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虚拟世界中的海外女性书写

    时间:2021-02-27 08:02: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北美中文网最早的一家大型女性网络文学月刊《花招》创刊于1996年1月,编辑中心设在加州硅谷的《花招》,编辑部是清一色的女将。她们的宗旨是在工作之余奉献自己的才智、精力和时间,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也丰富了海外新移民的业余生活。《花招》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为主,给海外女性书写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北美最早的网络写手中,女作家阿黛比较出众,以写小说见长。她的第一本小说集《处女塔》已显出她对人生观察的细致,小说手法多交圆熟,尤其是她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怀着相当的宽容和谅解,这就使得她的小说透着一股人性的温暖。这是阿黛小说最可贵的特质。

    关键词:北美网络文学;《花招》网刊;海外女性书写;阿黛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63(2008)4-0007-05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渐渐成为热门话题,这几乎是商家和学者的共识。“女性文学”、“女性写作”,甚至“美女作家”这样的选题,都频繁出现在各大文学期刊、图书出版物上,在学术刊物上,也开设了“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批评”这类栏目。

    处在网络时代,虚拟世界中的女性书写自然也不可能被忽视。网上的女性刊物、女性编辑、女性写手、女性文学作品也都十分抢眼,可谓网络华学中一枝独秀。

    一、全球首家华文女性网刊——《花招》

    大型女性网刊《花招》于1996年1月创刊,两位发起人是当时网络知名女性写手鸣鸿与红墙。拿红墙自己的话来说,当初她们俩每天在电话里策划筹备办一份女性网刊,其狂热、痴迷程度不亚于热恋。其实,这代留学生,正好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大学生,正是中国大陆文学短暂而又辉煌的理想文学时代的参与者和目击者。而后,这批留学生把对文学的敬畏和虔诚,带到海外,带到北美洲,一直到他们再拿笔写作,都保留着比较纯正的、理想化的写作心态。

    1996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在此之前,互联网只在海外,尤其是在北美通行;在此之后,台湾、大陆也纷纷建立起网络系统。1997年朱威廉创办个人文学网站“榕树下”,由著名传统作家陈村主持。2000年初,“榕树下”发起网络文学大奖赛,由众多知名网络写手担任评委,初次掀起大陆网络文学的热潮。随后,互联网才陆续出现了台湾的著名网络写手痞子蔡,以及大陆“榕树下”的李寻欢、安妮宝贝、宁财神、邢育森、吴过等一批红极一时的网络写手。而此时,北美已经有了CND、《华夏文摘》、《ACT》、《枫华园》、《新语丝》、《橄榄树》等较成熟的论坛和网刊,海内外写手遥相呼应,在网络上短兵相接,时时擦出火花,网络写作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鼎盛的时期。这时候来催生一个女性网刊,实是天时、地利、人和。无疑,《花招》为海外女性的书写提供了十分便捷的平台,而从随后10多年来的北美创作的质和量上来评估,不能否认,北美女作家的作品远丰盛于男作家。这或许与《花招》的启示和鼓励分不开。

    《花招》创刊号上有作者:百合、莲波、马兰、红墙、鸣鸿、晓拂、天天、方芳、亚莉,以后又增加了:萍儿、伊可、小三、卓英、若玫、五月、寄北、路耘、啸尘、阿媚、滴多、羽醇、雪焰……偶尔还有须眉的影子:图雅、祥子、散宜生、鲁鸣、雪阳等,不过他们作品中的主角皆是女性或与女性有关的故事。虽然当年活跃的这批女写手,能坚持下来的不多,但无疑她们是那几年网络中最活跃、最具影响力的女写手。她们当年对文学的热爱,以及对写作的执着和认真,对后起之秀有着深远的影响。

    编辑中心设在加州硅谷的《花招》文学月刊,当时以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纯文学作品为主。一年之后,1997年1月开始,《花招》在原本以电子邮件发行为主的基础上尝试网页版,页面设计清新雅致,十分养眼,增加了不少的阅读快感。《花招》还注册了自己的域名,并取得美国国家图书馆杂志编号,成为北美第一家具有自己专有域名、并获得法律认可的网站。

    《花招》自创刊以来一直深受读者们的欢迎。为了满足作者与读者的要求,1997年10月《花招》又增加了《花絮》生活周刊,主要面对生活,刊登富有生活情趣和生活感受的小品文,周刊专栏设有“事事关心”、“财经话题”、“天涯海角”、“瞎白话”、“情感人生”等。随后,又相继增加了以通俗小说为主的《花会》通俗小说选刊;以介绍和探讨中国古典文化为主的《花雕》古典系列季刊;以及张贴中外友人才艺作品的《花廊》等。

