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实践探索

    时间:2022-12-14 15:02: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学校实践探索

    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学者们围绕学习方式展开了系统研究,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新思考与界定。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学习方式变革是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针对学生学习还存在“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以及实践中“学习方式变革窄化为具体方法范畴”等问题,xxxx学校坚持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变革学习方式,提升育人质量”这一目标,历经十八年的实践探索,建构了学习方式的新内涵,从“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理念文化、小梅花融合课程、多主体互动式教学、可参与开放型环境场域、对话评价五个方面深入推进,经历全方位、全流程的“五位一体”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形成了学校高质量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了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不断推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2022年,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的基本原则。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多年来,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得到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与积极实践。不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填鸭式、灌输式、刷题式学习”,导致学生兴趣不高、动力不足、负担沉重,以及“学习方式转变停留在具体方法范畴,与之关联的核心要素系统性关注、研究、实践不够”,学校减负提质难以真正实现。

      学习方式变革不能窄化为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学习体验、学习方法、学习情绪等给予充分关注和支持,这需要系统改革与学习方式相关联的外部要素系统。为实现学习方式的全面、深刻变革,xxxx学校以系统推进为总体思路,历经十八年的实践探索,通过整体变革理念价值、学习场域、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对话评价等影响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重构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学习系统,探索了学习方式系统变革下学校高质量育人的有效路径,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健康个性成长。

      一、学习方式及其系统变革的现实意义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内涵

      自第八次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新型学习方式的提倡,学者们围绕学习方式展开了系统研究,对其内涵进行了重新思考与界定。学习方式是学习者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所有交往互动形式和状态的总和;习方式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包括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社会参与。

      尽管不同学者对学习方式有各自的定义,但从总体来看,其内涵意蕴丰富,主要呈现出三个特性:一是上位化,区别于下位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二是动态化,区别于稳定的学习风格、学习模式;三是内在化,区别于外在的学习形式,包含对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策略和学习形式之间适配度的综合考量。基于理论研究,立足学校实践,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与内外部要素动态关联的交互方式和状态的总和。

      (二)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现实意义

      根据系统论“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要把所有影响学习方式的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认识并利用各要素的特点和规律,改造学习方式系统,使之满足学生全面、健康、个性的发展。从学习方式的概念可知,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需要考虑所有影响学生学习的要素(既包括宏观的学校文化与学校氛围,也包括中观的学校课程体系和微观的课堂教学方式与评价方式),并协调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的强劲推动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回应学校高质量育人要求

      高质量育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新任务。学习是学生在校活动的核心环节,系统变革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机、方法、体验等,解决“为分数学、靠刷题学、被牵着学”等学习观念、学习策略、学习体验中的深层次问题,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态,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回应高质量育人要求。

      2.促进新课程新课标落地

      2022年,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关照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力图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xx学校的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关联学校文化、课堂、课程、环境、评价等方方面面,是对新课程方案教育教学具体要求的实践性回答,是系统破解当前学习方式中主要问题的有效探索,是学校提质增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

      3.助推学生全面个性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立足学生立场,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目标、丰富的学习内容、多样的学习方法、激励性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个性学、全面学、愉悦学、持续学,推动学生全面、健康而个性地成长,以及学校优质、高效而稳定地发展。

      二、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实践探索

      十八年来,xx学校基于学生立场,通过系统变革关联学习方式的价值体系、课程、课堂教学、环境场域、评价等核心要素,促进了学习方式变革有效落地,形成了低负担高质量学习的行动路径。

      (一)基于“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建立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动力系统

      学习方式具有社会历史性,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条件和人才要求。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其理念文化和育人导向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习得与选择。针对学习中主体地位不突出、潜能优势挖掘不够、学习目标认识不清、学习责任感不强等问题,学校以“不迎合功利取向、不倡导校外补课、不增加学生负担、不落下一个学生,强调孩子立场体验、强调课堂实践探索、强调主动积极学习、强调全面个性发展”的“四不四强”为育人追求,建构“六年影响一生”“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学生中心价值动力系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终结学习为终身学习,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学习、对未来负责。

      1.基于学生立场,确立“朵朵放光彩”学校文化

      2004年,基于基础教育的关键性和学生发展的持续性,学校提出“六年影响一生”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当下学习与未来成长、个体学习与国家民族进步的深刻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敬畏感、使命感。2005年,学校提出并实施“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的主题型学校文化,紧扣素质教育全体全面全过程发展的核心要义,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形成了“以学生的立场、体验、收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行动准则,指向主动学习、全面学习、全程学习。

