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爱国侨领董寅初

    时间:2021-02-11 07:55:4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编者按:2015年9月20日,是著名爱国侨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致公党原主席董寅初先生100周年诞辰。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纪念董寅初先生100周年诞辰座谈会。中共安徽省委也于9月23日在合肥召开纪念会。2002年以来的10多年中,本文作者和肥西县地方志办公室及三河镇的同志曾几次去上海采访董寅初先生及其家人、身边工作人员,现谨以此文对他表示缅怀。

    将门之后逞英豪

    1915年9月20日,黎明的微曦刚刚映在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西宽阔的河面上,河畔绿树浓荫笼罩下的董家圩子里,传出一个婴孩呱呱坠地的响亮哭声,这哭声伴随着人们的欢笑声,打破了古镇清晨的寂静。因为这名男婴生于旭日将出的寅时初刻,按辈分,被起名董必旭,字寅初。董寅初父亲董道贵,字葆良,晚清候补道衔,隐居不仕,课子读书;董寅初母亲张瑟如,肥西周公山西麓张新圩人,淮军名将张树屏孙女,树屏次子云官之女。

    董寅初的祖父是著名淮军将领董履高。董履高和叔父董大义出身贫农,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打到三河时,参加了太平军。叔侄二人后功封将军,率部驻防江苏常熟。淮军来攻时。他们听淮军将士讲合肥话,勾起乡情,率众投入淮军,编为义字二营,仍由二人统领。后来叔侄均官至提督衔。董履高历任贵州安义镇总兵、直隶正定镇总兵、江苏淮扬镇总兵、安徽寿春镇总兵等。1883年曾参加中法第一次谅山战役,与法军血战数昼夜,身负重伤,被抬下战场。1906年冬天,他在巡视泗州防营时坠马,引发旧伤,返回三河故里疗养。1908年,这位叱咤风云的爱国将领去世。他的爱国精神被其孙董寅初继承,发扬光大。

    1928年秋,董寅初离开家乡,到苏州东吴大学附中读初中,与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同班。他和读高中的哥哥董叔照都是学校有名的体育明星,曾获田径100米、400米冠军,还曾参加全国比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6岁的董寅初积极投入抗日救国的行列。他与同学们一起坐火车到南京请愿,被关押两天后押回苏州。他们继续罢课,被校方开除。此后,董寅初来到上海就学,于1934年夏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实业管理系。他喜爱写作,担任了交大校刊的记者兼编辑。一二·九学生运动时,董寅初组织召开学生大会,成立救国会,被选为3个执行主席之一,成为学生领袖。交大救国会准备联合各大学爱国学生组织向国民党上海市长吴铁城请愿抗日,声援北平的学生运动。作为声援团的负责人,董寅初对这次活动作了精心策划。他们午夜行动,成功地避开军警的拦截,于清晨到达江湾国民党市政府,迫使吴铁城接见学生代表。董寅初在抗日救国斗争中展现了他的组织才能,逐渐成熟起来。

    笔伐南洋抗日枭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董寅初于1938年由交大毕业,到香港任《申报》编辑。此时,他兄妹6人中,大哥早夭;二哥董晓存在老家主持家务,遭土匪洗劫,一病而亡;三哥董叔照在九江溺水而亡;妹妹随母亲逃难到四川江津,天各一方,讯息难通。青年董寅初把国难当头、家破人亡的痛苦,转化为极大的抗日热情。他以报纸为阵地,宣传抗日救国,揭露日军暴行,向海外侨胞报道国内抗战情况,争取援助。他和港英当局斗智斗勇,巧妙地躲过了一次次审查(英国当时宣称“中立”),撰写、编发大量抗日文章,产生很大影响,受到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赞誉。

    1939年8月,董寅初只身来到印度尼西亚巴达维亚城(今雅加达),到《天声日报》工作,随后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不久又与陈嘉庚先生一起创办《南洋商报》等报刊,在华侨中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成为东南亚闻名的爱国报人。在此期间,他也收获了爱情,和湖南湘潭著名人士杨度的女儿结为夫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翌年3月1日,日军在爪哇岛登陆,5日占据巴达维亚,大肆搜捕抗日人士。董寅初于3月3日离开巴达维亚,躲到茂场乡下。4月底,日军冲进他的报馆,逮捕7名员工。董寅初一路向东逃亡,在芝巴德附近与避难的张国基、李春鸣等抗日人士相遇,他们一起以保护侨民安全的名义,组织武装守夜队,准备配合盟军反攻登陆。不久,他们与中国政府派驻爪哇的秘密情报小组取得联系,董寅初利用记者身份帮助他们搜集日军情报,为盟军太平洋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1942年10月的一天夜晚,两个年轻人在运送无线电发报机途中,被日军发觉,日军随即在爪哇开展大搜捕。董寅初逃往泗水乡间隐藏,于12月23日被日军宪兵逮捕。在审讯中,面对凶残的敌人,他保持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始终没有透露半点抗日组织的信息,坚持说组织守夜队是为了保护华侨安全。日军给他定了3项罪名:办报发表抗日言论、逃避逮捕、组织抗日武装,判他7年牢狱。在狱中,董寅初仍用各种方式宣传抗日。同囚室的一位荷兰人难友很钦佩他,为他画了一张素描像赠给他,董寅初一直珍藏家中。

