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从秦汉简牍中看书体笔法的演变

    时间:2021-02-05 08:0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一﹑ 秦代简牍

    秦简牍是指战国时的秦国及后来秦朝遗留下来的简牍总称。徐铉《上新校订说文解字表》云: “若乃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石,至于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 。”籀文和小篆作为正体书通常使用于特定庄重的场合,而日常书写的简牍墨迹中并不见标准篆体的身影,而是以草化的篆书为主。 正是这种当时被广泛使用的文字推动了由篆书向隶书的书体演变。

    提到书体演变,自然想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的演进序列。汉字的演变之序,也是书体嬗递的承启之序。但秦简牍墨迹呈现出的书体的演变,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书体的衍生演变并不是简单依次派生的关系。

    篆书到隶书笔法的演变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分而自治形成了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字体系。繁重的日常书写促使篆书书写草化, 在这一过程中隶书首先萌生于草篆。由于各国草篆形态样貌不一,此时的篆书到隶书笔法的演变还不明晰。第二阶段是隶书演变的重要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将各诸侯国繁杂各异的大篆文字统一整理为小篆,民间俗体书的书写对象得到了统一,此时秦隶书应运而生,大大推进了篆书到隶书笔法的演变的成熟。隶书的演变经历了以大篆和小篆为隶变对象的两个阶段,从第二阶段后,隶书提按平直方折的笔法初步形成,也为之后的楷、行、草书笔法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从大量已出土的秦系简牍墨迹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秦篆至秦隶演变的丰富形态。秦系简牍数量众多,较具代表性的有: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 1980年四川青川出土的秦木牍,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 ,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秦墓简牍, 1992年湖北关沮秦汉墓秦简,2002年湖南里耶秦简牍。

    早期的秦简带有明显的篆书意味。 1980年四川青川县郝家坪战国秦墓出土了《青川木牍》,木牍正面记载了秦武王二年,王命左丞相甘茂更修《田律》等事,背面为与该法律有关的记事。木牍文字用笔轻重疾徐变化有致,笔法流畅,字形夹杂着篆体结构,如 “厚”、 “高”的结构是篆体,但用笔变圆转为方折,将回绕的 “日”、“口”线条分解为短横再提笔转锋下行,“一”起笔重收笔轻,出现隶书的笔势、笔顺。

    《云梦睡虎地秦简》于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 其主要内容记录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记载。简文包括《语书》、《效律》、《法律答问》、《秦律十八种》、《编年纪》等。简书书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由于时间跨度大,成于众手,书法风格比较丰富。

    《效律》共60枚简,书写大小均匀, 字形结构保留篆书遗韵,字距略宽 ,字势开张,斜画多长出 ,线条清秀,有起笔重顿收笔轻挑的笔意变化。

    《秦律十八种》的结体瘦长,结构省减,笔画平直,波磔含蓄,籀文中装饰性用笔已消失, 隶书的笔势特征初具端倪。如“八”的字势由籀文的两两相向的短竖,变为两画向背的势态。

    甘肃《放马滩秦简》。 1986年,甘肃放马滩秦墓出土460枚竹简,简文书写在篾黄面,篾青面无文字。内容有甲乙两种《日书》和《墓主记》。牍文书写平正工稳,行笔保留篆书圆转用笔,但笔意连带,左收右放显浪漫恣肆之美。

    《里耶秦简牍》是2002年湖南里耶秦井中发掘的万枚秦代简牍,其书书写率意,体式虽然未脱去篆书纵长之势,但斜向拖曳的笔势突出,可视为汉隶撇捺的雏形。

    秦小篆行笔稳重,圆起圆收,延续了篆引笔法,因其庄重严谨通常用于石刻、权量诏版、 虎符、印玺。目的于昭示天下歌功颂德。但在日常讲究时效快捷的使用中却不胜繁琐,有种种限制而无法广泛应用。相比之下,民间简牍俗体书由于在手书过程中依靠快写、省略、假借合并等手段,肢解原有篆书的结构和用笔方式,形成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过渡书体——秦隶。秦隶的用笔破圆为方,破连为断,由曲变直,由繁变简,并初具轻重提按、平直方折的变化。其笔法已完全从篆引的笔法中发展出来,为后世隶书、行书、草书笔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简牍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二﹑ 汉代简牍

    20世纪以来,汉代简牍的出土多集中在西北和江淮、中原一带。由于地域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使得西北简牍的风格相对率意、厚重,江淮区域简牍风格柔和、秀美,中原区域的简牍风格质朴、自然。汉代简牍墨迹对现当代书法创作,书法审美取向当数一流,它与汉代刻石隶书的艺术价值互为伯仲。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简牍不仅对书法理论的完善、书法创作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对研究书法发展史提供了原始资料。

