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疫情防控 > 正文

    鲁迅《风波》与何士光《乡场上》比较论析

    时间:2021-04-17 18:01:3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鲁迅的《风波》与何士光的《乡场上》比较论析 摘要 鲁迅的《风波》与何士光的《乡场上》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文章通过对七斤、八一嫂、任老大女人的描写,塑造出一群愚昧无知的落后乡民形象,揭示出国民的劣根性。而新中国两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得冯幺爸的意识开始觉醒,他开始追求公平正义,敢于同恶势力抗争。作者通过对赵七爷、罗二娘等典型乡绅的刻画,揭示出他们欺压弱小、仗势欺人的丑恶嘴脸。除此之外,两部作品中乡民与乡绅间的关系也是本文探究的重点。文章通过乡民意识、乡绅形象以及乡民与乡绅间关系的比较,挖掘作品中农民精神面貌差异的成因。

    关键词 《风波》
    《乡场上》
    乡民 乡绅 国民劣根性 新经济政策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u Xun's “Storm“ and He Shiguang's “On the Field“ Abstract Lu Xun's “Storm“ and He Shiguang's “On the Field“ ar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local literature.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Qijin, Bayi's sister-in-law and Ren Boss, the article portrays a group of ignorant and backward villagers and reveals the inferior root of the people.The implementation of two new economic policies in New China made Feng Yao's father's consciousness awakened. He began to pursue fairness and justice and dared to fight against evil forces. The author's portrayal of typical squires such as Zhao Qiye and Luo Erniang reveals their ugly faces of bullying the weak and powerful. In addi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rs and gentry in the two works is also the focus of this article.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piritual outlook of farmers in the work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villagers, the image of the countryme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untrymen and the countrymen. Key words “Storm“ “On the Field“ Countryman squire National inferiority New Economic Policy 目录 引 言 1 一、 乡民意识之探究 1 (一)蒙昧无知的病态乡民 1 (二)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乡民 3 (三)总结 4 二、乡绅形象之探究 4 (一)趁复辟帝制兴风作浪的封建余孽 4 (二)横行乡间勾结权贵的恶棍 5 (三)总结 6 三、乡民与乡绅关系之探究 6 (一)麻痹冷酷的势利关系 6 (二)奋起反抗的斗争关系 7 结 语 8 参考文献 9 致 谢 10 引 言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重要流派之一, 是农村题材的小说,它多取材于具备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众所周知,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奠基人,他创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乡土小说,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风波》就是他所创作的典型的乡土小说之一。在鲁迅之后,又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乡土文学家,他们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何士光就是这些作家中的代表。虽然他只是一名乡村教师,但是他私底下被称为“贵州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乡土文学作品在鲁迅“立人”的理念基础上,对人性又进行了新的刻画,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乡场上》则是其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将对《风波》、《乡场上》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挖掘作品中农民精神面貌差异的成因。

    一、 乡民意识之探究 乡土世界顾名思义就是以乡村为主要的活动领域,乡村关系中乡民这一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一部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必然会包含“乡民”这一元素,而不同的时代背景、国家政策等因素都是导致乡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本部分将对两部作品乡民意识差异进行比较。

    鲁迅作为乡土文学写作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主要以“启蒙”为主,他笔下的乡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封建迷信、愚昧无知;
    一类善良浑朴、正直无私。当然,在鲁迅作品中,绝大多数的农民都属于第一类,他们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等意识的毒害,饱受思想禁锢,一味崇拜封建迷信。

