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三十而立,中西合璧回馈古沧厚土】

    时间:2019-01-10 04:34:1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11年6月1日上午9时,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锣鼓喧天、彩旗飘扬,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庆的笑容,该院沧州名人文化墙竣工剪彩暨建院三十周年系列活动正在举行。据记者了解,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于1981年,现拥有开放床位1459张,职工1664人,不仅是“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之一,还是河北省唯一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为一体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国内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庆典仪式结束后,记者对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立新教授做了一次深入采访……
      变革三十年:
      昔日“小字辈”,今成“领头羊”
       “严格来说,我们医院是30年前的5月1日正式开诊的。我们之所以将文化墙剪彩仪式和医院建院三十年纪念活动选在了6月1日,是因为这天是国际儿童节。古话说,三十而立。对于一个人而言,30岁,是个成年人了,是成家立业的时候;但对于一个医院而言,我们宁愿把它当成一个孩子去呵护――尽管我们医院已经发展得很好,在同行业中有了点儿影响……”刚一坐稳,身为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的王立新院长就说出了一番深有意味的话。
       采访之前,记者在该院提供的资料中,已经大致了解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走过的30年风雨路程:该院的前身是“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30年前在运河之畔的古城沧州西南部破土动工,历经3年建设,到1981年医院正式开诊营业。根据卫生部希望每个省都要建一所中西医结合基地(医院)的要求,经河北省卫生厅批准,沧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于1984年、1992年先后更名为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从而使该院成为河北省唯一纳入国家“七五”发展规划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1996年,该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2003年1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10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项目建设单位之一;2008年5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验收,成为首批“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
       建院之初,这家医院仅有职工100人,80张病床,资产不足百万。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跨越式的发展,如今,该院已发展到有职工1664人,开放床位1459张,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临床医技科室62个,总资产达5亿元,成为功能设施齐全、管理规范科学、学科优势明显的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同时还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河北医科大学沧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2004年、2007年先后两次被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先后荣获“全国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河北省示范中西医结合医院”等30余个行业殊荣。
       自1999年王立新院长任职以来,他以大智大勇的魄力,审时度势,强力拓展,使近十余年来成为该院历史上发展最快、进步最大、成绩最显著的一个阶段。首先,医院抓住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10家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的历史机遇,以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使医院业务量、基础设施、科研以及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名至实归的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对此,王院长用“抢抓机遇,定位准确,跨越式发展”来概括医院30年的发展特点。
       了解到这些,记者感悟到: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该院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从“小字辈”到“领头羊”的巨大变化,是王立新院长和他的同事们齐心协力、艰苦创业的成果。回顾30年来的沧桑奋斗路,记者顿悟了医院领导班子选定6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作为纪念建院30年的日子的良苦用心。在当今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他们对医院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而又高瞻远瞩,但记者更想知道的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30年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真正内因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王立新院长在以下的谈话中一一揭示出来了……
