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株洲两型社会建设成就之路和巩固之策

    时间:2020-07-05 03:49: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自国务院批复“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至今,经过十几年艰辛奋进,株洲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率先建成“两型”社会试验区几成定局。通过分析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演进轨迹和巨大成就,全面总结了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之道,深度探索了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巩固方略。

    关键词: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成就之路;巩固之策

    目前,湖南省和长株潭三市向党中央和国务院交“两型社会建设答卷”的时间不足一年,株洲市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也几成定局,综合评价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显著成效、全面总结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設成功、探索完善相应推广机制和巩固策略等已成为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通过分析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的演进轨迹和巨大成就,构建包含“两型”产业发展的“株洲范式”、“两型”体制机制创新的“株洲样本”、“两型”文化塑造的“株洲现象”、“两型”示范创建的“株洲经典”在内的成功经验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两型”示范效应的宣传机制和推广机制,并为未来巩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纵深推进提供一整套工作机制,乃研究株洲两型社会建设成就之路和巩固之策的主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所在。

    一、近几年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动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自此,国内外学者对“两型”社会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型”产业发展。毛腾飞(2010)提出:“两型产业”是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湘潭市要重点发展精品钢材、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小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性服务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等优势的“两型产业”。[1]张亚斌和艾洪山(2009)认为:凡是符合“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标准的产业都是两型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优、特、绿、高”农业;主张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城市群间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目标。[2]冷俊峰、杨赛鑫和李金保(2011)认为:产业两型化发展是指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手段,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目的,促进产业体系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方向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使其符合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二是“两型”文化建设。郭凤莲、贾岚(2009)提出 “以湖湘文化引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黄小洋(2010)指出应该依托文化产业,建设“两型”社会。傅才武、江海全(2009)提出“两型”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时代大课题中的应有之意,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内生型产业和无烟工业,构成了两型社会理念在技术操作层面的实现和延展。[3]

    三是“两型”社会评价。刘智勇(2013)在综述“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与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两型社会”综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以期进一步激发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为构建科学、全面、相对统一和可操作性强的“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奠定基础。[4]安丽苑、李春友、黄建新(2014)通过构建两型社会建设成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两型社会发展程度的评价要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综合发展和两型文化与制度建设),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具体指标的权重,构造评价两型社会发展水平的 FUZZY 梯形隶属函数,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5]

    四是“两型”社会建设成效与经验。王克修(2010)认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形成了规划引导机制、政策促进机制和改革试验推进机制,重点项目建设有新进展,关键领域改革有新突破,“两型”社会建设有新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有新业绩。高峰(2012)认为,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也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突破口,在产业布局和规划上以产业为链条、以园区为载体,从城市圈内外循环、产业配套循环、园区之间循环、企业内部循环等多个层次构建循环经济发展体系。[6]钟荣丙(2013)认为,自2007年12月获批试验区,五年来,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成绩斐然,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两型”产业快速发展,环境治理成效突出,城乡统筹步步创新,“两型”生活渐渐兴起。这主要归功于:超前的顶层设计、超常的管理手段、超俗的工作机制、超然的“两型”文化。[7]

    综上所述,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研究,在战略层面、产业层面和推进策略层面均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从战略、产业角度研究较多,从综合评价角度探索很少;二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成效分析较多,第三阶段冲刺重心分析很少;三是对推进举措、实施路径研究较多,对推广机制和巩固策略研究很少。

    二、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第三阶段的巨大成就

    自2016年,株洲“两型”社会建设进入第三阶段,各项配套改革到了冲刺阶段,每个领域同前两个阶段一样,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质量明显提升

    到2018年,株洲市步入了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高、经济结构优、改革创新能力强的新阶段,多项指标屡创历史新高。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75.2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86%,投入强度为全省第一;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296.8亿元,增长9.6%;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4.7%,专利申请8675件,授权专利4983件;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584.72亿元,增长8.8%,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6.1%;全年进出口总额2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5%。

