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浅析云南普洱“杀戏”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20-09-26 08:02:3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很大,在政府的带领和支持下,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对于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的意识,挖掘出了多种失传已久的古老剧种。“杀戏”是云南普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本地特有的稀有戏种。传承与保护好“杀戏”,不仅能丰富我国的戏曲艺术品种和群众文化生活,对艺术乃至许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也具有突出的价值。

    关键词:杀戏 杀戏传人 保护 传承 古老戏种

    1 杀戏概述

    杀戏是云南省的地方传统戏剧,是流传于哀牢山腹地普洱市景东县花山镇、大街镇和镇沅县九甲镇的一种古老而稀有的极具民族魅力的戏曲音乐剧种,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景东县大街镇文光组至今存留着大清道光二十五年的老戏台。因为演出时砍砍杀杀的武戏最多,所以叫“杀戏”。当地艺人们称之为“大戏”“马灯戏”“老砍刀戏”,在九甲还被叫作“玩灯”,玩灯包含杀戏、狮子戏、灯戏(小调)、耍戏(小品)。

    杀戏由于长时间存在于哀牢山腹地,几乎与世隔绝,始终保持其古老的风格与文化特色,植根于当地文化,受当地方言、习俗、民间音乐和时代变迁的影响。与滇戏类似,但也有区别。从音乐特点来说,杀戏音乐既不同于“大戏”中的高腔、昆曲,也与云南花灯、滇剧及各地“小戏”中的地方腔系区别很大,它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现在,杀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普洱市的一张文化名片。

    1.1 杀戏的艺术风格与特色

    杀戏声腔独特,有曲牌体却没曲牌名。人们称之为老板腔、老古板腔、大板腔,有慢板、中板和中快板。杀戏四个演员都是男性扮演,男角色用大嗓,女角色用小嗓。每次表演都有一段念白、诵诗、数板三种开头方式,然后再开始唱,人物对白和对唱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对唱中夹对白并有对白中夹对唱,另一种是固定的道白或唱词,这是表演折子戏的主要形式。唱词一种由长句、短句自由组合;另一种由五六七字混合,最后以众人帮腔的形式来结束。整场表演无乐器伴奏,只有在演唱时会加入打击乐器,武戏开打时吹戏号,以增强武打场面的气势。当戏号吹响时,让人有一种置身沙场的感觉。

    服装主要有蟒袍、靠、号褂等戏服,按戏装类别缝制而成,并按规格画上纹样的土布古装。主要道具有戏刀排鼓灯、狮装、花扇、战旗等,帽、盔帽、战马由裱上白绵纸的竹篾扎成,再画图案。自制道具有大刀、钢鞭、朝笏。

    1.2 杀戏的演出形式

    杀戏一般在春节演出,每年由提调也就是班主主持,安排人员制作道具,和班里艺人一起筹集费用置办香、纸钱、蜡烛等供品供献戏神。农历正月初三晚上正式在村里戏台开始表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烧灯才结束。

    杀戏班的每次演出都要供奉灯神,每场演出按规定的顺序进行。首先是入场仪式。四盏排灯和四面红旗为先导进场,绕场地一圈后站立在四个方向,排鼓灯中画有“日”的面向东方,画有“月”的面向西方,画有“赤虎”“吞口”的两盏灯分别向南方和北方,每一盏排鼓灯附有一面红旗;然后十二位表演者手提小花灯载歌载舞散花进场、出场;最后引珠人手持绣球引狮子入场,绕场地一圈后出场。正式演出时,先要“踩灯场”,入场仪式结束后由大将表演者手拿杀戏刀首先跳着进场,作为杀场表演,当地人称他为“踩灯场”,紧接着演出《众戏子》。再次是演花灯。艺人手提花灯口唱“出灯调”进场,每两个人一排成对相继进场,第一对提青灯入场,边跳边唱“出灯调”的第一段词;第二對提红灯跟上,唱第二段词,以后黄、花、绿、白依次进场。“出灯调”结束时,扮演唐王天子背着茶篮进场,跟随着两个孩子扮的小猴子。12位表演者绕成圆圈分别演唱《合婚调》《奴自苦》等多种小调,唱的过程中唐王天子上前打岔;接着是耍戏,扮演小丑者入场,分别演出《卖货郎》《打裸黑山》等剧目,然后开始表演杀戏,扮演大将的身穿盔甲头戴将帽演出《三战吕布》以及其他剧目(节目)交叉演出。最后是耍狮子。引珠人手持绣球在场地耍团一圈,然后引三次;狮子绕场跑一圈、表演滚珠、跳大桌子等后退场。演出结束时,歌舞表演者再载歌载舞入场,绕场一圈合唱《大散花》出场,演出结束。

    杀戏剧目来源难考,较为复杂,有大剧种的剧目和地方小戏剧目,剧本短小,人物少,反映了部分生活场景,是记事性较强的具有历史性、战争性的折子戏以及大本戏、连台本戏。分武戏和文戏,庙会酬神和春节娱人两种内容,主要反映古代政治、军事、神话、祝寿、问卜和民间生活等。酬神的剧目有《天官》《紫微星庆贺》《观音送子》《韩信问卜》等;娱人的剧目有《三战吕布》《斩蔡阳》《龙虎会》《三战刘从》《刘秀抢饭》《兰季子寻兄》《打赌战》。景东县演出的有大本戏、连台本戏、折子戏,镇沅县只演出折子戏。景东县的大本戏有《红娥女打东京》《金铃记》《柳荫记》等。镇沅县九甲镇的折子戏有《龙虎相会》《打赌战城》等。

