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顾炎武,跳出书斋治学问 顾炎武

    时间:2019-01-19 04:30: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明末的老夫子们,流行守旧理学,空谈心性,顾炎武独不然,“博学于文”,“行已有耻”,是其一生的两大追求,他是实干家。      满地关河一望哀,彻天烽火照胥台。名王白马江东去,故国降幡海上来。秦望云空阳鸟散,冶山天远朔风回。楼船见说军容盛,左次犹虚授钺才。
      ――顾炎武《海上》四首之二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之后,黄晦闻(节)先生笔直地站在北京大学的讲台上,为学生们讲解顾炎武的这首诗。当日坐在台下的学生张中行,几十年后回忆黄先生,“一面念一面慨叹,仿佛要陪着顾亭林也痛哭流涕。我们自然都领会,他口中是说明朝,心中是想现在,所以都为他的悲愤而深深感动。”
      不仅仅是在“九・一八”之后,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形象,三百年来一直激励鞭策着饱经沉浮的中国知识分子。
      
      不忘故国
      
      江东顾氏本是望族,五代时自吴郡迁到徐州,南宋时又迁到海门,后又迁回吴下,隶籍昆山花浦村(今千灯镇一带)。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本名绛,字宁人。甲乙剧变(1644、1645年)后,顾绛因景仰南宋末年追随文天祥的王炎午先生,改名作炎武。以“武”代“午”,或许也体现了顾炎武不满足于坐而论道,提倡躬身实践的本意。
      学者称顾炎武为亭林先生,则另有来历。
      《松江宝云寺记》载:“顾亭林湖在华亭东南三十五里,湖南有顾亭林,顾公野王尝居此,因以为名。”由此可知,华亭一带原有亭林湖,又因南朝顾野王而闻名。所以,称顾炎武为亭林先生、顾亭林,是以地名代指的尊称,并非如顾炎武自号。“蒋山佣”一名,可以看作是顾炎武的自号。明亡以后,顾炎武曾六次往钟山拜谒明孝陵,钟山又称蒋山,所以顾炎武以“蒋山佣”为名,不忘故国。
      
      关注时弊
      
      顾炎武自幼勤奋,门生潘次耕追述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但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后,却屡试不售。崇祯己卯(1648年),秋闱被摈,二十五岁的顾炎武断绝科举帖括之学,退而读书。顾炎武自述:“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奏章文册之类”,自此步入学术生涯,从己卯这年开始撰写《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
      分析上述两种著作的撰写,可以看出顾炎武的治学风格。撰述两书,历时数十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各地方志,阅读了一千余部。第二部分,则有待于日后漫长的流转、北游,与实际情况相互证,去伪存真。全祖望在《亭林先生神道表》中记载:“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发书而熟复之。”
      
      朴学先锋
      
      “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个跳出书斋治学问,躬身于田野的阶段,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进入这第二阶段的学者,在中国历史上绝少。顾炎武治学领域广泛,二百多年后,梁任公指出,“若论方面之多,气象规模之大,则乾嘉诸老恐无人能出其右。要而论之,清代许多学术,都由亭林发其端,而后人衍其绪。”小学方面,三十八卷的《音韵五书》包括《古音表》、《易音》、《诗本音》、《唐韵正》和《音论》,分析上古、中古两代音韵。在音韵学领域,顾炎武筚路蓝缕,开创了日后乾嘉学者朴学之路。时至今日,治音韵的学者,还需要经顾炎武的门槛,进入音学殿堂。顾炎武对乾嘉学者的影响,尤其值得注意。顾炎武所治经世致用的学问,电经过实践的检验。他每至一处,常常小试自己的心得,“垦田度地,累致千金,故随寓即饶足”。这是学以致用、经济独立的儒士。
      一般而言,现代多数学者认为乾嘉一代,学者们摆脱理学,重振汉学,重视考据的主要原因在于清代大兴文字狱,躲在故纸堆中可以逃避现实,又认为这一派学者脱离实际,在思想发展史上贡献微弱。五四以后,胡适等人认识到,乾嘉朴学,实为中国学者第一次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治学,原生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科学方法论,肇始于顾炎武。顾炎武提出“经学即理学”,从而摆脱宋明理学的束缚,将学术从程朱、陆王的领域引向更广泛、更“形而下”的层面,尤其重视从实践中来的知识,为清代朴学开创了道路。在二百多年后,当格物致知的思想普及于世,人们就更清晰地看到顾炎武的历史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 治学 书斋 跳出 顾炎武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