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走出心理低谷】 男人低谷时的需要什么

    时间:2019-01-28 04:49: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笔者对北京市303名90岁以上长寿老人进行了调查,总结出一条重要的长寿经验:有了心理健康,才有生理健康。要健身,先健心;要活好,别心小。80%长寿老人性格开朗豁达,知足常乐,对现实生活满意度很高。他们大多数都是在旧社会饱受过苦难的人,对新中国、新社会、新生活非常满意。
       北京市有个寿星勾董氏,生于1875年,112岁时还能劳动。她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岁父母双亡,靠乞讨度日,15岁出嫁,生过8个孩子,7个被饿死,最后生一个老闺女幸存下来。丈夫给地主干长工32年,活活累死,地主不给工钱,只管吃饭,也是残汤剩饭,住在牛棚里,真是吃的猪狗食,干的牛马活。勾董氏从小就给地主老财当佣人,洗洗涮涮,缝衣做饭,练就了一身好针线活,养成了爱干净,爱清洁的好习惯。她为人忠厚善良,乐于助人,早睡早起按时作息,生活很有规律。她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幸福感。她说现在的生活好比上了天堂,简直是天天过年。家庭温馨和睦,不愁吃不愁穿。女儿、女婿、外孙及外孙女都很孝顺。尽管如此,她还是习惯粗茶淡饭,早晚只吃粥(小米、玉米、小豆粥),晚饭只吃半饱。吃完早饭,第一件事是拿起扫帚扫院子,然后到菜地锄草。她说一天不劳动就全身难受。勾董氏能活112岁绝不是偶然的,她的生活方式是很规范,很科学的,完全符合现代长寿的要求。她的长寿经验可归纳为:勤劳动,别吃饱,讲卫生,别心小。
      老年人常见的几种不良心理情绪和心理病症:
      孤独感儿女长大,成家立业,与老人分居,社会学者称为“空巢”家庭。据调查,在我国这种家庭形式城市高于农村,约占20%~30%。据上海调查,83%的老年人愿意与子女同住。老年心理学家认为:三代同堂,与子孙和睦相处,热热闹闹欢度晚年是消除老年人孤独情绪最有效的良方。
      丧偶是老年人产生孤独和悲伤情绪最重大的生活事件,但又是老年人必须面对的严酷事实。80岁以上老年人丧偶者占60%以上。老年人对此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旦发生,要从容面对。据调查,老年人丧偶后1~2年发生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及恶性肿瘤)比同龄未丧偶者高40%~60%,而死亡率高1~2倍。老年丧夫(妇)易患“居丧综合征”,由于长期受痛苦、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压抑,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恶性肿瘤等。这是老年人的常见心理危机,需主动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必要时可试用“暴露疗法”,即将死者的遗照和生前常用或心爱之物摆在眼前,让丧偶者痛痛快快地回忆与配偶共同生活的幸福情景。这样做会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如痛哭一场。但随着时间流逝,丧偶者会慢慢适应并接受现实逐渐恢复心理平衡。“暴露疗法”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脱敏疗法,但对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太适宜,还是要循循善诱,耐心劝慰,体贴关怀,慢慢地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度过危机。
      失落感尤其是领导干部,这种失落感更强,应尽快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角色转变,改变生活方式,重新安排生活,或另谋一份适合自己特长的工作,充实退休后的生活。某研究所有一位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员,60岁退休,退休后非常不适应。天天看别人上班,自己无所适从,心理很不平衡,烦躁不安,夜不能眠,食欲不振,很快血压、血糖均升高了,还经常心绞痛,心电图也不正常了,人苍老了许多。后来,在同事的劝导帮助下,她在一家经营试剂的公司找了一份工作,工作对口轻松,还有较优厚的报酬,她又找回了昔日愉快工作的感觉,精神心理平衡了,睡得安稳吃得香,血压、血糖也不高了,心电图也正常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自卑感老年人奋斗了一生,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每人都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都有一技之长,有的甚至身怀绝技。对社会,对家庭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尊敬,在物质生活、医疗服务、文体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应享受优先照顾,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也是政府、社会、家庭、子女应尽的义务。但由于社会的变革、家庭的转型、传统敬老、爱老观念的淡化、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还不够健全等原因,老年人的地位和合法权益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歧视、羞辱和虐待老人的现象,这就会促使老年人产生“自己已经不能再为社会做贡献了”、“自己是无用的人”、“已经成了社会和家庭的累赘了”等自卑心理。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的退化,老年病缠身,活动不便,社交减少,有的甚至生活不能自理,这也是促使老年人产生自卑感甚至悲观绝望情绪的重要原因。