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构成看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时间:2021-01-21 07:51: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05方案”是按照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设置的课程体系,几门课之间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我们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要关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4-0062-04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精神实质,2005年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过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思维方式设置的课程体系修改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四门课程(现改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目的就是通过课程体系的重新调整和整合,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功能和价值。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历史与现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推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青年和改造旧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也尤为重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分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时期,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1949年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和政治经济学3门课。教育部于1951年成立了3门课的教学研究指导组;1953年在3门课的基础上又增设了“马列主义基础”,将“新民主主义论”改为“中国革命史”;1954年教育部根据工、农、医科的专修科特点规定工、农、医科的二年制专修科;从1954年至1955年起,停设“马列主义基础”,改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7年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1958年规定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二年制的专修科除外),一律开设“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门政治课。1961年根据1957年以来存在的课堂和教学内容不稳定,没有教科书、教师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客观需求、学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比较贫乏等问题,教育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根据文理科、专科的不同特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设置了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课程和“形势和任务”两门课程;文科专业设“中共党史”、“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理、工、农、医各专业和艺术、体育院校一般设“中共党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两门课程,专科学校设“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1门。“形势和任务”课程为各专业、各年级的必修课程。

    1978年,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马列主义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教育。根据这一精神开设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1986年开设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四门课程。1987年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1993年提出加强“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建设。1995年四年制的本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仍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中国革命历史”课程、“法律基础”课程和“形势与教育”课程。1998年的课程设置对专科的规定:两年制专科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三年制专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三门课程。专科的思想品德修养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对本科的规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文科类开设),思想品德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可以说“98方案”还是板块式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模式,在本科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而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使学生明白究竟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种板块是思维方式也反映到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对待中,设立“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两门课程,看似全面但割裂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有机联系,容易将二者对立起来。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设立将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对立的领域,忽略了二者的内在联系,也难以反映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

    2005年彻底突破了板块式的思维方式将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其基本精神和根本特征就是整体性,一方面要从理论层面上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要从实践层面上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展示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有机整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要求。2005年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这样构建课程体系的实质就是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以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为精神实质成为贯穿于课程体系的逻辑主线,从而使整个课程设置形成一个有机系统。

    几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既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同时又都侧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某一个方面。其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要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其他4门课程确立了基本理论范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则是说明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层面的反映和体现,是要说明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怎么样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从理论形态上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动态呈现,说明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从而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动态整体以历史的形态表现出来,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历史整体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精神实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则是在微观层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如何深入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灵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形势与政策”则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体现。几门课程的构成贯穿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线,这一主线的实质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这一主线为核心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课程体系,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张力,既有静态的理论展示又有动态的历史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的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整体性内涵充分体现出来。

    首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几个部分组成有机整体的基本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整体。正是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及其运行状况的考察和分析,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使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成为科学,也正是由于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超越资产阶级的狭隘眼界而成为科学。

    其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理论品质。理论与实际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内在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功能不是仅仅局限于解释世界,而是在解释世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同时,更加强调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实践体现出历史性和变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统一也成为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体。从具体形式看主要包括空间方位的变化、时间进程的变化和理论转化主体的变化:从空间方位看,由于马克思主义从西欧传入到世界其他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必然体现出民族化化,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化,中国化要求说“中国话”;从时间进程看,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产生以后,时间跨度经历了19世纪、20世纪并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必然体现出时代化,时代化要求说“新话”;从理论转化主体的变化来看,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统一的本质就是能在指导实践中转变为物质力量,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变为物质力量的主体,由于历史文化传统、国民教育、社会文明程度、大众心理观念、现实历史环境的不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接受、理解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不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必然体现出大众化,具体到中国就是马克思主义要说“中国人的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设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视角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内在品质。

    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体现

    “05方案”设置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宗旨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由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资本主义批判和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将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门课程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从而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手段与目的统一起来,从总体上阐明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具体应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表现,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从学理上论证了中国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说明了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则是通过动态的历史发展进程说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够指导中国革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而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体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合法性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则是马克思主义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通过法制与道德的统一,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社会发展问题而且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微观层面,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

    可以说,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使4门必修课之间有了内在的联系,同时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而目标确定下来后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实的问题。对此,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指出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学生认知体系的关系;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关系;书面考核和日常考核的关系。[1]我们认为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从根本上还是一个怎么样将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语言深入到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问题,其关键因素还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需要关注三个体系的问题:首先,教材体系问题。为此,中央组成了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门组织专家编写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材大纲由中央政治局亲自审议和通过,并且要求全国所有高校都采用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程专家编写的教材。这一做法说明我们党能够把握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动权,能够有意识占有意识形态的主流阵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觉的执政意识,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执政党。但是,从教材的编写来看,虽然目的是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结果还是存在板块思维方式的痕迹,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编写还是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部分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内容。从内容上看第一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部分就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部分就是科学社会主义。当然这样编写确实将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放在了一起,比较全面、系统,但是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还是不可能突破板块式教学思维模式。同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的编写也存在这个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材修订中还要进一步改进。其次,教学体系问题。教材编写完成以后,最关键的就是要将教材体系转化成教学体系,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既要吃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同时还要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趋势,从丰富生动的社会现实中激活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对此,有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时指出:“‘原理’课的教材体系依照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顺序编排,在转化为我们的教学体系时不应把这三部分简单地机械拼加,而是应该把这三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2]最后,评价体系问题。评价体系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教学科研各项措施中的重要因素,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关系着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适应“05方案”的需求,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这一建设标准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做了全方位规定,应该说对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各高校在落实的过程中还是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在许多高校,尤其是一些特色鲜明的行业性大学,长期以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边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惯性的思维模式,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虚的,只有具体应用性学科才是实的,有一些自然科学申请一个课题就是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经费,而且能够和社会实践相联系,能够带来看得见的利益和实惠。在表面现象的迷惑下很少有人能够从深层次上思考价值规范问题,因此,也就将为人类确定价值规范、构建精神家园的马克思主义忽视了。而一些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师由于受环境的影响也自认为讲授马克思主义没有实际意义,并不能潜心教学,同时由于多数教师缺乏社会实践与调查研究的经历,在教学科研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使马克思主义成为脱离实际、脱离人民大众的象牙之塔,结果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魅力难以真正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因此,要建立一个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工作得到认可,使其在教育界的地位得到提高,这样这支队伍才能潜心教学,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精神才能得到弘扬。

    因此,我们以为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方面要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的转化问题;另一方面高校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还要面向实际,不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书本知识,要将它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武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坚持当年马克思搞研究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的精神,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3],他的问题意识使他成为超越时代的精神领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了解社会问题,要针对社会问题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只有直面现实才能发挥其批判的功能,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丰富的现实生活中具有活力。

    参考文献

    [1] 逄锦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1-3.

    [2] 张胜旺.如何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72-7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89.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责任编辑:成方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