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不能像一列脱节的火车

    时间:2020-09-26 07:52: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第九届上海国际儿童戏剧展演”日前在沪举行,来自波兰、阿根廷、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以及上海的8个剧团参加演出。上海国际儿童剧展演创办于2004年,是国内第一家国际性儿童戏剧展演,由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创意发起并主体运营。今年展演期间,首次推出了由上海市戏剧家协会和中福会儿童艺术剧院策划组织的“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论坛”。国内外嘉宾、专家学者、戏剧同行围绕“儿童戏剧的多样化发展”这一论坛主题畅所欲言,对儿童剧发展新特点,儿童文学与儿童戏剧的联系,儿童剧新的提升空间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今天的儿童剧演员不能只会扮小孩,只会唱歌跳舞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刘彦君从这一届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中感受到,现在的儿童戏剧工作者对戏剧的理解跟以往有了变化:“第一,不再把结果呈现在舞台上,而是把戏剧形成的一个过程分解之后呈现在舞台上,更加强调的是戏剧的现场性、互动性,它的游戏化。第二,追求一种平等、平视的视角和姿态,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方式来跟他们进行更多更深入的一种交流。第三,在观众的针对性方面,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告诉我们,一部好的儿童作品,不仅孩子们会喜欢,成人也会喜欢,因为一个人的成长都是从儿童走过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深藏不露的童心童趣。这些变化对中国儿童戏剧的创作应该是具有启示性的。”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认为,国外儿童剧的童趣非常值得我们重视,“童话也可以宽泛理解为:儿童的话。我们的儿童剧历史上,曾经很长一个阶段存在着成人化、政治化的问题,至今我认为没有完全消除。当然用意很好,比如《少年某某某》(伟人的少年时代)等等,但是很多着眼点是非常政治化的,是非常耳提面命教育化的一种形象,比较缺少童趣。同时,国外儿童剧的艺术想象力,艺术表现力都很强。这对我们国内的儿童剧演员会提出一个挑战,今天的儿童剧演员不能只会扮小孩,只会唱歌跳舞,还要有更多的艺术表现力,更多的幽默感。这是对生活的热爱的流露与表现,并不是纯粹的技巧。”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觉得这次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化:“有歌舞剧、多媒体音乐剧,也有木偶剧、气球偶剧、手偶剧,包括杂技、魔幻秀都上了舞台。这一届戏剧展演,还打破了以往只适合低幼亲子儿童观看的模式,适合观众年龄跨度从2岁到18岁。儿童剧的多样化,不止于变变表演的花样。从这次展演取得的成果来看,更重要的是戏剧元素的创新,好几个主创团队用不同凡响的创意为孩子们点燃想象力,让孩子们在观剧之中,不仅获得视听的欢乐,也得到了脑力激荡。”

    上海演出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蔡正鹤认为国内的儿童剧也呈现了一些新特点:“第一,儿童剧的艺术门类在跨界。以往的儿童剧基本上都是由儿童剧的专业剧团来演出,所以以前一般演出门类很单一,雷同化比较多。在这样一个情况之下,出现了儿童剧这个艺术门类的跨界。据我所知,京剧、昆剧、话剧、黄梅戏都在关心儿童剧,此外有的剧场也在制作儿童剧。第二,儿童剧的多样化也带来了艺术样式的多样化,舞台呈现特别是在综合艺术方面也有了新的变化。同时动漫艺术的融合尤其是传统戏剧艺术程式的介入,使得小观众观看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戏曲的武功表演非常吸引孩子们的眼球。第三,尽管儿童剧多样化的发展确实很快、演出也很多,但是质量还不够。因此要发展儿童剧的多样化,首先要在艺术质量上得到保障。”

    中国儿童文学与戏剧像一列脱节的火车

    在儿童戏剧的舞台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经典童话的影子。比如本届戏剧展演上,加拿大多媒体音乐剧《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改编自同名儿童文学名著。儿童文学创作一直跟儿童戏剧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然而,论坛上,儿童文学作家、制片人简平却有些忧心忡忡地指出:“最近几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可谓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和繁荣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新发展、新成果,似乎并没有与它的手足儿童戏剧共同分享。儿童文学创作和儿童戏剧愈益疏离,就像一列脱节的火车,不再相互联动。”

