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0-11-06 18:05: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期刊能否站得稳、走得正、行得远。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五个方面展开。梳理这些问题可以发现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工作呈现五个发展趋势:审稿过程逐步开放,执行方式更加灵活,专家资源重新整合,管理与服务并举,编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关键词] 科技期刊 审稿制度 三审制度 同行评议

    [中图分类号] G23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0) 02-0045-07

    [Abstract] Peer review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tech periodicals. The research on the review of sci-tech periodicals in China has been carried out mainly around the five aspec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There are five trends in the review of sci-tech journals:
    the process of review is gradually opening up; more flexible execution; reorganization of expert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imultaneously; the consciousness of editing subject has been enhanced.

    [Key words] Sci-tech journal Review system System of third instance Peer review

    1 引 言

    稿件评审制度是保证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编辑制度。2015年,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从源头上严把论文评审关口,确保学术评价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发挥同行专家特别是小同行专家的质量控制作用,切实提升审稿质量和审稿效率”。

    审稿工作不仅是对稿件刊发与否的判断,更是对其在创新性、完备性、应用性等方面的完善和再创造。国际学术期刊界十分重视同行评审(peer review)制度,1989年以来国际学术期刊出版界定期召开同行评审方面的国际性会议,至今已举办8届。相较于国际科技期刊水准,国内科技期刊仍有很大差距,存在论文出版周期长、质量不高与选题严重缺乏等问题,尤其是选题缺乏[1]。这些问题与科技期刊的审稿态度、审稿方式、审稿质量存在密切关系。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年出版量约为5000种,众多学者立足实际工作,对科技期刊审稿制度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与论述,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这些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摸索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运行规律及取得的成就,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笔者于2019年11月27日在中国知网以“期刊审稿制度”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按照被引频次降序的顺序排列,选择被引频次大于等于1的期刊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共检索到符合标准的文献106篇。106篇文章的总被引频次为681,总下载数为20134,篇均被引数6.42,说明这些文献在业内较受关注,是在行业内部较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106篇文章随时间分布的总体趋势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这106篇论文的时间跨度为1995—2019年,2000年之前相关文献较少,2000年之后数量激增,并且在2008—2012年达到峰值。

    这些论文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三个特征。一是形成了一批在此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主要包括:尹玉吉6篇,占5.6%,被引79次;游苏宁3篇,占2.8%,被引60次;熊伟3篇,占2.8%,被引24次。二是研究机构相对集中。山东理工大学8篇,占7.5%;陕西教育学院5篇,4.7%;武汉大学4篇,占3.8%;中华医学会杂志社3篇,占2.8%。三是编辑学核心期刊为主要刊载媒体。其中《编辑学报》13篇,占12.3%;《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3篇,占12.3%;《科技与出版》4篇,占3.8%;《今传媒》3篇,占2.8 %;其他73篇,占68.8%。以上数据说明,科技期刊审稿问题一直是编辑学领域的热点选题之一,其因与期刊质量建设休戚相关而被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将所选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分析,得到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见图2。关键词的共现分析可以在研究方向及演化态势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与可视化展示[2],从而挖掘该领域的发展动向和热点研究。

    图2中聚类数为3,节点大小表示该词出现的频数,連接线的粗细表示两个节点的共现频次。从图2可以看出,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期刊的三审制、同行评议、匿名评审、审稿人等一直是期刊审稿制度研究中较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下文就对科技期刊审稿制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3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研究热点分析

    从发表时间看,2000年以前发表的文献主要围绕呼吁建立审稿专家库,培养高质量的审稿人特别是青年审稿人展开。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是游苏宁。他指出,应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大规模的合作与交流,制定适用于科技期刊的审稿通用标准以及审稿人培训教程[3]。这些倡议对后来的研究具有前瞻意义。2000年之后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主要围绕科技期刊审稿五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3.1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起源与定义

    3.1.1 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起源

    尹玉吉研究表明,1752年英国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接管了拥有百年历史的《哲学汇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4],有学者称其为《哲学学报》。该学会成立了一个“论文委员会”(Committee on Paper)的组织,此组织邀请其他会员参加审稿。多数学者将其作为“同行专家评审”的开端。对于国内审稿制度的起源仍有争议。余锦荣[5]、冷怀明等人[6]等指出,中国的科技期刊同行专家审稿制度始于1792年创办的《吴医汇讲》,但尹玉吉认为我国清代中期《吴医汇讲》的性质属于传统图书,不是学术期刊,中国真正的学术期刊的起点是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7]。

