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教育专区 > 正文

    “双减”“双新”政策下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时间:2023-12-14 15:19:5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双减”“双新”政策下高中历史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在作业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要打破以往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关注。历史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自xx年起,“双减”“双新”等新政策接连出台,减轻未成年人学业负担、提高教学中的育人水平已经成为新时代教育的新任务和发展的新趋势。学生作业的编写、布置和讲解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在课堂之外进一步贯彻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抓手。在“双新”的大背景下,作业的设置不仅内容上要与新课程、新教材匹配,在作业设计的理念上也要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注重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在“双减”的大背景下,作业的量要缩减,布置要更加科学合理。

      一、当前校本作业设计的新要求与新理念

      (一)减少作业总量

      在x年5月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具体内容包括健全管理机制、明确作业总量、提高设计质量、加强作业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几个方面。虽然当下“双减”的主阵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对高中教学来说,同样需要考虑如何在教学中增质减负,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

      在实践的过程中,作业量往往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部分学生能够精准高效地完成作业,也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和书写能力的不足,导致作业完成的效率较低。因此,减少作业总量,一方面要从实际的“量”上下功夫,在选材时选取内容密度较高、考察性较强的材料,避免长篇大论;在设问时注意引导和准确性,避免模糊不清。同时也要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效率的角度出发降低相对的“量”,在布置的作业中不断锻炼学生的答题能力方法,减少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压力。

      (二)落实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xx年版)》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部分,作业的设计也要以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根本目标。针对此问题,xx市中学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指出教学应把握历史总体趋势、抓住核心概念、关注情境设计、整合课程内容,评价应当聚焦各重大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大势。

      在作业中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要打破以往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关注。历史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往往在作业中也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甚至给部分学生形成了一种“历史学科的学习就约等于背诵”“把教材背下来就能拿高分”的刻板印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被动地“记”,不愿意主动地“想”,有知识而无认识,造成了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的学习现象。要打破对基础知识的过分关注,作业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基础知识,可以将不同知识点进行联合考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知识的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对于能力的训练,要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真正达到素养层面的提升。

      (三)贴近教学实际

      校本作业首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水平,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历史学科最大的特点是时序性强,时间先后顺序是课程展开的主要线索,相比于难度循序渐进的其他学科,初始的学习过程有一定难度。例如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时期的中国古代史,材料阅读难度相对较大,历史背景的理解相对较复杂,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也相对较少。但是这样一块难度较高的内容,往往被放在历史课程中最靠前的位置,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困难。而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知识储备相对丰富的近现代史的位置都比较靠后,又可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越学越简单的错觉。因此,校本作业的设计不能仅仅从单课的内容出发,也要考虑到整体的难度变化,在前期的教学中多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答题方式的引导,可以通过设置参考例题的方式养成学生的答题习惯;在后期的教学中逐渐提高对学生历史认识水平要求的高度,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校本作业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可操作性。高中阶段,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校内学习为主,课外拓展学习的机会和能力比较有限,更由于当前评价体系的限制,学生参与课外拓展学习的动力也稍显不足。因此,校本作业应更多关注学生当下的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进行设计,避免教师过于理想化,为了设计而设计,学生敷衍了事,为了完成而完成的现象出现。

      二、减量增效——“双减”背景下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从哪里减?——明确作业任务的总量

      目前高中历史学科的作业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内容的预习,这一部分内容较少,其次是课后基础知识部分内容的巩固,最后是课后历史学科能力的考察,这一部分的作业内容往往占据了作业中的一半以上,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和精力最多。从总量上来看,学生每周3小时左右的作业完成时间较为合理。对于3小时如何规划,我们可以以等级考所要求的答卷时间来做参考,3小时可完成3张历史学科试卷,12道综合性题目。按照当前xx等级考试卷的分值结构,3张试卷即120分的客观性题目和280分的综合性题目,即60个基础性知识内容客观题和约40道材料分析主观题。当然,考虑到不同阶段学习内容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以及完成作业时状态的不同,可以适当缩减相应的题目量。以高一为例,每周两课时,每课时作业量课可以维持在20个左右基础性知识内容题目和10道左右材料分析主观题,高二、高三再逐渐增加作业量和客观题的比重。在当前从重视知识到重视素养的教育理念转变之下,基础性客观知识记忆的相关作业可以逐步缩减,而偏向于综合性、应用性的主观性作业的比例可以保持伸直提升。基础知识是形成历史认识的前提,因此虽然基础知识性作业要减量,但并不能降低对其的重视,如何在保持平衡二者的关系,是作业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OM(二)如何去减?——调整作业设计的思路

      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可以用灵活多变的形式来提起学生的注意。学业水平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提示了教师在日常的作业设计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类作业的灵活性。一方面可以用大概念、大问题来串联起具体的基础知识,例如党的重要会议和内容是学生要记忆的重要基础知识,学生在记忆过程中经常会犯张冠李戴的错误。但是通过设计“党的建设与发展”“党的指导思想的演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大的专题作业,引导学生在历史背景中去梳理基础知识,带动学生去理解分析而不仅仅是记忆这些历史事件,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历史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内容虽然理解分析起来有难度,但简单的分类概括比较容易做到,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整合,设计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带动学生主动去学习并理解基础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在课堂上去对知识进行整合。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能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对于主观的材料分析作业,可以通过整体的问题设计来减少学生完成作业的压力,提高作业效率。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于学业质量水平和考试评价的相关要求,可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分为四个层次,即了解基本史实、认识历史规律、具备学史能力和形成历史认识。前两个层次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后两个层次是对选考历史学生的要求。四个层次的能力具体到学生作业中的任务同样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的考察——对应为客观题;历史问题的分析——要求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原因或影响;史料的理解与分析——要求学生理解史料的内容或辨析其性质;观点的形成与论述——要求学生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形成关于历史问题的观点并展开论述。在作业设计中,综合设置各类题目的数量,既循序渐进地全面地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素养,也能避免学生在一份作业中重复完成同一类问题,进行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更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水平的变化发展来精准调整题目内容,减少已经远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低效作业内容。

