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建筑房产 > 正文

    浅谈如何通过电影美学展现东西方生死观

    时间:2021-03-09 07:52: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东方人和西方人自古就怀有不同的生死观,东方人大都逃避死亡,并且将“气节”看的很重要;西方人普遍认为只要有信仰,死后灵魂永存。当电影遇到死亡主题,会通过营造移情共鸣、运用蒙太奇、使用有符号意义的意象等方式阐释各自的死亡观。

    关键词:死亡;差异;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140-01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开始遭受来自死亡的拷问——战争、疫病、安乐死、死刑等都会给人们带来关于死亡的思考。当电影在表达死亡主题的时候,往往会依照死亡美学来刻画。但是每个人的生死观不尽相同,西方人普遍认为通过信仰上帝,人会死而灵魂永存,而东方人则大都回避死亡。西方人认为若生前足够虔诚死后可以上天堂,而等待东方人的灵魂的却是森冷的地府。对于如此值得探究和挖掘的世界,电影导演们自然不会放过,于是就产生了一批具有丰富人文关怀和思想内涵的以死亡为主题的电影。

    一、电影对死亡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电影对死亡的解读的部分主要包括对死亡过程的拍摄和死亡意义的思考。主要拍摄死亡过程的影片往往突出表达等待死亡的人的状态,而思考死亡意义的影片往往更关注生者的状态。

    电影《对她说》是一部表现出多种死亡状态的影片。班尼诺爱慕着阿丽夏,在她入院后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向她诉说,可是在入狱后无法忍受思念而自杀了。阿丽夏和莉迪亚都是脑死亡状态,而阿丽夏在产下一名死婴后苏醒过来,莉迪亚却离开了人世。在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看似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具体事件,却又无处不在,导演通过错杂的人物关系、错位的爱情以及复杂的叙事结构,描绘出几个丰富的人物形象,其中有三个人经历了死亡或以不同的形式状态面对死亡——主动选择死亡的班尼诺、受伤后昏迷直至死亡的莉迪亚、经历了深度昏迷状态的阿丽夏。

    电影《生之欲》则是一部更注重关注死亡的意义的影片。市民科科长渡边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的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后,被查出身患癌症。他先是难以接受,后来在同事小田的影响下,看到了生的积极态度,后来为了不虚度自己最后的时光,他决定为市民修建公园,当公园完工的时候也是他离世的时刻。影片通过一段同事们在灵堂上的讨论,以一种荒诞的表现形式分析了渡边生前最后时光的所作所为,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死后的现实,而是生前的作为,这种比较典型的东方式生死观在黑泽明的影片中,被塑造的细腻而生动。

    二、电影通过什么方式营造死亡美学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在展示死亡主题的过程中,期望达到触动观众或引发思考的效果,同时流畅细腻的镜头语言也必不可少。

    (一)蒙太奇的使用

    蒙太奇的运用扩大了时空范围,特别是在死亡主题的电影中,可以通过运用交叉蒙太奇展现主人公死后和生前的情景来达到增强感情传达的效果,同时,蒙太奇的运用还可以改变影片叙事结构,营全新视觉体验。

    在电影《生之欲》的后半部分中,渡边的儿子和他生前的同僚一起为他守灵,在这带着几分荒诞气氛的场景中,导演采用了交叉剪辑的方法,将同僚们的讨论与渡边生前做的事情对应着进行剪辑,一次次的闪回展现出渡边那苦闷和苍老的脸,正是在这样的“夹叙夹议”中,观众更容易体会渡边生前的挣扎的心情和拼尽全力的付出。整部影片在结构方面的塑造细致、生动,对于渡边死亡前的心路历程表现的非常完整。

    (二)移情共鸣的营造

    无论是从容进展的故事还是激烈紧凑的事件,观众观影后虽然可能无法忆及所有的具体情节,但是会记得影片带给其的情感体验,当电影与观众建立起情感联系,观众就会将自身自动代入其中,从而产生共鸣。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见死亡是每个人生来就必须面对的归途,因此,这类影片可以让观众体验到真实性和现实性,当他们对镜头中的人物产生认同感,观众与电影之间就已经产生了沟通,导演就可以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意图,营造更加动人的死亡美学。

    《生之欲》就是一部带给观众强烈共鸣的影片:一是父子间的交流困境,二是东方人对死亡的普遍的逃避心态,三是世人对单纯的想做好事的心的恶意揣测。身患胃癌晚期的渡边总是难以向儿子启齿自己的病情,这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家中的老人生病后往往害怕面对又担心孩子为难,所以采取逃避的态度。渡边的扮演者志村乔很好的把握住人物特点,满脸的愁苦和满目的空洞,当他无法再面对那个没有理解和关心的家时,他迫不及待的靠近青春又乐观的同事小田,想要汲取生的力量,然后他却又一次被抛弃了。世人都说,亲情是一条溪流,永远源源不断的向下一代流去,而子女却从无回复。渡边曾在儿子手术时细心照料,在儿子比赛时加油助威,在儿子成长时坚持不再婚,但是孩子却没有看到他的日渐衰落直到死去。当渡边死后,建成的公园被副市长归功于自己,而渡边的所作所为还要遭受同僚们的议论揣测,虽然同僚们在灵堂上纷纷表态要像渡边一样做实事,可是第二天就又恢复原状了。当渡边面对死亡时,他将全部精神投入到工作中,他想要在死前为百姓做些实事,正是典型的东方的“为死而活”的思考方式,直到面临死亡了,才可以不顾一切的做自己,才可以面对那个真实的自己,满足自己的真实需要。