    (二)“两型”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通过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株洲市全面构建了“3+5+2”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轨道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的引领作用,协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升级发展陶瓷、服饰两大传统产业,“3+5+2”产业体系形成了更为强劲的经济支撑动力,挺起了株洲工业发展的脊梁,成为中国制造版图的新名片。[8]2018年株洲·中国动力谷“3+5+2”产业总产出近2250亿元,占全部工业比重约70%。

    (三)环境治理成效突出

    1、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全面铺开

    一是市民垃圾分类处置意识逐渐增强。通过开展集中宣传培训、发放宣传册、入户宣传、开展积分兑换等形式,大大提高了小区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0%,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到60%。二是建立了垃圾分类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考核、绿色账户等机制,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垃圾分类”模式。三是垃圾减量效果明显。试点开展后,经统计,小区日均垃圾产生量下降48%。四是垃圾处置成本下降。据测算,每吨垃圾处置成本可减少150元。

    2、“碧水藍天”行动深入推进

    一是制定了《株洲市碧水蓝天行动工作计划》,加快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雨污分流的建设和改造,云龙污水处理厂已经试运行、河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天元区陈埠港水系等14个片区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二是印发了《株洲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实施方案》,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的10多条黑臭水体治理。三是推进城市“双修”与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十大公园十大湖”和“一江八港六走廊”建设顺利推进。四是排查了涉气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在城区范围内加大对各类重、中型货车限行,严格落实烟花鞭炮禁限燃放措施。

    3、“绿心”整改强势有序

    一是下发了《关于加快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回头看”反馈绿心地区问题整改工作的通知》(株政便函〔2019〕29号),督促全面开展“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二是启动了市级预验收销号工作,相关市直部门联合执法,对区政府(管委会)申报已经整改到位的67宗违法违规项目(行为)和已经关停退出的74个工业项目进行了现场核查。三是做好了生态绿心总规的修编工作,组织编制了绿心地区2个村庄(社区)的两型规划。

    (四)“两型”生活渐渐兴起

    重点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新能源等领域推广清洁低碳技术,促进绿色生活和低碳发展深入人心。一是绿色建筑。金山工业园成为株洲市装配式建筑产业示范园,三一芙蓉、中天杭萧、省建五公司、国信远大4家企业成为株洲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金城·国投新材料示范园三期、株洲市轨道交通城服务中心等9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已开工建设。二是绿色交通。智能轨道快运系统ART正式运营,完善公交智能化应用示范工程,将全市1140台公交车、948个自行车租赁点、1957台出租车、108辆长途车接入智能化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全天候监控、智慧化指挥调度。三是新能源,启动武广新城智慧能源工程1号站,建设垃圾焚烧发电二期,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新增纯电动公交车25台,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出租车比例达到99%。[9]

    (五)“两型”体制机制日臻健全

    一是环保市场化改革。印发了《株洲市城区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管理办法》,市县两级排污权交易已进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排污权二级市场加快发展,全年组织完成了52笔企业之间的排污权交易。二是环境资源审判改革。组建了14个生态环境资源员额检察官办案组,7个河长办检察联络室,实现了市县两级检察机关生态检察职能配置全覆盖。三是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制定了《株洲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四是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改革。印发了《株洲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编制了《株洲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2016-2017年)》,建立了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机制、垃圾分类标准体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机制、垃圾分类效益分析制度,推进了农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试点。五是垃圾分类改革试点。制定了考核办法——《株洲市城区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考核评分细则》,选定了市场化平台,划定了试点小区,并正式启动了试点工作。六是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方法和制度,安排离任审计项目10个。

    绿色金融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株洲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筹备设立3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发展绿色产业基金;利用征信管理推行“绿色信贷”,严格信贷准入,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引导国开行、农发行针对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等战略性、支撑性项目,发放PSL贷款400多亿元。