    2 杀戏的现状及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镇沅县九甲镇果吉村还在演出杀戏以及景东县花山镇那弄村演出的马灯戏外,原来流行杀戏演出的地区再无演出。在镇沅县,现在演出的杀戏只有《三战吕布》《打赌战成》《斩蔡阳》《龙虎相会》《三战刘崇》等,狮子戏有《狮子立珠》《跳高桌子》《狮子滚珠》《擒拿狮回天庭戏》等。

    当地政府加大投入资金,在果吉村建了杀戏传习所,方便老艺人传承教授杀戏,举办杀戏班进行交流和演出。2015年5月5日,杀戏表演团入驻杀戏传习所,在当地文化局的帮助下排练。杀戏传习所的启用,为果吉村传承了200多年的杀戏创造了一定条件,但要将杀戏更好地传承,仍然任重道远。目前,虽然杀戏班重组成功,小部分剧目重现舞台,但因年轻一代外出就业和现代文化的冲击,老艺人相继去世,杀戏濒危状况日益严重。政府为了选出新的传承人,组织杀戏班在2017年3月进行表演,但因是农忙时节,筹备时间太短且无人带领组织,排练次数太少,经费有限等原因,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艺人,还是表演的节目以及观看的人都特别少,到现在都还没能确定新的传承人。九甲的杀戏传习所虽然建成,但是后续资金不足,没办法组织培训排练,节目质量和数量都没有保证。

    而在景东县近几年已无杀戏表演,年轻人都只听说过杀戏,没有机会欣赏,无人组织表演。政府部门不够重视传承以及支持,真正喜欢杀戏、懂杀戏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文化水平有限,只靠口口相传,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传承下去。

    3 杀戏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3.1 传承出现受众群体断层与传承人太少

    杀戏在传承过程中,年轻人大部分人忙于学业和工作,没有耐心和时间向老一辈人学习、表演、欣赏戏曲,便形成了杀戏传承过程中以年龄阶段为群体的分化断层。传承人受各方面支持不足,没有相应的待遇,杀戏传人离开人世后,至今不能确定新的传承人。

    3.2 表演曲目陈旧

    演唱内容一直都是同样的曲目,用同样的形式,同样的内容,没有变化与创新,这对于生活在信息传播时代的人们来说是没有吸引力的。

    3.3 保护资金不足

    杀戏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只靠财政拨款无法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保护经费捉襟见肘。

    3.4 保护机制不健全

    镇沅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奖励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人员,文化主管部门人员编制少、流动性大,兼职人员工作量大,责任心和专业基础薄弱,难以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業化工作。

    4 建议

    4.1 增加投入,扩大地域宣传

    有关政府部门要重视带动群众的参与和积极性,同时,相关文化部门应带领艺人、戏曲表演队走近“杀戏”,组织大量相关活动,如普及杀戏文化,录制和编写原创剧目等,让更多人能接触到杀戏,扩大杀戏演出的活动范围,让杀戏慢慢地成为普通市民日常喜爱的文化节目。

    拓展传承和传播路径,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创新思路才能更好把杀戏传承下去,抓住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遇,用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展示平台,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媒体来加强宣传杀戏和《非遗法》,增强民众保护传承杀戏的意识,争取吸引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杀戏工作中。

    4.2 鼓励与支持年轻一代

    鼓励年轻一代在教育中宣传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与义务。当地对于杀戏的推广,可以尝试让杀戏走进中小学及大学课堂,培养他们对杀戏的兴趣。在校园表演杀戏经典剧目,增强青年人群对杀戏文化的认识,从而逐步产生兴趣。

    4.3 鼓励艺人创新和改革

    杀戏代表了传承地的人文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历史沉淀,政府和人民应支持杀戏的传承与发展,鼓励创新和改革。杀戏的管理者应重视培养优秀传承人才,突破旧的表演模式,创新剧目,但不能脱离传统。

    4.4 加大保护资金投入

    政府应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只有加大资金投入,才能为保护杀戏工作提供更多保障 ,同时依照《非遗法》第九条的规定,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杀戏的保护工作,拓宽保护经费来源渠道,为保护杀戏的传承与传播提供资金保障。

    4.5 健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

    健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加强工作队伍建设 ,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建设,设立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及独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增加人员编制,形成县级管理保护机构,提高专业水平。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只停留在博物馆或者把传统文化用声音和影像保存起来。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不是让其凝固而无法变迁,这样做的后果事实上是让传统文化失去应有的生命力。同时传统文化的保护也不是对其进行隔离,跨文化的接触和族际之间的互动也是一个文化自身发展的必需,因此那种认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是将其一切传统都原封不动的保留,甚而采用与外界隔绝的方式,人为地阻绝其文化的变迁的思想是不妥当的。地方戏曲的没落,不是单一原因导致的结果,因此,扶持和保护也不可能靠单一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文化生态的保护。杀戏在创作中要解决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杨伟,杨辉.思茅地区戏曲音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

    [2]凌照,周耀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http://wap.ixueshu.com]2011-6

    [3]思想者小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未来.新华网[http://wap.xinhuanet.com](2012-8-22).

    [4]罗中儒.景东传统戏剧——杀戏·景东新闻网[http://qcyn.sina.com.cn] 2013-02-16.

    [5]魏启勇.景东民风:杀戏[http:// .cn ](2010-01-22).

    [11]钟菊芹.新时期群众戏曲文化的发展探究[hppt ://xues hu .baidu .com ]2012-7.

    [12]周林.落实保护弥补缺陷——《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解读[J].文化月刊,2011(4):14-15.

    [13]郭春蓉.浅谈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戏曲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文学,2013(7):86-88.

    [14]陆锦宏.与时俱进保护村落文化[J].当代贵州,2013(22).

    [15]王颖.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J].北方文学旬刊,2012(9):222.

    [16]姜清英.加强文化建设,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2013(2):109-110.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相关热词搜索: 普洱 云南 浅析 传承 保护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