      2.基于学生体验,确立“六好”学生的发展标准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确立了“做改良世界的中国人”的培养目标,并具象化为“吃饭好、睡觉好、运动好、心情好、品行好、学习好”的“六好”学生,增强学生与他人、社会、国家的联结,在整体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提升综合素养,在健康的身心状态、正向的自我认知、饱满的学习热情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我能学”的转变。

      3.基于学生收获,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发展

      以“人人参与”机制不忽视每一个学生发现自我的潜能和优势,以“因材施教”策略不辜负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发展。一方面,合唱节人人登台,体育节个个有项目,小干部轮流制,自编操以自然班展示,学生在公平的参与和广泛的尝试中,发现自我的优势。另一方面,学习中,将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度作为评价标准,针对学生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因材施教保障每一个学生最优化发展。每一个学生得到关注与支持,每个学生形成主动积极学习内驱力。

      (二)基于“实践学习+个性学习”理念,将国家课程优质落地转化

      课程是学生一切学习成长活动的核心载体,特定的课程目标、内容、组织指向特定的学习方式。在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育人理念下,存在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内在需求与发展潜能被忽视等此类问题,阻碍了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富于创新、追求个性的求知求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聚焦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培养生动、鲜活、有趣而个性的人,xx学校建构实施“小梅花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整合,将国家课程优质落地转化,尊重学生的学习节奏,关注学生的成长,给学生打造更多的实践舞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与个性学习。

      1.融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目标是课程全面实施的准则。在确保国家课程标准不降低、课程内容不减少的前提下,xx学校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结合国家人才发展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把以年段为单位概述性的课程标准分解细化为学年、学期、学月、单元、课时的教学目标,每节课根据学生可能呈现出的水平、节奏差异等,拟定2~4个分层目标,实现了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形成50余万字的“学科课时目标”。目标落地转化后,在保障全面落实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对比各年级各学科教材,基于学科内融合、学科间融合、学科与生活融合,对交叉重复、与生活脱节等内容进行了融合,建构实施三级课程融合的“小梅花课程”。

      2.研发“专题式-情境化-实践性”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决定特定学习情境,影响不同的学习方式选择。总结课程整合实践经验,各学科精选学习材料,研发104本“小梅花课程丛书”,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专题式、实践性、情境化课程内容丰富而多样,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不同学习方式的载体。研发辩论、超市购物等517个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专题活动,与学科主题知识形成一个有机体;开设编程、航模、棒球、手工等各类别200余个社团活动,建立教师、家长、志愿者等社团活动师资库,以丰富、专业的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学习;以学生生活经验为逻辑起点和主线,基于校园活动及社会实践等真实情境,开发自助午餐、班级自编操等近100个课程结构重组的跨学科主题活动,增强课程情境性。

      3.实施“长短课-跨学科-走班制”组织形式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认知准备状态、情感准备状态和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状态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调整这些变量,实施掌握学习策略,就可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长短课-跨学科-走班制”的组织形式,正是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情感状态和教与学匹配状态的调整。当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拥有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充足空间时,其学习的准备状态、情感状态才能调适到最佳,教与学的匹配度才能达到最优,自主性才能被有效激发。学校不断优化课程实施,上午以学科课程为主、下午以活动类课程为主,用原来70%的时间完成文化学科学习,节约出来的时间开展专题活动和个性化学习。时间上,小学部早上九点上课,初中部八点半上课,长短课相结合,保障学生每天十小时睡眠,两小时户外活动。人员上,99%的语数教师单班跨学科教学,以更充分的时间研究学生,为因材施教提供充分条件;组织上,探索学科动态走班,学生根据阶段性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学习节奏,自主选择班级上课。

      (三)基于“互动学习+理解学习”理念,深化“多主体互动式教学”改革

      学习方式变革并非用一种方法替代另一种方法,而是旨在增强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适配性。针对教学中学生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这类问题,学校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遵循学生学习逻辑和认知规律,形成多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边互动,学习方式从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1.开展课例研讨,建立学校典型课例资源库

      历经“教案设计—课例呈现—持续优化”三个阶段,不断丰富学校课堂教学案例库。通过全校“盲评”方式,各学科评选共500余篇充分体现学习方式转变的典型教案;学科组持续开展研究,将教案转化为300余节现场课例,直观呈现学习方式转变效果,形成“忆江南”“平行四边形”“筷子”等一系列典型课例;在持续多年的赛课、公开课研课过程中,以不定选手、不定教法、不定教案的“三不定”原则,促进教师们在研课过程中真正将关注点放在学生学情、学程和学习效果上。

