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蒋公》很忙与诸公的面子

    时间:2020-09-26 07:55:2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一部名为《蒋公的面子》的话剧令整个中国戏剧界炸开了锅。好评、差评自然结伴而来,总共演出180多场,票房净收入超过1500万(截至到写稿),所到之处更是一票难求。此戏如此之火,运作如此成功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呢?从事件的本身谈论事件总是不足以深度地剖析它,事情的成败必然和内外因等诸多因素相关联。说通俗点,各方面都得做到有面子。

    [关键词]新媒体 因素 面子 戏剧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62-02

    末日之年,一部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吕效平导演的《蒋公的面子》(以下简写为《蒋公》)令整个中国戏剧界炸开了锅。两个月内连演三十余场,火爆程度令人发指!各大媒体争相采访,海峡两岸纷纷报道。好评、差评自然结伴而来,当时不少业内外人士称其为“昙花一现”,然而两年过去了,这股强劲之风似乎并没减弱,总共演出180多场,票房净收入超过1500万(截至到写稿),所到之处更是一票难求。

    近年来,《蒋公》真是忙的不可开交。此戏如此之火,运作如此成功的背后到底有哪些因素呢?

    从事件的本身谈论事件总是不足以深度地剖析它,事情的成败必然和内外因等诸多因素相关联。任何一部戏剧的成败,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学价值深浅、美学价值高低,如何反映现实,或是如何迎合了某组织的口味,亦或何等的宣传力度、何等的明星阵容,等等,必须是诸多因素的有利揉合。说通俗点,各方面都得做到有面子。

    一、新媒喜做新人衣,有人忧愁有人喜

    在这个媒体向新媒体过渡的时代,求新追异似乎成了这个时期的代名词。传统的艺术形式更加难以立足,达到《蒋公》此等燎原之势更是难上加难!新媒体时代对传统艺术的影响大家有目共睹,我们处于一个任何事情都与商业挂钩的环境,艺术也被无情地卷入,这一点是残酷至极的,没有规模化、产业化的文化娱乐形式很容易被无情地淘汰。大城市也好,小城乡也罢,大家接受的都是大同的文化艺术,从同样的电视、报纸上看到同样的报道,被灌输着同样的思想。现代社会的高速化运行,极少数人有精力、时间深层次地辨析这些被传播对象,都是漠然地从大量的信息中迅速地察觉到瞬间感兴趣的信息继而接受着。例如,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由于阿宝在央视节目上的翻唱成功,让所有能看到央视的地方都响起了这首老歌,使1971年就问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再次红遍大江南北,而其他的陕北民歌如以前一样,只是在地方性地存在着。因此,媒体时代对文化艺术又是一把双刃剑,加快促进了某些艺术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新的传播媒介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让它所能够覆盖的所有地域迅速同质化和平面化,让人们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分享同样的文化经验,从而极大地威胁着地方化知识、地方性经验的存在空间。”①

    《蒋公》剧组当时并非职业的商业剧组,但拥有南大戏剧理论的底蕴以及导演本身的影响力,以此为戏定基调,做理论指导,在全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蒋公》便是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成为了传媒的宠儿,一时间各电台、报社、网站的报道漫天铺地,纷至沓来。《蒋公》能够踏出校园,踏进社会,走出南京,走向全国也是必然之势。《蒋公》迈过了冬天,迈进了春天,2013到2014年的全国巡演顺利开展,在宣传方面,媒体是功不可没的。影视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戏剧依然可以很好地存活着。《蒋公》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戏剧文学谈戏剧,一纸空话案头去

    关于《蒋公》的大多数评论都是谈文学性、思想性,谈论《蒋公》反映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其实这仅仅评论了这个故事,专家们只听听这个故事就可以写出类似评论,大都没有谈实践方面的成败之处,或是稍有涉及。戏剧文学谈戏剧,实则谈的不是戏剧,而是文学。做实践的则往往没有评头论足的习惯,所评所论,一般是伴随实践进行的。

