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漫步同里】同里古镇

    时间:2019-02-09 04:30:5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同里是我们在江浙一带采访小镇的最后一站,因此多少有些疲惫。采访完同里,我们就回到上海,从上海就乘机返家了。   也许是由于一路上看到的小镇太多,而且大多有些相像,所以带来了一些视觉疲劳。
      同里是江南有名的小镇,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的名气仅次于周庄,而周庄的成名虽然有着诸多的原因,有一条却是不能忽略的原因――画家陈逸飞画的那幅《双桥》,也使它声名鹊起。而同里,因为离上海比较近,又由于它的清秀,早就为人们、特别是江南人们所知。
      
      这次来同里,本是为寻找感觉而来,谁知由于疲劳,却找不到什么感觉了。如果我们来的时候下雨,或者正赶上游人稀少,也许会有更好的感觉,可惜的是,那天正是周末,又是一个上好的晴天,所以游人如织,再加上镇子里配合旅游项目的开发,又敲锣又放着高分贝的民乐,声音很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绪。
      不过,尽管是这样说,这个小镇的特色还是颇引人入胜的。
      同里位于太湖之畔,距苏州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由五个湖?白环抱,网状的15条河流把小镇分为七个小岛。这是一个始建于宋代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同里原名“富士”。由于“富士”之名让人联想太多,且不安全,故“富士”后人做了一番文字游戏:把“富”字宝盖去掉一点,上半截便成了“同”字,然后把下半截的“田”字加上个“土”字,变成了“里”字,这样便把“富士”变成了“同里”。由于年代久远,这里的民居很有特点。从河边的门向里望,一串能看到好几进,且散发着历史的气味。外面虽然喧闹,里面却很幽静。
      如同江南其他小镇一样,同里颇为著名的,是它的桥。小桥流水人家一样不可少。没有流水,就不会有民居;有了流水就有了人家,就有了桥。而这三者一相配,便有了生气,有了诗意,有了意境。这里有7个小岛、15条水道,54座各具特色的小桥把道路连接在一起。当地俗语云:“水乡同里五湖包,东南西北处处桥。”54座小桥中,有十几座是古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同里三桥。
      这三桥的名字分别是: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这三座桥的始建年代都已不可考,仅是重修或者重建的年代就已算是比较久远了:太平桥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重修;吉利桥重修于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长庆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改建,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重建,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重修。走同里三桥被当地视为吉利之事。不但同里,就连周边的村镇,只要是婚嫁、做寿一类的喜庆事,都要走过这三桥。说来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同里曾经有一姓钱的秀才,家境贫寒,年至25岁尚未娶亲。外地一富商路过此地,见钱秀才一表人才,十分喜悦,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女儿却不愿意,再三做工作始应允。出阁那天,刚过太平桥准备去新郎家拜堂时,又变了主意,走到吉利桥上哭了起来。这时父亲赶来继续做工作劝说,女儿才走下吉利桥,跨上长庆桥去钱家拜堂。后来小两口恩恩爱爱,还开了一家米店,日子过得很红火。当地人认为,本来未必是那么美满的婚姻,只因走了三桥就兴旺了,故而把走三桥图吉利作为当地的习俗。
      如果光看三桥的重修时间,或许会认为长庆桥是时间最久的桥,其实不然,恰恰长庆桥是最后修的。这里又有一个传说:当年镇里有一户姓谢的书香人家。主人谢绛之孙谢景初上京赶考回乡后卧病在床,病势沉重。一位僧人路过化缘,嘴中却说:“可惜呀可惜!”谢家人请僧入府细问究竟。僧人指点:“只需施主多做善事即可化解。”第二天,谢绛出门,觉得过了吉利桥和太平桥后有些别扭,仔细想来,如果在太平桥东面再造一座桥就可使附近的百姓少走一些路。这样他决定修桥。桥修好后,命名“谢家桥”,这就是后来的长庆桥。桥落成后不久,谢景初的病不但好了,而且很快就考上了进士。当然,这些都是当地百姓中流传的故事,却为这三桥注入了更多的文化气息,留下了一些悬念。
      