    (一)蒙昧无知的病态乡民 七斤作为《风波》的主人公,他虽然不事农活,以撑船为生,有一丝飞黄腾达的意思,但是他本质上还是属于“乡民”一类。张勋复辟,皇帝要坐龙庭,男子需要辫子,正是因为上层政治出现了变动,才使得原本远离政治运动中心的水乡发生了一场风波。之所以说七斤还是属于“乡民”一类,是因为他没有文化,对政治时局认识不清。在造反发生时,他不听七斤嫂的劝,非要撑船上城,从而被人剪去了辫子,没有丝毫反抗。当听闻皇帝再坐龙庭时,没有辫子的他,固然意识到事情十分危急,可是他没有读过书,也想不出任何有用的方法。但是,即使他觉得事情已经十分危急了,形势也十分严峻,他第二日依旧外出撑船。所以,才会说他对政治时局认识不清。一个聪明的人,在复辟需要辫子的时期,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躲起来。七斤是幸运的,因为张勋并没有复辟成功,没有辫子的他才得以保全性命。但是,假设张勋真的复辟成功了,从书中的描写“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可以看出辫子于一个男人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七斤是必死无疑的。由此可以看出七斤是属于“乡民”一类的。此外,七斤因为常年撑船从乡镇入城,可以从城中听闻许多新奇的事。例如:有的地方,蜈蚣精被雷公劈死了;
    有的地方,闺女生出了一个夜叉等新奇怪事,这些都是七斤从城里听闻来的。所以土场上的人们都喜欢向他探听城里的新奇时势,从而使他成为了一名出场人物。在这场风波没发生前,其余的乡民似乎与七斤一家相处得还是比较融洽的。但是,当他们听闻皇帝要坐龙庭时,他们深知辫子的重要性,而七斤是没有辫子的,当七斤嫂与八一嫂发生争执时,他们作为看客,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调解,都只是呆呆站着,早已肯定七斤是必死无疑的了。又想到七斤平日里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这些村人们竟生出一丝快感。其实,鲁迅之所以塑造这些典型的看客形象,其实是想揭露人性的冷漠,思想的愚昧;
    从而警醒后人发现这些人身上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的改良,以此改造国民的劣根性。

    《风波》中的八一嫂给我留下了深切的印象。她在看到七斤嫂辱骂七斤时,过意不去,站出来企图劝慰七斤嫂,衙门里的官爷还没有贴告示,说明这件事并不一定是真的。由此可以看出,八一嫂的心地是好的,是仁慈的。同时,她并没有盲目跟风:她觉得皇帝不一定会坐龙庭,因为衙门里的大老爷并没有贴告示。由此可以看出,八一嫂的思想已经开始发生转变,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是,赵七爷的一番“恐吓”,使她产生了恐惧,不敢再说话了。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她还是深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的,在权威面前不敢随意发表言论。因此,她是胆小怯弱的,与七斤这类乡民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蒙昧落后的下层民众。

    虽然何士光在鲁迅的创作下又进行了创新,但是他的笔下同样存在着一群蒙昧无知的病态乡民,任老大的女人就是典型的代表。不同于冯幺爸的意识觉醒,任老大的女人的思想仍然是禁锢的。她总是穿着一件补缀不尽的衣裳,如同她家那间忧郁地立在场口的屋子一样;
    一张脸枯槁得只见一个尖尖的下巴,一双大眼睛却黯淡无光。可见,薄命的女人嫁给一个教书的,在乡场上同冯幺爸一样依旧做不起人,以至于在纠纷发生时,虽然人们心里都清楚地知道是罗二娘在欺辱人,都替任老大女人不平和担心,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替她鸣不平,还是选择当个“看客”。教师这一职业放到现今是最值得被人尊重的,他们无私地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且不需要任何报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是对他们最佳的赞誉。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虽然共产党已经取代了封建统治者,而且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政策,部分农民的思想获得了解放。但是,由于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虽然获得了一部分的解放,但是封建迷信的思想仍旧植根于人们的头脑中。虽然有利农政策的实施,但是宣传的不到位,底层劳动人民对此只有模糊的意识,甚至根本不理解这一措施实施的具体意义。恰逢一度时间,国家的政策上出现了严重问题,文化大革命由此展开,广大知青被迫下乡。那段时候,教师依旧是被人看不起的。任老大女人这一形象的塑造,我认为其实是作者企图告诉读者:虽然共产党进行了土地改革等措施,但是这一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乡场上还存在着以任老大女人为代表的胆小怯弱,思想禁锢的可悲乡民。