    三、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成功之道

    (一)以超前的顶层设计为指导

    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国际视野、战略眼光和“两型”理念,面向国际招标,确定由一流的专业设计机构,用了一年多时间对试验区建设改革进行顶层设计,创新编制了《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总体实施方案》、《株洲市核心区发展战略规划》、《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株洲市南部协调发展区“两型”社会建设总体规划》、《云龙示范区总体规划》等37个纲领性的规划和方案,并此为指导方针,形成了系统性好、创新性强、层次高的行动路线图,明确了试验区建设改革的目标、原则、路径和要求。

    (二)以超常的管理手段抓落实

    高度重视“两型”环境建设,按照“新帐不欠,旧账要还,宁可牺牲一点GDP,也要群众生活好一点”的理念,坚持“严”字当头,“三管齐下”。一是坚持严管。把环境治理当做硬指标、硬任务,做到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能够改造的坚决改造,改造不了的坚决关停。在建设中,做到不挖山、不填水、不砍树。2008年以来,共关停和搬迁1000多家污染企业、“新五小企业”和“十五小企业”;在铁腕实施清水塘老工业区绿色搬迁中,一口气关停了500多家企业。二是坚持严治。敢于动真碰硬,以战役的形式开展整治,先后开展“五改”、“四创四化”、蓝天碧水净土静音行动、“城市提质战役”,共改造城市主次干道38条、小街小巷200多条,拆除城区临街防盗窗4万多个,拆除烟囱300多根,城市化率、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良好率分别达到67.87%、41.81%、97.7%。特别是突出湘江污染综合治理,致力打造“东方莱茵河”,投资7个亿建设9家生活污水处理厂,投资5个亿建设重金属污水处理厂。三是坚持严罚。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用经济措施 “罚票子”,用组织措施“摘帽子”,用法律措施 “戴铐子”。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的、环保“三同时”不到位的,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超标排污的、危废处置和辐射管理不到位的一律立案查处。

    (三)以超俗的工作机制助推进

    1、强化了组织领导机制

    进一步提高认识,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建立健全一把手亲自抓、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的责任制,制定具体工作推进方案,加大计划落实力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绿色发展财政投入增长机制。

    2、建立了协调推进机制

    一是长株潭一体化推进机制。配合建立了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三个一”的成果:通过了一个行动计划,明确开展的6个专项行动、14个方面、20项重点任务;构建了一个合作机制,建立三市高层决策、专项推进、工作落实机制;形成了一套会议制度,三市轮值牵头、定期召开,从三市市委书记、市长、专项小组三个层面,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有力推进三市紧密协调、运转有序;与长沙、湘潭分别签订《长沙市、株洲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株洲、湘潭跨界污染应急联防联控协助框架协议》,建立了三市大气污染防控长效机制。二是部门联合推进机制。坚持改革为发展服务原则,继续实行“一部门一专项、一县市区一主题”推进机制,协调落实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推动长株潭三市规划、产业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优化长株潭生态绿心总规,开展生态补偿探索;完善湘江流域综合治理机制,构建环境第三方治理等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联治;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创新;完善生态文明标准认证制度,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仅2018年就有20多项改革全面推进,其中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两型司法体制、绿色金融、产业转型发展、河长制等12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四)以超然的“两型”文化强保障

    紧紧围绕“让两型成为一种行为理念、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文化自觉、一种生活习惯”战略思想,强化两型文化保障。

    一是建成神农公园文化走廊。神农公园两型文化走廊(一期)建成迎客,成为河东地区展示两型社会建设成果的靓丽风景线。二是两型公益活动精彩纷呈。组织清蓝环保协会开展“水侦探盒子”环保游戏进课堂、“保护母亲河 我们在行动”志愿活动等,联合美的集团开展了“地球熄灯一小时”少儿环保时尚走秀活动,组织绿色骑行协会和树德公益等社会组织开展了“世界环境日”湘江滩涂垃圾清理行动等,开展了两型志愿者进社区、节能宣传周、废旧衣物循环利用等系列主题活动,截至2018年已组织各类活动超40场次,带动5000人次市民参与。三是两型公益大宣讲持续开展。组织公益宣讲员在课堂、社区、企业、机关开展两型大宣讲活动,开设两型公益课堂100多场次。四是全面深化示范创建。起草了《株洲市两型示范创建工作指导意见》,通过了两型示范创建的认证标准,开展了两型企业、两型机关、两型学校、两型医院、两型园区、两型社区、两型家庭、两型旅游景区、两型农民合作社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编写了《两型家庭读本》,到2018年株洲市拥有30多家单位省级两型示范单位和两型示范基地,形成了“可看、可学、能示范、可复制”经验模式。