    简平认为,比之不专门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由于对儿童文学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对先进儿童观的认同和理解,对儿童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的认知和经验,他们若写儿童戏剧剧本的话,可能会更有优势。然而,遗憾的是,新时期以来涌现的众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几乎都不曾像他们的前辈那样,积极、热心地关注乃至涉猎儿童戏剧文学的创作。简平也坦言,自己几乎写遍了儿童文学所有的样式,却把戏剧文学遗忘了。

    儿童文学作家对于儿童戏剧文学的漠视有多种原因。90多岁高龄的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曾翻译过至今还在上演的《十二个月》以及《雪女王》《神奇的颜料》等国外优秀儿童剧作,可惜已经多年没有再翻译过儿童剧了。最近在与简平交流时,他感慨道:“现在没有地方可以发表或者出版儿童剧本。”

    对此,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有同感,“以前很多杂志包括《巨人》杂志,都刊登儿童剧本,现在因为版面问题等各种因素,也不刊登了。除了儿童文学把儿童戏剧隔开了,儿童戏剧对儿童文学也好像生疏了。有一个剧团把我的《表哥驾到》搬到了舞台上,演了好几轮都没有跟我联系,后来别人告诉他们,这个作家还健在,他们才来跟我打一个招呼,之前以为是现代作家写的,可见对我们的创作不了解”。由此,秦文君指出,要加强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之间的联系,她认为文学的光芒在戏剧里的体现有两点:一个是神奇的想象力,还有一个是柔软的心。

    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欧阳逸冰认为,当务之急,应该以今天为契机,让中国儿童戏剧与中国儿童文学紧紧地拉起手来,没有儿童文学的营养,儿童戏剧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戏剧艺术一个最重要的基础元素就是文学性。如果一个小孩第一次看到的儿童戏剧是一个很闹的剧,那么他可能这辈子就不看了,永远记住那个所谓的带引号的儿童戏剧是没有品位的,如果这样,我们就成了罪人。”

    儿童文学作家陆梅认为,一部能在未来站得住脚、时演时新的儿童剧,不管是改编自中外经典,还是当下优秀原创,首先一点:独一无二的原创精神、原创品格。“这个原创精神、原创品格最核心的部分,也就是文学性。不能把文学性简单等同于台词,等同于戏剧文本。戏剧的文学性,应该是浸淫在戏剧作品中的文学哲思、文学结构、文学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对儿童戏剧的推动,就是文学原创和文学精神的推动。”在陆梅看来,一个优秀剧作家的贡献,就是给导演和演员提供一个有时代精神、张扬生命活力、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戏剧本子。对儿童剧创作者来说,认识孩子、发现孩子、热爱孩子,怀揣一颗童心,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语言创作,是其最基本、最核心的素质。

    当今儿童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

    目前,国内不少儿童剧给人以过于幼稚、闹腾的印象,这些剧的创作者认为孩子只需要笑声、只要热闹。但这就是儿童们的心理需求吗?

    秦文君先后收到小读者来信8000余封,在那些信上,她看到了当代少年儿童心灵层面上的许多惊人的东西:对学习压力的极度抗拒,对环境的关注和忧虑,对社会某些阴暗面的不平,对人与人之间情感淡漠的不安,等等。“他们的确有着作为一个人的深度,他们生活在一个格外需要思想和思考的时代。”秦文君感慨道。她认为,要警惕的是过度注重消遣,儿童剧不应有概念化、模式化、低能化的倾向,那会损坏审美品位。“经典的儿童剧能够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对于生活的真相有所揭示,因为它以有趣的戏剧形式回答人究竟是怎样的,它在传递人文精神时是注重根基的。”

    时代在变化,生活在变化,儿童观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着变化,这个时代的儿童剧观众呼唤的是适应这个时代、满足他们审美需要的新作品。与此同时,儿童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年龄段跨度很大,每个阶段的孩子的认知水平、对艺术的感受力都有相当的差异,因此年龄段分级也成为儿童剧市场中的一个热点话题。