    说《蒋公》是中国近些年最好的话剧一点都不过分,它几乎包含了所有戏剧成功的因素:技艺精湛的演员、强大戏剧理论的指导、成功舞台形式的借鉴,以及颇具时代特色的舞台布置等。我认为本剧最突出的特点是饱受争议的历史话题融合现代戏剧的抒情手段,造就了一个内核稳定、关系支撑、情感撕扯的点线面立体发散模式。

    一个内核,蒋介石初任中央大学校长,中文系三名教授踟蹰于究竟去不去赴蒋公的饭局,给不给蒋公面子。赴不赴宴是整剧的中心点,三个教授的讨论、讥讽、争执都是由这个点引起的。这个点始终贯穿在整部剧里面,每一段落的演绎都围绕着这个点行动的。

    关系支撑,有了一个内核,即有了一个中心点,如何使它扩散出去,到达观众内心不同的深度、角度。那必须有复杂的关系作为线索,这种关系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称呼上的关系,如同学、朋友,或是妻子、丈夫。在这部戏里,更多的是几个人因为事情的变化而波动的情感关系。因此会不断有新的话题出现,例如原本想让夏帮忙的时先生由于卞的出现转而在卞身上打主意。例如原本反对蒋的夏先生改变口气劝起了卞参加宴会。例如时太太不慎说露了嘴,诈和之事败露之后,原本由于校长不改为院长就不赴宴的夏先生发生了三人一起去只要能够把校长改为院长就赴宴的立场变化。

    角度、深度有了,如何将各个角度、深度完美地起承转合,而不让观众觉得坑坑洼洼,就需要情感的撕扯、宣泄,将角度与角度、深度与深度之间完美地融合过渡。

    《蒋公》的内在以点线面立体发散模式做情感的撕扯,外在借鉴了《艺术》与《哥本哈根》的舞台形式。这些都是不同于传统戏剧的,现代戏剧必须有区别于影视的独特支撑点,戏剧需要变形,但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必须从内到外都要变形,普世戏剧观下的重情感轻情节就是在影视传媒发展后寻找新出路的变形。当然,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各式各样的形式层出不穷,但是仅靠外在的革新是远远不够的,它不能作为出路,只是一种方式。寻求新的出路必须做到内外在一起变形。现在普遍的世界戏剧观点是轻情节的构造而重情感的宣泄。多以引发人的思考、认识为首任,而观众也以不同的观赏角度、审美高度对戏剧的反应、理解不同。

    当然,身为一名南大毕业的研究生,我不会在此大唱赞歌。作为一部喜剧,《蒋公》通篇可见情景的滑稽、语言的滑稽与性格的滑稽之处,在场观众也是笑声不断。但是由于某些地方对悲戏的描写非常细致,营造出的悲情氛围过于强烈,我看戏时很容易被那些沉痛的事情、不幸的遭遇所感染,感性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来考虑戏中发生的事情,时常能感到戏中的那份悲悯。观后谈论得知部分朋友也有类似感觉。我认为现代戏剧已经没有明确的喜剧、悲剧之分。一个剧是悲是喜,取决于审美角度和高度,若能超越一切,看生离死别都是一出出闹剧的话,那么一切都是喜剧。而我不是可以超越一切的人,甚至在很多事情上都是看到悲的一面。就像前段时间观看《你好打劫》时,它给我带来的反思自我、反思社会、反思人性也远比那些止于表面的剧情之内甚至是剧情之外的笑要多。当然,瑕不掩瑜。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在看《蒋公》的时候都是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并非特别在意各个笑点的前因后果。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过:“通常伴随着笑的乃是一种不动感情的心理状态……把自己解脱出来,作为一个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来参与生活,那时许多场面都将变成喜剧。”②在节奏方面,匠艺与才气的部分各有分量,逻辑缜密的对话伴随着丰富人物性格的闲笔。但是有些部分这两者的融合显得略有生硬,并不是匠艺之余略显才气,而是匠艺与才气分开运用,令观众时而紧张过度,时而又茫然欲睡。同样,这也是瑕不掩瑜的。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时间上,一部两个小时的话剧围绕吃不吃饭这样一个点如何撑得下来?事件上,三位教授就赴宴一事你来我往,争执不下如何让观众不觉得单一?情感上,满堂观众在笑过离场后如何能产生对古对今的思考?逻辑上,几次态度转变与伏笔诈和交织交错,如何做到无缝地起承转合?若是简单的笑过,思考过,也就仅仅通过眼前看到的得出刻画细致、台词入木等冰山一角的结论,仔细推敲之后才发现水面之下那扎实的支撑构造。

