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桥头堡”视域下云南地缘文学、文化研究格局的构建与实践

    时间:2020-11-22 22:09: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郑升

    摘要:在“桥头堡”视域下来探讨云南文学、文化的传承问题时,我们需要考虑引入“地缘学”视角,系统研究、总结云南古代、现当代的文学、文化资源与经验,构建古今勾连、文学文化研究结合、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兼顾的连贯融和、具有立体感的云南文学、文化研究格局,改变目前云南地域文学、文化研究忽略地缘特质,学科、古今没有很好结合的不足,从而为传承云南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桥头堡”;

    地缘学;
    云南文学文化;
    研究与传承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6-0110-03

    当前,“桥头堡”国家战略的加速推进日益突出了云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的前沿性作用,为云南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处,16个民族跨境而居,对外交往源远流长,这为中华文化以及云南本土文化实现“走出去”战略提供了区位优势。我们首先要认真梳理、研究自己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弄清自己文化的优长得失,弄清自己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关系,然后才探讨文化的传承、文化的自觉以及文化的传播,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

    文学承载着一代代前贤、一个个民族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记忆,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丰赡人们精神家园的重要元素。就云南发展历史而言,不说远古、中古时期留下的文学、文化遗产以及与中原文明相融的遗产,仅就明清时期、近现代的云南文学、文化发展来说,我们的梳理工作在袁文典、袁文揆、师范、秦光玉、方国瑜、方树梅、周钟岳、柯仲平、姜亮夫、徐嘉瑞、张文勋、余嘉华、朱宜初、李必雨、晓雪、聂索、李子贤、李从宗、蒙树宏、刘正强、熊朝隽等学者以及云南省社科院、云南省社科联、云南省图、云大、云民大、云师大等部门、高校的努力下日渐丰硕,产生了《滇南诗略》、《滇南文略》、《云南丛书》、《新纂云南通志》、《云南史料目录概说》、《滇南碑传集》、《古滇文合抄》、《历代滇游诗抄》、《明清滇人著述书目》、《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云南历代各族作家》、《云南地方文学史·古代卷》、《云南作家五十年书目荟萃》、《大理古代文化史》、《鲁迅年谱稿》、《生活的牧歌》、《诗的美学》、《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学——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等力作,但在云南古代文学文献的校注、作品的笺注、版本的考订、各家研究云南古代文学文化与云南现代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云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研究等具体研究上还显得薄弱。①

    至于“五四”以来云南现当代文学、云南民族文化的研究虽有郭家骥、张文勋、瞿明安、邓启耀、和少英、纳麒、陈国新、陈庆德、王文光、蔡毅、杨福泉、王四代、段玉明、黄尧、于坚、李骞、宋家宏、张永刚、胡彦、纳张元等云南有影响力学者的研究成果做支撑,但在云南古代文学文化与云南现代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二十世纪云南文学文化研究等纵深研究上同样显得薄弱。同①。黄尧、蔡毅、于坚、宋家宏等云南当代研究者曾从不同角度指出云南学界对于云南文学的总结、研究太少,对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太少,只强调云南文学文化的边地性、民族性,强调云南文学文化对内地文化、西方文化的跟随与学习,忽略了对云南文学、文化全面、平等、深入的观照;
    此外,云南当前文学队伍总体实力不强,并且这支队伍中鲜有那种工经史、通典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极少有能够精通外语,直接阅读欣赏外国文学经典、翻译介绍国外文艺经典的学人。同时,他们在文中认为推动云南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发展,必须认真总结自己文学的经验与规律,要在20世纪宏阔背景下既局部又整体地看待云南文学以及作家作品的高下得失,要“树人”,也要“自树”。此外,其他学者提出了“横断意识”、“横断文化”、“红土文学”、“边地文学”、“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等观点或思想同①。。这些观点与思考无疑是深刻的,颇具自省自警意识。

    在“文化强省”以及“桥头堡”视阈下来研究、传承云南文学、文化,要有一个相互衔接、相互支持、具体深入的思路来观照云南文学、文化,从而整理、总结出云南文学、文化应有的经验、规律和精神,并且兼顾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以及政府、学者、社会、民众的有效互动,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强省以及“桥头堡”视阈中文化战略的实现。这个思路与格局就是:构建和深化云南地缘文学、文化的研究格局。

    第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的文化,要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有矛盾,但又统一,缺一不可。继承传统文化,就是保持民族文化的时代性;
    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护文化的时代性”[2]因此,云南的文学、文化研究怎能只突出民族性、边地性而忽略文学、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时代性,让云南的文学、文化给外界仅留下民族、边地的单一、落后的印象?怎能只突出古代文学或者只突出现当代文学研究而不是二者的连贯与结合?

