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关于五里街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若干问题思考

    时间:2020-04-04 0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对五里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背景、传统文化和人文资源的研读,提出保护原则与框架,并对街区保护与整治措施、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核心问题进行探索,以确保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城市记号得以保留。

    [关键词]五里街保护原则框架规划

    1项目背景

    五里街位于永春县城西面三公里,清同治元年兴建丰岑头,是继官田市衰落以后而兴起的集市,时称丰岑头市。民国初以其据永春县城5华里而改称五里街,是永春、德化、大田一带货物集散地,繁华盛况曾为全县第一,也是闽南著名的集镇之一。虽近年来由于其交通区位的改变,商贸已远不如前,但悠久的历史为当地留下丰富的传统文化。

    现阶段政府正进行五里街街区的保护整治规划,本文就五里街街区的保护规划,提出一些见解。

    2街区风貌概况

    2.1 传统文化

    2.1.1商贸街市:传统五里街为“丁”字形,全长1140米,宽9米,两侧为骑楼式二三层商铺,店家鳞次接比,买卖南北货物,有百年老店六家;过去船行至许港,货物由十三阶挑至街上,如今早已不再通航的许港是当时繁荣商贸的见证。

    2.1.2著名侨乡:有文字记载的,永春人从五代便开始其旅居海外发展的历史,是福建重要的侨乡之一,侨民主要以马来西亚为主。五里街上也有许多华侨以及外出经商而不归的当地人,在东南亚的华商中流传着“无永不开市”的说法。

    2.1.3文风武艺:当地历来重视教育,现永春一中、崇贤小学、养贤小学、儒林小学都是百年学校,是近代教育文化的体现;当地的永春白鹤拳、南拳等也是远近文明,是难得的文武双全的地方。

    2.1.4传统手工艺:五里街与周边地区留存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纸织画、漆篮、永春木雕、蒲式蔑香等。

    2.1.5传统风味小吃:当地有很多风味食品,如金橘糖、吉红糕、板仙糕、白曲、麻枣、扁食、白鸭汤、山美林、咯摊等。

    2.1.6民俗节庆:当地有鼓乐队、南音、弄狮、舞龙、木偶、肖影等文艺活动,还保留着除夕烧火盆,逢日祭祀等民间习俗。

    2.2 人文资源

    大部分遗迹点分布于五里街沿街及新亭路沿线(见图1)。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位于新亭路的翁公祠,保存较完整。五里街北端有一正在申报的文物保护单位;较早的传统木构院落分布较为分散;公共空间遗址主要包括十三阶、埠头和公共宗教活动地;有传统麻籽等地方小吃还能在该地段内找到,有些人家和店铺还保留有传统工艺和招牌;当地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几处宗教活动点,香火旺盛。

    3保护原则

    3.1 原真性图1

    首先应保护好原有的、真实的历史遗存。对传统建筑的修复以及新建建筑的设计,应建立在对本地建筑文化严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真实的独特魅力。

    3.2 整体性

    在对物质性遗产保护的同时,应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尽量全面地保护历史环境。

    3.3 多样性

    对不同价值的遗产应分类、分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特色内涵,体现所遗留的街区生活的多样性。

    3.4 可持续性

    充分考虑保护与发展的可能性和持续性,积极进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挖掘和发展,满足新的城市功能转变的要求。

    4保护框架

    4.1 保护山、水、街的空间格局

    自祖先在此栖居繁衍以来,顺应自然环境的特点,选择最优的街道房屋布局,利用水路的交通便利条件来促进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繁荣一时的五里街,虽然现在其商贸集散的功能已经衰落,但是保留下来的当地人居环境还是有许多后人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一山、水、街的空间格局主要包括:

    4.1.1山

    铜鼓山位于基地的东侧,是基地视界的绿色背景。

    4.1.2水

    霞棱溪在西边环抱基地从北向南流过,许港接纳了从铜鼓山上流下的雨水在基地中部静静流淌,这两条水体见证和成就了五里街曾经的辉煌和衰老。

    4.1.3街

    五里街仅存的一段传统的街道,有重要的历史和人文价值。

    在未来的街区更新过程中,要着力保留山、水、街的空间格局,无论是道路的新建或新的城市功能的加入,都不能破坏这一传统的人居环境的大结构。

    4.2 历史建筑的保留

    保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主要分布在五里街沿街和新婷路两侧,还有单独的几幢则散落在基地各处。历史建筑和街巷是当地历史见证,是重要的传统风貌组成部分。

    4.3 物质与非物质遗产并重

    在保护山、水、街的空间格局和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复兴,其中包括对永春白鹤拳的弘扬、当地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作为侨乡的人脉背景,民间的祭祀、节庆和其他风俗,传统手工艺、小吃等。规划在空间上要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预留出融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空间,如传统食品、手工艺品的商店,咏春拳的纪念馆或活动场所,社区的公共活动场地等。

    5保护规划

    5.1 街区建筑保护与整治措施

    保护与更新模式本着保护街区风貌和传统空间格局的要求,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按建筑的类别评价及其质量、风貌、层数、结构等的综合调查评估,对五里街历史地段内的建筑物提出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的方式措施:

    5.1.1修缮

    针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对建筑残缺损坏的部分进行修补,对建筑整体进行日常的维护保养,拆除建筑院落中的搭建或违章新建部分,恢复其历史格局。原则是“只修不建,修旧如故”。其中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具体办法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办法。

