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中秋,永远熠熠生辉的节日

    时间:2021-02-25 07:5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秋·人文哲理

    满月作为团圆的象征,有着美满的寓意,让人们在品尝月饼的同时,也感受到生活的甜蜜和家庭的温馨。从社会学意义来看,正是无数个“家”守望相助、同舟共济,才支撑起我们的“家国”。当我们享受中秋节的诗意团圆时,应当感恩生活,感恩亲情,感恩“家国”。如果说家要团圆美满,那么国更要统一强盛。家国意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实现这个愿望的前提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兴旺强盛。

    中秋节的家国意识和人文精神,将在当代人的继承和不断丰富中进一步发扬光大。

    中秋·时文品读

    中秋让我们温暖

    □康 震

    马上就是中秋,晚上淅淅沥沥飘起一场雨,我下意识地抬头看看,不知那天会不会还有这么厚的云。如果没有了月亮,这中秋可就失去了一大半的意思。仔细想想,过中秋,其实也是在过月亮的节日,心里的那一点点情思妙想,多是从这一轮明亮来的。

    不同的人看月,自然有不同的心思。李白那一年在长安,官没得着,反倒得了一肚子的委屈与不平,看看中秋到了,在园子里备下果品酒馔,想喝一点。可是跟谁喝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没个知己陪着自己,美酒喝下去也成了苦酒,酒入了愁肠,本应化作相思泪,但在李白,也许化作了说不出的牢骚。

    果然,喝到半酣,开始埋怨月亮“不解饮”,连自己的影子也捎带不得好。可是又能如何呢?在孤寂到拿自己没办法的时候,只有这个不算朋友的朋友还跟着自己:“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虽然越舞心里越乱,但在这个形只影单的中秋,月亮毕竟是个伙伴,有多好不敢说,默默地陪伴,多少让李白那凉得差不多的心里,涌起了一丝温情。

    苏轼就好得多了。刚刚过了不惑之年,仕途说不上有多么如意,好歹也是个密州知州。中秋看月,照例能看出几分孤单,但大醉之后,居然又看出不少疑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问得其实全无道理,但细细想来,世间之事哪儿能事事都讲道理?郑板桥说得好:难得糊涂。一糊涂,很多事情就好办了。

    比如这个中秋,老弟苏辙不在身边,不能共饮同醉,自然有些感伤,但也只能克服,怎么克服?看月吧,看了月,心情就会好很多,就不会有太多的难过与抑郁。月亮是我们的好榜样,一圆一缺,它心里该有多少悲欢离合?一阴一晴,又该有多少的黯然神伤?可千百年来,它还是那样痴痴地散发着柔情的光,给我们送来长久的祝福,给这世界送来似水年华。

    中秋给了我们看月的情思,看月的时光。看月的时候,我们有点儿感动,也有点儿感伤。虽然此刻最爱的人不一定在身旁,但这一缕月光却送给我们这一夜的温柔与想象,让我们在独处的时刻依然坚强。

    (选自《光明日报》2010年9月21日)

    阅读品悟

    “中秋”是什么?不同的人看月亮,自然有不同的心思:李白——举杯对明月,“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由此感慨良多,心中泛起涟漪,涌起丝丝情怀。苏轼则大不相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青天”岂能讲清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月的“阴晴圆缺”,人的“悲欢离合”,都是自然规律。但作者最后告诫人们——中秋看月,或多或少、或喜或悲,都会让人有所感触,从一缕月光送给我们的这一夜的温柔与想象中学会独立,拥有顽强生存的勇气。

    中秋·诗中真蕴

    中秋月,中秋夜

    □雪 梦

    夜色薄凉

    我站在月光里

    望影子,依着发白的墙

    喑哑

    今夜,我舍弃书与笔

    舍弃一切思、想。

    望月儿,一点点升高

    高过高耸的树木

    高过突兀的山峰

    月色愈来愈白

    白到生幻

    月色愈来愈浓

    浓到草叶挂满露珠

    我,站在黑白交替的间隙

    披一身洁白的潮湿

    细数稀疏的星星

    数着数着,心突然下沉

    一直沉到了最底层

    我,枉装一腔秋水呀

    在中秋的月夜

    在私设的世界

    心,竟凝固成

    一潭,坚冰

    (选自《作家导刊》第35期)

    赏析

    诗歌不是生活中某一事实的翻版,它要比现实生活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就必须要有丰富的想象。