    1945年8月中旬,日本宣布投降,但爪哇日军封锁消息。通过秘密渠道获知消息后,董寅初与原巴达维亚市市长(荷兰人)以及印尼人校罗玛一起代表难友与日军谈判,据理力争,日方不得不答应将关押的抗日人士分批放出。8月底,坐了日军3年半黑牢的董寅初出狱,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他成为南洋华侨中闻名的抗日英雄和华侨领袖,被推选为中华侨团总会总干事兼华侨治安总会主任。

    实业宏图救国梦

    印尼“糖王”、建源公司老板黄仲涌之子黄宗诒是和董寅初一起坐牢的难友,出狱后便慕名邀请董寅初加盟建源公司,董寅初由此投身实业界。1947年,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梦想,回到阔别10年的上海,担任建源公司上海分公司经理。

    建源公司,是福建人黄季信创办,时为印尼最大企业,在广东、上海也办有糖厂、橡胶厂、酒精厂。在抗日战争中,工厂受到严重破坏,机器设备被日军拆卸运回日本。董寅初到任后,便着手恢复建源公司的产业,发展民族工业,在浦东陆家嘴建成亚洲最大酒精厂。

    然而,当时国民党政府又发动内战,市场物价飞涨,工厂恢复缓慢,经营十分困难,董寅初“振兴实业”的梦想无法实现。1949年,当上海解放的炮声响起的时候,很多人劝他出国。但董寅初毅然决定留下来,保护他辛苦恢复的工厂,不让国民党特务破坏。

    上海解放不久,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董寅初用了一年时间,重建了已停业18个月的“建源公司”,将酒精厂改为上海溶剂厂,恢复生产。该厂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第一批高级化学溶剂,并有部分出口,为打破反华势力对我国实行的经济封锁做出很大贡献。1956年,董寅初把上海溶剂厂和他创办的另两家企业,带头实行公私合营。他先后任合营总公司副经理,华建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为上海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丹心一片献侨胞

    1956年,董寅初被选为新成立的上海市侨联副主席,后任主席,从此献身侨务工作。他捐出自己的全部积蓄40多万元,创建华侨大厦,使之成为联系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中心。华侨大厦几经改建,至今已成为几十层高的摩天大楼,巍然矗立在延安中路129号。踏上高高的台阶,进入大厅,迎面金光闪闪的“华侨之家”几个大字,便是董寅初先生亲笔题写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董寅初以更大的热情向海外朋友宣传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宣传“改革开放”方针、政策,外引内联,号召“三胞”回祖国投资。

    1980年,董寅初加入致公党,当选致公党上海市委会主任委员;1983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并担任致公党中央副主席;1986年担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委员兼外事联络委员;1988年4月当选为中国致公党中央代主席;1988年12月后,先后当选为中国致公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任中国致公党主席期间,董寅初坚持以“侨”搭桥,10年间协助引进港币7.8亿元、美元14.1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扩大对外交流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是上海浦东的开发,更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他和交大老同学、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学家林同琰一起,提出开发浦东、修建浦东大桥等重要建议,并多次陪同邓小平、江泽民、吴邦国等国家领导人和各界专家学者考察浦东。他的很多重要意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专家们的肯定。他还关心海外华人华侨的发展、变迁,并与港澳台同胞广泛联系,与台湾的高层人物接触,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他还撰写大量文章,其中《关于美国华侨华人演变和现状的探讨》《关于加强海外华侨工作的探讨》等,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侨务工作加以研究、探索,为政府招商引资、制定政策,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2000年,在纪念中国致公党成立75周年之际,华文出版社把他的文章结集为《董寅初文集》出版。

    董寅初的海外朋友非常多。他不顾年高体弱,访问侨胞,受到热烈欢迎。他与“计算机大王”王安(交大同学)、科学家杨振宁(合肥老乡)、美国第一位华人大学校长田长霖(亲家、美国华人“保钓运动”领导人之一)等保持着密切联系。他经常说:“中国是一个侨民众多的国家,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侨民,像中国海外侨民这样对祖国表现出如此巨大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源于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这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数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情、文化根,是任何力量也割不断的。”1993年3月17日,《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他的题为《完善侨法、争取侨心、发挥侨势》的文章,文章说:“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几千万侨胞,是中国特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外国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华侨是一支重要力量;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际市场,华侨同样是一支重要力量。”

    1997年11月,在致公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82岁的董寅初主动让贤,推荐年轻的副主席罗豪才为接班人。他被推举为名誉主席。在安度晚年的同时,董寅初继续为侨胞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出谋划策。他常说:“我现在生活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过得很舒心。阅报、听广播、看电视新闻,关心时事政治,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程,我非常想在有生之年,为两岸的和平统一再尽一份力。”

    2009年6月23日,董寅初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28日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10点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首先进入庄严肃穆宽敞明亮的大厅,向董寅初先生遗体三鞠躬,和亲属一一握手、问候。大厅正中摆放着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献的花圈。两旁摆满中央及有关部门、上海市委及有关部门以及全国和世界各地侨界献的花圈。来自董寅初家乡肥西县,由中共肥西县委、肥西县人民政府敬献的花圈摆放在左侧上首显著位置。

    一年后,一座庄严肃穆、环境幽雅的董寅初墓园和事迹陈列室在上海“滨海名园”中心位置建立起来。同时,他的家乡安徽肥西也通过多方努力,在三河镇西街创办了“爱国侨领董寅初生平事迹展馆”。2015年,该馆作为三河镇创建国家5A级景区重点提升的景点,正在实施扩建和展览陈列提升工程,将于9月竣工。(题图为晚年的董寅初)(责任编辑:徐嘉)

    相关热词搜索: 爱国 侨领 董寅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