政府、社区、家庭必须善待老年人。敬老爱老不仅是我们国家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且也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焦虑多见于胆小怕事、遇事紧张、过分关注自己的人。往往发生在遇到重大生活事件之后,如退休、丧偶、身患重大疾病,如肿瘤、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等。对事物或环境估计得过分“糟糕”,困难重重,好像大难临头,从而产生过度警觉及内心不安的表现,如唉声叹气、焦躁忧虑、紧张恐惧、提心吊胆、惶惶不安、震颤发抖,常伴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躯体症状,如心悸、胸闷、头痛、头晕、恶心、尿频、腹痛、出汗、烦热等。对这种老年人,我们应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安慰、疏导,解除引发焦虑情绪的诱因,如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培养生活中的乐趣等。必要时应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如舒乐安定每次1~2毫克,每日3次。佳静安定每次0.4~0.8毫克,每日3次。
       抑郁多见于情感脆弱的老年人。当遇到不幸事件,甚至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引起情绪沮丧或不安。心理学家推测,人的一生中约有15%~30%的人在某一时期有过明显的抑郁症状,多数未发展为病态。老年人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3%~10%,而有不同程度抑郁症状者可高达30%以上。女性多于男性(2?押1)。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三低”,即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无愉悦感,情绪沮丧,自责内疚、甚至悲观哭泣;思维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分析判断能力下降;行动低落,不愿活动,懒散,甚至吃饭、喝水也须他人催促或协助。若上述症状轻微,很快调适正常,称为抑郁情绪。若症状严重,且持续两周以上,经过心理调适仍不能缓解则诊断为抑郁症。老年抑郁症患者30%伴有焦虑症状,即抑郁焦虑并存,20%出现心烦易怒,80%伴有失眠、头痛、头昏、食欲不振、各种无名疼痛(即部位不定,也说不明确的疼痛)等躯体症状。50%有疑病观念,怀疑自己患了癌症或心脑血管病等。15%有自杀念头或行为。老年抑郁症自杀成功率较高,需格外警惕。老年人抑郁症往往与躯体疾病交织在一起,导致临床表现不典型,致使患者、家属,乃至一般内科医生难以辨别,因而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可高达60%~80%,治疗率低于10%。这是值得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
      抑郁症的治疗应是药物、心理康复,家庭、社会关爱并举,争取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彻底干预,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彻底,中途停药,致使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抑郁症,则治疗难度增大。心理支持治疗非常重要,尤其对有自杀观念的患者,若能针对性地做一些心理安慰疏导,讲一讲新旧社会的对比,看看现实生活如何美好,老伴渴望与他共度幸福晚年,儿孙渴求和他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可重新点燃他的生命之火,唤起他对生活的热爱,打消自杀念头。相反,则可强化患者的自杀观念。如有一对老夫妇,平时经常吵嘴,当发现对方有自杀念头时,不但不好言相劝,反而恶语相加:“死了,死了,一死百了。”几分钟之后,患者从9层楼上跳下身亡。所以说,语言是一把双刃剑,一番真情的心灵对话,可以使人拨开云雾,重见天日,去掉心病开始新的生活。一句伤心的话,可以刺痛心房,使人绝望。诊断抑郁症之后,必须积极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老年人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该类药物治疗谱广,安全性大,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适于长期服用。如:氟西汀(百忧解)每次10~20毫克,每日1次,最大剂量可用至每日40毫克,可有恶心、失眠、头痛等不良反应。过敏、癫痫患者禁用。帕罗西汀(赛乐特)每次10~20毫克,每日1次,饭时服,若效果不显,每隔1周增加10毫克,可增至每日40毫克。抑郁症是容易复发的疾病,必须注意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初次发病者应持续药物治疗6~12个月,对复发患者还应适当延长治疗,然后才可逐渐停药。否则极易复发,且大大增加治愈的难度。
      抑郁、烦恼等不良心理情绪,可以破坏人体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从而对衰老起到催化作用。祖国医学认为“大凡病原七情而起,仍须以七情制服,化制以调之”。说明多数疾病与情绪密切相关。据调查,常见老年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60%~65%的患者与不良心理情绪有关。若能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将心理情绪调适至最佳状态,将大大有益于身心健康。

    相关热词搜索: 低谷 走出 心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