      专科三十年:
      打造核心科室,铸就品牌优势
       在采访中,王立新院长说到兴处,颇有些自豪地介绍道:“我们医院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我们选对了路子。一点儿也不夸张地说,在我们沧州城乡乃至省内外,一提骨科和糖尿病治疗,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这就是品牌。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我院历任院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了‘大专科带动小综合’的发展战略。可以说,医院始终坚持的是一条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快速发展之路……”
       “比如说骨科”,王立新院长介绍道,“骨科大专科在我院是率先发展起来的。30年前医院开诊时,骨科还仅有20张病床,仅仅能做一些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矫形手术。随着沧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因意外伤害事故造成的手外伤、创伤日渐增多。时任老院长李滋源以前瞻性的眼光在医院大力发展骨科,尤其是显微外科。到1990年,医院就已能同时开展4台断肢再植手术,1994年具备多指多段手术能力。1999年之后,我们继续加大对骨科的扶持力度,于2002年底对骨科专业进行了细分,其中手外科与脊柱关节科同时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多种形式的断指再植、足趾移植再造拇指及手指、脊柱关节科的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关节矫形手术和脊柱侧弯矫治、环枢椎半脱位等手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到现在,骨科10个病区达到500张床位,已成为医院的强势品牌,并位列全省三强之一……”
       糖尿病的治疗也是该院另一个“王牌”专科,王立新院长告诉记者:“我院致力于中西两种医疗理念的融合与互化,糖尿病的研究与治疗就是个极好的证明。我们对糖尿病的临床研究开始于1986年,当时医院成立专业研究室,与京、津两家著名医院联合,研制了‘消糖灵’系列方剂。不久,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系列制剂又先后研制成功,疗效显著。医院又相继购进了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和20多台胰岛素泵等先进诊治设备。糖尿病科由一个病区扩至3个病区,床位达到100张,规模设备位居全省第一。以糖尿病科研、治疗为中心而产生的其他相关联科室也得以快速发展,如以糖尿病肾病组为基础拓展成立了肾内风湿免疫科;以糖尿病坏疽为基础成立了周围血管病科;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研究带动了心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技术的进步;心内科、神经内科均由1个病区拓展为两个病区;糖尿病及并发症的诊疗还带动了核医学科、介入放射科等科室的发展。由点及面的专科辐射带动效应,有效促进了我院‘学科群’的成型,极大提高了我院中西医结合内涵建设及诊疗水平。”
       王立新院长对此总结说,“大专科带动小综合”战略是该院成立以来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近年来,中医外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及疑难疮疡治愈率达96%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中科院院士陈可冀的高度评价;有关血液净化新技术的论文被推荐到国际肾脏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神经内科介入治疗脑血管病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殖健康与不孕不育症科成为沧州唯一获准开展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专科,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症疗效显著。目前,该院现有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1个(中医骨伤科);国家级重点专科1个(糖尿病科);省级重点专科4个(骨关节病科、糖尿病科、手外科、脑血管病科);市级重点专科17个;此外,医院还有脑病、心病、肿瘤内科、呼吸科、皮肤科、妇产儿科、五官科等专业科室,也都形成了自身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特色,已在全院初步形成“医院有专科,专科有专病,专病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谈及这些,王院长深有感触地说:“荀子有句话,‘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换成我常给医院职工说的一句比较通俗的话就是:‘华山再高,顶有过路。任何事情只要认真了,办法总比困难多。’还有一句古语:‘飞瀑之下,必有深潭。’意思是说,飞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凭着它那顽强的韧劲儿,硬是把平地冲成了深潭。在一个医院的品牌塑造上,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医院走过的这30年路程,就充分印证了这些至理名言。一句话,一个人不能没有看家本领,一所医院也不能没有优势科室。把优势形成品牌,再由点带面,带动各科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才能叫得响、响得远;这其实就是品牌的力量……”
      管理三十年:
      立院先立人,人强则院强
       对于医院这样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来说,人,无疑医院发展的第一要素。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都是通过人的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及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来实现的。