    在诗歌创作中,想象可以赋予抽象的东西以形体,可以使平凡的东西显得不平凡,可以使所要歌颂的正面人物变成英雄,使所要鞭挞的反面人物变成小丑,可以创造与现实的自然界相似的另一个理想世界,使文艺走在生活的前面,还可以弥补作者生活经验不足的环节,使片面的事物变成完善的整体。一句话,诗歌创作一刻也离不开在人意料之中而又出人意料的艺术想象。

    《中秋月,中秋夜》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站在中秋节的月光里,“我”舍弃书与笔,舍弃一切的思、想,“望”月儿的升高,这部分是实写。“月色”白到生幻,月色的“浓”,“浓”的含义是深邃的,它让“我”展开联想的翅膀,思“家乡”“亲人”“朋友”“祖国”等浓烈的情怀,这部分是虚写。

    中秋·心路作坊

    月凉如水

    山东省沂源县历山中学 初三(7)班 刘烁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题记

    又一晚皓月当空。不要春光明媚,不要夏日蓬勃,不要冬日柔和,只愿月光普照,微微秋凉即可。

    又一年中秋团圆。不要佳节厚礼,不要香甜月饼,不要天上宫阙,只愿亲人长伴,月明团圆即可。

    今年秋天,天,果真凉透彻了。那窗户上朦胧的雾气,那苍白的秋阳,那惨淡的愁云,那怕冻而南归的雁群,都是最好的证明。萧索的庭院已被装扮成了秋的模样。花开花落,人去人来,几度繁华几度荒芜?几度春暖几度秋凉?无息无踪。

    路上一片静谧,或许路人都早已赶回家团聚了。几只小野猫偶尔叫一两声,如同找不到妈妈的婴孩,咿呀咿呀地啼哭。它们的眼睛仿佛是明月,映现出母亲的笑容。

    等我们赶回老家,月已爬上枝头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在我看来,月就好比路灯,指引着人们去与亲人团圆。抬头望月,圆月的孤单,又如同游子思乡的心,空旷寂寥。

    回头看那水井,摇晃的水面上还有一颗亮亮的圆宝石,我情不自禁地唱起音乐课上学的童谣:“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清凉月光照在原野上,泛起朵朵“浪花”,那月如此洁白,仿佛地面刚下了一层霜;又如此无瑕,仿佛清澈的湖水。它柔柔地洒下一层光辉,如同洒下一汪清泉,凉爽了脸庞,净化了心灵。

    记得小时候,顽皮的我在奶奶家里玩——爬上几十年的老槐树、品尝酸涩的无花果,彩云逐月般自由玩耍,不时偎在奶奶身边撒撒娇,不一会儿又跑到庭院里看星星。奶奶一直守护在我身边,像月亮一直伴着地球,她是那么和蔼慈祥,充满怜爱地望着我,即使再苦再累她也心甘情愿。

    十年过去了,老槐树砍了,无花果死了,天上的星星也少了许多,可月亮依旧伴着地球,片刻不离。

    其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奶奶,酸涩的泪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再见到奶奶时,只见奶奶一头白发,就连那所剩无几的几根黑发也被岁月镀上了月的光辉,变得银光闪亮起来。那无数的白发,似无数银针,刺痛着我的心。

    秋凉,更似几分荒凉,而“秋”下加个“心”就是“愁”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那皎洁的月光是不是给秋更添上了几分悲凉呢?

    月凉如水!

    点评

    文章写了中秋时节作者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感受,抒发了独特的感悟。全文构思巧妙,“凉”字贯串始终,用中秋时节的景物烘托心情的悲凉,层层铺垫、渲染,最后自然点题、抒情。景物描写很精彩,作者笔下的景物不仅美,而且富有个性,带有情感;文章结构张弛有致,读来轻松自然;能把描写与抒情、生活与感受、景物与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一篇佳作,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指导并置评:唐本香】

    中秋·知识一角

    在我国,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其意义几经更迭、几多变迁,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作为一种节气的中秋文化,形成于夏商周“三王”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第二,作为一种节日的中秋文化,大约形成于唐朝。唐朝《开元遗事》记载:“中秋夕,上与贵妃临太液池望月。”有一种说法认为,直到唐朝中期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从唐朝诗人韩愈的《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的意境看,作为一种民俗节日的中秋文化,形成于唐朝确实是有史料根据的。第三,中秋节日文化鼎盛于宋朝。宋朝孟元老所撰的《东京梦华录》(卷八)对中秋盛景有如下描述:“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饰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繁华至此,宋朝中秋节日文化之繁荣可见一斑。第四,中秋节在明清时期已成为传统节日,借月团圆寓意人团圆,又叫团圆节。这一天要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

    相关热词搜索: 熠熠 生辉 中秋 节日 永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