    (二)追求公平正义的进步乡民 细读何士光的《乡场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乡民非冯幺爸莫属。书中开头给我们塑造的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农民形象,他甚至生活得连一条狗都不如。但是,冯幺爸真的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愚昧农民吗?《作品与争鸣》中曾提到,《乡场上》的冯幺爸其实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粗汉子,而是一个颇有心计的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与利益可以卑躬屈膝地活着。由此,文中便提出了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一个性格怯弱的人在短时间内突然改变自己的态度,气势汹汹地斥责老支书、罗二娘呢?从他‘确实是不敢说’到‘吼得那么响’,他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转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弯子?这真实可信吗?这一问题的提出,似乎让我们对冯幺爸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土地改革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一小部分农民思想上的解放,他们开始关注公平、正义,不再畏惧上层的领导,这是对冯幺爸“反常行为”的最好解释。小说的开头罗二娘与任老大的女人发生了纠纷,冯幺爸作为这一纠纷起因的唯一见证者,夹在两个女人中间十分为难,他在心里经历了长久的思想斗争。在他踌躇的这段时间里,何士光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塑造冯幺爸的心理历程。例如:“冯幺爸眯着眼,伸手骚着乱蓬蓬的头发”这句话就是运用了细节描写。“乱蓬蓬的头发”与小说开头对冯幺爸的描写相互照应,说明他确实是活得连狗都不如的,刻画出了一个邋遢、被人看不起的底层劳动人民形象。又如冯幺爸在面对罗二娘时:“阳光把乡场上照得明晃晃的,他好像热得厉害,耳鬓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他又方又宽的脸腮淌下来。”[[] 何士光:《梨花屯客店一夜》,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8页。

    ]这一细节描写,可以看出冯幺爸的内心是十分煎熬的,一方面想说出事情的真相,但另一方面又害怕罗二娘的势力,他的内心深处正进行着激烈的战斗。此时的冯幺爸实际上是一个胆小怯弱的人。小说中对冯幺爸这种犹豫不定的细节也进行了描写,如:“在一处房檐下蹲下来,抱着双手,闷着,眼光直愣愣的。”[[] 何士光:《梨花屯客店一夜》,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39页。

    ]冯幺爸的举动无不显示出他的畏惧与彷徨,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勇敢地说出事情的真相,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在农村已经初见成效,虽然人们在这一方面的意识还是模糊不清的,但是以冯幺爸为首的小部分乡民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政策于自己是百无一害的。正因如此,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冯幺爸才敢站出来说出事情真相,还任家娃儿一个清白。正如上文所说,农民对这一政策实施的意识其实是模糊不清的,所以冯幺爸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己的思想,他身上展现的是有是非观有进取的精神面貌,实现了鲁迅先生的“立人”理念。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中,作品的主人公冯幺爸是值得被称赞的。

    (三)总结 通过上述的文本细读,《风波》作为鲁迅著名的乡土小说,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乡民七斤、七斤嫂等人都是封建迷信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依旧受着封建旧思想的禁锢,展现给读者的都是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形象。而何士光笔下的乡民形象可以粗略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冯幺爸为首的思想获得解放,开始追求公平正义的乡民;
    另一类则是以任老大女人为首的思想禁锢,胆小怯弱的可悲乡民。何士光笔下的乡民形象有对鲁迅创作的传承,也有创新,一定程度上传承了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创作理念。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乡民深受封建旧思想的残害,呈现给读者的是愚昧无知、麻木冷漠的形象;
    何士光在继承鲁迅创作的同时,又对它进行了创新,所以他笔下的乡民既有愚昧无知的形象,又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形象。

    二、乡绅形象之探究 何为乡绅?实际上就是在封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留下来的一个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靠拢知识分子与特权阶级。有的乡绅其实本身就属于传统的封建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与见识自然高于一般的乡民。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乡绅的地位在中国乡土文化中仍然不可动摇。