    打女性品牌的《花招》,编辑部全是清一色的女将,一开始由大陆留美的女工程师、女科学家创建,接着有女学者、女教师加盟。她们中大部分是三四十岁有家有儿女的中年母亲,工作之余奉献着自己的才智、精力和时间,实现着自己的文学梦,也丰富了海外新移民的业余生活。《花招》于1996年1月创刊,2000年停刊。在这4年里,《花招》文学月刊推出上百位作者,刊登了数百篇作品。据统计,《花招》系列每月大约有50万读者,其中30%来自大陆。当时大陆读者的网速慢,费用高,很多读者来信询问可否在国内购买印刷版的《花招》,于是,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01年1月出版发行了由鸣鸿主编的“花招网络文丛”系列:《人在江湖》、《凡尘》、《潇洒不起来》、《一笑了之》和《知味观》等5本书。

    鸣鸿与红墙一直是《花招》编辑部娘子军里的巾帼英雄,尤其是鸣鸿,既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又有很深的文学素养。她用另一个笔名“若玫”写出许多精美的诗文,倾倒了一大批男女读者,追随者众多,无疑成了不少男性网友的爱慕对象。不过,当时知道若玫就是鸣鸿的人并不多,一直以为是一刚一柔的两位作者。

    北美女作家的见识与作为向来引人瞩目,早在《花招》时代就可见不俗的表现。1996年底,《花招》建立了“花蕾基金会”,捐款资助大陆山东和四川地区近20位贫困女生上学。1998年华南洪灾,两名《花招》编辑带着北美、欧洲、新西兰、日本各地网友捐助的6830元美金,亲手交给了灾区的百姓。

    1998年10月,《花招》总第34期刊登了一篇笔名为“北京同志”的女作者写的小说《北京故事》,首开同志小说先河,在网络上流传很广,争议也很大。当时《花招》编辑米舒还用了3500字的篇幅做了评论加导读。后来,《北京故事》于2001年被导演关锦鹏拍摄成电影《蓝宇》,由刘烨和胡军主演,拍片风格大胆露骨,也风靡一时。因此影片,关锦鹏获得了第38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导演,刘烨获最佳男主角。这应该算是最早一部网络小说被改编成电影。

    二、网络女性小说——阿黛的《处女塔》

    阿黛(笔名也用“阿待”、“阿呆”)是北美最早的网络写手之一,要比众所周知的台湾著名网络写手痞子蔡早三四年在海外中文网走红。

    阿黛擅长小说创作,作品多首发在北美最

    早的网刊《新语丝》(1994年2月创刊)上。她从1997年起在《新语丝》推出她的中篇和短篇小说,三年间,创作的数量和质量在同类体裁中都是出类拔萃的。相较于其他早期的小说写手,阿黛的作品最成熟,也最早从网络走到网下、成功地走出一条与传统媒体携手出版小说集的路子。她的中短篇小说选《处女塔》于1999年3月由海峡文艺出版社初版,收入的篇目有:《乌鸦》、《古玩》、《路杀》、《儿子》、《处女塔》等。

    网刊《新语丝》主编方舟子曾经这样评价过阿黛的小说:“尽管她的小说在总体上都有着欧·亨利式的结构特征和博尔赫斯式的神秘色彩,但每一篇又都有着不同的特色,《儿子》的深沉、《猫眼石》的怪异、《我的太阳》的感人、《处女塔》的气势、《饕鸭》的诙谐、《拉兹之歌》的纯真、《路杀》的魔幻、《乌鸦》的阴郁等等,绝不单调。阿待小说的结构是精致的,文字是从容的,没有网上小说所通行的学生腔调。她的小说内容横跨海内外,纵贯历史和现实,这样的手笔,在网上创作中也很罕见。业余创作者偶有佳作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在总体上都保持着高水准。在阿待的创作中,我们已丝毫看不到玩耍、发泄、自恋的网络特征,而只有认真严肃的创造。在网上作者中,阿待可以说是最具专业水准的。”

    阿黛原名高黛林(Dailin Gao Williams),1953年1月28日出生于福州,1992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后任教于福州大学。1988年自费留学美国,师从作家、加州大学教授白先勇,1991年获得加州大学亚洲研究硕士学位。

