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论理科院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策略

    时间:2020-05-11 08:02:1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摘要:将华南理工大学同从全国理工科重点院校中选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几所较有代表性的大学,进行横向比较,归纳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运用博弈和孙子兵法等相关理论,对当前留学生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紧张局势进行了分析,并就华南理工大学如何发展留学生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出奇制胜,获取后动优势,提出了有益的对策。

    关键词:理工科院校;留学生教育;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07)01-0080-05

    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日趋国际化,留学生教育开始被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瞩目。理工科院校因偏重于理工类专业,文科和艺术类专业实力薄弱,专业选择面相对狭窄,加之纯汉语言培训对于大部分理工科院校来说,并非自身的强势。因此,理工科院校在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上有其先天的不足。面对当前留学生招生竞争日趋激烈的紧张局势,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出奇制胜,获取后动优势,在留学生教育领域稳占一席之地,成为国内各理工科院校留学生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招生情况对比

    外国留学生的招生情况可以通过各高校具体的招生宣传以及招生程序得以体现。招生宣传工作的缜密到位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该校知名度;招生程序的严谨合理能使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得到保证,并确保留学生的入学质量;而培养模式得当,则能提高留学生的培养成效。如何使招生宣传工作“缜密到位、严谨合理”,一是提高专业化工作水平,二是拓展留学生生源形式,三是灵活把握招生标准。

    (一)专业化工作水平

    宣传工作不仅仅指工作人员做宣传的那一瞬间,而且还包括了前期准备和后期跟踪工作。如参加一个国际教育展,参展前大量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如能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广告图案及精彩文字,各式宣传材料(综合的、特色的及主推的)的准备,回答问题的方式,包括小礼品的制作都充满学问。而参展后的跟踪服务更是至关重要,它是招生宣传的实效体现及延伸。回顾华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华南理工)的招生宣传工作,早在2001年就同几所日、韩机构如日本世谊文化交流中心、(株)韩中教育开发院等达成合作协议,但来自日韩的学生为数不多,数量在10名之内徘徊。要扩大生源,与中介建立良好的合作是关键。首先,应本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和互信互利的宗旨进行,教育市场经营应环环相扣,并能特色化、人性化地调适需求策略,以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及打下互信基础;其次,是每一个项目具体细节的跟进,并做好对整个合作项目相关的资料数据保存、分析,以增加再合作互惠的可能性。

    (二)拓展生源形式

    招生形式包含了单个和批量两个方向。华南理工在针对单个留学生招生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主动拜访外国领事馆、发展中介、鼓励留学生向其本国学生推介华南理工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尤其是2006年,招收了来自59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其中,中介介绍的学生65名。但在批量招生方面,华南理工还需要更进一步拓展。批量招生首先必须对全局进行纵深性、延续性思考。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大连理工大学“与境外大学合作的、以班为单位培养”[1]170-175的模式:该校与韩国培才大学合作,协议韩国每年派遣中国学系三年级生以班为单位,来大连理工接受一年的汉语强化学习,期间学分互认、教学管理协同开展,2001年首期人数达25名,效果不错。这种模式实质上就是纵向渠道扩展的结果,与传统广而散的宣传渠道不同,这种瞄准主力(有长远合作可能性的、生源良好的院校)、重点出击、纵深发展的方式使得双方高校在招生宣传之初就建立了一种长期稳定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且生源稳定、学生素质整齐良好、教学效果明显。华南理工也曾经与瑞典隆德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澳大利亚LA TROBE大学等开展短期汉语培训,但因工作不够缜密到位,没有持续下来。

    各大学拓展生源的国别和进行教学的学历层次不一样。

    首先,国别比较。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的留学生源存在共性:来自韩国、日本的学生数量最多,分别占清华大学和上海交大留学生总数的62%和52%。反观华南理工,来自越南、朝鲜、印尼的学生最多,约占留学生总数的38%;非洲学生次之,占总数30%。华南理工在招收亚洲和非洲留学生的工作成效值得肯定,但对比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华南理工在读的韩、日留学生数量较少,华南理工应该反思并积极向其他兄弟院校取经学习。