    第二,文学、文化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共时历时互动、横向纵向互动、内因外因互动、历史现实互动的立体过程,而“桥头堡”战略中的文化传承传播首先需要我们认真总结自己的文化,文化强省战略的实现需要一个个文化强市、文化强县以及众多文化性高校、众多文化情怀的学者作者读者、众多具有文化素养文明意识民众的支撑。那么,我们的研究、传承将会囿于学科割裂、古今割裂、政府学者社会民众缺乏有效互动的单一格局,而不是文学文化兼济、地域地缘兼济、省市县兼济、政府学者兼济、政治文化兼济、文化建设与民众素养兼济的立体格局。作家贾平凹在2012年神木陕西诗会上谈到文学、政治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时说:“缺乏政治关怀的文学,谈不上对于自由的终极关怀;
    缺乏文学情怀的政府,则必然是一个鼠目寸光的政府。不过,一旦文学与政治形成了深刻的成见,双方互相排斥,互相铸造起千山万水、深沟高垒,就会形成自我封闭、夜郎自大的局面,而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悲剧。准确界定文学与政治互相接壤的边界,双方形成一个交流互动、互相激发而不是互相误解、互相歧视的文化氛围,对每一个政府和每一个作家都是巨大课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文学就发展得快一些,成就就高一些;
    反之也是这样。”笔者以为,这番话对于云南文学、文化研究格局的拓展同样具有深省意义。

    第三,学科的产生是该地域一切人类活动感知经验的结晶,浓厚的地缘特质聚含着许多推动该地区进步的有益因素和滞后因素。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带有诸学科综合的特点,它的切入点常在相关学科的结合部。单是文学地域文化研究这个角度的名称,就包含了文学、地域和文化,将文学、文化研究纳入地缘,至少包括了中国古老的方舆地志之学,现代地理学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颇为风行的当代显学地缘政治学和地缘经济学,还有跨入历史学科的历史地理学等。因此,研究区域文学、文化就应该突出学科领域内诸多“地缘优长和地缘弊端”,如此可有针对性地纳利革弊,倡扬激进的人文精神。当然地缘研究有难度,如同学者严家炎所说:“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种学科,难度比较大。”[3]笔者以为,开展云南地缘文学、文化研究虽然难度同样很大,但却是取法乎上的一种思路,加之相关学科在近三十年间从不同方向上已经奠定了推进文学、文化地缘研究的基础。在这方面,应当重视各地地域文化研究所取得的巨大成绩以及云南文学、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首先是省志办、地志办、市志办、县志办所修的志书及其中的艺文志等专篇;
    其次是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系列专著的引进以及借鉴,如广东的“岭南文库”系列,湖北的“楚学文库”系列,陕西的“秦文化论丛”等;
    然后是对云南文学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云南文学文化与中原文学文化的关系、云南文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进行细致、系统的地缘学视角上的研究。学者崔志远在《中国乡土文学的地缘文化特征》中认为:“如何描述乡土文学的区域分布及特征,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地缘文化是一个较为科学的视角,地缘文化研究的是文化和地域的关系,自然也包括文学和地域的关系。”这一思路同样可作为本文观点的佐证,值得我们云南学人借鉴。

    那么,现在说的地缘与传统说的地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陕西学者冯肖华曾撰文提到地缘指因地质地貌而生发缘起的某些相关事象物象,其特征均与特有的地质地貌相粘连;
    地域则指客观存在的一块地方,或一块很大的地方,不具备特有的生发属性。接着,冯先生又以“地缘陕西学”为例加以阐释。所谓“地缘陕西学”就是缘于陕西特有的地质地缘而形成的鲜明的具有地缘特色的学科。从学科分类看,地缘学属于区域学研究范畴。倘若将陕西文学纳入地缘系列考察,那么就有诸如地缘历史、地缘风貌、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地缘伦理、地缘民俗、地缘教育等研究领域。[4]

    同理,云南地处中华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处,16个民族跨境而居,对外交往源远流长,古滇文化、明清云南文化、20世纪40年代云南文学等人文物态丰富,在整个西南具有独特的地缘政治、历史、经济、文学、文化、民族、民俗等特色和优势。那么,在“桥头堡”视阈下来探讨云南文学、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时,我们要以敢为新、敢为先的责任和追求,引入“地缘学”视角,构建古今勾连、文学文化研究结合、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兼顾的注重连贯、具有立体感的云南地缘文学、文化研究格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J].文史哲,2003,(3).

    [2]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N].光明日报,2004-12-23.

    [3]严家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4]冯肖华.“地缘陕西学”的建构及学科价值[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桥头堡 地缘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