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老板在“后花园”都干了些什么

    时间:2020-04-02 07:58:0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后花园”里播种

    “基业长青”的思想之种

    竞争环境日趋惨烈,综观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坚守10年不“下课”的,当属不易,何况中国企业大多还在“青春期”。如果老板们能从喧嚣的企业“前台”回到静谧的“后花园”,在吸烟与品茗或是舞文与弄墨之暇,沉下心来,反省当日之纠结,检讨未竟之要务,再对今后之事做一番苦思冥想,定会把企业带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而在“后花园”里坐不住的老板,怕是一个浮躁之辈,也是很难将企业引领到竞争对手的前面的。

    同为老板,张瑞敏和柳传志堪称在“后花园”里潜心耕耘的楷模。他们的显著特点就是善于在“后花园”里浮想联翩,又深思熟虑之后,再将企业理念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播撒——

    张瑞敏说:“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柳传志说:“我们一直在设立一个机制,好让我们的经营者不打盹,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前者这种忐忑的忧患意识让海尔知难而进,从中国走向了世界;后者这种警醒的姿态使得联想越做越大,收购IBM之后的品牌影响力也超越了国界。

    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说:“高瞻远瞩公司经常不是在成功之后才拥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一种核心理念,而是在它们还在奋斗求生存时就已如此。”这个观点是站得住脚的。翻阅《索尼源流》、《索尼的私人生活》等书,便可以得到佐证——1945年,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在东京市区一栋遭到轰炸和火烧的楼房里,靠着7位员工和1600美元开始了创业。作为领路人,井深大除了应付日常的生存问题之外,常常在简陋的“后花园”里思考企业的方向。1946年5月7日,在他远未赚到多余的周转金之时,却草拟了一份《公开说明书》,确立了公司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其中阐述道:“我们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工作场所,让工程师们能够感受科技创新的快乐……动力十足地追求科技活动以及用生产来复兴日本和提升国家文化的行动。把先进科技应用在公众生活中……”1967年,尼克·李昂斯在《索尼之梦》中指出这份说明书里的思想“过去30年来一直是索尼的指导力量”。在井深大写下这份说明书的40年后,1971年接任索尼公司总经理的盛田昭夫重新阐述公司的理念时,称之为“索尼的先驱精神”。

    可见,真正的老板在“后花园”里很少考虑到现金流、资金等,反倒是播种下的“理念”结出了累累硕果。正如詹姆斯·柯林斯在考察了众多公司之后得出的一个证据: “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理念中有一个“超越利润的理念”。正是这一“超越”,让企业卓尔不群,风光独秀。

    “后花园”里荡漾着一片宁静之海,在静水之旁,老板们只有深思熟虑,方能在纷乱、喧杂的环境当中,为企业找到一条通途。“后花园”是老板的精神智库,从这里再走到企业前台,才能把两种角色扮演得精彩,正如张瑞敏回答美国记者“关于你在企业充当什么角色”时说道:“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

    看来,老板们实在太有必要在“后花园”里做好思想与内功的课程了。

    老板在“后花园”的精耕细作,紧密地联系着企业的“前景”。

    在“后花园”里

    精心“包养"着“文化二奶”

    老板的“后花园”随着企业的根深叶茂,便也郁郁葱葱、花香鸟语了。这一时期的老板,常常将经营理念、管理思想通过非正式的“文件”和“指令”传播出去——企业内刊应运而生,担当了“传声筒”。在中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批企业“内刊”粉墨登场,千姿百态,备受关注。例如:《万科周刊》(现更名为《万科》)、《宝安风》、《联想》、《万通报》、《海尔人》、《三九周报》等。一开始,为了保证内刊的“主旋律”,老板当仁不让地担当了“主编”,并亲自撰文, “御用”的“刊首语”、 “刊首寄望”是旁人不得染指的。老板做主编,使得企业内刊深深地烙上了掌门人的痕迹,诚如一位内刊编辑所谓的“老板才、情、识的综合体现,老板和内刊深深地叠印在一起,老板的个人意志和个人魅力业已成為内刊的一道风景”。一种更为通俗的比喻就是——企业内刊是老板在一个叫“文化的后花园”里“包养”的“二奶”。

    在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内刊之“二奶”当属《万科》。有人戏言道,“如果用《百年孤独》式的开头来描述《万科》的话,或许应该是这样的:许多年之后,面对《万科》,王石回想起他在1992年3月创办《万科》的时候,他一定不会料到这个妙手偶得的做法现在已经成了中国优秀地产企业的规定动作了”。不错,当《万科》在业内外广为流传时,当时的公开传媒还缺乏重量级报刊,像今日主流读物的《三联生活周刊》(1995年创刊)、《新周刊》(1996年创刊)、《财经》(1998年创刊)、《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创刊)、《经济观察报》(2001年创刊)等,还在萌动之中吧。如今,《万科》是仅次于“王石”的另一个万科企业的“符号”标志。有专家认为, “至今日,《万科》对万科企业文化建设的传播作用以及对万科品牌的正面影响力,和万科每年对周刊不到100万的投入相比,使得《万科》成为万科创业以来最成功的一笔投资了”。

