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茨威格小说《爱与同情》的伦理结

    时间:2021-02-27 07:55: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结合文学伦理学批评和心理批评的方法分析茨威格小说《爱与同情》的伦理结。主要阐述《爱与同情》中主人公伦理身份的混乱,以及身份混乱所引发的伦理困境,最后分析造成伦理惨剧的原因。

    关键词:《爱与同情》 茨威格;伦理

    中图分类号:I5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1-0000-01

    

    奥地利知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是20世纪饮誉全球的卓越的中短篇小说家、心理作家。 “据5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次调查统计,全世界作家当中,作品译成外文的语种最多、销售量最大的,不是别人,就是斯蒂芬•茨威格。①”

    本文侧重于对《爱与同情》中霍夫米勒伦理身份进行分析,主要阐释小说中主要人物对霍夫米勒身份的不同界定以及由此不同界定所引发的伦理困境,从而阐明因主人公伦理身份认识的混乱而引起的悲剧。

    一、霍夫米勒伦理身份的混乱

    1、同情者霍夫米勒与“爱人”霍夫米勒

    在小说中,霍夫米勒的同情心贯穿故事的始终,霍夫米勒扮演的是一个同情者的角色,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对艾迪特之间的感情仅仅只限于对弱者的同情,充其量也只是朋友间的友谊。他亲切地称艾迪特为“孩子”,和她在一起“你只想把她当作病人一样地疼她,只想轻轻地抚摸她,保护她,尤其想安慰安慰她②”“我只看到她是个病人,是个瘫子,是个孩子,没有看到她是个女人③”

    然而,对于艾迪特来讲,霍夫米勒却不仅仅是一个同情她的客人,或者是一个朋友,而是她心中的爱人。

    2、青年上尉霍夫米勒与“女婿”霍夫米勒

    《爱与同情》的故事开始时,25岁的霍夫米勒已经是轻骑兵的少尉。如此英俊潇洒又有前途的军人本不可能爱上一个残疾的女人也没有想到过会得到一个残疾女人的爱情。“从来也不曾设想,女人当中的病人、残废、发育不全、

    年老体衰、受到摈弃、蒙受耻辱的居然也胆敢恋爱。④”并且在那个讲门第、论出身的社会里,他害怕被同伴斥为“卖身”。

    但是开克斯法尔伐家族似乎都接受了霍夫米勒成为艾迪特小姐的丈夫,成为开克斯法尔伐先生的女婿的事实。当霍夫米勒拜访开克斯法尔法家时,仆人们殷勤地迎接他的到来,当霍夫米勒接受了艾迪特的求爱戒指时,所有人都啜泣起来。开克斯法尔伐先生也一厢情愿地认为霍夫米勒可以照顾自己的女儿,可以和她永远幸福的生活下去。他甚至把亿万家财作为对霍夫米勒的报答。

    二、伦理身份的混乱所引发的伦理困境

    茨威格受弗洛伊德无意识学说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对人格的认识、内心世界的层次等问题上,茨威格同弗洛伊德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们尝试着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解析《爱与同情》主人公霍夫米勒所处的伦理困境。本我(id)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欲望。它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满足。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在《爱与同情》中,霍夫米勒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一直处在激烈的斗争之中。霍夫米勒的确是一个热心忠厚善良的青年,他如此热情地帮助艾迪特,让这个残疾的女孩子得到关心和爱护,从而减轻她内心的痛苦,这完全出自于一个青年高尚的同情。而且,霍夫米勒也感到,和这样两个漂亮的姑娘相处对于从小在军营长大,身边只有男人的环境中的男人还有另外一番风味:“每天下午,我作为惟一的男子,坐在两个姑娘当中;她们清亮的女性嗓音使我(我没法用别的方式表达)简直产生肉体上的快感,我怀着一种难以描绘的幸福感第一次感受到我和姑娘们在一起的落落大方的态度。⑤”

    这种和谐局面不久就被打破了,社会现实不断对霍夫米勒进行冲击。在《爱与同情》中,茨威格描写了霍夫米勒的三个梦,我们现在对霍夫米勒其中一个梦进行分析以探求其内心世界。