    3.1.2 科技期刊审稿的定义

    关于科技期刊审稿的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对科技期刊审稿的定义应从三审制说起。三审制即三级审稿责任制度,从1950年代起在我国出版单位实行,是出版管理部门对图书出版的最基本要求[8]。关于科技期刊审稿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科技期刊三审制与图书三审制相同。以尹玉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学术期刊审稿与图书审稿一样,是在编辑部内部完成初审、复审和终审流程,本质与图书出版的三审制并无区别[9][10]。该制度要求责编及主编学术水平较高、专业知识完备,可以节省审稿费用,缩短审稿周期。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少期刊采用该制度[11]。

    另一类认为科技期刊三审制与图书三审制不同,但对三审制和同行评议的关系,在认识上略有差异。以沈正军、熊伟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学术期刊三级审稿制特指“责任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主编(常务副主编)或编委会(审稿委员会)终审”的审稿制度,其与出版社的三级审稿制既类似又有差异。匿名审稿制、公开审稿制、集体审稿制、同行评议制都是非独立的审稿制度,是对三级审稿制的革新或补充[12]。王健华认为,三审制就是“编辑初审,专家(编委会)复审,主编终审;或者三审制说的就是一份文稿必须经过三个层次的审读才能出版”。我国学术期刊采取融进同行审稿因素的“三审制”,是不彻底的“三审制”和不彻底的“同行审稿”[13]。张劲、李凤认为科技期刊的三审制,与出版社和非学术期刊审稿相比,其实质性的变化在于引入同行专家复审[14]。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更多的研究者认为科技期刊三审制与图书三审制不同,尽管对科技期刊三审制与同行评议的关系在认识上有差异,但都强调将同行评议制度引入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必要性。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同行评议”“开放式同行评议”“基于网络的同行评议”“国际新型同行评议模式”等成为热议的话题。从三审制向同行评议的转变体现出我国科技期刊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审稿队伍由内部向外部转移的过程,是我国科技期刊践行“走出去”战略,逐步与国际接轨的路径之一。

    3.2 科技期刊三审制改革的依据与内容

    由于对科技期刊审稿概念的认识不一致,因而改革的路径也不同,持第一类观点的学者认为,三审制与同行审稿制度均有利弊,但同行审稿制度利大于弊。中国学术期刊应当借鉴现代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審稿制度,努力实现学术期刊审稿制度的国际化[15][16]。持第二类观点的学者更强调要构建三级审稿制主导下的多元审稿制度体系[17][18]。

    尽管学者们对我国科技期刊三审制的理解不同,但实践中多采用编辑初审、专家(编委会)复审、主编终审的形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期刊审稿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多研究者围绕复审环节展开研究,在改革的依据以及改革的具体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2.1 改革的依据

    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展开探讨。在理论方面,冯远景等人阐述了审稿人、编辑部和投稿人三方享有的权利与义务,指出从单盲审稿、双盲审稿到公开审稿的法学依据[19]。在实践方面,李晓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审稿方式、审稿制度、个人素质、审稿人身体状况及审稿心理都是影响审稿质量的因素[20]。胡菲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高校科技期刊审稿人对同行评议的认识和期望,进而了解影响学术把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为改进和完善现行同行评议制度提供依据[21]。

    3.2.2 改革的内容

    部分研究者认为,科技期刊三审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缺乏集体决断、缺乏灵活性,应进行改革。王健华分析了影响科技期刊实施三审制的相关因素,如管理体制、编辑机构、编辑观念、责任编辑制等,同时指出,三审制缺乏必要的集体制约和监督以及集体审查与决断,审稿人员的配置和使用应向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转变[22]。卢正升指出,应在审稿机制中注入多元化的因素,注重审稿内容、程序、方式及编审专家间工作的灵活性[23]。沈正军、熊伟指出,科技期刊应确立以质量和效率为主的审稿理念,研制定性与定量兼顾的审稿标准,建构三级审稿制下的多元审稿制度,开发以同行专家为主的人力资源,建立现代化审稿技术体系[24]。