       当记者问及医院的人才管理这一话题时,王立新院长首先谈到了建院之初:“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的老院长李滋源先生就站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作出规定,不是本科生不允许进临床。我出任医院的领导后,更是感同身受地认识到了人才对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为了给医院引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几次带队,参加卫生部及许多省市的人才交流会,主持面试、笔试,广揽人才;同时,为了给加盟本院的医务人员解决后顾之忧,我们还千方百计地为进院人才解决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各个方面的生活难题……”
       就此话题,王立新院长归纳说,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人才战略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积极引人”:对外积极引进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构建中西医结合方向的优秀人才库,同时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多渠道引进一批经验丰富、技术高超、有地区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力量,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二是“注重培养”,为人才提供追求进步和能力提高的动力和条件。一方面与各高校联合举办在职硕士研究生班,另一方面为优秀人才争取参加国内及发达国家进修的机会。三是“事业留人”,既给“千里马”以驰骋的空间,又通过引入竞争机制体现公平的制度设计。近年来,该院先后对52个中层岗位实行竞争上岗,大胆选拔、任用优秀中青年技术骨干,逐渐在全院范围内推选中层干部聘任制、竞争上岗制,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用人制度,将人事管理逐步推向人力资源管理。
       对于医院的医患关系的理解,王立新院长说的很简单,也很实在:“让患者来到医院能‘治好病,别受气,少花钱’。”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却一语道出了医院的立院之本、用人之基,医务工作者的从业之德及老百姓的所想所盼。
       就这句简单的话,王立新院长详细介绍说,所谓“治好病”,指的就是医院的医疗质量要能够满足患者的诊疗需求;“别受气”,则是要求医务工作者医德医风要过得硬,服务态度要让患者如沐春风,更要坚决杜绝收红包、大处方等行业不正之风;“少花钱”,则指的是医院要尽量减少患者的就医成本,尤其是不能给患者增添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在人才梯队建设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在医院的质量管理上,王立新院长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一是提高急救水平,在全市率先建立了一整套急诊、急救反应体系和规章制度。投资新建了现代化抢救设施的ICU病房,对危重症患者24小时全程监护抢救。二是加强住院质量管理。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严格执行术前讨论及对危重病人的巡查制度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三是实行院长质量大查房制度,履行监督责任。近年来,该院的药品收入比例一直控制在33%以下,在全省三甲医院中比例最低。此外,他们还对阑尾炎、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10个病种实行单病种限价收费,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诊疗费用。自2005年开始,医院开始实施“三级电话回访”制度,使患者在出院以后,仍能感受到医院和医生的关心和温情,同时也使医院直接从患者那里得到其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收费用药等方面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强化对医院职工服务质量的监督。在2007年的行风评议中,该院行风建设在全市排名第一,并获得“河北省医德医风示范医院”荣誉称号。
       2003年,该院门诊医技楼落成并投入使用,2008年,沧州市“十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的红十字骨外科病房楼又在医院投入使用,此项工程大大改善了病人就医及住院的环境。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医院建设了一套先进的人才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而良性的人才机制,带来的必然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王立新院长说:“在我院,人与人间没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大家都把精力用在事业、学习、科研等方面。这种进取、竞争、崇德的氛围,让人们爱干事、能干事、干得成事,医院从而英才济济、成果频出。我们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二三层次人才21人,沧州市市级拔尖人才7人,市级名中医7人;省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2人,省市级业务标兵13人,硕士生导师4人,拥有博士、硕士以上学位者130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0余人,并培养了一批沧州地区家喻户晓的名医,为医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医院文化巡礼宣传资料的扉页上,记者看到了王立新院长的几句题词:“个人学者化,科室学科化;医院学院化,管理精益化;服务人性化,社会效益最大化。”这言简意赅的“六化”,准确地映照了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30年来,所走过的每一步稳健的履印……
      文化三十年:
      弘沧医之道,循岐黄根基
       神医扁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近代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奠基者之一张锡纯……