    5.1.2维修改善

    针对保留历史建筑以及部分风貌、质量良好的一般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对其进行不改变建筑立面、建筑高度和有特色的内部装饰的修理维护,建筑内部允许改变。建筑维修改善的重点是恢复其传统建筑与院落的布局,在细部做法上采用当地的典型做法、样式材质等,可以在对当地建筑的特色提炼下,对无法恢复原样部分做一定的创意性设计,最好沿用其历史上的使用性质。

    5.1.3保留

    针对保留风貌建筑以及部分质量较好,与传统风貌没有冲突的其他建筑的保护更新措施。在保留现状建筑的基础上,保持对其进行日常修护。

    5.1.4整修改造

    针对与历史风貌有较小冲突的其他建筑的整治措施。当建筑体量不过于突兀,对街区的风貌影响不大,可以通过降低层数、立面整治等措施使其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时,对该建筑采用整修改造的措施。建筑整修改造时应当保持其高度、体量、建筑风格、材质等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在装饰上不得过于繁复,应当谦和自然,反映衬托历史建筑。

    5.1.5拆除

    针对应当拆除建筑以及风貌极差、质量极差的不协调建筑和障碍建筑。当建筑体量过于突兀,对街区的风貌影响极大,无法通过降低层数、立面整治等措施使其与传统风貌相协调时,拆除该建筑。在特殊地段进行新的建设活动或开辟绿化及开敞空间时,根据特定地段整体规划可拆除风貌建筑。

    对文物建筑、保护建筑、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不协调建筑、障碍建筑等相对应的保护和整治措施见表1。

    表1建筑保护与整治策略

    建筑保护与整治方式

    修缮(m2)维修改善(m2)保留(m2)整修改造(m2)拆除(m2)

    建筑类别评价文物

    保护建筑840

    历史建筑35749

    风貌建筑14448

    不协调建筑4265

    障碍建筑148051

    5.2 历史建筑整治方式

    5.2.1山墙

    对于有硬山的墙面应注意恢复传统工艺和材质的选用。色彩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感。对于绝大多数悬山的墙面应注意屋檐与山墙交接处的处理。

    5.2.2屋面

    铺设的材质选用当地的小青瓦,形制要与地方传统风格及颜色相协调。

    5.2.3墙面

    绝大多数采取的是镶板式构造。木板条一般采用竖向的平行排布,使用传统工艺做法保持原木的本色及自然纹理。外部用桐油漆加以保护。

    5.2.4窗体

    保护传统特色的窗体构造方式,使用原木,风格要与建筑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5.2.5栏板

    保持现有特色的栏板形式,一般存在木制和石灰线角两种形式。使用传统工艺做法保持原木的本色及自然纹理,外部用桐油漆加以保护。

    5.2.6骑楼砖柱

    沿用传统砖柱的砌筑方式、尺寸,清水墙红灰色调为主,白色水泥砂浆嵌缝。二层木梁。保持原有独具特色的连续砖砌拱券结构,注意柱础、腰线位置及柱顶与屋架木梁的传统搭接方式。

    5.2.7门板

    基本采用传统沿街商贸建筑的拼板式构造方式,注意局部采用对木雕漏空门扇的做法与建筑使用功能的协调,造型和细部以当地出现的形式为参照。

    5.3 保护与开发利用

    5.3.1审慎而恰当的控制方式

    五里街历史街区的复兴包含着不可避免的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即街区的更新和保护。前者力求适应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而后者则试图限制这种变化,以保持历史街区和建筑的传统风貌。街区的任何更新活动不但将改变历史,同时这种改变也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此规划是一种以审慎而恰当的方式来管理其变化的过程,为了现在及未来的需要而对历史街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利用和开发,胜过对历史一种僵化的尊重。关键问题是允许改变的程度和规模以及与街区历史特征相关的控制方法。

    5.3.2场所精神的延续及发展

    场所精神的延续及其发展是规划最基本的出发点。它依赖于历史空间特征的延续、视觉景观的连续性以及整个街区的肌理这些物质空间。主要建造于民国时期的五里街沿街建筑风貌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美学价值,应当予以保持。

    5.3.3居住功能的引入与发展

    以住宅建设为先导的城镇居住功能的引入与发展对于提升街区功能,复兴历史街区活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居住功能特别有助于创造一个“活动的中心”,同时先期的住宅建设对于五里街项目的经济控制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3.4文化商业地标的引入与发展

    传统商贸文化作为五里街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应成为复兴的核心。在提升旧区活力与品质、为地区发展赢得经济来源等方面,其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对现有城市遗产结合文化产业及相关商贸产业的发展和利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引入新的文化商业地标。其目标是为本地人和旅游者提供参观景点,同时提供办公、住宅、宾馆、餐饮、零售和休闲娱乐等设施,这些项目被视为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土地价值、繁荣消费、推动就业增长、提升地区形象、吸引投资等多重作用。相关产业的振兴不仅可以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重塑地方文化、彰显地域特色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作为五里街文化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见证和载休。

    5.3.5传统地域特色空间的营造

    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创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包括尺度宜人的“街巷空间”及豁然开朗的院落空间,增强趣味性,引导人们对文化的感受。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感受各种文化或在广场小憩。同时提供双重功能,达到资源共享、有效互补,并发展兼容性的功能满足弹性的空间需要。

    6结语

    五里街区历史风貌街区保护规划,应重点做好前期工作调研,把握好正确规划理念,抓住规划切入点,并有一套保护规划举措,以确保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历史记号得以保留。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地域文化与旧城改造[J].规划师, 2006, (12).

    [2]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J]. 城市规划,2007, (5).

    [3] 赵万民,王剑.古镇保护及其发展策略[J].小城镇建设,2007, (2).

    相关热词搜索: 历史风貌 街区 若干问题 五里 思考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