    部分研究者指出,复审环节也应改革。韩丽等人指出,编委送审制在期刊中的应用,有助于期刊影响力及影响因子的提高[25]。张洁等人提出建立学术期刊行业审稿体系的建议,即:以行业为中心、以学会为基础,建立各学会领导下的审稿机构 (审稿委员会),组织专家实施部分审稿工作,审稿委员会与各编辑部原有审稿组织同时运作,使审稿体制趋于完善[26]。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众多科技期刊工作者立足国情与刊情,对科技期刊三审制的改革进行深入思考,审稿制度的执行方式由单一逐步走向多元。

    3.3 同行评议中匿名评审与实名评审的争论与探索

    3.3.1 匿名评审制度的评价与探索

    匿名审稿是科技期刊组织同行评议的一种常用规则,此外,近年来还发展出级联型评议、出版后同行评议、开放性同行评议、外包型同行评议等[27]。匿名审稿有利于学界新人脱颖而出。但匿名评审存在遏制学术创新、助长学术霸权等弊端[28]。在双盲和单盲的选择方面,一些专家进行了研究,支持双盲制的研究者更多一些。姚志昌等人认为,双盲匿名评审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稿件的学术价值[29]。刘瑞明、赵仁杰研究发现,匿名审稿制度的推行使得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平均引文率显著上升,事实匿名审稿制度比名义匿名审稿制度的作用更强[30]。

    郑良勤指出,处理好三审制与匿名审稿制度的关系问题,以及建立一支专业性强且人员充足的审稿专家队伍,是两个关键性的问题[31]。实际上,专家库的建设,专家队伍的培育,是众多学者讨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康敬奎强调,要强化稿件的登记管理及初审,加强稿件的复审及重视主编的终审是使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保障[32]。张雁影指出,要防止匿名审稿制在中国特定人文环境中的异化,把握好实行匿名审稿与国际规范接轨的速度,如果不结合实际一哄而上,全面依赖匿名审稿,有可能导致匿名审稿的有名无实[33]。只有辅之以国外双匿名审稿制的实质性内容,实现审稿人资源共享,才能使我国学术期刊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在创立伊始就站在一个高起点上[34]。

    3.3.2 对实名审稿制的探索

    单纯的评审专家信用制度,不能完全解決评审随意性的弊端。对此,王立争认为,可建立有限度的评审专家署名制度。“限度”包括如下内容:其一,事后署名;其二,仅针对退稿的稿件署名;其三,是否署名由评审专家自己决定。此外,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35]。宫福满从审稿人的荣誉、责任、心理压力、风险等方面分析其利弊,认为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弊大于利[36]。为此,朱大明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审稿人履行的是科学共同体内同行评议的责任,为使“审稿人署名”更具可行性,应有必要的配套措施[37]。郑秀娟认为,实名制审稿可以让审稿专家自己来决定是否应该回避,避免盲审制黑箱操作的弊端,并从《古地理学报》实行实名制审稿为例,剖析了实名制的利与弊[38]。

    目前,国内实行实名制审稿的期刊不多,从世界各地域及学科之中的应用来看,虽然开放性同行评议正以多种形式出现在期刊评审的过程中,但总量仍占少数[39]。学界对实名评审的署名形式、利弊分析及实名制的保障措施都还在探索阶段。《古地理学报》实行实名审稿的经验,对国内科技期刊具有借鉴意义。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打消审稿人顾虑、减轻其压力,以及期刊编辑部如何建立具体的保障机制。

    3.4 对审稿专家的培育及专家库的重构

    现实中,审稿专家出于个人利益的目的,而对所评价的论文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增加审稿人指定的参考文献等情况也不鲜见,因此对审稿人的培育是期刊编辑部必须面对的问题。

    3.4.1 对审稿专家的培育与服务

    王丽婷指出,缺乏对审稿人的权利制约,是审稿失范现象的重要原因,监督和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影响文稿质量评判的根源[40]。对此,张广宏、边久民提出应建立审稿人信誉档案,建立公正合理的科技论文评审机制[41]。王立争指出,建立对评审专家的有效监督机制,可从单数多人评审规则、评审结论异议制度、评审专家信用评级制度等多个角度进行。通过评审通过率、作者的异议率、评审结论的论证程度等建立专家信誉等级[42]。