    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为阿黛的《处女塔》作了序,序名《阿黛的故事》。在序中,他是这样介绍他的学生的:

    阿黛(高黛林)是我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部教书时的学生。我开了一课“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文化大革命”’,美国学生对中国现代史,尤其是“文革”历史非常感兴趣,因此选我这一课的学生相当热烈。我采用的课本如巴金的《怀念萧珊》、杨绛的《干校六记》、古华的《芙蓉镇》等,都是中国著名作家的一时之选,这些作品描写“文革”经验时分外深刻感人,美国学生颇为动容。班上也有几位中国来的研究生,阿黛便是其中一个。下课我找阿黛聊天,我知道她也经历过“文革”这段惊风骇浪的时代,所以很想听听阿黛的故事。当然,正如当时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阿黛在福州的家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文革”的冲击,阿黛因此也就遭到过许多刻骨铭心的经验。大概受过“文革”洗礼和磨炼,我发觉阿黛在叙述她那些动人的故事时,特别显出一种饱经忧患之后的成熟理性,而且,更难得的是她对这场中国人的苦难所抱持的同情怜悯之心——这就构成了阿黛日后作为作家的基本条件。我鼓励阿黛把她的亲身经验写下来,因为每个中国人在那一段的经历,都是历史的见证。

    阿黛毕业后结婚生子,家庭幸福,生活安定,在恩师白先勇先生的鼓励下,她以更多的激情投入中文写作了,几年内相当有成绩,完成了十几篇中短篇小说。

    收入小说集《处女塔》里的这些故事,大致分两类:第一类发生在国内,很多篇都是写“文革”时期,是描述当时知青在大学时代中的悲欢离合,处处显出个人命运在政治运动的潮流中难以掌握,如《处女塔》、《儿子》等,都是令人掩卷长叹的故事。也许这些都是阿黛所见所闻的亲身经历,所以,她写“文革”故事都相当有真实感。第二类小说是描述中国人在海外的故事。阿黛来美国多年,这些故事可以说是她的“美国经验”。她这些美国经验的故事,与后来的众多的新移民作家的作品相比,未必有特色,倒是阿黛关于“文革”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构思特色与叙事风格。在早期的海外网络写手中,知青占了不少的比例。他们大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赴美的留学生。阿黛的小说艺术算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尤其是中篇小说《处女塔》。

    中国大陆文革后“新时期”的一代作家,大体可分成两个群落,一是“归来的一代”,即1949年以后,因历次政治运动遭受厄运、一度离开又重返文坛的一群,代表作家有王蒙、张贤亮、丛维熙、邵燕祥等;另一是“知青的一代”,这群作家与前者的年纪、背景、经历、教育相差无几,只不过是在文革结束后才登上文坛。这批作家有刘心武、蒋子龙、谌容等。

    “新时期”作家,无论他们在以往的岁月里有过怎样的辉煌与坎坷,“文革后”的“新时期”都给他们以“重生”之感。这种重生感,不仅来自他们中的许多人重新获得了第二次政治生命,而且因为他们在文学创作上获得了第二次新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是抚摸着流血的伤口、唱着“归来”的歌重返文坛的,悲喜交加的情绪和巨大的愤怒充溢于他们“文革”后最初的创作中,对伤痕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反思成为他们那时创作的两个主要的题材与主题领域。

    阿黛是到美国留学之后才开始文学创作的。在身份上,她不属于“新时期”作家。在创作风格上,她与“新时期”作家也有很显著的区别。从历史背景来看,虽然阿黛是知青,但海外的环境中书写知青的故事,没有“伤痕小说”中常见的自恋、煽情、偏执和情绪化的表达。她自有一种冷静的思索,远距离的审视,以及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容的态度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并以更客观的角度来叙述亲历目击的“文革”故事。

    《处女塔》是以一位逝者的身份来叙述往事的。小说从“我”在黎明前,从处女塔落下开始倒叙,文字冷峻而凄美:“我向开始泛白的天空中那颗闪烁的星迈去……走到塔边,身体一转,向后仰,双脚腾空了。我突然害怕起来,没想到下落的速度这么快,好像地狱正张开着大口把我往下吸似的。可是不容多想,不容害怕,就那么一两秒钟,我就沉重地撞击到塔下被拂晓的露水沾湿了的硬土地上。我的身体弹了弹,嘴里惨叫了一声,几棵小草在我的身下被压扁了,旁边的另外几棵也不由自主地抖落下它们细长叶片上的露珠。就在着地的那一刻,我的灵魂从跌散了的身躯里飘了出来,翱翔在它的上方……我躺在青云塔下,死了,一身洁白地,腰间一道红,头发像一顶巨大的黑色皇冠在头的周围散开着。这时朝霞刚刚从海平面上射出,天空淡红淡红,海水紫蓝紫蓝,我就从这里踏进了美的不朽王国。”