    (五)以超强的媒体宣传优氛围

    一是加强与高端媒体合作。加大在人民日报、湖南日报等媒体上对株洲市“两型”建设经验和成效的宣传推介, 2014年,新华社、人民日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湖南经济、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等10余家中央、省主流媒体到株洲市报道“两型生活美丽家园”主题宣传活动。二是深化与本地媒体合作。启动神农城两型宣教基地一期建设,制作两型公益宣传片,在株洲电视台滚动播出;策划制作绿心系列报道——“绿心”惠民,在《株洲日报》开设“两型观察”栏目,2018年已刊发13期;为庆祝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十周年,联合株洲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录制专题片《两型这十年》,开展了十大两型人物、十大两型事件、十大两型项目、十大改革案例评选等系列活动。三是扩充与新兴媒体合作。在株洲新闻网开设“建设两型社会,助推发展升级”专题网页,发布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信息和工作动态,对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升级改版,开设公益调查、有奖问答、献言献策等栏目;在“2016全国主流网络媒体看株洲两型社会建设成果活动”中,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光明网、中新网等40家主流网络媒体齐聚株洲,推介了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经验。

    四、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巩固方略

    (一)进一步突出产业转型

    主要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两型”化发展和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

    1、培育新兴创新主体

    一是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群落。细化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强化创新创业试点,造就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氛围;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等新型服务平台,形成创新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级孵化体系。二是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用1000万以上的培育奖励和创业补贴,重点扶持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等产业的“小巨人”;设立科技人才培養基金,鼓励株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团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科技研发平台。三是催生新型科研机构。既要在运行机制上,实行科研管理自主化,通过承担国家科技任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民办科研机构快速发展;又要在用人机制上,建立科学化的治理结构,从能力提升、管理创新、完善评估体系等方面促进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团队、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设立科研研究院;还要在创新机制上,开辟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路径,搭建“产学研官资”创新创业生态链,培育虚拟大学园。

    2、建设创新型城市

    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以政府和用人单位共担住房货币补贴、安家费、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省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以项目为纽带,重点引进株洲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优秀创新人才;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契机,推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机制,依托“产”、“学”、“研”三方合作,联合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

    完善创新生态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建造一批智慧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大力建设“众创空间”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双创”支撑平台,全面整合各方创业创新资源。另一方面,加快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互联网+”制造创新中心、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生产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科学技术对接平台,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率。

    培育大众创新文化。在全市范围开展以厚植创新价值观为核心的创业创新教育,让创业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创新、百折不挠”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在全市范围尽快形成“尊重创造、敢于冒险、注重开放、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让勇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让一切创业创新成果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应有的回报,让所有创业创新活动享有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和公正有序的市场环境;在全市范围营造支持和鼓励本土创新产品的社会氛围,政府采购应大力扶持本土创新产品,鼓励广大市民在同等技术水平、同等价格条件下,优先购买本土创新产品。

    (二)进一步突出污染防治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既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巩固“两型”成果的核心手段。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和行为,坚决从严从重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防范污染的发生。新时代下,株洲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任务有:

    1、强力推进工业企业废气污染防治

    首先,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清水塘工业区企业关停搬迁和转型升级。其次,按照“先停后治、分类施策”的原则,开展“散乱污”企业环境整治,强化执法监管,依法淘汰取缔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升级改造一批。

    2、强力推进水污染防治

    (1)明确具体目标:湘江株洲段霞湾断面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标准,洣水全流域稳定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渌水全流域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区域内无不达标功能水体;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单因子评价)为100%。