      2.推进课堂改革,形成“三生三动”课堂形态

      倡导生态生活生成、主动生动互动“三生三动”课堂,在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促进学生与教学中介的多因素交互,主动寻找最适合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任务式”学习驱动学生深度学习。围绕大主题大任务,学生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如英语口语课“好饿好饿的毛毛虫”,学生在“讲解毛毛虫变化过程”任务驱动下,通过与工具书、ipad、提示词卡、同学、教师等深度互动达成学习目标。在达成任务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学习成就感。

      “情境式”学习促进学生知行合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主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如围绕学校自助午餐机制,开发“自助午餐精品课程”,在“让声音小一点”课堂中,道德与法治、科学教师共同教学,学生在真实的取餐用餐情境中探究声音传播、学习就餐礼仪等问题,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合作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教学中根据学生认知、经验、偏好等差异,结合学习任务,学生组合为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开展探究式学习。如语文习作课“心愿”课例中,学生根据课堂上完成习作速度及体裁选择的差异,组建由相近完成速度或相同表达体裁的同质学习小组,学习伙伴互为学习资源,增强了人与人的互动。

      “应用式”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将应用结果反馈到课堂上,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例如,六年级学习“比例”概念后,教师鼓励每位学生按照比例制作蜂蜜柚子茶等饮料,根据“黄金分割”原理帮助妈妈选择合适的高跟鞋等,让学生撰写实践生活体会并在班上交流,用生活实践强化巩固知识点。

      3.转变教学方式,总结出版《学科教学建议》

      学校总结梳理1~9年级9000余节常态课,以学生学习视角,编写1~9年级《学科教学建议》,为每一节常态课转变学习方式提供了现实参考。《学科教学建议》中,以教学大单元为基本单位,包括单元概述、教学活动、案例分享和教学后记等。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建议中,首先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其次,以统编教材为基础,有机融合各类学习材料;再次,分析学生学习内容的差异性,做好学习空间、学习材料、分组方式等方面的教学准备;最后,以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策略和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活动为主要方式,设计学习环节。在作业设计环节,增强作业层次性和针对性,保证作业天天清、人人清。

      (四)基于“自主学习+体验学习”理念,营造“全开放参与型”学习环境场域

      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着情绪体验和心理感受,积极的环境氛围有利于形成正向的学习情绪体验,提升学习幸福感与价值感,而压抑的学习氛围、紧张的人际困扰则会过度地消耗学生的心理资源,产生考试焦虑、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厌学、坚持性差等问题。学校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包容的人际氛围、建设开放交互的学习物理环境和实施自主自律的学习生活流程,为实现“人人、处处、时时皆可学”创造条件。

      1.营造民主平等包容的学习人文环境

      学生的情绪情感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又反向调节认知,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方式。xx学校注重营造积极的人际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情绪的产生。校园里寓意“朵朵梅花绽放”的巨幅笑脸墙,教学楼、综艺楼、体育馆、廊道等区域随处可见全校师生的人文实录,增加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教师、工人、保安主动向学生微笑问好,增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安全感与幸福感。拆除教室讲台,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平等对话,尊重和接纳个体差异,以教室的平等氛围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2.建设开放交互的学习物理环境

      全天候开放阅览室、博物馆、器乐排练室、聊天室、合唱室等,供师生自由使用;注重环境参与性,随处布置非正式学习区;教室设计落地窗,增强与外界的交互性;专利设计使用圆弧形合作式课桌,小组围坐促进生生对话、合作、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打破以年级为单位的教室、功能室传统区域布局,不同年级教室、功能室穿插安排,形成混龄式复合学习空间,促进学生互帮互学;设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多样组合的复合型教研空间,促进教师打破学科中心,多维认识世界、认识知识、认识学生。

      3.创建实施自主自律的学习机制环境

      以减少管控、增加自主为原则,创建实施自主自律的学习生活流程。根据长短课结合和自主学习的需要,学校取消铃声,形成了“无铃声校园”,学生根据需求自由上洗手间、喝水或休息,自主选择课间休息时间和方式。将统一的大课间活动,调整为班级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和每班每年创编一套自编操,形成1000余套具有班级特色的xx学校自编操资源库。错时错峰安排自助午餐,学生自主取餐、添餐、还餐,进行餐间交流。学生在大量自主选择、自主决定的过程中,激活与增强学生自主控制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能力。

      (五)基于“评价学习+激励学习”理念,开展“重反馈强激励”的对话评价

      单向度的知识传输,容易使学生形成僵化、机械、表浅的思维水平与问题解决能力。师生展开双向交流,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由表浅、表象、机械向深层、内涵、灵活转化。xx学校重反馈强激励的对话式评价体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在民主平等人文的氛围中广泛深度对话,并以语言与非语言等媒介展开评价,彰显了学习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突出了学习的过程特性,促进学生在对话中自我思考、自我激励、自我满足、自我调整,感到学习有意义、有意思、有信心。