       沧州大地,不仅是闻名中外的武术之乡和杂技之乡,从古至今,还积淀着深厚的中医治世之道,留下了太多的名医背影。这种得天独厚的人文背景,是每一位卓有远见的管理者都不能忽视的,尤其是立志根植于中医药文化内涵,去管理“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的王立新院长。
       6月1日,在简短的庆典仪式结束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吴建伟,河北省卫生厅副厅长高春秋,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王亚利,沧州市副市长辛书华等领导,在王立新院长的陪同下,为该院斥巨资兴建的大型浮雕――“沧州名人文化墙”剪彩揭幕。这面文化墙,完美地将历史人文资源与医院文化建设融为一体。
       据记者了解,这面文化墙落成后,打破了长期以来医院以单个浮雕为主体的单一模式,对全国中医院文化建设而言,具有率先垂范的作用,是医院文化建设的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与转型。缘于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有感于沧州历史资源之深厚,叮嘱医院一定要深度挖掘、利用好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医院文化建设。
       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由自身历史而织就的灵魂,更是一个团队得以兴盛发展的最厚重的根基。王立新院长和他的同事们显然深谙此道。该院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厅以其突出的主题和明确的年表,让人们充分触摸到了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阶段的历史脉动。
       记者看到,设在该院二楼连廊的中西医结合发展厅共分为三大部分:“中西医结合萌芽发展时期”,“中西医结合事业定位发展时期”和“我院中西医结合成果系列展示”。其起始部,即开明宗义地指出了中西医结合事业以“立足中医,发皇古义,西为中用,融会新知,发展创新,服务社会”主旨,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的中医药发展方针;其内容不但突出了发展阶段唐宗海、张锡纯、恽铁樵、陆渊雷4位汇通派先贤人物,同时还将现代中西医结合事业的领军人物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3位院士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贡献给予了归纳和总结。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谈及“中西医结合发展厅”,王立新院长诠释说:“这个厅的创建,充分表明了我院‘十二五’发展蓝图中实现‘中医有特色,西医有实力,中西医结合有成果’的战略目标的决心和信心,标志着我院建院30年来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正确性。衷中参西、弘扬岐黄,是当今中西医结合事业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我院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普及中提高,充分利用好本土历史资源,法宗张锡纯、扁鹊、刘完素这三位杰出的中医药历史人物代表,努力挖掘中医药文化学术思想,系统梳理文化脉系,倾力打造中西医结合品牌文化……”
       王院长还介绍说,这个发展厅的创建,博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及省卫生厅副厅长高春秋等领导的高度赞许。他们认为,该发展厅的建设,为中西医结合事业做了一件“门户性”好事,是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许志仁司长期望该院文化建设一定要做成全国的品牌,树立全国中西医结合医院文化建设的样板。
       该院的文化建设,还在在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建院30周年盛大而隆重的庆典晚会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台晚会共分为3个篇章,分别是“创业篇:自强不息”、“发展篇:厚德载物”、“跨越篇:仁和精诚”。深情、欢快的歌声和舞蹈,雄浑、飘逸的武术和书法,婉约、惊险的京剧和杂技异彩纷呈。演出期间穿插进行的“创业奖”、“李滋源优秀医师奖”颁奖活动,和“2010年沧州市遴选中医药传承师徒代表”所举行的“拜师礼”更令人耳目一新。所有的节目在这3个版块里,天衣无缝地融合为沧州特有的文化氛围,向世人传递着一个传统而又现代的认知符号――“厚德载物、人杰地灵”的“沧州印象”!
       在采访中王立新院长说:“我院文化建设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下,紧跟时代步伐,始终遵循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从物质到精神、从技术到品德、从处世为人,从先义到后利,积广厚之德,务求实之本,行严谨之风,博取中西各家之长,努力铸造医院的气和神,彰显医院独特的文化魅力,为大家塑造良好的就医环境、人文环境。”
       采访到最后,王立新院长说:“30年过去了,我院能有今天的崛起,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得益于广大百姓的信赖及各界朋友的帮助。过了‘三十而立’的生日,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会牢记‘厚德、仁爱、博学、严谨’的院训,心牵沧州父老的幸福安康,为人民的健康事业、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到一名医务工作者和一个医疗机构应该尽到的最大的努力!”
       在沧州名人文化墙的对面,是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曲水流觞、花草茵茵的“仁和”主题文化花园。采访结束后,记者站在小桥流水、草木环亭的“仁和”主题文化花园里,望着阳光下长长的“沧州名人文化墙”,看着刻在巨石上的“大医精诚”的古训,以及该医院的“院铭”、“院徽”、“院歌”等文化“硬件”,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围绕着“厚德、仁爱、博学、严谨”的医院院训所折射出的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历经30年岁月之后,风樯阵马、辉煌发展的卓越风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中西合璧 而立 回馈 古沧厚土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