      (三)减后如何?——关注作业的实际效用

      “双减”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势所趋,但是减轻负担并不意味着降低要求,作业也不能为了减少而减少。在“减”的过程中,要注意作业的实际效用,保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调整作业设计和布置策略,才能从学生的角度真正实现“减”的效果。

      关注作业的实际效用,要在日常的布置和评阅中贯彻作业设计的理念。教师按照双减的要求重新设计和布置作业,不能一厢情愿,避免主观上在设计中提高了作业的效率,但是实际上学生只感受到作业的减少,并没有效果上的提升。学生在完成多门科目的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往往并不容易抓住单个学科作业设计的思路,容易出现做完即可的简单化倾向。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引导,不仅要观察学生作业是否完成,完成了多少。也要善于发现学生是否能够按照作业设计的思路来完成作业,进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盲区,提醒学生改正。同时也要广泛关注作业完成情况是否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根据存在的问题调整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三、以练带学——“双新”背景下校本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作业是什么?——厘清校本作业的定位

      xx市教委教研室教研员张玉华曾指出:作业是撬动课程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学生通过作业内化课堂所学,教师通过作业反馈教学成效,是学生和教师沟通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学生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任务,可以引领、发展学生的课外活动。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业经常能够发挥出比课堂教学更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当时的学习内容、学习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以一个被动的姿态去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课后作业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有更自由、宽松的空间去分析、理解作业的内容,并结合作业内容自主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和整合。可以说,学生在完成作业这一环节中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更高,因此也经常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校本作业是教学的重要工具,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续,也是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习主动性的重要平台。

      从学生的角度看,校本作业首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教师的角度看,校本作业是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窗口,可以检测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学内容。从课程整体的角度看,校本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延伸,作业设计要与教学的内容主旨相契合,达到“教、学、评”一致的效果。既要基于教学内容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要超越教学内容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将作业打造成课堂外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二)作业做什么?——改进校本作业的形式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组组长、新版高中历史教材总主编徐蓝曾根据新高考的要求指出:在新高考的背景下,要注意培养在新情境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往高考是在学生相对熟悉的历史情境中考察相对熟悉的知识,而新课标不是考察这个熟悉的历史情境,而是考察学生迅速了解与适应新历史情境的能力,考察学生在新历史情境下解决遇到的新问题的素养。通过设置情境,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学生学习中、生活中、社会上发现的问题相结合,和历史研究的大问题相结合,能够使学生跳脱出具体知识的局限,主动利用知识去解释、解决这些问题,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如何一步步走入作业所设计的情境,也需要通过选材与设问来进行引导,激起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的思考。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逻辑顺序,由浅到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作业内容,形成对作业的认识。问题的设计可以从客观的基础知识入手,先回顾课堂学习的内容;再设置归纳、概括、总结类的题目,引导学生理解并发现作业材料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而设置分析类题目,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作业中的问题;最后设置观点类题目,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了解到分析再到认识的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

      (三)作业怎么讲?——巩固校本作业的效果

      在作业的批改讲解中,仍然要确保学生的“主角”地位。传统的作业讲解一般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对作业和答案的解读,久而久之常常会有作业订正情况千篇一律,甚至在之后遇到同类题型生搬硬套原有答案的情况发生。对此,可以由学生来进行作业的分享和讲评,让学生对于作业完成的思路各抒己见,对其他同学的作业完成情况作出评价,学生之间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层次差异较小,学生之间的分享交流则更能够对彼此的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学生对题目和自己的答案的整理与表达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梳理与展现的过程,展示自己的思路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能够帮助学生自己明确学习的方向。学生对作业的交流,也相当于在课堂中创设了一个新的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情境,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作业的批改讲解中,教师不能放弃自己的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是放任学生不管,完全由学生来解读和讲评作业,教师作为作业的设计者、布置者,仍然需要把握作业讲评的主要方向。传统的作业评价以优良、高低分等比较简单直接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也容易导致学生过分重视答案而轻视答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学习活动难以转化为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层次,让学生理解自己的答案哪里存在问题,具体题目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而不是简单的划分优良对错。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提问,少解答,通过诸如“你为什么这么认为?”“你这个观点该如何论述?”“你这个论述缺少哪些论据?”“你与某同学的观点有何差异”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自己作业情况的思考,使学生能够更透彻地认识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知识学习的意义之一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如果学习的知识不能够被运用,就很容易成为“死”知识,也很容易遗忘。提高作业的效率,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用好作业,知道作业该怎么用,也能认识到作业有什么用,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明确考察目标,通过更多层次的设题、设问来全面锻炼学生的能力,用更少的训练达到更全面的效果。最终,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机械地记忆转变为灵活地运用。

      “双新”“双减”工作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新的校本作业的设计和实践也很难一蹴而就,需要更长远的规划和实践来逐步完成。未来的历史作业,需要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各个环节中来,教师以一个辅助学习的角色帮助学生成长。而以学生为主体,也需要更多地从学生角度出发,关注一些学生真正关心的问题,从教师设计情境走向学生寻找情境。目前的作业设计,教师仍然需要扮演主导的角色来进行选材设问,未来的校本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来解决生活与学习周边遇到的情境,从学而能用变为学以致用,将课内的所学真正地转变为核心素养,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