    甘肃省武威市汉墓中出土的简牍,称武威汉简,包括《仪礼》简、王杖诏令简和医药简牍等。《武威仪礼简》于1959年出土于武威磨嘴子汉墓。简牍内容为抄录儒家典籍, 书写轻松明快,用笔逆入平出,藏锋收笔,使转均内含筋骨,力在其中;结体左敛右舒, 点画提按顿挫明显,隶法精到。

    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居延甲渠侯管遗址出土的《相利善剑》,书迹墨色浓重,书风规整端严,用笔提按分明, 波磔饱满,行笔收尾处重墨粗画 ,结构扁阔且字距紧密。全书已是完全成熟的隶书。

    西汉中后期的简牍资料中,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是较有代表性的隶书资料。它们不仅数量众多,时间跨度大,而且字体风格多样,反映出了当时民间书写的真实状态,其书笔法的展现更为完整和真实。

    《居延汉简》为居延、肩水两都尉府所辖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历时西汉武帝至东汉光武帝。内容多为修筑边塞屯田、置亭燧所遗屯戍文书,书写不拘一格,面目千变万化。有的隶书书写规整工稳,用笔波磔分明;有的从实用角度出发,为书写便捷由隶而草。虽字字独立,但用笔使转牵连已具章草形态。

    《敦煌汉简》是敦煌、玉门、酒泉等地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简牍,时代跨度自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敦煌马圈湾木牍》中出现明显的草化,书写舍去精雕细琢,用笔率意流畅,而法度寓于其中。虽字字独立,但字内笔意呼应,笔画的提按使转变化较大,带有浓重的草书意味。这是隶书在简易、快速书写中转为章草书的结果。

    西汉章草发展成型,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能够自由抒发情感、表现书家个性的艺术。在手书墨迹出土之前,章草仅见于摹本和刻帖,20世纪末以来出土的大量汉代简帛书再现了章草的本来面目,敦煌、居延、武威汉简的发现对研究汉代草书形成与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东汉简牍书承接西汉新莽时期简牍书风,其结字造型更为成熟多变、风格各异,有率意、秀美、平整、厚重、遒劲等。这些风格类型,可对应东汉碑刻隶书中找到共同之处,如《礼器》的清劲、《曹全》的遒美、《石门颂》的散逸、《张迁》的厚重等。另一方面书写的草化愈演愈烈,章草的书写节奏加快,波磔弱化,笔画一气呵成,字与字相连形成了今草。东汉简牍书风各显其妙,或流畅简率,或粗犷泼辣,或野趣横生,或雄健豪放,形成百态千姿的生动格局。

    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居延甲渠侯管遗址出土的《遂长病书》册, 书写瘦劲宽绰,笔画清劲,瘦劲而不纤弱,波磔则较其他笔画梢粗,用笔力注笔端,结体寓欹侧于平正中,含疏秀于严密内,与东汉碑刻《礼器碑》的书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为居延甲渠侯管遗址出土的,建武三年的《候粟君所责寇恩事》书写已显章草的风貌。其用笔厚重,方折用笔较少,而运笔以拖与绞转的特点兼用,结字取横势,字字独立但是俯仰卧盼,相互呼应,笔意牵连呼应明显。

    《居延都尉府奉例册》建武三年,该册记载了窦融任河西五郡大将军期间,颁发的居延官吏俸禄文书。文书的字势倾斜, 笔毫起落有致, 重笔多在字的末笔,收尾比较沉稳,用笔斩截痛快。

    《死驹劾状》出土于居延甲渠侯官遗址编号第二十二号房屋内,共有简牍16枚,其书草写的变法中保留着隶书的波挑,用笔绞转有力,沿弧形轨迹运笔,字形圆转如圜,书迹轻盈洒脱。

    从出土的简牍书看,隶书的结体和用笔已经成熟。隶书此时走向了端正精妍的道路,但因书写者身份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书写实用性与时效性的不同,汉简牍的书法风格也不尽相同。通过简牍书资料我们可以看到,从秦到汉手书草化的趋势有增无减。唐张怀瓘《书断》曰:“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草书是以隶书的简易快写发展起来。汉代隶书草写的进步在于出现了带有波磔、笔断意连的章草,而章草的发展又促成今草书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 王镛.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冬龄.书法篆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安阳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简牍 书体 笔法 秦汉 中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