    这个梦的内容是上尉与艾迪特小姐订婚之后在郊外的小酒馆打盹,梦见自己的亲属聚集一堂,对这门婚事说长道短、品头论足、议论纷纷,讪笑新娘的残废。——这短暂的梦魇显露了他意识活动的深层——上尉之所以感到无所适从、恐惧,原因在于他意识深处难以逾越的心里障碍,其一是上尉发现开克斯法尔伐是个暴发户,原本是受人歧视的犹太人小商贩,并非名门世家出身,可自己虽然清贫,却是受人尊重的骑兵军官。其二是艾迪特是一个残废的姑娘,他怕和他相爱会被别人堪称是觊觎她家的万贯家财,有卖身结亲之嫌。

    上述所分析的霍夫米勒的梦实际上就暗示了主人公伦理身份的混乱所导致的伦理困境:艾迪特渴望霍夫米勒成为她的爱人,封•开克斯法尔伐先生希望霍夫米勒成为他的女婿,但是霍夫米勒自身以及他所身处的社会伦理环境要求他不能充当“爱人”与“女婿”的角色。所以,霍夫米勒身处的伦理困境让他手足无措,进退两难。最终,他选择了逃走。霍夫米勒的逃走最终酿成艾迪特自杀的惨剧。

    三、伦理惨剧发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茨威格擅长淋漓尽致地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细腻逼真地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茨威格并不满足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而是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社会现实当中去,探讨现实中的人性。“小说还描写了十分广阔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比如军旅生活、军官阶层的优越感、贵族虚荣、金钱关系、排犹主义等等。⑥”可以说,霍夫米勒所处社会的伦理秩序没有给这个年轻人一个选择的出路,一方面,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来讲,社会道德和责任要求霍夫米勒能够超出本我,作出自我牺牲,以博大的同情心去拯救一个残疾的可怜姑娘;但是,另一方面,霍夫米勒所处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责任又具有狭隘的阶层歧视和金钱矛盾。于是,这两方面的冲突与矛盾让霍夫米勒处于一个伦理困境当中,这必然导致一场伦理惨剧。

    2、个人因素

    霍夫米勒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感却又有其局限的矛盾者。《爱与同情》不仅写了艾迪特的悲剧,更是表现了霍夫米勒的悲剧。在本我、自我、超我的矛盾中,霍夫米勒畏首畏尾、骑虎难下,艾迪特深受折磨,霍夫米勒亦深受折磨,他在精神上的重负绝不亚于艾迪特。霍夫米勒逃离到战争之中,尽管他得到玛利亚•特利莎勋章,可是他精神上的重负并未减轻。

    处在同一个时代中,小说中另一个人物康多尔却与霍夫米勒的选择完全不同。可以说,康多尔医生与霍夫米勒是形成对比的。康多尔医生不顾同事得流言蜚语,“说我治病的时候把她眼睛弄坏了,因为害怕,才娶她为妻⑦”;也不顾朋友们的讥讽:“说她非常有钱,或者说她将要得到一笔遗产。⑧”他娶了盲人为妻,对自己的妻子疼爱有加,因为他知道“如果我把这个女人弃而不顾,她会彻底毁掉。⑨”可以说,康多尔医生才是真正具有同情心的人。

    《爱与同情》这部小说告诉我们:人和社会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自我(社会现实)与超我(社会理想责任)之间的矛盾,就要承担一定的后果,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注释:

    ① 张玉书:斯台凡•茨威格和他的小说《夏日小故事》、《无形的压力》,外国文学,1996,4

    ② 张玉书主编:《茨威格小说集》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③ 张玉书主编:《茨威格小说集》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④ 张玉书主编:《茨威格小说集》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249页

    ⑤ 张玉书主编:《茨威格小说集》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63页

    ⑥ 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版第145页

    ⑦ 张玉书主编:《茨威格小说集》上,中国发展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⑧ 同上

    ⑨ 同上

    相关热词搜索: 爱与 伦理 同情 茨威格 小说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