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长途奔袭的历史

    时间:2021-01-02 10:04: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孙逸飞

    最近笔者参加了南京马拉松,跑的是半马,赛程21公里。沿着南京的主要街道,在秋天跑过大半个南京城,这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体验虽然不错,但是确实很累。不如我们来聊一聊长途奔袭的历史。

    长跑: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

    原始的人类没有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仅靠简单的打制石器,在非洲大草原上怎么活下来的,一直让人费解。有一种说法是,人类体育不是不及格,而是偏科一人类是最善于长跑的动物之一。人可以连续奔跑几十公里,而且有必要的话,人可以每天都跑上这么远。动物里经常跑上10公里级别的可能只有狼、鬣狗、角马等不多的动物。人甚至在30公里的长跑上跑赢过马。

    而那时在非洲大草原上的人类,可能正是靠这种长跑能力把猎物追得精疲力竭之后再捕获。散热问题是长跑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类甚至褪去了浑身毛发,用大量出汗作为散热的方式。其实,大部分哺乳动物都不以出汗为散热的主要方式,比如狗就只会伸舌头喘气。哈佛研究者曾经让猎豹踩跑步机,但他们发现跑步机上的猎豹虽然速度远没达到最高的110千米/小时,但体温却在飙升,而一旦体温到了40度,猎豹就说什么也不肯动了。除了人,马也是靠出汗散热的,所以马在骑乘动物里的重要性无人能敌。记得小时候看《正大综艺》,有一集讲在内蒙古牧区,家家有一把木头宝剑,专门用来刮出马汗,防止马出汗后吹风着凉生病。

    奔袭:甩掉现代军队一条街的古代军队

    在电影《指环王》里有一个场景,为了救回携带魔戒的佛拉多,精灵莱戈拉斯、人类阿拉贡矮人吉姆利等进行了长途奔袭,从日到夜,又从夜到日,几个人一直在新西兰——中土的山脊上狂奔,让人感叹神话种族的强大(阿拉贡是人类王族,有精灵血统,在托尔金的原著里他活了250岁)。不过这很可能源自对中世纪军队的真实记忆,古代军队确实具有现代人难以比拟的长途行军能力。

    以托尔金的祖国英国为例。1066年9月,维京人登陆英格兰,英国国王哈罗德三世率领9000多名士兵迅速向北。在4天内,他的队伍从伦敦到约克郡,一共行进了400公里,9月25日到达后就在斯坦福桥战役奇袭击败了挪威人,平均每天全副武装的行军超过100公里。作为对比,笔者军训时曾经参加过长途拉练,60公里从早走到晚,背着个水壶和干粮,全身装备不超过2斤,走完全身都散架了。

    可惜天妒英才,三天后的9月28日,征服者威廉就在南部登陆了,哈罗德随即南下,10月14日败亡于黑斯廷斯战役。

    更完备的记载在中国。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战国魏武卒,由吴起所创立,他的选拔标准是“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三属之甲并不是从里到外套三件盔甲。古代盔甲是牛皮做的,三属之甲意思是三层牛皮合在一起做的重甲。秦穆公当年和晋国在韩原大战,战车陷在泥里,驾车的人也战死了,晋国人追来用戈啄击他,盔甲上七层牛皮被啄穿了六层。正危急之时,一个大夫赶来把他救了。秦穆公穿的就是“七属之甲”。因为是春秋时期战车作战,站在车厢内不必怎么走动,而且又是国君,所以能穿七层甲,如果是步兵,估计运动都困难。

    我们参考宋代士兵的铠甲重量,全套大约为29公斤。兵器的重量据《考工记》记载,戈的规格是:戈广2寸,柄长6尺6寸,重1斤14两;剑约为0.6公斤。目前复原的战国弩3.7公斤;秦陵出土弩箭每支100克,50支箭约5公斤;3日之粮,根据我国20世纪70年代粮票发放标准,重体力劳动者每月45斤粮,3天粮合约4.5斤;如果是长途行军还需要携带2.5公斤的.水……全套装备算下来超过40公斤。

    另外,古代的“里”和现在的“里”是不同的概念。周制以八尺为一步,秦制以六尺为一步,300步为一里。古代的一尺相当于现代的0.231米,周秦时期的一里也就相当于现代的510米左右,百里约50公里。负重40公斤,半天时间奔跑50公里,这就是魏武卒的标准。

    现代军队的长途拉练一般分为40公里和90公里,要求12小时到达。一般负重5公斤,有的兵种比如机枪兵负重会重些,但不会超过10公斤。从距离、速度和负重上,古代军队的行军能力都远超现代军队。其实原因也很简单,现代人有大量交通工具代步,吃苦耐劳和负重能力自然和“交通基本靠走,运输基本靠扛”的古人无法相比。

    现实:辎重制约行军速度

    虽然单兵行动力如此了得,但翻开历史我们就知道,古代真正的行军速度通常很慢,晴天陆地行军速度一般不超过每天15公里,雨天则几乎走不动。

    拖慢行军速度的其实是后勤负担。这一负担因大型国家的出现成倍增加。在古希腊城邦战争中,战士早晨出门,打完仗中午就能回家吃饭,无须携带补给品。但广域国家的军队常常需要到数百上千公里外作战,短则几周,长则数月,必须随身携带大量消耗性的补给品。

    军队的大型化也使就地补给变得不可靠。尽管古代军队讲究“因粮于敌”,说白了就是“就地搶劫”,但数千上万人的大部队很难单纯依靠这种方式。所以,在两个可靠补给点之间,军队不得不携带足够粮草。以古代行军效率最高的罗马军团为例,其常规行军模式是,单兵负重20至30公斤,每分钟120步,每步75厘米,每天可走5至6小时(夏天长一些),合计30公里左右。当然,若放弃辎重不考虑补给,一两天内的短途轻装奔袭可以快得多,但对于陆地长途行军,每天30公里已是古代军队行军的极限。

    罗马军队能够达到这一极限,还得益于路网的完善。罗马自第二次萨莫奈战争后数百年间大规模修筑公路,共修筑了40万公里道路,其中8万公里是精心铺设的硬化路面,有着土基、灰砂和石块三层铺设以及路肩和排水系统,沿路设有大量路标、哨所、驿站和旅店,旅行者每隔30多公里便可找到休息和补给的地方,还有为通信兵换马的马栈。正是这一高速公路网,确保了罗马军队可以在任何条件下以极限速度调往帝国任一角落。

    这一情况在古代中国也很类似。秦汉时代的亭舍十里一个,还有遍布帝国的路网。比如在南京,东晋时期就由中央政府征发徭役驻军、囚犯治河修路,确保交通的顺畅,现在的许多桥梁都是在东吴东晋的基础上重修而成。

    直到铁路时代的到来,大规模投放人力的方式才告别跑步这一形式。不过在极端情况下也有例外。汶川地震时公路中断,解放军第5军曾一天之内强行军120公里,跑步赶到震区救援,真人民子弟兵无疑了。

    相关热词搜索: 奔袭 长途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