    (一)趁复辟帝制兴风作浪的封建余孽 《风波》中的赵七爷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因此,他经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他不光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由此可以看出,他虽然有学问,但是这些学问大多还只是一知半解,经不起推敲斟酌。此外,作为封建势力的顽固遗留,他的反动势力也是相当大的。辛亥革命发生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个道士一般,可见他的愚笨与固执不通。书中,他认为如果赵子龙还活着,天下是不会乱到如此田地的。可见,他就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他还是个变色龙形象。在他听闻皇帝要坐龙庭时,他便立马将头顶上盘着的辫子放了下来,并且穿上了于他有喜庆,于他仇人有灾祸时才会穿上的轻易不长穿的竹布长衫,前去七斤家吓唬剪了辫子的七斤:“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足见他反动气焰之嚣张。通读全文后,不难发现,赵七爷对七斤的“死刑宣告”并没有使赵七爷感到满足,他深知七斤一家老少都是靠七斤养活的,在听到七斤嫂喃喃自语后,便煽风点火了起来,书上一条一条清清楚楚地写着,辫子是何等重要?没有了辫子,就相当于犯了罪,哪管他家里有什么人。没有读过书的七斤和七斤嫂听到书上一条一条写着,完全绝望了。赵七爷正是利用了七斤他们的知识盲点,提高了自己乡绅的地位,从而对广大底层劳动人民进行剥削压迫。书中采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他的形象。其中,善良的八一嫂好心劝架安慰七斤嫂时说的一句“况且衙门里的大爷也还没有告示”激怒了赵七爷,他绕出桌旁说道:“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 鲁迅:《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第65页。

    ]在他说这句话的同时,他的两只手也同时捏起了空拳,仿佛握住的就是丈八蛇矛。同时利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刻画出了一个盲目崇拜封建势力、不甘失败的复辟丑恶派的典型。到此,这场风波似乎已经达到了顶峰,面对突然被激怒的赵七爷,八一嫂感到十分害怕,话都没敢说完,就转身走了。这个时候,大家一面怪八一嫂多事,一面让开路,几个剪过辫子重新留起的便赶快躲在人丛后面,怕他看见。这种种举动充分说明了,这场风波波及的不仅仅只是七斤一家人,而是整个鲁镇的下层劳动人民。所谓的反动派搞复辟,也不只是针对某个人或某个家庭,而是针对广大被剥削、被压迫的毫无抵抗之力的人民群众。其本质是一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鱼死网破的战斗。

    赵七爷这一人物的塑造,从反面反映出剪辫子这种标志政权形式变更的“革命”并不能改变封建统治者的本性,他们怀恨在心,无时无刻不想着复兴清王朝,时刻准备反扑,这正是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有力体现。

    (二)横行乡间勾结权贵的恶棍 虽然何士光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但是当时的党的政策出现了许多问题,文革的动乱,使得上层社会的政治发生了动乱;
    虽然当时早已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但是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思想并没有能够获得解放,植根于他们脑海中的封建思想并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在乡场上同样也存在“乡绅”这类人物,罗二娘就是他们中极为典型的代表。

    读完小说后,我心里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罗二娘属于乡绅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她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是她的头发和脸似乎从来都没有洗过,两件灯芯绒衣裳叠着穿在一起,上面有好些油迹,一点儿也不讲究。但是,她是乡场上食品销购站会记的老婆,是一个卖肉的,掌控着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垄断权以及对群众的“合法伤害权”,乡场上的人们称她为一尊神,认为冲撞了她,就是对所有神明的不敬。因此,她在乡场上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把她归类为乡绅也是无可非议的。作为一个典型的乡绅,罗二娘在与任老大女人发生纠纷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利用自身的势力压迫冯幺爸隐瞒真相,指认任老大女人。在冯幺爸犹豫不决时,她骂道“我罗二娘有哪一点对你不起?是一条狗呢,也还要叫几声。”由此可以看出,罗二娘的咄咄逼人,肆意践踏他人尊严。

    此外,《乡场上》虽然对支书曹福贵的描写着墨不多,但是相对于罗二娘来说,他属于上层社会有文化、对社会的认识高于乡场上的每一个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乡绅。在罗二娘与任老大女人发生争执时,他拦住了罗二娘,他认为,既然任老大家说冯幺爸在场,那么就应该让冯幺爸来说;
    一旦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很快解决了。可见,曹福贵是有算计的,他让冯幺爸来说事情的经过,一方面是作给乡民们看的:他作为支书,在面对这场纠纷时,并没有当缩头乌龟,是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
    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将麻烦抛给冯幺爸,确保自己不被拖累。对于这场纠纷曹福贵看似中立,实际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他是偏向罗二娘的。且曹福贵对冯幺爸说的一番话,貌似是很懂得一点分寸的,但正因为有分寸,便不难听出偏袒罗二娘之意,不动声色地对冯幺爸进行施压。为了逼迫冯幺爸,他搬出粉碎“四人帮”的事,企图暗示提醒冯幺爸指认任老大女人。小说对于曹福贵的塑造,看似是中立的、为民着想的好官,但是仔细探究后就会发现他与罗二娘本质上是相同的,喜欢利用自己的权力压迫农民,在乡场上“作威作福”。

