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提升江苏省中高职“3+3”分段培养人才质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0-12-29 00:05: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徐为荣 岳睿

    摘 要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是江苏省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有益尝试。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项目已有7年,在此过程中,各校管理层高度重视,管理措施到位,科学设计转段方案,中高职教师之间注重互动交流,衔接项目取得较好效果。但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低、课程体系架构不够合理、转段考核制度有待理清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架构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专业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转段制度。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人才质量;转段制度;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 G71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8-0014-05

    2012年起,江苏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进程中[1],在全国率先试点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以下简称中高职衔接),在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该试点项目从当初的45个发展到目前的624个,涉及高职院校54所,中职学校117所。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锡山中专)试点项目从2013年的2个专业发展到目前的8个专业,合作院校从当初的1个拓展到目前的4个。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在取得可喜成效的同时,有必要进一步问诊,从而为提升该项目人才培养质量指明方向。

    一、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情况分析

    江苏省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即在中职校学习“2.5+0.5”年,进入对口高职院校再学习“2+1”年。其中中职校的2.5年是在校学习,0.5年实施工学结合;高职院校的前2年在学校学习,后1年实施顶岗实习。6年期间由联合试点的中、高职院校,统筹制定理论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以及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计划,学生在中职2.5年学校学习结束前通过转段升学考核获得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资格。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公布的试点项目,如表1所示,中高职衔接项目得到快速发展。从2012年的15所学校参与的45个获批项目,到2019年的171所院校624个项目试点,表明该项目在中、高职院校中快速发展,其影响力逐年扩大,民众百姓参与的热情持续高涨。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下发之后,江苏省每年都出台“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的通知”,使得中高职衔接项目的组织、申报、审核、实施等工作有序推进,从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锡山中专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情况分析

    锡山中专是一所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是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符合江苏省教育厅对试点项目“中职校必须是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的要求。学校依据国家级锡山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通过充分的调研,联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从2013年始,选择了紧贴锡山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的数控技术应用与电子与信息技术两个省品牌专业,作为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系部主任、教学主任、德育主任、招生就业处主任为成员的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领导小组。随着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充分开展,学校进一步扩大了试点专业和合作院校。目前已稳定在8个试点专业、4个合作院校的规模,见表2。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与合作院校分专业成立合作项目专家委员会,安排专业负责人对企业进行调研,开发了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学校与合作院校加强教研活动,高职院校定期安排中高职衔接项目学生进校园参观体验,提前让学生了解高校的学习生活和管理模式,在中职学习期间,高职院校教师也会定期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讲座,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向往[2]。

    学校與合作院校严格按照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1号)文件精神执行转段考核相关工作。双方成立转段考核领导小组,与合作院校共同制定《转段考核实施原则、转段工作程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实施意见》《中高职衔接“3+3”项目转段方案》和其他相关工作文件。通过转段考核的学生,在下一学年转入对口的高职院校学习。

    三、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效果调研分析

    为了掌握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施效果,学校在合作院校建立的专家委员会基础上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依据影响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从项目管理、人培方案制定与落实、课程体系架构与实施和转段方案的落实等方面[3],通过走访、比较,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为了扩大调研范围,课题组还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研、文献检索等途径研究学生、行业、企业及社会对江苏省中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认识和要求,总结成功衔接的有效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高度重视,管理措施到位

    从江苏省教育厅出台的文件数量来看,政府对中高职衔接项目非常重视,从各参与院校制定的方案、措施等方面可以看出各院校对该项目落实到位情况。通过我们走访的8所合作院校得知,所有合作院校都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具体项目负责人。工作领导小组把握该项目的发展方向,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实施操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教师定期进行沟通、交流、研讨,针对中高职衔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在转段考核阶段,还专门成立转段考核小组,制定相关的转段考核制度,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落实。可以看出整个项目管理措施非常到位。

    (二)中高职学校互动交流,相互提升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提前介入,中职学校后续跟踪。高职院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安排专业负责人进中职校讲专业;参与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教师相互到彼此学校参观课堂、了解实习实训、体验日常生活、共同研讨课程;参与该项目的企业,定期为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进行讲座;中职学生定期到对口高职院校学习、生活一日游等等。转段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中职班主任持续跟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通过这些活动,中高职衔接项目的教师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学生也能够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路径与方向有清晰的认识,确保学生能够一贯制完成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科学设计转段方案

    江苏省教育厅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落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试行)》(苏教职[2014]31号)。文件要求转段考核要突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点、公平公正。依据这些原则各参与院校分别制定各自的考核方案、内容、措施。课题组走访了12所参与试点项目的院校,得知所有院校都是按照江苏省教育厅的《转段升学工作的意见》进行转段考核,见表3。这样的考核内容既考查了学生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能够兼顾考核学生学习期间各类主要课程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虑到一些有特殊成绩的学生。

