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高扬立德树人的旗帜

    时间:2023-03-03 10:25:3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高扬立德树人的旗帜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总目标是“造成健全的公民”,各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如何使每一个国民都获得全面的发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立德树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呈现具有时代特色的历史课,发挥出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担当时代的使命,是每一位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立德树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才培养和教育的首要标准,也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春秋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有一段著名的“德才论”:“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可见,“德”是第一位的。立德树人,立德是根本,是树人的基础;树人是核心,是立德的价值旨趣。优秀的德才需要通过教育来砥砺和塑造。

      立德树人是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也是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程因其自身的丰富素材,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特殊学科使命,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高扬立德树人的旗帜!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立德树人”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做好诸多基础性工作。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中史参任鹏杰总编进一步解读为“价值观关乎思考、判断和选择,连着良心、责任和行动,历史教育无价值观则无灵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导向”?统而言之就是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五个认同”“四个自信”。卡尔在论及历史事实时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历史事实就像在浩瀚的,有时也是深不可测的海洋中游泳的鱼。”想要捕捉什么样的“鱼”,选择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决定权在历史学家手里。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同样浩如烟海,选择重点讲什么、如何讲?决定权在教师手里,但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动摇。比如,对中国古代史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为中学生建构基本的史实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使学生对我们“已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进而对本国历史产生“温情与敬意”,使学生学会“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中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世界史教学的目的就应该是在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在保持民族独立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形成开放意识,学会包容互鉴,具备世界意识与国际视野,不断守正创新。

      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总目标是“造成健全的公民”,各门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要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中学历史课程是一门通识性质的人文课程,历史教育的本质是对学生进行人格、人文和公民素养培养的教育,是以文化人的教育。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旨归均在于引导学生勇于求真、积极向善、乐于尚美,塑造“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求真是历史课的本质内涵,新课标把史料实证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思维训练,养成言必有据、据必有证、证必充分的证据意识,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法治社会公民基本的理性素养。苏格拉底说“善是人内在的灵魂”,老子主张人在精神境界上要“复归于婴儿”,孟子认为人在成长的道路上要“不失赤子之心”,王阳明提出“致良知”,可见东西方先哲均主张教育要使人“求善”。历史教育要传承“向善”的正能量,在“求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向善 ”的本能追求 ,引导学生正确分辨历史中的善与恶、进步与落后 、革命与反动 、主流与逆流 ,在认识历史真相的同时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态度与情感 ,复归“善”的人类本性。从而对历史与规则心存敬畏,对世事人情充满人文关怀,达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境界。追求美是人类的本性,“美存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活动发生的具体过程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认知和评价中,审美活动既属于认识活动,也属于评价活动,因而审美是正确认知历史的重要维度。”历史是最丰富的知识来源,历史可以把人类最美好的事物集中起来,供人们欣赏。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领略祖国山河的壮阔之美;可以从辉煌灿烂的文化中吸取艺术之美;可以体悟英雄人物身上体现出的浩然之气、品味人格之美;可以感受前辈先贤赴汤蹈火、追求真理的探索和奉献精神之美……

      美术教育家丰子恺曾言:“教育是教人以真善美的理想,使窥见崇高广大的人世的。真、 善、 美三面一齐发育,造成崇高的人格,就是教育的完全的奏效。”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明:“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

      三、涵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核心素养的基本底色,是历史教育的根本旨归,其内涵为“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黑格尔曾说:“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提到古希腊,就会涌起一种家园之感。”因为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承载着欧洲人永远的文化乡愁。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我们共同“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经过长期的历史交融,早已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共同体”。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国与家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天下、国家与个人深深关联,将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结合在一起,修齐治平,兼济天下是各时代文化精英们的崇高追求和家国情怀的深沉体现。中学历史教学要善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中国精神”。屈原“存君兴国”“九死其尤未悔”的深沉的“爱与哀愁”;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牺牲精神……这样的人物丹青难尽,如鲁迅所说,他们是“中国的脊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涵育家国情怀既要恪守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也要能超越中国局限,像唐纳德·沃斯特在《什么是世界史》中提出的,历史研究(学习)要能超越“国家中心主义、区域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壁垒,培养学生开阔的世界视野,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思考问题。李惠军老师曾说: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世界大潮中发出“中国声音”,首先需要倾听人类世界的回声;提出“中国方案”,首先需要深谙人类世界的命运;贡献“中国智慧”,首先需要熟知人类世界的未来。新时代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要有超越国家利益的理性客观,更重要的是具有对于整个人类的悲悯的心灵。

      中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时期,教育者的责任是帮助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如何坚守内心的良知、彰显人性的善良与培养家国责任。因此,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比“怎样培养人”更为重要。

      历史学本质上是一门思考的学问,中学历史课堂的要义应该是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细节中感悟人生,从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成为根植在丰富历史沃土上的一株“会思想的苇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是对教育的探本溯源和返璞归真,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新时期中学历史教育必须高扬立德树人的旗帜,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自觉具有这样的使命与担当。

    相关热词搜索: 中学 历史教育 立德树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