    其次,学历层次比较。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留学生教育起步早且有相当的知名度,到该校的留学生类型丰富,学历生基数较大。而上海交大似乎更重视非学历生(主要是汉语生)的培训,希望凭借其优质教学和服务,让在校进修汉语的留学生自动自发留下来继续攻读学历课程,从而稳定生源。2005年清华大学的学历生与非学历生比例为1:0.82,上海交大学历生与非学历生的比例为1:2.29,华南理工的比例为1:0.91。华南理工在学历生与非历生的比例上与清华大学非常接近。

    (三)招生标准

    留学生招生程序必须“严谨合理”。清华大学在招生录取时,注意“从选拔源头上把好留学生的质量关”,通过“认真审核入学材料”、“严格组织入学考试”、“把好出题标准”以及国外团体推荐等进行“择优录取”。[2]1622006年清华大学留学生总人数为1752名,比往年有所下降,主要是基于精英培养的考虑,对入学进行严格把关。然而,对于其他院校,能否有足够的底气实行“严格把关”,而且对照“宽进严出”的国际通行教育模式,能否在招生程序上更合理化。合理化更重要的是指招生程序的人性化。譬如,国内高校普遍对留学生入学提出了汉语水平考试必须达到3级(初等C级)甚至6级(中等C级)的要求。众所周知,语言水平考试成绩不能绝对代表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有些学生“高分低能”,并不能适应专业学习,而又有些学生“低分高能”,是否能给这些学生一个机会,允许留学生入校试读,一段时间后验收学习成效,汉语尚未过关者安排到语言补习班,而过关者直接编入学位班继续学习。当然,“宽进严出”在目前国内高校中还应慎行:“宽进”应合理、有限宽进,只面向确有诚意、有潜力的留学生,在其学习期间施以人性化的教学管理方式,使其珍惜“宽进”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从而毕业时能顺利通过“严出”这一关,并真正收获学习成果。

    二、培养模式比较

    关于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模式,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寻找新思路并作探索性实践。其中,“因材施教”无疑是留学生培养模式的主旋律,而“英语授课”和“趋同管理”又似乎是发展趋势——至于是否合理,

    则仍有待探索。

    (一)授课方式

    清华大学实行的是部分英语授课,具体根据课程的难易度和留学生的接受度来决定采用中文或英文授课——但没有采取全英语教学。有观点认为,“到中国来读学位,就应该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要在攻读学位的同时让自己的汉语过关,这是到中国而不是到其他国家留学的一个特殊的目的。”[3]282-290北京理工非常重视汉语及汉文化教育,将汉语文化课程有机地与专业培养结合在一起。如北京理工针对理工科专业特点,为学历留学生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概况)学位课程以及科技汉语公共课程,以加深对留学生的文化熏陶,帮助学生继续提高汉语水平。[4]323华南理工也意识到汉语科普知识对学历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为加强留学生的科技汉语培训,华南理工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协议,于2006年5月出版了目前市面唯一的“科技汉语中级阅读教程”。

    与此同时,华南理工首开中国理工科院校之先河,于2006年对部分留学生实行4年本科全英文授课。进行全英授课优势在于:一是克服语言障碍,外国学生来中国求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语言障碍。而全英授课恰恰要解决语言障碍问题,使学生无须担心语言障碍,轻松接受他国文化和专业教育;二是择业问题。全英文授课专业毕业学生在择业上将具有更大的优势,将会受到中外跨国企业的青睐,因为他们既具有良好的英语能力,又具有中国的教育背景,对中国文化又比较了解,在与中国人打交道当中能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三是中西并蓄。全英班的教师(除汉语课外)大都是在西方大学获博士学位且在西方大学有过教学经验的,他们在东西方教与学的差异及优势上更能把握并能吸取各自精华。而全英班的学生有来自旧英属殖民地国家,如巴基斯坦、印尼、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也有来自一些阿拉伯国家的。他们虽然说英语,但他们在国内的教育模式并非完全西式,准确的说,并非完全现代西式的、有些接近中国教育模式或传统教育模式,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正好符合这批学生的要求。事实上,华南理工在实行全英授课时并没有忽略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育,该校在第一年开设基础汉语和用全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全英班课程设计更为科学、合理、灵活、针对性强。