    看看,人家老板“包养”的这个“二奶”,多么风姿绰约,而又价值连城吧。

    《万科》映照的不是一个万科,也不是一个王石。其实,各个企业的老板无不视内刊为自己的思想血脉,百般呵护,精心养育。而内刊编辑人员得其亲传,荣升为企业一线经理人的,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在企业内刊有“二奶”一说之后,又被誉为是培养老板嫡系的“黄埔军校”——这,也算是升格了吧。

    将心注入“后花园”,“红杏出墙来”

    当企业内刊这个老板文化的“二奶”越来越花枝招展,风情万种,引得一些著名学者、作家、记者都纷纷一窥芳容之时,这个阶段的企业名声也是家喻户晓了。同样,老板的“后花园”真个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其“思想语录”的“红杏出墙来”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不错,老板的目光已经超越了内刊的厚度,一些更深刻的经营理念、更丰富的人生体验,需要更有传播力量的载体来承担一一著书立说,成为老板们在“后花园”里大力耕耘的品种。

    老板们的写作意图,大致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传道励志:像松下幸之助撰写的《生意兴隆的秘诀》、《经营的本质》、《金子招牌生意经》等,将如何经营、如何善待员工、如何满足顾客的管理之道,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深为同辈及后辈企业家的推崇。

    二是管理思考:像惠普的两位创始人比尔·休利特与戴维·帕尔德合著的《惠普之道》、台湾企业家王永庆的《深耕·生根》等,在探讨企业管理的同时,阐述了企业文化在经营中的灵魂作用。

    三是反思: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期

    流传甚广,被誉为IT业必读“宝典”。书中观点极具革命性、颠覆性,体现了一个“IT老大”担心“挨踢”的忐忑:没有安全感、唯有紧迫感,成天认为企业危机四伏、隐患不断,而这样的企业才可能免于灭亡。而索尼创始人之一的盛田昭夫联手与当时执政的自民党众议员石原慎太郎,在1989年出版了《日本可以说不——处理新日美关系的计策》,视野更加开阔,属于“跨界”了。全书虽不到7万字,出版不到一年,再版10次。书中阐述道, “作为一个日本人,我们不能一个劲地责怪美国不好,我们自己也必须再一次重新思考……为了不让他们说三道四,我们必须干得漂亮,采取不被人谴责的行动……倘若日本不能通过改革使人们具有国际意识,今后日本人就不能依靠日本的强大经济力量光明磊落地走在世界上”。

    四是自传,也是为企业立传:大凡大老板,几乎没有不撰写自传的。如果想知道亨利·福特以及福特公司,就看他的《向前进》;如果想了解艾尔弗雷德·斯隆和通用公司,就去看《我在通用的岁月里》;还有杰克·韦尔奇之《杰克·韦尔奇自传》等。1984年底,李·亚科卡的《李·亚科卡自传》一问世就大受追捧,成为畅销书,迄今仍风靡全球。这部自传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老板在“后花园”里的思考以及痛苦: “我懂得了不可绝望,哪怕天崩地裂;我懂得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懂得了辛勤工作的价值……要干出点事来,虽然不是轻而易举,但只要你锲而不舍,努力发奋,便会惊异地发现,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只要你想得到,就一定能办得到。”霍华德·舒尔茨是把星巴克从美国西雅图引领到全世界的舵手,他在1997年出版了《将心注入》后,又于2010年出版了《一路向前》。这位老板喜歡在“后花园”里啜饮咖啡和阅读,两部自传也算是思想的“红杏”了。

    当下,中国企业的一些老板也纷纷著书立说,风头最猛的当属房地产界的几位重量级人物。

    潘石屹是SOHO中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老板中的另类,他一次次处于是非的漩涡,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却又不破不立。他的《我用一生去寻找:潘石屹的人生哲学》自然引得读者捧读。

    冯仑被誉为“中国企业家中的哲学家”,其《野蛮生长》在夹叙夹议中摆事实讲道理,深入浅出,妙语连珠。

    王石最为勤奋,这位万科的精神领袖是一位真正的“驴友”,200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之后,又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穿越南北极的探险,成为登顶七大洲最高峰的四个华人之一。好山乐水之余,还完成了“灵魂三部曲”: 《生命高处》、《让灵魂跟上脚步》和《徘徊的灵魂》。

    快看,老板的“后花园”里,又有谁在月下奋笔疾书?

