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动手操作,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时间:2021-02-09 20:06: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孙粉林

    现代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而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动手做起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会创新的乐趣。用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发展,挖掘学生内在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一、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却很难长时间集中。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让手与脑同时动起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组织一些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并在操作中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知识的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同学们试一下,看能不能只剪一下就获得一个梯形。”问题提出后,学生非常感兴趣,开始进行思考,积极动手操作。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学生发现:将纸对折,然后斜剪一下,再鋪展开来,就可以得到一个等腰梯形。此时教师进行总结,给出等腰梯形的概念。学生很自然地对等腰梯形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动手操作,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在动手操作中逐步进行。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发生质的飞跃,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丰富感性认知。在循序渐进的认知操作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使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创造,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需要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对圆柱的体积公式进行复习,即V=Sh。然后教师提问:“圆锥体是什么样的?它的体积又应该如何计算?”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很可能会猜想:圆锥体也是立体结构,体积会不会也是“底面积×高”呢?可与圆柱体进行比较,又存在着很大差别,学生心中充满了许多疑惑。于是教师将事先准备的学具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操作,制作同样底面积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以及不同底面积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要求学生在操作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生发现了知识间存在的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三、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要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操作的机会,让操作成为创新意识的起点,使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知识间存在的规律,形成新的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如在教学“角的度量”时,学生初步掌握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利用量角器能够准确地测量出角度。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在不使用量角器的情况下(可借助直尺或三角板),画出120度的角。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通过量角器直接画出来的,现在不能使用量角器,学生感觉有了很大难度。在不断的思考、尝试后,学生发现了新的画法:利用直角三角尺进行画图,将90度角和30度角加在一起就是120度;或者利用等边三角尺的两个60度角相加也是120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创造出了不同的方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可以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学生既掌握了所学知识,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启发学生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谢桥小学)

    相关热词搜索: 动手 课堂 数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