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莫言的“审丑”未必无可厚非

    时间:2020-06-15 16:45: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廖四平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丑”实际上是其“核心”内容之一,无法回避,否则,便不是完整的美学;
    “丑”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美”——当我们想到“丑”时,实际上在内心深处已经有了“美”,即已经有了“丑”是“美”的否定形式、“美”“丑”是二元对立的观念,或者可以说,已经认为“丑”实际上潜藏着“美”了;
    “审丑”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审美”——一种迂回的“审美”,即通过“审丑”来否定丑、肯定美,或者说“审丑”实际上是一种人性净化的审美活动。由此可见,莫言小说虽然充斥着大量的“丑”——丑人、丑事、丑物、丑景、丑语,但实际上也潜藏着大量的美人、美事、美物、美景、美语;
    莫言小说注重审丑也意味着注重审美。由此可见,莫言小说注重审丑无可厚非。

    但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莫言小说注重审丑未必无可厚非。一般来说,文学具有三大基本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所谓“认识作用”就是能帮助人们识别真假、善恶、美丑。所谓教育作用就是告诉人们要识别真假、善恶、美丑,进而去恶存善。所谓“审美作用”实际上就是“教育作用”的实现,尤其是去恶存善的实现。因此,从“本性”上来说,文学作品是不应该注重审丑的——不应该不加选择地、放肆地描写丑甚至是渲染丑,这正如鲁迅所说:

    作为缺点较多的人物的模特儿,被写入一部小说里,这人总以为是晦气的。殊不知这并非大晦气,因为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写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半夏小集》,《魯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P620)

    然而,莫言(长篇)小说却注重审丑,甚至将“‘大便写得一片辉煌、灿烂、美丽,甚至含有某种思想”。(王金城:《从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显然与文学的“本性”和鲁迅所言“背道而驰”。这固然可以说是小说的“进化”,但不一定就是小说的“进步”——莫言长篇小说所描写的丑都是“‘积极的恶。或称之为丑恶”,即“伦理道德评价也就是恶的内涵”,“由于理性的消隐,不管是赋予美的事物以丑的意象,还是赋予丑的事物以美的意象,都使莫言小说缺乏审美意义的丑,而更多的是非审美意义的丑。“被描写的客体”呈示出“种种丑恶的、粗俗的、令人作呕的现象”,“作者对描写对象的选择是呈颇有用心的,什么丑我就写什么,几乎是作者故意的夸张”,“把丑的描写当作一种无可阻挡的强烈欲望,发展到了‘毫无节制的地步。”(丁帆:《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由此可见,莫言(长篇)小说注重审丑实际上是大可厚非的。

    另外,像莫言小说一样注重审丑的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所在不少,这是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简单地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方面,它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趋势保持“同向”或“同步”——自现代派文学始,世界文学一个突出的特征便是注重审丑,从这一点来说,它对于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显然不是坏事;
    另一方面,它背离了文学自身最基本的品质——审美,即表现美、张扬美,进而达到至善,也放弃了文学自身最基本的“义务”——具备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结果,在莫言小说中,“把遍布于自然界的丑作为一种神圣的炫耀,使一般阅读者感到的不是滑稽与可笑,而是恐怖与恶心”,“使传统的人伦道德黯然失色”,并最终导致小说“引得许多吃客和看客恶心而反胃”。(丁帆:《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像莫言小说一样注重审丑的其他中国当代小说也大抵如此。由此可见,它对于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显然不是好事。因此,文坛和学界肯定不应该“推涛作浪”,从而使文学更加背离自身最基本的品质、更进一步地放弃自身最基本的“义务”;
    但是,也不应该全盘否定、遏制甚至批判——如前所述,它对于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并非全然是坏事,既然如此,当然不应该全盘否定。

    如前所述,它是文学或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既然如此,那一定有其存在的基础,如世界文学潮流或趋势、读者等。因此,“人为”地遏制甚至批判不仅可能无济于事,而且可能适得其反,让作者产生逆反心理,以至于在作品中变本加厉地“审丑”,让一些本来没有关注或不愿意关注这种“审丑”读者也关注起来,以至于受其影响,成为一个注重审丑的读者。随着文学的发展,它可能最终只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种现象,否则,它如果“愈演愈烈”,文学将彻底背离自身最基本的品质、完全丧失其基本的社会作用,最终走向消亡;
    最后,它也随着文学的消亡而消亡。

    (作者系文学博士、作家,曾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

    相关热词搜索: 无可厚非 未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