      1.构建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在“评价育人”理念下,xxxx学校注重评价全纳性,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构建以“学业评价+综合素质评价”为核心的评价内容。其中学业评价注重基于学科素养的知识与能力考察,实行“2+5+3”机制,即20%过程性评价,50%期末评价,30%表现性任务为载体的专项能力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立足学生真实成长确立评价维度,如将班级近视率、肥胖率、展示平台参与率、校外补课率等纳入班级教师评价,且权重高于50%,促进教师充分关注和支持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强化基于日常的表现性任务评价,例如,六一周搭建几十个舞台供学生展示,将每年学校举办的十余次国际性全国性会议作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交流、表达、质疑等综合能力提升,在“从未被评判,一直被激励”的信任感、尊崇感中增强学习内驱力。

      2.整合校内校外多元参与的评价主体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关主体的评价作用,才能促进对话评价在多场景中有效发生。xx学校立足“校内真实情境+校外网络空间”,整合多元对话评价主体。基于校内真实生活情境,同学、教师、员工、保安等以口头、肢体、书面等方式给予即时评价,触发学生真实成长。联合xx市教育评估院,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全息评价网络平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通过照片、视频、语音、文字等形式展示项目完成情况,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员进行评价,建立了一个多元主体互动的交流、展示、评价一体化云评价空间,增强学生社会性学习、真实性学习。

      3.研发质性量性评价结合的评价工具

      学生评价从“好评”转向“评好”,需要发挥多种评价工具的作用。学校在量化评价方面,降低评价结果利害性,引导教师克服“眼中有分没有人”“关注少数成绩拔尖学生”等功利倾向。建立学科命题组,根据课程标准、对接新高考改革方向,自主命题;建立“免考、选考、多次考”评价实施机制,促进学生将评价作为优化自我成长的重要契机;无论是小学部、初中部,坚持将测试平均水平纳入教师教学能力评价,不落下一个孩子。在质性评价方面,注重学生自主过程性记录,每周一次“朵朵榜样评比”,学生自主申报成为哪一方面的榜样;每学期一张“朵朵成长记录卡”,学生全面记录学期中活动参与、人际交往、课程学习等重要事件,形成一份写实性的轶事记录;每年一张“朵朵职业愿景卡”绘制成长画像,结合职业发展现状、自身与家庭情况等内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在持续动态调整中不断优化自我评价。

      三、学习方式系统变革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学习兴趣高动力足、负担轻成绩好

      学习方式的系统变革,促进了学生综合发展。学生喜欢学校,喜欢学习,喜欢上课。全国各地到校考察的教育同行对学校学生的评价高频词为:自信阳光、好奇灵动、思辨创新、积极专注、乐于表达、善于沟通等。近几年,参加学科竞赛、科技创新、艺术展演、社会实践等活动,获重要奖励上万余次。参加xx市机器人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均获一等奖。学生学习负担轻效果好。xx市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近五年来,学生的语文、数学等6个学业成就指标,兴趣特长、学习态度等7个学习状态指标,身体健康感受、意志力、实践创新力、社会适应能力等11个身心发展指标及各项指标综合排名均名列前茅。

      (二)教师研究热情高成长快、观念新专业强

      持续多年的学习方式系统变革实践,全面大幅度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师团队研发编写《学科教学建议》,被xx市38个区县、全国28个省市推广使用,近300名教师成为主编、副主编。形成了“伙伴式、合作型”研究共同体,职业状态得到不断优化,教师跨学科跨界整合能力、情境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形成了仁爱奉献、因材施教的教师课改精神。近十余年来,围绕学习方式变革创新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获国家级、市级赛课最高等级人次增长近10倍,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增长近10倍,专题报告、名师课例受众二十余万人次。在第三方无记名测评中,学校90%的教师没有职业倦怠感,85%的教师认为自己工作有价值有前途,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达99.5 %以上,十余年没有一名教师有偿补课,沉心静气教书育人。

      (三)学校发展质量高成效好、影响大辐射广

      学习方式系统变革深层次改变了学校发展格局,产生了“立足西南,影响全国,走向世界”的影响力。学校“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素质教育育人模式获第三届中国质量奖,这是中国教育领域的第一个质量奖;学习方式研究成果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学校减负提质实践路径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优秀工作案例;每年有200多个国内外团队到校参观研修学习方式变革经验;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五分钟对学校课程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结对帮扶60余所薄弱学校,以“xx教育集团、教育共同体”,国家级、xx市、xx省等“xx”等为平台,学习方式变革经验辐射至全国20余个省市。
     

    相关热词搜索: 学习方式 系统变革 学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