    罗二娘与曹福贵这类形象的塑造,从反面反映出上层社会发生的政治动乱,暗示了党的政策已经出现了问题,解放思想的措施并未实施到位。很明显,这样的写法与鲁迅的《风波》非常相近。

    (三)总结 综上所述,即使清王朝早已覆灭,但是封建思想并没有彻底消除,乡绅作为封建势力的遗留者,他们欺压弱小、威风凛凛。因此,不论是鲁迅亦或是何士光,他们都将“仗势欺人”作为乡绅的典型特征来进行刻画。

    三、乡民与乡绅关系之探究 乡绅作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他们本质上类似于基层政权人物,无形之中于乡民有一定的威压与影响。通过比较《风波》与《乡场上》两部作品中乡民与乡绅的关系,不难发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一)麻痹冷酷的势利关系 《风波》创作的背景是基于张勋复辟的历史事件,早前虽然已经进行过辛亥革命,倾覆了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但是,2000多年的封建思想早已深深禁锢于每个人的脑海中,加之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受过教育,特别是思想落后的的乡民更是无法理解开展辛亥革命的真正意图,思想并没有获得解放。因此,他们在面对赵七爷时,还是同先前一样,刻意讨好他,颇有谄媚之意。

    赵七爷获悉“皇帝坐了龙庭”,前去七斤家时,一路走去,原本坐着用饭的乡民们都站了起来,用筷子指着自己面前的饭碗邀请赵七爷在自己家用饭。这一举动,乍一看乡民们与赵七爷的关系似乎相处得十分融洽,每个人都十分的热情好客。可是,二者之间的关系真的像作品描述的那般和谐融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赵七爷作为一个乡绅,他的地位明显高于这些普通的乡民。虽然清王朝已经覆灭,但是乡民们的思想并没有获得解放,依旧保留着封建迷信的思想,等级观念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乡民们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而赵七爷是鲁镇里有名的学问家,懂得的学问很多。因此,赵七爷对于乡民们无形之中是带有威慑力的,许多人都害怕他,加之他又是十分记仇,喜欢锱铢必较的人,所以,乡民们为了不得罪他,常刻意讨好赵七爷。由此可以看出,赵七爷与鲁镇乡民之间的关系是讨好与被讨好、压迫与被压迫的不平等的关系。

    (二)奋起反抗的斗争关系 《乡场上》是以新中国两次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背景展开的,虽然无产阶级取代了资产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但是封建思想并没有能够彻底消除,人民的思想并没有获得完全解放。梨花屯是十分偏僻落后的乡村,在这样的一个乡村里,依旧存在着许多乡绅,变相的欺压百姓,肆意践踏他们的人格尊严。乡民与乡绅之间的关系就同《风波》中一般,是极为不平等的。这就是两部作品中乡民与乡绅关系相同的体现。

    何士光虽然是鲁迅的继承者,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创新。冯幺爸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其心路历程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刚开始的默不作声到后来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奋起反抗。他的这一变化也使得他与乡绅之间关系的变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冯幺爸是乡场上出了名的醉鬼,生活得连条狗都不如。当曹福贵让他作证时,他起初也是十分害怕的,因为得罪了罗二娘,他以后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可见,刚开始,冯幺爸与罗二娘之间的关系还是不平等的,罗二娘于他有一定的威慑力。随着罗二娘不堪入耳地辱骂以及支书不断地催促,他的意识渐渐开始觉醒,支支吾吾地说起了平常琐事,心里其实是没有底气的,此时的他还是害怕的。但是,在罗二娘再次打断他后,他的意识开始苏醒,直面曹支书,此次销粮,有——也由你;
    没有——也由你,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也照旧能过下去。从这一刻开始,他与罗二娘和曹支书这类乡绅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他不再害怕他们,开始追求人格尊严,追求美好未来。这就是两部作品中乡民与乡绅关系不同的体现。