    华南理工的全英授课班成功与否留待四年后评说。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据教育部国际司的统计,中国硕士全英授课的大学有34所,[5]其中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一批中国名牌学校。全英授课的理念已经开始渗透进中国高等教育并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欧洲、亚洲都有一些大学在实行全英授课。在中国,全英授课无疑是大学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二)趋同管理

    这种模式的优点很明显,如方便管理、利于语感的培养等。但其不足之处,是无法细化优化学习成效,与“因材施教”的宗旨不相吻合。上海交大在这点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在2001年的汉语培训班中,把来自亚洲和拉美非14名学生进行混合编班,但很快基础水平参差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此时,该校不再从管理的便利性考虑,而是果断将学生分为两个班,对基础薄弱的班主要采用建构式定性教学,而对基础稍好的班采用以对比、分析为主的诱导性教学,如此选择性地“合理趋同”,使得后来两个班的教学效率都得到提高,收效甚大。[6]401华南理工也在试行“适度趋同”:出于对高等数学重要性和留学生数学基础的考虑,在保证专业课程实行趋同教育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给留学生单独讲授高等数学课,聘请外语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颇受留学生欢迎。

    (三)居住环境

    的确,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一年汉语,便进入专业学习的难度很大。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大连理工认为,“留学生入住中国家庭是留学生课堂教学、语言学习的最佳补充形式。”如该校人住家庭的日本留学生参加日本国的中国语考试成绩比未入住家庭的学生普遍要好。其他人住家庭的留学生在参加我国举办的HSK考试时,也均能通过6级,甚至更好。[7]488-496这是颇有成效的。一个良好的汉语语境,对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运用能力大有裨益。在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汉语授课尽管存在诸多困难,但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予以克服。

    三、发展策略分析

    从留学生规模的发展情况来看,华南理工在留学生教育领域中的经营优势并不明显。面对业内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严峻形势,华南理工应该从长计议,积极打造核心竞争力,方能摆脱无休止的短兵相接的竞争雷区,赢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华南理工的留学生教育,传统认为是在地理环境和专业设置上具有优势。然而,地理环境优势(学校位于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经济、资讯发达)实质上是同样处于华南地区的高校的共享优势,因此,地理优势为零。至于专业设置优势,在目前留学生群中以语言生为主的大环境下,纯理工科的专业优势似乎过于单薄。当然,作为华南地区最高学府之一,华南理工的特点是明显的,关键在于如何对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进行准确定位,如何针对既定目标作持续专注努力、精益求精。

    (一)获取“后动优势”,[8]13-14并构筑联动优势

    通常是先动有优势,所谓“赢在起跑线上”。华南理工在留学生教育领域起步稍晚,是否就此丧失优势呢?未必。这里援引智猪博弈[9]268-270以作分析,试看下图:

    若能放下面子自比“小猪”,而将率先开拓留学市场的高校比作“大猪”,“按”喻指进入市场,“等”喻指先等待、再适时跟进市场,上述的博弈矩阵很有启发:报酬值{4,4}是一个纳什均衡点,“大猪按”得4,“小猪等”同样得4。与其自行摸黑探索开拓新市场之法,磕磕碰碰需要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渠道拓展及引导客户成本),倒不如以静制动,“坐享”现成学习收益。对于华南理工而言,当同类高校接连发动攻势,抢占留学生市场时,华南理工要做的不是坐以待毙,也不是盲目还击,而是首先甘做跟跑者,多向领头羊学习。面对日益蓬勃的市场,只要找准切入点,善加学习实践,必能分食现有的市场蛋糕。至于如何学习?以下几点是高校从一开始扮演“小猪”跟随“大猪”进入市场就必须注意的:珍惜学习机会,“低调埋头”学习,尽量不引起“大猪”戒心;亲身感悟学习成果,将多次学习经验累积起来;善于作横向比较,找出各次学习的异同点,以真正形成自己的经验。如此后动而得当,必成其为优势。

    关于构筑联动优势,可以预期,在留学生教育领域中必然存在激烈竞争,若纯粹竞争带来的只是一正一负的收益零和,其成效远不如通过有效合作

    相关热词搜索: 论理 来华 留学生 科院 策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