    (四)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以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调研等形式进行更大范围的调研,分析江苏省中高职衔接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1.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低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的前提。目前中高职院校教学实际情况是,中职学校将学生定位在中等技能型人才,高职学校将学生定位在高等技能型人才,对于中等和高等技能型人才,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定论和评判标准,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重复现象,职责不够清晰[4]。以中职阶段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培养目标是“能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检验、数控设备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而高职阶段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从事数控设备操作、数控设备检测、数控加工与編程和维护等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此很难看出中高职培养目标的不同,没有体现中职与高职人才层次的差异性。

    2.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课程体系架构不够合理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立交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以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中心任务,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5]。

    目前,中高职在课程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仍存在问题,课程内容没有层级和梯度的区分,体现不出渐进、深化和提高的逻辑关系,知识点的具体内容上相互涵盖,重复率高。据统计,中高职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率达到40%。以江苏省中、高职的加工制造类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开设的课程为例,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课程交叉重复内容较多,需重新整合,理清哪些内容在中职阶段开设、哪些内容在高职阶段开设。只有做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真正衔接,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3.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转段考核制度有待理清

    江苏省从2012年开始实施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到目前已经有5届学生实现了转段升学。转段考核制度在不断调整,见表5。政策的不断调整使一线教师应接不暇,而且这些考试都有很大的重复性,学生、教师疲于应付。这些名目繁多的考试更加体现了转段考核制度的重复性,政府部门应解决这种混乱现象,早日出台相对固定的转段政策。

    四、提升中高职衔接项目人才培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一)以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的关键[6]。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两者的递进和互通互融。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同时兼顾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扣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以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为准绳,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按照“整体设计、分段培养”的要求,制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7],明确中职和高职各自要培养的职业能力,体现培养过程的递进性,从而真正实现中职和高职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效衔接。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中高职衔接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在制定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文件精神。按照规划与设计、调研与分析到起草与审定、发布与更新的制订程序操作。

    (二)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准绳,系统架构课程体系

    根据江苏省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职业基本素质、职业知识课程、职业技能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见表6。职业基本素质课程体现了社会对中高职层次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要求,属于公共基础课程范畴,这类课程可以根据中高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所应该达到的相关要求设置。职业知识课程涵盖了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设置,我们把有关专业的入门和基础性课程都放到此模块内,这个模块应该是中职阶段重点掌握。专业技能课程主要是指专业实践课,可以打破以前学制的壁垒,采用“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的方法来构建相关课程。职业拓展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提高,应该是高职阶段重点设置的课程。总之,要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8]。

    (三)以“够用、适用”为度,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专业课程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应该按照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由高职院校牵头,联合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施途径。对于内容相同或相似的课程,在教学方案上应该重点考虑其连续性和区别性。对于基础课程,除了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验实训。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以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中职阶段开设了《机械基础》课程,高职阶段开设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这两门课程内容重复较多,如果还是按照现行的教学安排,中高职两个阶段重复学习的内容占50%。改革措施:对该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在课程内容与要求上,针对两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分别对授课课时、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细化,见表7。一个章节的内容一分为二,体现出教学内容上的连续性,也避免了内容的重复。

    (四)以政策为指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转段制度

    转段升学,应该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应该有相对固定的“转段制度”。目前江苏省转段考核的要求每年都有变化,见表5。这些现实情况不利于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实施,也影响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现行的“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江苏省对口单招考试”“高职院校转段考核”的考核模式互相重叠,有些考试在转段升学中究竟起什么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政府部门应该尽快确定科学合理的转段考核制度,实现以“考”促“建”的目的,切实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Z].苏政办发[2012]194号,2012-11-29.

    [2]谢爱明.江苏省“3+3”中高职衔接试点项目的实践与思考——以锡山中专与江苏信息职院电子信息技术专业“3+3”衔接项目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19(17):6-11.

    [3]王素霞,宋涛.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74-77.

    [4]徐春妹.江苏现代职教体系建设“3+3”试点项目之望闻问切[J].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3-56.

    [5]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苏教职[2005]32号,2005-11-05.

    [6]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2015]6号,2015-07-29.

    [7]高素琴,刘勇兰,高利平.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以數控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通讯,2017(2):25-28.

    [8]Wan Nurazreena Wan Hassan, Zamros Yuzadi Mohd Yusof, Mohd Zambri Mohamed Makhbul et al.. 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 of the Malaysian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of Dental Aesthetics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J].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2017(1).

    Practice and Reflection on Improving TalentsQuality of“3+3”Training Mode in Stages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Jiangsu Province

    ——A Case Study of Pilot Project of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X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Xu Weirong, Yue Rui

    Abstract  The“3+3”training mode in stages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s a beneficial attempt to create an “experimental area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highly related to policies of Jiangsu Education Department. X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carrying out the connection project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7 years. In this process, the leadership of each schoo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 the management measures are in place, the transfer scheme has been designed scientificall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eachers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mphasized, and good results has been achieved in the connection project.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such as the low differenti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nd the transfer assessment system to be clarified.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further tak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ory as the guidance, scientifically formul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verall design and implement professional courses by sections, and buil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ansfer system.

    Key words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ctional training; personnel quality; transition system; Jiangsu Province

    Author  Xu Weirong, senior lecturer of Xish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Wuxi 214191); Yue Rui, professor of Wuxi Cit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相关热词搜索: 江苏 分段 高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