    总而言之,两部作品中乡民与乡绅的关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鲁迅侧重于写二者不平等的关系;
    而何士光则是透过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刻画出敢于奋起反抗,不再畏惧乡绅乡民的形象。

    结 语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他们虽然倾覆了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解放老百姓的思想。在广大老百姓的心中:辛亥革命就是剪男人的辫子,剪了辫子即为完成了革命。伟大的毛泽东主席在谈辛亥革命时曾说过:“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而失败的关键是什么呢?毛泽东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及其“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可见,革命不彻底,封建遗留依然存在,社会治安动荡不安,复辟事件频繁出现。在这样一个亟需启蒙的时代,鲁迅先生意识到治疗麻痹的国民精神比治疗肉体的病痛更为重要,因此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他将当时的国民形象分为了两类,而在他作品中塑造的主要是落后、愚昧、无知的形象,他们的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点。鲁迅先生意图通过这些乡土作品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启发愚昧,改良人生。遗憾的是,鲁迅没能完成“立人”启蒙工作。

    三十年前,虽然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农民,但是革命斗争的复杂性与革命道路的曲折性使得农民受到了新的克扣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仍旧是直不起腰,抬不起头,饱受上层社会的剥削与压迫。幸运的是,“四人帮”摧毁后,中共中央立即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两个农村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促使一部分农民开始摆脱封建桎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自己的思想。包产到户、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可以自己负责土地,不用再因忌惮上层社会的邪恶势力而委屈求全。何士光笔下的冯幺爸就是这些觉醒的农民中的典型代表,他挺直了腰板,为追求尊严平等、公平正义而努力奋斗着。

    鲁迅作为乡土小说的奠基人,何士光作为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他们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上必定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鲁迅侧重于描写国民的病态心理,塑造的大多是愚昧无知、盲目崇拜封建迷信的人物形象。《风波》巧妙地运用反讽的手法塑造了七斤等众多愚昧、盲目崇拜封建迷信的落后形象,以此来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启发蒙昧反思革命。何士光用了深沉的笔触,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阴暗面,以此来衬托光明面,这一别致的手法更为有力地歌颂了冯幺爸:在以罗二娘为首的邪恶势力的不断压迫后,冯幺爸最终冲破了精神的桎梏,开始追求尊严与公平,鲁迅的“立人”理念在冯幺爸的身上得以具体体现。因此,《风波》中农民展现的精神面貌是愚昧无知的;
    《乡场上》虽然也有愚昧无知的人存在,但主要是歌颂精神觉醒、追求进取的进步农民的。何士光作为鲁迅的继承者之一,将鲁迅的“立人”理念融入作品中,进行了创新、扩大。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2] 何士光.梨花屯客店一夜[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 [3] 刘济献.风波未息 战斗不止——读鲁迅小说《风波》[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03). [4] 胡振江.试论鲁迅小说《风波》的思想成就[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98(01). [5] 赵国青.农村新貌的生动写照——读短篇小说《乡场上》[J].名作欣赏,1981(01). [6] 董剑.理性觉醒的发现 文化性格的透视——《乡场上》与《陈奂生上城》比较轮[J].昆明师专学报,1990(03). [7] 许铁马.读小说《乡场上》想到的[J].人民教育,1980(12). [8] 郭兴明.从传统乡土写实到现代乡土抒情——论蹇先艾与何士光的乡土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9] 石玲.现代视野下的农村书写——以鲁迅农村小说为例[D].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0] 孙晶.鲁迅与中国20年代至30年代初的乡土文学[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1] 傅世友.何士光与“梨花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8). [12] 周令纯.论鲁迅乡土文学的思想性[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13] 王梧.亲切的乡土情调——读《乡场上》[J].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2). [14] 林凌.重返“八十年代”的另一种可能——《乡场上》与“按劳分配”原则的生机与危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15] 刚韧.真的“像生活一样深厚”吗?——也谈《乡场上》和《种包谷的老人》的写作[J].当代文坛,1984(04). [16] 北京师院工人理论组 柏石中. 不要忘记这场“风波”——读鲁迅的小说《风波》[J]. 北京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02).

    相关热词搜索: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