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图纸下载 > 正文

    《国文百八课》的习问特点

    时间:2021-02-03 10:09: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书一

    摘   要:
    练习,是巩固并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夏丏尊和叶圣陶先生编著的《国文百八课》,在练习系统设计方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注重课内外新旧知识的结合,讲求形式的新颖与多样性。其习问设计,为我国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的编写,开了先河,对今天教材的习题编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经验启示。本文从他们的教材编写理念出发,探究《国文百八课》的习问特点。

    关键词:
    《国文百八课》    习问    练习系统    夏丏尊    叶圣陶

    叶圣陶和夏丏尊于1935年至1938年间合编了语文教材《国文百八课》。该套教材“适用初中程度,教学或自修都可以采用”①(1),实际出版部分共计七十二课,每一课中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法、习问四个部分。这四部分相互配合,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提供了帮助。

    一套优秀的教程,不能只有选文的汇编或是知识的汇集,还应该有与之适配的习问。练习是学生巩固并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教学环节并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国文百八课》中就有着很好的体现。由于当时民国时期的教育体制和教材编写制度,正处于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改革之时,各大书局都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1912年教育部发布的《审定教科用图书规程》批准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可以开展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工作。此时正处于中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繁荣期,根据统计,在民国时期,光中学国文教科书就高达100余种。但随着不同版本教材数量的增加,暴露出很多教材编写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忽略了编写教材时习问的设计,《国文百八课》中针对习问的设计更加合理与适切。

    一、叶圣陶与夏丏尊的教材习题观

    夏丏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和翻译家,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事业,在语文教育上有卓越的贡献,对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也有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他对于国文学习的目标,他在《关于国文的学习》中提到:“能阅读,能写作,学习文字的目的就已算达到了。”他认为国文课程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国文科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教养”②。教材是承载目标的载体,选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阅读,并在阅读中体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怎样写作的。但对于当时已有的国文教科书,他始终有不满意的地方。当时的国文教科书大多是笼统的选文汇编,各种文体、主题混杂,没有形成适宜中学生学习的系统,对于课后练习题目的设置更加不合理,无法满足教学实践的需求。

    叶圣陶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语文教育家,他参与编著的语文教材数量约有二三十部。一生致力于建设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从编写教材入手,对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写和使用都有独到的见解,在继承先前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的同时,大力创新,是我国现代语文教材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叶圣陶先生在已有知识的练习和运用方面,也有自己的见解,认为要“在设计语文训练的项目和步骤上下功夫,编制出可以作为训练‘凭借的有系统的语文课本来”。认为语文教科书所选文章其实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读写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一种“例子”。选文可以让学生看到语文知识是如何运用的,但不能直接让学生获得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通过教材选文的“例子”,如何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之间一定需要合理适切的配套练习。从知识到能力之间,习问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读、写、听、说的能力养成,首先需要掌握其中的规律,其次是反复经常性的练习,只有二者结合,呈现在教材编写中,才能更好地辅助学生掌握能力,才能引导老师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练习是必要的,练习的内容和呈现形式更是需要讨论的部分。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题的编写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有启发性,二是形式要新颖。习题不能总是固定的格式,千篇一律的习题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且不利于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题的作用就像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可以向外探索的门,也就是练习题需要有启发性。练习题不是让学生重新阅读课文找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对课本的内容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进一步理解和运用知识,达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纵观夏丏尊先生和叶圣陶先生的教材观,他们一致认为习问是教材想要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国文百八课》中习问设计得既有启发性又形式新颖,在当时教材编写中别具一格,实现了文本和习问相辅相成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内容和提高能力的学习目标。

    二、《国文百八课》的习问整体布局

    《国文百八课》将内容分为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和习问四项。其中“习问”就是指“根据着文选,对于本课的文话、文法或修辞提举复习考验的事项”①(1),是“文话、文话或修辞同文选相结合的产物”①(1),主要位于选文之后,帮助学生对已学内容进行训练,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话和文法或修辞的重要环节。

    《国文百八课》的“习问”安排在每一课之后,针对一篇文话,一篇文法或修辞或两篇文选共设计一套习题。习问内容可依据课文内容分为“文话方面的习问”“文法方面的习问”和“修辞方面的习问”三个方面。

    在习问数量的设计上,并不要求每课都设有四道题目,而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相应的习题数量,但数量基本保持在4道—6道题,大部分都设置有5道习题,少部分配有4道或6道习题。所设计的题目中,大部分为针对“文法、修辞”的练习题,根据先前文献统计,各册习题数量统计如下:第一册题目总数量为85道,第二册题目总数量为90道,第三册题目总数量为84道,第四册题目总数量为89道。总体上每一册数量差距不大,都稳定在85道—90道。其中关于“文法、修辞”类练习题数目的统计如下:第一册中该类练习题数目为37道,第二册中该类练习题数目为48道,第三册该类练习题数目为47道。第四册该类练习题数目为44道。由统计数据可见,针对“文法、修辞”设计的习题基本稳定在45%—55%。“合计四册教材中关于文法和修辞的练习题共计176道,占四册教材练习题总数的50.6%,是习问系统中占比最大的部分”③。《国文百八课》针对“文法、修辞”习题的设计反映了编写上对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视,习题旨在加强学生对于各类语言技巧的运用与掌握,系统性地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国文百八课》习问设计的特点