    舞台上明显呈现给大家的之外,还有很多伴随发生至关重要而不被注意的。

    第一次茶馆的三人相遇,实际上时先生早已有备而来,他本想请夏小山帮忙,岂不料半路杀出个卞从周来,而且卞与时并不熟悉,但时先生为了爱书将计就计,既然蒋公面前卞比夏红,时先生转而打起卞的主意。因此故事得以延续,造成了时想让卞帮忙,卞趁机要求时一起赴宴的相互撕扯状态。撕扯间也将性格、立场、态度等散落一地,充分展示在观众面前。使人物形象变得异常丰满、立体。

    第二次呈现茶楼对话,由于时先生的咄咄逼人,时先生下场后,卞稍有不去赴宴的意思,原本在衡量卞先生与时先生的天平上略倾于时先生的夏小山却改变口气劝起了卞参加宴会。这个立场上的微调起到了起承转合的过渡作用。这里显示出了夏小山的豁达,去不去赴宴本无所谓,但是伤了大家的和气比如打不成麻将就不好了。若是时与卞不欢而散,也就没有下文了,卞既与时不太熟又道不同也就没必要去打麻将了。于是故事延续到时先生的家里。

    在时先生家里,时与卞无论是政治还是哲学均寸步不让,却被时太太不慎说露了嘴打破了原来平衡,相信这里大部分观众会被接下来吵架的情节所吸引,或者只想到他对卞先生的诈和,却不会想到故事一开始时先生就骗夏小山说自己是在茶馆会朋友的。这里我认为对时先生的刻画有点过于聪明,对不喜欢的卞要隐瞒,对老朋友夏也要隐瞒,可能北大的毕业生必然有过人之处吧,但忘记嘱咐时太太一定要口径一致却是百密一疏啊。同样我认为天才也有犯错的时候,它若能在戏里肆意妄为那他就不是天才,而是编剧了。

    接下来,诡计败露,百口莫辩。此时夏小山再次挺身而出,故伎重演,又一次提到,你改称号我就去,而且这次还说的是三人一起去。从此处开始的大篇幅的争执,形体的表演,纵横向的舞台调度,还引出了很多以前以及现在的故事,夏与时的故事,时太太与卞家的故事,卞善意的诈和,一次次撕扯人物情感,一次次丰满人物形象。就在大家争执不下,僵住的时候,天降救兵,一封信打破了僵局,故事突转361度,时亲口说要去赴宴。此处看似天降,实为步步为营,并不突兀,前边一次次提到书的境况,而此时信中书的情况,既是书这条线发展的终点,也是整个故事走向的转折点,到底有没有赴宴的疑问点。

    从这部戏的本身谈论这部戏是不足以深度地剖析它的,《蒋公》的成败必然和内外因等诸多因素相关联。任何一部戏剧的成败,绝对不是单纯的文学价值深浅,美学价值高低,如何反映现实,或是如何迎合了某组织的口味,亦或何等的宣传力度,何等的明星阵容,等等。必须是诸多因素的有利揉合。说通俗点,各方面都得做到有面子。

    从中国戏剧的角度看《蒋公》,你就知道它是如何的领先中国戏剧,从世界的角度看《蒋公》,它仍然大有提升的潜力。我相信《蒋公》既然一马当先,中国戏剧的整体水平也会慢慢提高的。

    注释:

    ①傅瑾.媒体与当代戏剧发展策略.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2.

    ②(法)柏格森,徐继曾(译).笑[M].北京出版社,2004:18.

    责任编辑:杨柳

    相关热词搜索: 很忙 面子 诸公 蒋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