      其实,就算是没有这样的传说,这三桥本身就已经具备文化内涵了――从桥上对联可以看出。太平桥的对联为:“永济太平南北路;落成嘉庆廿三年。”对仗工整。“太平”与“嘉庆”相对应,看似不工,其实“太平”在三国时曾为东吴年号,年号与年号相对正为机巧。此副对联表现的是时间、地点、作用。吉利桥上南向的对联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此联表现的是附近景色。难怪查看我在同里所拍的照片时发现,以吉利桥的照片为最多。桥下的船上,有几只鱼鹰落在帆上或舱上,静观着附近的游人来来往往;桥与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没有缺口的圆――宛若夜空中的月亮。桥下有妇人洗衣,岸边茶座有人在品茶聊天,时不时有船只穿桥洞而过,增添无限情趣――“这里风景独好”。吉利桥北向的对联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双虹当是指那两座桥了,虽然其中的太平桥并不是拱桥而是梁桥,不成“虹状”,但是虚化而意指具体事物,在文学创作里面还是经常用到的;这副对联当是概括了三桥的相互位置与相互照应关系。长庆桥的对联是:“共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这不是在向过往行人宣传行善事、修桥捐赠吗?
      同里桥多,话就多。这里还有两桥值得一表:一是乌金桥,一是泰来桥。
      先说乌金桥。乌金桥,也称乌溪桥,始建于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到清朝时先后三次重修重建: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从时间算起来,清代大约五十年一修。此石桥原建于同里镇郊九里村,因修路径,乌金桥不能通行;遂于1999年8月按原状、原材移建于同里丁字河西端。我说我乍一看到此桥时,竟惊诧于古桥历经沧桑而如此完整!原来是移地重建的桥。虽说是移采重建之桥,放在这里却与周围其他桥没有什么不和谐之处,看来当初选址还是费了一番苦心的。这座桥最大的特点就是太平军曾经光顾过这里,并在这里有过一段比较稳定的地方政权――九里湖畔有太平天国的军寨。相传太平军也曾对乌金桥进行过修缮。
      乌金桥隔河斜对面,有一幢古建筑――耕乐堂。此堂为明代朱祥所造。朱祥曾助人造苏州桥,应授官职;然他从此淡出政坛,回归故里,故宅名为“耕乐堂”。现在耕乐堂经过政府修缮,已向游人开放。
      再说泰来桥。一进同里大门,眼前就是一座宏大的桥。此桥为梁式结构,上面有亭的骨架。不知为什么,只是骨架而不是亭,这样倒显得有了特点。此后我一看到房顶或其他高处有骨架结构的,便想起了同里的泰来桥。
      泰来桥原为木桥,始建年代已无考,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重建,遂为石桥。我眼前的这桥,已是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重修的桥了。在同里,这座桥大约是最高的桥,气度不凡。桥东向对联曰:“垂天嫦炼通兰�,夹岸楼台护玉龙。”西向的对联曰:“题柱客从云表过,涉川人向镜中来。”从对联内容看;有景致,有志向,看出同里 的文化渊源。
      同里最为著名的,还应该说并不是桥,而是“退思园”。
      退思园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园主名叫任兰生。当时任兰生授资政大夫,钦赐内阁学士、凤颍六泗兵备道等职,官职不算小,权力也不可谓不大,但是依中国官场文化发展之脉,凡当官者,全须全尾功成身退者寥寥,任兰生也一样,遭到弹劾后落职。于是心灰意冷地回归故里,花费10万两白银建造了一座小巧而又精致的园子,取名“退思园”。其意取自《左传》:“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此话可谓封建社会思维之经典了。而任兰生恰因有过错而遭弹劾,也许正因如此,他才将自家的园林取名“退思园”吧。这算做是一种自省。且不论是真自省还是假自省,至少摆出一种姿态。一百多年后到如今,任兰生一家也许早已落魄,可是“退思”二字仍然挂在曾是他家的门前,昭示着他曾有过的那种姿态。
      我不是园林学者,只是一个采访者,抑或也可以说是一个游人。游人之渭也、不过到此一游耳,绝然谈不到对园林有多少研究与造诣,只不过以自己的喜好与兴趣为原则,喜则多看,不喜则少观。江南的园林确实秀美,小中见大,如果有机会可以在其内小住个把月,享受一下古代文人之雅兴。但是,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我总认为匠气甚浓,不如大江大河来得痛快。譬如写此文时,我刚刚从贵州采访回来,看那乌江奔涌澎湃,让你马上有一种豪情在怀。而在这小小的园林里,你只能体会宝玉钗黛脂粉正浓的情趣,或者还有一些书香。也许很闲适,但绝对消磨斗志。或问:要那么多斗志有何用,还不是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其实不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无论是什么事业,缺少了斗志都不行。要不为什么古代那些当官的,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在他们事业春风得意时不在家乡建什么园林,而一定要等解职之后呢?消沉之后是寻找舒适――当然还要有钱。
      退思当然还是好的。任兰生也因此而传名,说是不朽也不是不可以。他退后思没思已经不重要了,他为后人留下了物质遗产那倒是真的。
      走完同里,我们一行三人白驾车对江浙一带的小镇的采访就告一段落了。盘点所得,颇丰。有一点感慨,都写进文章里了。对比之下,我感觉江苏与浙江,虽然相邻甚近,小镇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细细品味起来,还是有所不同。感觉浙江小镇多阳刚之气,特别是浙西南的小镇,如廿八都,如泰顺;即便是东部小镇,如林坑,如岩头村等等,也都显得棱角分明,恰如古越人一般。所以这里出现过,或日产生过越王勾践、越大夫范蠡甚或是美人西施一样刚强的人物。而江苏之小镇,则显得秀美柔情,想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秦淮河。想起沉洒于“脂正浓粉正香”之中,最后使国家沦亡的吴王阖闾,也不能不让人抚摸着厚厚的历史长卷而对天长叹。或刚或柔,都有其生成的条件。古吴国因地处平原,土地丰腴。是有名的米粮仓,可享受的天分比较充足;而古越国因地理位置较吴要差,山高海长,不奋斗就难以生存;故古越人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必然的。这样说,完全没有褒越而贬吴之意,只木过是从小镇的性格谈起――刚有刚的弱点,柔有柔的长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这些便不在我们今天文章的讨论范围之内了。

    相关热词搜索: 漫步 同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