    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重要的合作伙伴,如何有效激发其积极性,是科技期刊应思考的问题,对此,许多编辑部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考量。针对前者,期刊的通行做法是向审稿专家颁发聘书、年终刊登审稿人致谢名单、为审稿专家开辟绿色通道等,但更细致的服务所提并不多。在此方面,刘岭的研究独树一帜,他分析了审稿专家的需求,提出降低专家审稿劳动强度、帮助审稿专家规避风险、帮助审稿专家在学术共同体内建立更广泛友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审稿专家获得更多的利益和精神回报,助力审稿专家科研事业发展的结论[43]。对于后者,受限于办刊经费,给专家的评审费用普遍不多。王立争提出,可考虑设立“期刊匿名评审费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捐款,也可每年从编辑部的发行收入或其他收入中按比例计提[44]。目前,各级管理部门对科技期刊的支持经费越来越多,如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等,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经费就明确可用于审稿费的发放。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彰显国家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视与支持,未来对科技期刊的支持还会有增无减。广大科技期刊要积极申报,凭借国家支持,为期刊发展助力。

    3.4.2 审稿专家库的建设

    这一问题是审稿制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方面,不少文章介绍了编辑部审稿队伍构建中的经验,包括审稿专家信息的筛选、审稿专家库的管理与建设、增补审稿人员的方式,建立有效的“催审”制度等,对同类期刊具有启示作用 [45]。由于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现象突出,多数编辑部各自为营组织自己的审稿专家,各编辑部所掌握的审稿人的信息很难达到理想的审稿要求[46]。对此,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汪宏晨认为,要优化审稿队伍,建立学科齐全、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审稿专家数据库,实现审稿人资源共享,实现地域交叉审稿、专业主体交叉审稿[47]。杨爽等人建议以省为单位,由各省社会科学院或某些高校组织编写省一级的社会科学学术专家名录库,将专家学者按照学科门类进行详细划分,以便各编辑部尽快找到相匹配的同行专家[48]。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编印了《陕西省高校审稿人名录》,为陕西高校期刊审稿提供了便利,但还需磨合才能正常运作[49]。此外,1987年和1993 年,自然科学界有关团体和部门先后编辑出版过《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审稿人名录》和《中国科学技术论文评审专家名典》供各出版单位联系审稿人,这种办法值得推广[50]。

    近年来,借鉴国外经验,打造国内共享审稿专家信息平台的研究再一次成为研究热点。越来越多的科技期刊意识到审稿专家平台搭建的重要性,从发展来看,类似的研究还会在业界掀起一个高潮。审稿专家是科技期刊的重要伙伴,对审稿专家的培育与服务体现了期刊管理能力的提高与服务意识的觉醒。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审稿专家资源库有望重新整合,由各编辑部独享逐步过渡到行业协会共享,这将大大提高审稿效率,减少各编辑部寻找“小同行”的成本。随着审稿专家库的开放,审稿专家的工作态度与审稿信誉也会愈加公开透明。

    3.5 审稿争议的处理

    审稿过程是目前科技人员进行学术争鸣的为数甚少的平台之一,只有在审稿意见中才可能比较尖锐地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51]。目前,国内期刊编辑部较少有争议机制,而国际期刊在这方面有成熟的经验。国内科技期刊审稿争议的研究较少,相对于作者而言,期刊处于强势地位。然而,业界已经对审稿意见的“一言堂”提出了质疑。史冠中指出,应科学规范审稿,建立快速仲裁机制,合理对待有争议的稿件[52]。何玉娟认为,科技期刊可引入纠错、回避机制。允许作者、读者合理申诉、举报,建立复审裁决机制,有效避免各种利益关系,建立回避机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稿人选,同时,还可邀请国际专家参评[53]。

    从长远发展来看,建立合理的期刊争议解决机制,有利于期刊与作者之间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关系,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与品牌的维护具有良好的作用。从争议机制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期刊对待专家的意见更加理性、客观。对专家的建议“尊重但不盲从”,这是我国科技期刊自身能力提升的体现,也是期刊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制度之路。

    4 结 语

    审稿制度既是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又是期刊开展学术活动的重要体现,其伴随着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审稿问题不仅事关期刊编辑部的制度建设,更是一种治学态度的体现,其中包含了科学评判、学术公正、科研伦理等许多问题,渗透着编辑人员管理与服务意识,需要办刊人员认真经营、审慎对待。它与编辑部的人员素质、历史沿革、文化积淀,以及审稿专家的科研实力、品德修养等都存在密切联系。从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审稿制度的发展可以看出以下几个显著趋势:一是审稿过程逐步走向开放,实现了内部审稿与外部审稿相结合;二是审稿制度的执行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从单一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三是审稿專家资源重新进行整合,由各编辑部独有转为行业协会共享;四是期刊的管理意识与服务意识并举,对专家的意见更加谨慎,对作者的争议态度更加开明;五是编辑主体意识更加突出,办刊人员的科学素养与研究能力不断提升。

