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风华未曾远去

    时间:2020-05-14 09:13:1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如衣

    作者简介:李宗洁(1972.11-),女,汉,广西玉林人,本科。

    北京。国家博物馆。

    我把脚步放轻再放轻,因为即将走近的,是我仰望已久的千年风华。

    一件件文物打开了时光的封印,驾诗而来,用朴素又深沉的语言,让远古与今朝来一场聚会。

    我的目光流连一件件文物,定格在一只灰陶罐上,它短颈,鼓腹,圆底,腹部饰有饕餮纹,旁边是它的铭牌。藏品名称:饕餮纹灰陶罐;时代:商(前1600年-前1046年)。

    在它面前,時光与语言都显得苍白。我望着它,一眼望到了3600年前的安静。陶罐不语。它静静地看着每一个游客。

    一动不动。如慈母般温柔。

    我与它默默凝视。这样的时刻多么好啊。我想分享,但我说不出。

    饕餮纹灰陶罐因烧制温度不高,还保持着泥土的原色。它的纹饰细腻,诠释着遥远的风景。饕餮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秘怪物,名叫狍鸮。《山海经·北次二经》介绍其特点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饕餮是神兽,性凶猛,它在人们心中是护佑的象征。心中所想,化为手中之纹。饕餮就定格在的一件件家常物品上,陪伴着人,过起了烟火生活。

    罐腔是一个不设防的小小空间,不矫情,不张扬。仿如一只清澈的眼睛,又如一个温暖的怀抱。它圆圆的腹腔里,有一颗纤尘不染的心。

    无数光阴叠加在陶罐上,却不曾厚一分,也不会老一分。我把身心放进陶罐里,洗涤,打捞。让深沉的沉于罐底,让轻盈的溢于罐口。

    一只只饕餮,密密排在陶罐上,在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减却半分嚣张,依然威武张扬。饕餮守在陶罐口,牢牢守护着它的秘密。我的目光在它身上流连难返,思忆随着纹路旋转,然后飘远……

    我想,陶罐或许来自一片肥沃的春野。春风吹过时,青草便起伏摇摆。揭开上层的草皮,陶土就露出来了。它们是制作陶罐的原料。

    一条弯弯河水,穿过春野。河中浪花迭起,唱着清凉的歌。往泥里加点水,就激活了泥,也激活了每一个日子。

    陶工呢?他是个裸着背的中年汉子,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团陶土,仔细地清除了土里的杂质,加入了河水,反复揉捏。

    这是陶工的第几次炼泥?或许他已经记不清了。从他娴熟的动作来看,显然胸有成竹。偶尔飘来了蒙蒙雨丝,伴着淡淡花香。水车流转,将河水车至陶坊前。水波里,陶工专注的背影清晰可见。

    有了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紧密而不松软,呈现出柔软的灵性。陶土越捏越圆润,披上一层油质的光辉。陶工把它放在慢轮上修整。渐渐地,腹腔空出来了,鼓起来了;口径立起来了,圆起来了。

    刚刚成型的罐坯还带着水分,必须晾干。可是,泥坯越干,我的心情就越潮湿,仿佛那些水分流到我心里来了。我提醒自己,它只是一只泥坯,要想成为真正的陶罐,还得经历火的考验,那是凤凰涅槃的重生。晾干了的罐坯,注定只属于火。

    晾放了一些时间之后,陶工用手指试了试胎体的湿度,然后在干透前的一瞬,在胎体的上印上了美丽的饕餮纹。纹路交交错错,映衬陶工温情的目光。

    窑上火光熊熊,映红了晚霞,鸡鸣狗吠之声遥遥相闻。它被陶工装进了窑,开始了浴火涅槃的历程。窑下柴火熊熊,窑中静默,偶尔传来燃烧的哔啪哔啪。

    似是为了赶赴一场前世的约定,或者为了完成一次生命的升华。火苗伸出长长的舌头,舐舔陶罐。陶罐毫不退缩,甘受煎熬,在炼狱中、在痛苦中拥抱着火,与火共舞。

    在水中揉过,又在火中炼过。陶罐会不会是陶工梦想中的面目出现呢?