    (2)实施五大工程:实施工业水污染防治工程,加强工业集聚区废水治理和重点行业废水污染源治理;实施城镇生活水污染防治工程,强化城市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和餐厨垃圾的综合处置;实施农村水污染防治工程,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村农业环境综合整治;实施船舶、港口、高速公路水污染控制工程,规范河道环境整治和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治理;实施饮用水源安全保护工程,主要保护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完善饮用水源监测。

    3、强力推进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

    一是工业企业遗留污染物安全处置。组建联合执法队伍,交叉管理,相互监督,片区到人,责任到人,加大环境监察和执法力度,确保所有关闭企业每周监察一次,并不定期抽查。二是污染场地和土壤全面治理修复。到2020年,完成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或关闭退出企业污染场地治理工作以及区域内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确保治理和修复的土壤达到规划用地标准要求。

    (三)进一步突出城市提质

    牢固树立“抓城市就是从战略上抓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促进株洲城市提质。

    1、高质量低碳化

    城市高质量的低碳发展要求将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保持低水平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

    一是倡导低碳生活。完善低碳生活制度,建立碳汇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公众采用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尽量避免制造垃圾和进行垃圾的循环再用,大量使用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远程输热系统,在城市非主干道路、广场、办公楼公共空间、庭院、公园等地方采用太阳能照明。二是发展低碳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公交都市”创建,升级现有公交系统,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大力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以新能源汽车为重点,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新能源运输工具,扎实淘汰营运黄标车;提倡低碳出行,鼓励大量使用“共享单车”或者步行。三是鼓励低碳建筑。从设计到建设再到管理作用全过程贯彻落实低碳理念,促使低碳建筑成为主流,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在建筑项目中大量使用新型节能技术和节能型材料设备,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耗。[10]

    2、高强度无废化

    一是尽快申报国务院“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强化顶层设计引领,明确目标,确定任务清单和分工,培育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新模式。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机制,制定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目录,把各类的废弃物高度资源化利用;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增加政府绿色采购中循环利用产品种类,优先使用以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等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将固体废物产生、利用处置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范围,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跨部门联合惩戒。三是大力培育第三方市场。鼓励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从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环境污染治理与咨询服务,打造一批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推动固体废物收集、利用与处置工程项目市场化运营,依法合規探索采用第三方治理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实现与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3、高水平智慧化

    一是加强智能治理。大力建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尽快完善物联网开放体系架构、城市开放信息平台、城市运行指挥中心、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四大系统;夯实城市数字基底、中枢神经和智慧大脑,建设数据资源汇聚融合体系,打破信息孤岛;完善统一的城乡社区网格治理体系,推行“网格+”管理模式,建立“一个格、三条线、五级治理服务”工作机制。二是加强智能制造。规划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做好电子计算机、集成电路设计(IC)、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重点产业的发展布局,搭建好先进计算平台、软件系统开发平台、类脑技术平台,建造中部地区最大的自主可控计算机测试中心;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云计算、现代物联网等与株洲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建造大数据物流和智慧物流集聚区,大力开发快递无人机、智能补货系统、智能搬运机器人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物流技术,延伸大数据物流和智慧物流的产业链。

    (四)进一步突出两型示范

    1、提升创建水平

    一是四级联动。省、市、区和街镇四级开展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建设和两型示范单位创建工作,协同配合、联合创建,原则上申报创建上一级两型示范单位的,需先获评下一级两型单位。二是创新工作方法。通过领导联点、政策倾斜、业务支持等途径,深入推进两型示范创建,丰富创建载体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的整体水平。三是提升创建绩效。推进标准具体化、评审规范化,对获评单位适时进行调度、督查与协调服务。