    上海市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汪浩指出, 在中国我们一般习惯将0-14岁的孩子称为儿童,14-18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称为青少年。“青春期这个年龄段的戏谁来写?这个年龄段正面对着升学等各方面的压力,很少有机会享受文艺带来的快乐,对这个年龄段应该给予更多的重视。”汪浩认为,儿童剧观众需要分层,“上海率先在这方面做了尝试,但是在全国来说,目前还做得不够。现在市场方面,都想老少通吃,但是其实很多戏未必适合低幼儿童看,有的戏大龄的青少年看着又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建议剧场包括演出方都要做这方面的尝试,标出年龄,哪怕可能会损失部分的票房和观众。”

    事实上,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在儿童剧演出的年龄分级方面已经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论坛上,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总经理梁晓霞介绍了年龄分级带来的一些效果与反馈。“首先能够帮助家长很快速地选择合适的儿童剧;其次,帮助创作团队更清晰、精准地定位目标观众群,在创作过程中也会有的放矢去进行一些调整;再次,剧场运营团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提高票子的销售率。今年年初在进行尝试时,我们的营销团队是极力反对的,认为这样无形当中会缩小我们的观众群售票群,后来我们坚持这样做,做下来以后反而得到了观众尤其是家长们的肯定,觉得我们很负责任,很专业地对待儿童剧演出。”

    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承担着“大教育”的重任

    论坛上,来自阿根廷的Juana Aguirre表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想通过戏激励更多的孩子回到剧院来欣赏更多的戏剧作品,我们希望孩子们因为喜欢我们的作品,从而对戏剧产生兴趣,然后去看更多别的戏剧作品。”这也是很多儿童剧团的愿望,在这一点上,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显然做到了。成立至今已有68年历史的儿艺,共创作了300多部儿童剧。很多上海知名的戏剧家以及众多戏剧从业者都表示,小时候看过儿艺的演出。

    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吴孝明也透露,自己是从小看儿艺的节目长大的。“其实他们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儿艺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儿童戏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储备和广大受众。在上海这座城市儿童戏剧方面有广大的受众,有大量需求。现在上海青少年的人数大概有一百多万,这个群体,特别是他们三观教育这块,要很好地纳入这个平台,通过戏剧来影响改变他们的一生。儿童戏剧不只是儿童戏剧工作者的事情,也不只是儿童文学家的事情,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事情,大家都要关心和关注儿童剧的发展。”

    教育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秦文君认为,现在的家庭教育非常功利,学校教育也只认分数,社会教育又特别缺失,而戏剧可以成为最好的社会教育。“单凭僵硬的教条不能完成对孩子的品格塑造,文学和戏剧却可以润物细无声,我觉得儿童文学和儿童戏剧承担着‘大教育’的重任,除了培养未来一代戏剧人、爱好戏剧的人外,实际上还担负着对广大少年进行心灵教育和成长教育的责任。”

    论坛上,汪浩直率地指出了国内儿童剧发展的一些弊病:大家都驾轻就熟地把世界著名的经典童话剧搬上舞台,排的都是一个故事;其次,为了评奖,创作现实题材儿童剧,当然有好的作品,但更多的是应景之作。“今年国内就有很多戏,把红军时代战争的戏改成抗日战争的戏,搞得有时候驴唇不对马嘴。”为此,汪浩建议,在加强对儿童剧创作和演出的扶持力度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儿童剧演出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准入制度,把粗制滥造和不适合少年儿童的戏挡在校园门外,甚至不允许在剧场演出。

    “今天如果观察一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孩子们最缺失的是什么?是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兴趣,孩子对美的敏锐感、喜悦感,还有孩子的爱心,行为规范。今天这个会议我体会到,最能体现文教结合的就是儿童剧。儿童剧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遵循教育的规律,还要遵循儿童的规律。”上海教育电视台书记兼副台长张伯安指出,“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一个美好的滋润的心灵,不要等到他们进入了大学时代,我们才来跟他们讲低俗通俗的区别。今天儿童剧的多样化意义非常之大,儿童剧一定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相关热词搜索: 儿童文学 脱节 能像 戏剧 火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