    窑门开启的那个时刻,我的心和陶工一样怦怦直跳,紧张得无法呼吸。烟雾散尽,窑温降下。它如同一个沙场归来的英雄,披一身褐色铠甲,气度铿锵。

    这一刻,陶工的眼中一定饱含欣喜。我的眼中一定饱含眼泪。

    饕餮纹如同历史深处的纹理,一条一条收纳于腹中,看世事风起云涌,它自如如不动。它还是一块陶土,但它也不仅仅是一块陶土,它被赋予了工艺技术与文化审美,也带上了陶工的温度,是大自然与艺术的结合晶,是先民们的智慧图腾。

    从此,饕餮纹不再属于那个窑场那个时代,也不属于那个陶工。它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枚印记一个缩影一首诗篇。

    很久很久了,我习惯了浮躁的心没有像这样宁静过了。

    很久很久了,我没有像这样贴近一个陶罐,与它对视,与它交谈。它已经3600多岁了。却从不曾在时光中老去。

    传说上古时期,女娲因为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灵机一动,用泥土仿照自己制作了“人”,吹一口仙气,“人”活了。从这一点而言,我也是来自泥土的。因此我又自作多情地想:我与陶罐,是不是也心灵相通呢?

    因为,我能感受到它对我的祝福与安慰,我也能感受到我对它的思念与感恩。这是一种河水般滔滔不尽的思念,这是一种如荷花般纯净的感恩。我知道以我四十七岁的人生履历去解读它的数千年光阴,会显得又浅薄又不自量力,可我仍忍不住要去亲近它、了解它,找寻关于它的一点一滴。

    看到它,身外的喧嚣和心内的烦乱就会沉淀下来。它虽只是一个陶罐,却如慈母,给我无限精神滋养。我甚至奢望能用它的沉稳来涤去我的幼稚,用它的从容来滤尽我的浮躁,用它的灵气来增加我的才思。

    它的胸襟,只有大地能比拟;它的高度,只有白云能到达。

    饕餮纹陶罐是先民灵魂与精神的投影。质朴敦厚处,让人想到了先民耕耘土地的辛勤;沉默无声处,让人想到了先民担负苦难的坚韧。

    完全可以想象,当初许许多多像饕餮纹陶罐一样的陶器,散落在中华大地,走进先民们一朝一夕的生活里。在乡村里,它可以田头送饭;在街市里,它可以装住什物;在祠堂上,它作为祭拜祖先的器具。它有工艺的精细,有生活的热烈,有纹理的灵秀,有体态的敦厚。看到它,你无法不想到稻谷与汗水,无法不想到山高与水长,无法不想到故土与乡音。

    我在饕餮纹的回环往复的线条中渐渐迷失了方向,模糊了时空概念。

    我觉得我就是商代那个农妇,熬好了稀粥,装进罐里,想着一会丈夫和孩子回到家,就可以吃到热乎乎的粥,忍不住笑了。

    秋收了,我把精选出来的颗粒饱满的谷子,作为来年的种子,郑重地放进陶罐里,再封好口子。种子不受潮不变质,来年一定有丰收的希望。每晚临睡之前,我都会望一眼陶罐,心生踏实。

    节日即将到来了,有亲朋好友来道贺,大家欢聚一堂,多好啊!我会提前做好点心,还要炸一些鱼,再收进罐里,高高吊挂在房梁下。沉甸甸的陶罐,就吊在急切又甜蜜的期盼中……

    3600年光阴,曾有多少不可预测的灾难降临?失手。碰撞。敲击。洪灾。地震。陶器易裂易碎,哪怕一次小小失手,对于陶器都是灭顶之灾。它刚硬至极,也脆弱至极。当陶器轰然落地,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复原。这,正是它的刚烈之处。

    岁月毫不留情地摧毁着许多天才的创造,并使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永劫不复。而陶器,是最易缺损、破碎、开裂的。它们的至刚至脆,也决定了它们会不断的失却,更决定了留存于世的难能可贵。

    所以,当我注视着饕餮纹灰陶罐完整无缺的胎体时,我都觉得它大美至极。能见到面貌完好的它,该是怎样的荣幸?

    这一只饕餮纹灰陶罐,到底走过了一条怎样惊险又坎坷的路程啊!

    天地与万物,3600年来呵护它,又该是怎样的小心翼翼啊!

    毫无疑问的是,它的3600历程,绝不是“艰辛”二字就能全部概括。但它始终云淡风轻,绝口不提苦难。

    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震塌了房屋,房梁掉下,桌椅倾倒,眼看陶罐就要落地破碎;或许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春雨,引发了山洪,冲垮了墙基,泥水卷着陶罐,瞬间涡流滚滚;或许是一个孤苦的老人孤独地死去了,陶罐再无人问津,慢慢积了尘,积了土,年久失修的屋顶就要倒塌……

    在这一刻,陶罐身上的饕餮醒来了,它一呼,百兽回应,神灵用法力为陶罐裹上了一层软泥,让它轻轻落地。草木花石悉心爱惜,不伤不砸;日月星辰日夜陪伴守护。

    直至今日。它的风华,未曾远去。

    相关热词搜索: 风华 未曾 远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