    2、实施动态管理

    一是制定创建标准。研究出台市级两型示范单位验收标准和株洲市两型生活方式指南,强化标准实施,实现创建标准14个类别全领域、全要素覆盖。二是健全退出机制。加强两型示范单位管理,建立市两型示范单位淘汰退出机制,开展示范单位创建验收,实行一年一评价,对不合格单位落实退出机制,重新公布符合要求的市级两型示范单位名单。三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两型社会建设职能部门既要努力争取省级项目资金我,又要设立市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制定两型综合示范片区创建政策,适时对两型创建和两型示范单位进行支持,牵头单位、街镇应安排必要经费,给予适当补助。同时,合理开展社会监督,对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两型示范单位加强监管和绩效评价。

    (五)进一步突出宣传推介

    1、明确宣传重心。全面总结、梳理两型改革经验,发掘改革典型、亮点特色,争取推出一批品牌改革经验和模式,进一步增加株洲两型的影响力:重点对体制机制创新、生态环境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两型专项行动、两型示范创建和文化培育等方面的亮点进行提炼,开展持续性、多样性宣传报道,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样板;深入基层,注重调研,充分挖掘两型建设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培育和推广一批经验模式,拓宽宣传渠道,提升宣传层次,利用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面宣传。

    2、开展多样化宣传活动。策划实施一批经典的、群众参與度高的两型公益宣传活动,创新活动方式,扩大覆盖面,挖掘深度:集聚宣传人气,在绿心地区开展“绿心健康跑”、“绿心健步行”活动;依托神农城两型宣教基地平台,策划大型产品展览活动,对历年评选出的两型技术产品以及本地先进节能环保产品进行周期性、集中性宣传展示;将两型宣传力度下沉到基层,联合主流媒体开展“一县市区一风采”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对各县市区的两型特色进行系列宣传报道;积极开展两型成果展示,编印《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工作纪实》画册,争取各县市区分别打造1条常态化的学习典型路线;发动广大群众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有奖征集株洲特色的两型LOGO活动;整合规范全市两型志愿者队伍,结合“雷锋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世界无车日”等重大节日开展两型志愿者服务活动。

    3、搭建立体式宣传平台。加强与株洲日报、株洲广播电台、株洲广播电视台、株洲新闻网等本地主流媒体的联系与合作,开设专栏、专题报道,对两型改革、两型项目、两型创建、绿心保护等工作进行持续性报道;在株洲新闻网开设“建设两型社会,助推发展升级”专题网页,发布株洲两型社会建设的工作信息和工作动态,打造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升级改版,开设公益调查、有奖问答、献言献策等栏目;制作两型宣传片,扩大宣传范围,在市内各大影院、各大商场显示屏、公交移动电视上滚动播放,形成广泛宣传效应。在商场、图书馆、规划展览馆等公共场所发放两型宣传手册和宣传画册,充分利用自有平台,充实宣传内容,丰富宣传形式。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对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两型公开课程;在市委党校主体班开设两型课程,宣传推介株洲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进经验做法。

    [参考文献]

    [1]毛腾飞.发展“两型产业”建设“两型社会”——以湘潭市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0(2):40.

    [2]张亚斌,艾洪山.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湖南大学学报,2009(7):135-140.

    [3]许抄军,吕渭济,王亚新. 产业支持与“两型社会”建设研究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1(10):32-35+44.

    [4]刘智勇.我国“两型社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9-15.

    [5]周俊敏. 长株潭“两型社会”文化建设研究综述[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7(6):18-22.

    [6]高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经验及其借鉴[J].城市,2013(5):44-47.

    [7]钟荣丙. 株洲“两型”社会建设五年:成就和经验[J].科技和产业,2013(8):33-37.

    [8]阳卫国.在发挥产业优势中拉长链条、补齐短板[N].湖南日报,2017-12-21(008).

    [9]易蓉.“颜值”更高 生活更美 株洲五年两型社会建设成就综述[N].株洲日报,2016-09-27(003).

    [10]张运. “两型社会”背景下株洲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6(10):119-121.

    本文系株洲市社科规划课题“株洲两型社会建设成就之路和巩固之策”(编号:ZZSK19022)的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科研处,湖南 株洲 412008)

    相关热词搜索: 株洲 建设成就 之路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