    当观众对影片产生共鸣,导演的意图就已经植入观众脑中了。

    (三)意象的重复使用

    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意象,可以使观众加深印象,特别是一些具有暗喻作用的意象的重复出现,也可以增加观众对影片的理解。这些细节镜头,可以将厚重的哲理融入平常的生活中,并通过自身的强烈象征意义,解释一些生与死的命题。

    在电影《樱花盛开》中,导演对意向的重复使用频次较高。其一是妻子杜丽的蓝色毛衣,当鲁迪敞开衣襟,露出她穿过的毛衣并说着“杜丽,你看”时,这场景已经触动了观众内心、震撼了观众感官,因为一位老人穿着女人的衣服,模样可能会令一些人感到反感。但是当这样的场景第二次出现时,观众已经可以接受并理解老人的行为了,后来当小优看到老人风衣下的女装时,观众已经深深体会到老人的用心和真心,并参与到老人的这趟精神之旅中。第二种意象是老人的手绢,它的每次出现都表达出了不同的含义,当它第一次出现时,它只是一块老人害怕自己走失的普通手绢,第二次出现时,是孩子无法理解老人而老人不得不独自坚强的辛酸,当影片最后那变的破旧的手绢再次出现时,暗示老人再无法回到小儿子的家,他的心和灵魂都随妻子一同安放在富士山下了,这次他并不是弄丢了自己,而是真正找到了妻子得到了灵魂的安宁。影片中的第三种重复出现的意象是小优的电话,它作为舞踏的道具,看起来夸张而简单,但随着影片的发展,观众开始相信那电话好像真的能连接小优和死去的母亲,故事发展到最后,观众甚至坚信她可以和逝去的老人通话,对于死亡的敬畏之情在此处得到升华。

    三、东西方电影借助电影美学呈现出不同的生死观差异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宿命。

    中国人对于人死后是否会有灵魂不太关注,关注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好名声,而西方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朽。他们认为只要你有信仰,现实和虚无就是想通的。《对她说》展现了几种复杂的存在关系,马克和班尼诺是两个守着各自不会开花的爱情的年轻人,班尼诺一直在向脑死亡的阿丽夏单方面的诉说,他一直在追寻的就是有她的世界,所以以为无法再见到阿丽夏的班尼诺自杀于狱中。他单纯而执拗,对他来说,世界已经只剩下阿丽夏了,当他离开了世界里的唯一他必然会走向死亡。班尼诺的死亡是自己选择的直接面对的死亡,他通过死亡了结了自己的思念,其实当人的一部分死去,一部分也就生了,虽然班尼诺的肉体消失于凡世,但他的内心却到达了从前无法企及的境地。

    黑泽明的死亡是一种更东方的阐释:只有想到死亡,才能给予生意义。在《生之欲》中,黑泽明展现了一个“纯东方”的死亡观——用生前的印记填补死后的虚无。而《樱花盛开》则是一部更直观表现东西方死亡观差异的影片。导演将小优定位为一名引导者,在她的努力下,鲁迪终于相信他可以通过舞蹈跟死去的妻子交流。因为西方人普遍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当他穿上妻子的衣服时,他相信他们的灵魂已经结合在一起,并以此将现实与虚无相连。少女小优明显带着几分浪漫主义色彩,在她的世界里,死亡带给她的是对生活加倍的热爱,这种死亡赋予生活意义的思想又极具东方特色。其实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极力向观众展示出妻子杜丽一直没有离去,她陪鲁迪跳舞踏、与他相拥的幻影也表现出西方人对灵魂说的认可。就像坎贝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没有死去。

    当下的世界影坛被各种靠猎奇或视觉冲击吸引观众的影片充斥,影片的拍摄被各种娱乐元素和商业化影响,很少有能够严肃对待死亡主题的优秀作品出现。其实无论是西方关注灵魂的死亡观还是东方“死亡赋予生以意义”的生死态度,都有很多值得深刻探究和挖掘的精神内涵,如果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严肃对待,也不乏会出现像获得奥斯卡的《入殓师》之类的优秀影片,死亡带给人们的不应只有恐惧和悲伤,还应该有温暖和纯净。

    相关热词搜索: 生死观 东西方 浅谈 美学 展现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