    “后花园”里本无界,天外还有天

    “说在前面”讲到老板的“后花园”是“说大则大”,那么,到底有多大?

    其实,这个“后花园”没有固化的藩篱——走进去,浅可至溪流湖畔,深可入名山大川,忘情于山水,感悟自然造化,让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其脚步还可跨越国界,目光审视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领略另一番境况。在这个广袤的“后花园”里,老板们或睹物思情,或感慨人生,或体察自然法则,再举一反三至企业的内部管理,发幽思于一隅,却见大精神。请看——

    2002年3月,华为的老板任正非来到日本,“在樱花烂漫时节的东瀛感受”,让他文思泉涌,在震撼业界的那篇《华为的冬天》之后,又亮出《北国之春》,文中写道:“我们不是来感受异国春天的气息,欣赏漫山遍野的樱花,而是为了来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这十年间日本经受了战后最严寒和最漫长的冬天。正因为现在的所见所闻,是建立在这么长时间的低增长时期的基础上,这使我感受尤深。日本绝大多数企业,近8年没有增加过工资,但社会治安仍然比北欧还好,真是让人赞叹。日本一旦重新起飞,这样的基础一定让它一飞冲天。华为若连续遭遇两个冬天,就不知道华为人是否还会平静,沉着应对,克服困难,期盼春天。”

    一个好老板既是思想家,又是旅行家——旅行,让他们的脚步更加稳健有力,脚踏实地,也让他们的视野愈加开阔,将企业带到新的高度。

    早在1953年,盛田昭夫就把“后花园”的小路铺设到了美国。他透过树丛和迷雾,第一次看到庞大的轿车、宽阔的道路和高耸入云的建筑一一美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这个岛国企业的老板,感到了一种窒息。随后,他又把“后花园”之路铺设到了德国一一奔驰、西门子等公司的快速成长,又让他感到很沮丧。在一家餐馆里,冰激凌上面插着日本风格的小太阳纸伞,服务员善意地告诉盛田昭夫这个小摆设是日本制造的。看到这个劣质的小太阳纸伞,他感到羞愧难当。正是盛田昭夫怀有“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刻产生的懊恼”,才使得索尼奋发图强,在1956年将半导体收音机出口至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盛田昭夫干脆在美国纽约建起了“后花园”,他说,惟有在美国生活,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环境,才能把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了解透彻。之后,他又先后在欧洲的几个大城市建起了风格迥异的“后花园”,每隔一段时间,就在这些“后花园”里生活一阵子,体察民情风俗,了解市场走向。

    在中国的老板当中,王石的“后花园”最为壮观——他一年之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后花园”里登山、跳伞、玩极限。2003年5月22日下午3点多,万科公司总经理办公室的电话响了,当王石的接班人郁亮拿起电话获悉“王石登顶了”的一瞬间,一脸喜色——这是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那里传来的喜讯。几乎同时,万科网站上也有了在珠穆朗玛峰6500米前进营地的山友发布过来的快讯。一时间,万科总部沸腾了。而这个时刻,52岁的王石也创下了中国年龄最大的登顶者纪录。当日下午,万科大股东华润集团以全体同事名义发来贺电,并附四句感言:“都道风雪路高远,知你天涯在心中,太阳近处归来赞,王石路上再无峰。”

    王石这样谈到登山的感悟, “登山既是生命的浓缩,也是生命的延长。登山时非常痛苦,你以为你上不去了,可成功就在于你能否再坚持一下。这种体验在生活中一般需要十几年的体会,可通过登山,一个礼拜就能体会到”。

    老板们的这种体验就这样反馈到了企业,也就潜移默化地成为了一种员工效法的精神。

    老板的“后花园”之路逶迤蔓延直通企业的前沿阵地,其风姿卓展、丰沛溢彩、丰厚底蕴……让企业精神之枝风华正茂,硕果累累。

    结语:上面说的“后花园”无疑都盛开着美丽,摇曳着多姿。但是,不排除一些老板在其“后花园”里自以为隐秘、偏僻,或曲径通幽,远离人们视线,便大玩“暗箱”、“黑幕”与“潜规则”,再就是沉溺于美女艳情的温柔之中,难以自拔……等等。这样的“后花园”,终为人所不齿,直至败落腐朽,殃及企业之“前身”,导致最后的惨淡和衰败。应该说,这样的“后花园”并不少见,在此提及算是一个提醒吧一一老板,在“后花园”里,该自重时当自重。

    相关热词搜索: 些什么 干了 后花园 老板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