    (一)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国文百八课》将整个语文教学分为选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练习系统四个系统。四个系统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要使学生系统性地完成知识习得的过程,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练习才能有目标、有计划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根据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讲演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被叫做“学习迁移”④(273)。“学习迁移”是练习的原理,证明要想实现语文能力的提高,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国文百八课》的工具性也在练习系统上有着很好的体现。

    习问往往是依据每课文话的内容设计的,与文话中提到的知识点相结合,针对文选设计实践性的练习。这样前后呼应,可以让学生将较为抽象的文话转化为具体的文本内容,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如第一册第十八课中,该课的文话主题为讲解“观点的一致与移动”,强调在记叙文写作中“作者的观点,在可能范围内,须叫它一致。如果移动得太厉害,那么,在复杂的记述或叙述里面,就会头绪纷乱,弄不清楚”①(153)。这篇文化主要是讲要选定一方观点出发,以一个视角对复杂内容进行描述。但这个概念其实对于学生来讲是较为抽象和难理解的。在文化中,编者使用了甲乙二人抽象的比方引导学生理解。在习问中,同样设计了循序渐进,让学生从判断再到自己改写的阶段性分层任务:

    1.试就文选三十二武松打虎一段(武松见大虫扑来……方才丢了棒)指出观点的变动来。

    (1)观点在武松方面的

    (2)观点在大虫方面的

    2.试依下列条件改写文句。

    小雨点着了急……向地下卷去

    (1)把观点全放在小雨点方面

    (2)把观点全放在风伯伯方面。

    次日,荆园自己抱了琴……又谈了几句话

    (1)把观点全放在荆园方面

    (2)把观点全放在于老者方面①(161)。

    这两道习题将文话中的定义和只简单以甲乙举例进行了更详细具体的提升,和文话中的知识紧密结合,运用文选文本内容进行联系。这两道题目层层递进,第一道题目要求学生掌握概念并进行判断,是对知识理解层面的要求。第二道习题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让学生自己改写,加深记忆的同时进行语言运用的实践练习。把文话中讲解的知识转移为到记叙文写作的运用,体现了《国文百八课》习问设计的“工具性”。

    (二)注重课内外新旧知识的结合

    观察《国文百八课》的习问设计,不难发现另一个明显特点是习问所设计内容的延伸性。设计题目设计的知识点和文本都不仅仅限于本课教材之内,很多都和教材内其余课文或课外文本与知识相结合,进行不同角度多维度的对比与类比。

    与课内文章进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有利于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让相关的知识点不再孤立,而是相互联系,使教材更加具有整体性与系统性。与教材外知识的联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和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习题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教材与生活的融合,知识与文本不是浮于表面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能使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意义与重要性。

    如第二册第一课习问中第一题:日记与从前读过的各体文章,有什么不同点可说①(172)。这道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对以前所学习知识的整理、归纳与对比。题目的重点应当在“各体”上,要求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各文体的特点进行回顾,再与新学习的日记的特点进行比较。既实现了对以往知识的回顾与复习,又通过对比对日记这一文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册习问十三中第二三题都涉及课外文本的閱读。第二题要求学生“试从读过的文章或诗篇中选出几篇来,说明他们表现的是哪一种情操”①(306),将本课内容与学生之前阅读的文本相结合,对课内或课外文本进行新角度的解读,利用已读文本辅助学生理解本课的新内容。第三题则要求学生“试从读过的文章中找出几个引用前人故事的例来,不论明引、隐引都可以”①(306)。同样是课内课外文本的结合,先前知识与现学知识的运用。

    课内外文本、新旧知识的融合都使语文学习更加系统化,回顾旧知的同时帮助理解新知,也让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实用价值与意义。更好地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与对比,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三)难度的把握与形式的新颖

    《国文百八课》习问设计的第三个特点是对于习题难度和形式的把握。

    首先是难度方面,过于简单的习题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都已经掌握了的心理,不愿再多做练习。过难的习题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上手或者不愿花费精力学习。《国文百八课》的习问设计难度比较适宜,是针对当时全国学生的水平设计的。基础性的练习和较有难度的练习合理排布,循序渐进,逐步深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叶圣陶多次强调教材习题编写时一定要注意形式的新颖,面对千篇一律的常规习题,学生难免产生厌烦心理。过度重复的题型会让学生失去对练习的新鲜感,一些常规的习题普遍比较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其实帮助不大。习题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就是较为无趣的,依据学生普遍认为语文习题不重要或无趣的现状,习题形式新颖与多样是习题设计的关键。

    《国文百八课》习问的设计即使在今天看来似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针对当时全国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与能力,和当时的教材编写背景而言,已经是非常优秀的,为我国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的编写开了先河,其中体现出的系统性、工具性等都对今天教材的习题编写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夏丏尊.国文百八课[M].叶绍钧,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②叶至善,等编.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③王峥.《国文百八课》“习问”系统对现今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启示[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6.

    ④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叶绍钧编.国文百八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叶至善,等编.夏丏尊文集·平屋之辑[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5]黄光硕.《国文百八课》的习问[J].课程.教材.教法,1989(04).

    [6]李湘吉.《国文百八课》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7]靳一鸣.“习问”在《国文百八课》中的应用及对当今中学语文教材习题设计的启示[J].南都学坛,2015,35(02).

    [8]郑淑焕.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9]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02).

    [10]程稀.夏丏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相关热词搜索: 国文 百八课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