有可见的显影线,表明前面的显影线就是NA类儿茶酚胺物质。没有注射同位素的大鼠皮肤同样显影曝光后,没有任何显影痕迹。将见到的各种显影线绘制在一张图上,基本上反应了目前观察到的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图5)。
      2.2 皮肤标本深与浅显影部位γ射线计数比较
      γ计数器测量结果表明,皮肤标本显影线与显影部位每分钟每毫克组织的射线数是邻近浅显影部位的2~3倍;尾部和左足深显影部位与腹部浅显影部位比较,前者放射量高于后者8~9倍(图6)。
      2.3 针刺信号传递途径的再验证
      如图7所示,基础痛阈相当稳定,平均变化不超过0.5 s。背部切断组仅针刺后即刻的痛阈值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增加(P<0.05),但平均升高不到1 s,无实际意义。胸部切断组针刺后的任何一测量点的痛阈值皆显着上升(P<0.01或P<0.05)。将两组间各对应点进行对比,基础痛阈值没有差异,针刺后痛阈值除最后一个测量点外,其它点间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
      
      3 讨论
      
      一般认为皮肤中的交感神经分布是随机而无序的。即使有规律,也只是说某些部位如手掌等处的皮肤中有较丰富的分布而已。笔者起初也仅预料皮肤中的交感神经物质呈一些点片状分布,在身体纵形方向上可以大致连接成线。现在看到皮肤中不仅存在多条交感物质分布线,而且纵贯全身,左右对称,边界清晰,线路连续并形成环路,清晰而规则的交感物质分布线。这些性质与《内经》描述的经 脉循行特征――全身性、纵形性、对称性、环路性、连续性和线性等非常吻合。
      为了排除由于曝光时压力不均导致的显影伪迹,对深显影部位和其邻近浅显影部位进行了放射性计数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显影深的部位确实是由其处皮肤标本中高浓度的标记放射物质积累所致。事实上,放射标记物的大鼠皮肤一点阳性显影痕迹也没有,表明本实验中的本底是极低的。
      酪氨酸在体内除合成儿茶酚胺类物质外,还可以合成甲状腺素、黑色素和蛋白质,利血平耗竭后显影线消失,表明显影线就是儿茶酚胺类物质。实际上,甲状腺素是在甲状腺合成,实验用大鼠属于白化动物,皮肤中缺乏黑色素,而结构蛋白质很难在短短的3天内产生如此明显的更替,因此,大鼠皮肤中唯有神经末梢递质才可能发生如此快的代谢变化。
      为了显示更多的显影线,先给利血平消耗突触末梢中的贮存递质,再给标记酪氨酸后,在背正中线和腹正中线等处确实显示出新的分布线路,但其它显影线普遍增粗增强,反而不利于观察和使用。这表明皮肤存在浓度水平相差很大的物质分布线,有可能还有某些交感物质分布线没有显示出来。
      过去针刺大鼠或家兔“足三里”时,切断“足三里”上下数厘米处的皮肤,可以阻断针刺效应。按照《内经》在人体上经过足三里的经脉线从腹部和胸部上行到头,而在大鼠皮肤中,主要物质线在背部和身体两侧,经过“足三里”的物质分布是从背部上行的。那幺,本实验的那些物质分布线是否是传递针刺信号的皮肤线路呢?过去继“足三里”上下切断皮肤阻断针刺效应后,曾将“足三里”上部的切口上移到腹中部,结果阻断作用不明显。当时以为针刺信号在肢体有良好的循经性,在躯干部就已经分散了。本实验中可以看到,在胸下部切断皮肤针刺镇痛效应是很强的,而在背部相当于交感物质线经过的部位切断皮肤,几乎完全阻断了针刺镇痛效应。其针后第1个小的上升值属于应激反应,仅见于针后即刻,不能持续。由此有力地表明,“足三里”的针刺信号确实是沿着背部上传的,大鼠皮肤中的交感物质分布线与皮肤针刺信号传递线路是一致的,而人体的状况有待研究。
      结合过去关于阻断交感神经α受体对针刺拟作用,针刺后皮肤经脉上NA的释放等[2~4],可以断言,本实验观察的交感物质分布线就是针刺信号传递线,关于经络是“交感物质富集线”或“交感神经敏感线”的假设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证明。或者说,按照对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性经络的区分[6],找到了非血管性经络的形态学基础。
      关于这些交感物质线的组织学基础是什幺,这些交感物质如何释放出来传递针刺信号,最终的针刺效应如何产生等重要问题,过去已经有过一些设想,实际的机制将在后续的文章中报道。
      
      4 参考文献
      1.里远,郝春杰,樊景禹.皮肤中儿茶酚胺类体液物质及毛囊与针刺效应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2(4):534
      2.里远,樊景禹.针刺促使皮肤儿茶酚胺物质释放的初步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7;16( 4):32
      3.里远,张慧,张桂芳.A、B和M受体对经络传导的影响及针刺效应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中 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10):51
      4.里远.皮肤信息传导通路与中医经脉.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47
      5.里远,彭安,潘娟,等.交感神经敏感线与经络实质.中国针灸,2001;12(5):285
      6.里远.经络的现代科学概念.中国针灸,1999;19(10):603
      (收稿日期:2002-06-06,成平发稿)
      

    相关热词搜索: 经络 布线 实质 物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