    审稿的公正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期刊能否站得稳、走得正、行得远,是我国科技期刊践行走出去战略,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重要路径。今后,要继续加强审稿制度的研究,立足我国科技期刊的实际,采纳国际一流期刊的经验,选拔优质稿件,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探索我国科技期刊走向世界一流的道路。

    注 释

    [1]袁华智,杨琦,孙守增,等.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现实困境与突围策略[J].科技与出版, 2015(3):68-71

    [2]黄先蓉,张窈.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有关意识形态研究的主题结构及演化趋势[J].出版科学,2019,27(6):19-25

    [3]游苏宁.应加强对科技期刊审稿问题的研究[J].编辑学报,1998(1):60-61

    [4][7][15]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4):201-216

    [5]余锦荣.论学术期刊的几种审稿方式[J].江汉大学学报,2004(4):35-38

    [6]冷怀明,杨祖彬,罗长坤.科技期刊同行审稿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6):617-621

    [8][45]赵瑞芹,单政.医学学术期刊审稿专家队伍的构建与管理[J].今传媒,2012,20(7):116-117

    [9][16]尹玉吉.学术期刊审稿理念及中西比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5):100-105

    [10][48]杨爽,王卓,石学军.中国学术期刊审稿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4):90-93

    [11]兰甲云.论责任编辑在专家匿名审稿制中的主导作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4):126-128

    [12][17][24]沈正军,熊伟.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84-188

    [13][22]王健华.科技期刊审稿制度探析:关于“三审制”的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3):122-126

    [14]张劲,李凤.浅谈科技期刊的“三审制”[J].中国西部科技,2009,8(21):46-47,39

    [18][23]卢正升.科技学术期刊审稿多元化探析[J].编辑学报,2007(5):321-323

    [19]冯远景,陈希宁,于长谋.科技期刊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46-249

    [20]李晓.影响科技期刊论文专家审稿质量的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9-1372

    [21]胡菲.高校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制度调查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2(9):117-120

    [25]韩丽,王敏,武文.编委送审制在国内学术期刊中的应用[J].编辑学报,2012,24(4):361-363

    [26][49]张洁,王倩,董应才,等.学术期刊行业审稿体系探讨[J].编辑学报,2003(6):414-415

    [27][39]季媛媛,刘冰.国际期刊科学出版理念的更迭:第8届国际同行评议和科学出版大会综述[J].编辑学报,2019,31(1):113-116

    [28][34]杨全山.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的现实分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148-150

    [29]姚志昌,李成俊,肖爱华,等.高校学报审稿方式探讨[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325-328

    [30]刘瑞明,赵仁杰.匿名审稿制度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学进步吗?——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17,16(1):173-204

    [31][50]郑良勤.社科学术期刊匿名审稿问题综论[J].中国出版,2003(8):35-36

    [32]康敬奎.论学术期刊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222-224

    [33]张雁影.有待完善的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J].今传媒,2009(10):63-65

    [35][42][44]王立争.完善学术期刊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几点思考[J].编辑之友,2014(11):76-79

    [36]宫福满.科技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弊大于利[J].编辑学报,2007,19(1):447-450

    [37]朱大明.再论科技期刊审稿人的署名问题[J].编辑学报,2008(4):362

    [38]郑秀娟.《古地理学报》实名制审稿的得与失[J].编辑学报,2009,21(5):425-426

    [40]王丽婷.科技期刊审稿失范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3,20(2):75-77+95

    [41]张广宏,边久民.科技期刊学术标准的维护及評审制度的完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66-68

    [43]刘岭.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2-1245+1249

    [46]周芷汀.高校文科学报双匿名审稿制度探讨[J].中国出版,2004(12):33-34

    [47]汪宏晨.对学术期刊审稿内容和审稿形式上的改进措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5):156-158

    [51]任卫娜.科技期刊编辑习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及防范措施[J].出版与印刷,2018(4):35-40

    [52]史冠中,姚戈,李根,等.地学类期刊审稿周期及其优化[J].编辑学报,2015,27(5):473-475

    [53]何玉娟.科技期刊学术审查应力求公正与公平[J].编辑学报,2017,29(2):119-121

    (收稿日期:
    2019-09-26)

    相关热词搜索: 审稿 综述 我国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