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期 [95例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分析与预防探讨]

    时间:2019-01-29 04:50: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15-0614-01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h内发生的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不论是否知道病人已患有心脏病,死亡的时间和形式是不可预料的。美国每年约有30万人发生SCD,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其中80%为冠心病(CHD)及其并发症引起[1]。减少SCD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为探讨SCD的临床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与预防,对我院9年内发生的95例院内SCD病例进行了观察、分析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入选标准:①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期间发生的急危重抢救患者,发病6h内死亡者;②除外非心脏病所致的猝死病例。
      1.2 研究对象:95例患者中,男60例,女35例,年龄17~89岁,平均64.75岁。其中49岁以下15例,50~59岁18例,60~69岁27例,70~79岁25例,80岁以上10例。50~79岁共70例,此年龄段是SCD高发年龄。
      
      2 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特点
      
      2.1 猝死的发生季节与时间:冬春季节和秋冬季节多见,可能与季节变化和寒冷有关。寒冷影响人体的植物神经系统,使调节功能紊乱,毛细血管及周围小动脉的阻力增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从而增加血液的黏稠性,缩短凝血时间,因此,提醒在寒冷季节注意保暖,注意血压波动及服用抗凝血药物的反映。白天多于夜晚,上午多于下午,最多发生在6~12时,本组资料6~12时死亡36例占37.9%,在美国把清晨6时至上午10时称危险死亡时间。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凌晨5时至正午12时最多,与该时间段内血液高凝或冠状动脉痉挛、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加剧心肌缺血、缺氧、诱发SCD有关。
      2.2 猝死的发病诱因:猝死发生的常见诱因包括劳累、感染、情绪激动、用力排便(便秘)、饮酒、饱餐等。
      2.3 直接原因:引起SCD最常见的是CHD及其并发症,占78.95%(75/9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4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22例,再次梗死8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4例,心瓣膜病3例。直接死亡原因是心室颤动、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持续性室速。
      2.4 AMI猝死前先兆征象:患者同时存在的先兆性征象越多,病死率越高。①顽固性胸痛;②血压动态降低;③出汗不止;④神经精神异常;⑤晕厥发作;⑥心电图显著异常。
      
      3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
      
      3.1 加强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及时识别猝死前先兆征象:SCD的高死亡率和难以预测性,给治疗带来巨大困难,因此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规范复苏技术与方法,及时发现猝死的先兆征象,争取尽早除颤,早期除颤可明显提高SCD的成活率。做好预见性的护理工作,保证抢救器材、药品的完整,也是提高SCD抢救成功率的关键。流行病学分析,高龄是SCD的危险因素,SCD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2]。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应关注老年性猝死,对中老年人要提倡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心室内传导阻滞、血酯异常、糖耐量异常及肥胖等诱发因素要提前进行干预,从而降低SCD的发生[3]。
      可用药物或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来防治SCD,大量研究证明,β-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多种综合途径有效降低SCD的发生,是迄今防治SCD中较理想的药物。
      3.2 熟知SCD的基础病因有助于提高对SCD的警觉性见“2.3”叙述。
      3.3 SCD的防范及早期检测手段:①动态心电图;②活动平板运动试验;③大动脉僵硬度检查;④直立倾斜试验;⑤冠状动脉造影;⑥心脏电生理检查。
      3.4 猝死的预防措施:重视健康教育,加强科普知识的学习,坚持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某些潜在的疾病或易患因素。在医师的指导下,家人的帮助和督促下,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起居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坚持持久、合理的身体锻炼,及时正确治疗基础疾病,注意留意某些疾病的先兆,配合必要和必备的药物。一旦感觉身体有某些异常征象,及时就诊。同时,患者的家人应注意观察其身体状况,及时了解其不适或主诉,基础疾病的治疗情况,平常服用药物的情况及行为是否有异常。尤其在夜间,更应注意观察其睡眠状况,特别是对那些智能低下、有基础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大量饮酒后或与家人分居时更应警觉。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9.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06.
      [3] 曹素艳,沈瑾,马中正.7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尸检病理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6):504.
      [收稿 2009-04-30]

    相关热词搜索: 猝死 临床 心脏 探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