    从内容上看,小说的情节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年代的故事:“我”(小沁)的父亲被关进大牢里,母女俩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得了绝症,不久便过世了。母亲临终之前把女儿托付给他们玩伴中的一位男生卓田。在一群伙伴中,蔓子和乔谦是公认的一对,然而,“我”却与乔谦真心相爱,两人在处女塔(青云塔)幽会,但克制着未敢偷尝禁果。随后,一群年轻人最终因上山下乡各自离开了。“我”是独女所以留城,但因父亲“现行反革命”的身份,阻碍了“我”与卓田的婚事,而此时,相传蔓子和乔谦正准备结婚。

    一天,卓家的一位中年女邻居悄悄对“我”说,近来有人领着年轻的女孩到卓家来相亲,那

    邻居替“我”打抱不平,建议“我”敦促卓田赶紧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婚事办了。

    见“我”并无积极的反应,她凑近我的耳朵,为我出了一个颇为可爱的点子——尽快与卓田发生关系,怀上一个孩子,将生米煮成熟饭!她觉察到“我”脸上的惊愕,便捅了捅我的胳膊,神秘地说:“你们好了这么久,不发生那样的事也没人相信。”

    父亲过世了,“我”变得对世间不再有任何留恋……生身父亲母亲遗弃了“我”,养父亲母亲又离开了“我”,“我”真正爱的人要与别人结婚了,“我”应当嫁的人又拖延着婚期……实在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了……“我”已经尝受过了生命所能尝受到的最大的幸福——“我”爱过。我想起了青云塔(处女塔),其实多年来它一直像座灯塔一样在我的意识里闪着领航的光,召唤着“我”……于是,就有小说一开始的那个坠塔场面。

    虽然这是个悲剧,是那个年代许多人都写过的悲剧,但作者阿黛的语言十分克制、内敛。对时代、环境、同学、亲友、情人都怀着一颗悲天悯人、宽容的心。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言:“《处女塔》是阿黛第一本小说集,但已显出她对人生观察的细致,小说手法多变圆熟,尤其是她对她小说人物身不由己的遭遇命运都怀着相当的宽容和谅解,这就使得她的小说透着一股人性的温暖,这也是阿黛小说最可贵的特质。”

    三、小结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美国最早建立电脑网络系统以来,不但全美国,甚至全球都搭上这趟先进、快捷的媒介传播快车。如今几乎所有的资讯都上网,每个正规的企业、机构、报刊杂志都有自己的网页或网站,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有网上的主页,可以开博客……电子技术渗透到全球各个角落和人们生活的每个层面,当然,其中也包括了文学创作和作家生活。

    在北美网络文学的历史中,有好几个“第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1993年成立的全球首家中文BBS-ACT就特别活跃,参加的大部分都是在大学里学理工的留学生,而且主要成员几乎都来自加拿大和美国。这些在北美的理工科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同样逃不过乡愁,故土、故人和方块字便是他们紧张学业之余的寄托和心之所系。因此,一个可以用中文交流的BBS便应运而生,一度聚集了大量海外华人,以汉语一解思乡之情。这便是海外网络文学最初的状态。海外文学网站一个个诞生:《CND》、《华夏文摘》、《ACT》、《枫华园》、《新语丝》、《橄榄树》、《花招》。促使北美华文文学一步步走向繁荣。

    这些网站和网刊是网络写手的滋生地,也是培养北美新移民作家的基地。现在活跃在北美文坛上的作家,许多都是从这些北美网络走出去的,阎真、少君、王瑞芸、施雨……当然,有一部分网络作家曾经红极一时,但由于各种原因,如今已经淡出网络,甚至淡出了北美文坛,但他们曾经的努力和他们作品的影响,不该被后人忘却。这些翔实的资料,会给后人留下一些启示和鼓励。

    作者施雨,女,北美文学社团文心社总社社长,福建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 书写 海外 虚拟 女性 世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