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再谈《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

    时间:2020-04-27 07:57: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文学界和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当代新散文的模范,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散文作品,为我国当代散文甚至当代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将就《文化苦旅》一书的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文化苦旅;余秋雨;散文和语言艺术

    余秋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凭一本《文化苦旅》风靡我国,成为以为红极一时的作家,《文化苦旅》出版后畅销国内外,文坛也开始重视散文发展,可以说余秋雨给我国散文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文化苦旅》这本书的魅力不仅仅学者、作家能够感受到,普通的市民、劳动者也能够感受到,实际上达到了我们所说的“雅俗共赏”的境界。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余秋雨的散文,以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体现出鲜明的学者散文风格,蕴含了丰富的、独特的语言文化艺术。中国当代甚至文革后的散文,在题材、内容、语言等方面都未能超出《文化苦旅》,《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作背景分析

    余秋雨为浙江余姚人,1946年出生,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和戏剧理论家,在余姚完成小学学业后,到上海继续中学和大学学业,在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在学校任教,是曾经的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著作丰厚,有专著《戏剧审美心理学》、《戏剧理论史稿》等。余秋雨的散文创作开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初在文学杂志《收获》上连载“文化苦旅”系列散文,引起很大的轰动,闻名海内外,而后余秋雨出版了《秋雨散文》、《文明的碎片》、《山居笔记》等散文集,一时引发了“秋雨热”,给中国当代散文学界带来了极大影响,其中第一步散文集《文化苦旅》影响最为深远,具有一定的文学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水平,尤其是散文集的语言成就最为显著,艺术魅力鲜明,这也是广大读者被《文化苦旅》吸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化苦旅》的文化底蕴

    《文化苦旅》看似是作者在写游记散文,但是作者余秋雨在描写游览过的自然山水、河流山川时,也融合了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和其他游记作者不同,余秋雨游览的地方都是从前文人游览过的、去过的地方,在面对自然山水和河流山川时,抒发出自己对历史和人文的感叹。余秋雨曾经说过:“我想去的地方,都是古代文人游历过的地方,也是古代文化留下深厚积淀的地方,这说明我心底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而不仅仅是自然山水”。余秋雨是用文人的眼睛去欣赏自然山水,自然山水因此也有了人文气息,例如在《莫高窟》和《道士塔》等文章中,余秋雨对灿烂文化的种种际遇表达出由衷的感叹,痛苦反思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对人文有着深刻理解和极大热情的作者,才能写出这些。余秋雨游历的地方都留下了古代纹身的身影和脚步,不论是写齐白石和郑板桥的“折服孤傲”,范钦的“意志力”亦或是柳宗元的壮志豪情,都深切表达出余秋雨对中国古代文人的赞美和惺惺相惜。

    三、《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

    1、气势磅礴

    《文化苦旅》中的《阳关雪》、《莫高窟》、《道士塔》、《都江堰》、《风雨天一阁》、《三十年的重量》,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本散文集是余秋雨的大手笔,题目体现出了文章的气势磅礴和恢弘的气势,例如在《都江堰》这篇文章中,作者一开始就写到“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是闻名全球的伟大建筑物,,但是作者却认为都江堰比长城还要伟大、还要激动人心,开篇这段话不仅引人入胜又出人意料,这段话也决定了整篇文章的气势,文章中还写道“它背靠一条黄河,脚踏一个宋代,像一位已不显赫的贵族,眉眼间仍然气宇非凡”,余秋雨将历史人文文化为基础,将其用沉着厚实的语言在散文中表达出来,这种敢说、敢想、敢做的胆识和见识,也是决定文章语言气势磅礴的原因之一。文章中还用大量的排比句表现出这种气势,让句子更具旋律美和节奏感,例如《沙原隐泉》中代表性的四个“如此”构成的排比句,将沙原的环境和特点充分体现出来,而后用三个“才”的排比句表达出作者对沙原的赞赏和肯定以及惊奇。

    2、诗韵谐美

    余秋雨的笔法细腻,用词典雅,具有一种和谐的诗意,通过描写祖国的壮美山河,表达出历史文化的感叹。不论是现代文学还是古代文学,都讲究韵律美、节奏美,作者想要更深层次的表达情感,一般是通过构建语言的节奏,例如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的“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乍一看这几个句子没有平仄和音韵,但是却是按照2-3-2的节奏写的,整齐划一,为了体现文章的灵动,最后一句的节奏和前面句子略有差异,为“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妻儿、母亲遭受到战争的离别之痛。汉语博大精深,将就语言的声调、押韵和平仄,余秋雨在《三峡》中写道“李白和刘备,诗情和战火,豪迈和沉郁”,这其中“刘备”和“李白”是平仄和仄平,“沉郁”和“豪迈”也是平仄和仄平,整段文章都比较一致统一,让语言更加具有诗意。

    3、亦庄亦谐

    余秋雨不仅仅是将自己游历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更多的是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去理解我国的江河山水,在文章中作者融入了很多专业知识和历史资料,这些内容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让本来优美的散文变得枯燥无趣,在散文中,作者将自身情感融入到文学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中,运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枯燥的历史文化知识变得更加贴近生活。例如在《白发苏州》中,作者将苏州拟人化,生动形象的描写出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其他城市很难比拟的,亦庄亦谐的语言让散文更加生动、通俗,贴近人民生活。

    4、修辞

    《文化苦旅》中的散文大量使用修辞方式,有人说这本散文集中“每一句都有修辞”,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让散文的语言更加绚丽多姿,这也是余秋雨散文的一大特色,这其中作为显著的就是排比修辞的运用,例如《白发苏州》中的“再也-只剩”的排比,又如《莫高窟》中“一种”的排比,让语言更加绚丽生动。

    四、结束语

    综上,虽然余秋雨的行文风格一直受到争议,但是《文化苦旅》承担着挑战传统审美,挑战未知领域的重要责任,《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具有极强的启迪效果。

    【参考文献】

    [1] 余秋雨. 文化苦旅[J]. 东方出版中心, 2005.

    [2] 宋 力. 《文化苦旅》评识[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 董伟建.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创新[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

    相关热词搜索: 再谈 语言 艺术 苦旅 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